玻璃珠遊戲
2003
國家
赫曼.赫塞
无
「心靈利用潛力衡量宇宙的一切事物,又模仿上帝獨斷地衡量單一與單純程度。它結合所有來衡量一切事物的特殊性,又組成潛力以證實本身的存在。」
「玻璃珠遊戲」是一場莊嚴的大眾遊戲。這種遊戲是是在鼓舞人們、激勵人們,刻畫在人們心中的總是抗拒死亡的無畏精神,和超人的不朽標記。
作者赫曼.赫塞以他鍊達的文筆-語言的戲謔、高深的智慧、戲劇性的成功,帶領們我們走入珠戲名手克尼希特的一生。
无
总会不时填补和修改。
会有错别字,因为是从TXT复制过来的原文。
小标题是我自己加的,不是原文题目。
这书太长了,而且黑塞写到了很多问题,于我来说只能这样按照每一个小点去讨论了。没法写那种宏观和整体的读后感。力有不逮。
五年后再回头来看自己写的,就又会觉得很幼稚了吧。
我认为全书主要讨论的问题是:知识分子到底该出世还是入世,到底是更多的对自己负责,还是对社会负责。黑塞最终让主人公选择了后者,但是又在主人公即将展开世俗生活的时候让他死了,我不明白是为什么。也许是古典悲剧精神?也许是黑塞觉得写累了?也许是黑塞觉得主人公虽然出于责任,做了对的选择,但还是不忍心让主人公遭受尘世的污染?以上猜测纯属个人不正确立场,因为我确实很倾向于出世这个选择,我更喜欢独善其身,远离社会。
过两年再来看吧。
-----------------整理与总结---------------------------
1.学识与品德的关系
a.学时与品德 P25
b.古典音乐中的道德 P33 34
c.音乐大师的自我修行 P251 252
d.作为知识分子该有的良知 P352
2.玻璃球游戏的构想与设定 P30
3.对卡斯塔里的质疑
a.克乃西特最初的想法 P124 125
b.神父对卡斯塔里的质疑 P157 158
c.在卡斯塔里外那个最真实的世界 P257 258
d.特西格诺利对卡斯塔里的质疑 P301
e.克乃西特自己的质疑338-345
4.其他:
a.为何沉迷于填字游戏 P12
b.避免过度沉迷一项事物 P94
c.虚假伟人的特点 P159
d.语言用来沟通,言语却造成障碍 P285
---------------------------------摘抄与感想---------------------------------
1.a.学时与品德 P25
人们懂得或者只是隐约感到:倘若思想不纯净与清醒,倘若精神良知不再受到尊重,那么船舶和车辆很快就会偏离航线和常轨,工程师的滑尺连同银行与交易所的计算数字也就会失去其权威与合法性,随即降临的是一片混乱。人们总是要花很长时间才醒悟过来,原来文明的一切表面,一切技术、工业、商业等等,也必须有精神上的道德和正直才行。
—————————
赞同。
1.b.古典音乐中的道德精神 P33 34
而一切真正独立的游戏者,尤其是游戏大师,玻璃球游戏往往首先是一种音乐创作方式,恰如约瑟夫·克乃西特有一次谈论古典音乐的特性时曾就其真正意义所作的阐释:“我们认为古典音乐是我们文化的提炼与总括,因为它是这一文化最清晰、最典型的姿态和表现。我们在这种音乐氛围里继承了古希腊罗马的和基督教的文化遗产,继承了一种开朗、勇敢的虔诚精神,一种高尚的骑士道德。归根结蒂,任何一种经典性的文化遗产,莫不是一种人类道德的代表,一种集中了人类楷模行为的姿态。我们知道,在一五零零年到一八零零年期间,人们创作了多种多样的音乐作品,风格和表达方法差别悬殊,但是它们的精神,或者更确切地说,其中的道德内容都完全相同。以古典音乐作为表达方式的人们,他们的人生态度永远相同,他们永远建立于同一种生活认识之上,总是努力以同样的精神优势去克服一切偶然性。古典音乐的姿态具有什么意义呢,它意味着对人类之悲剧的认知,对人类智慧、勇敢、乐观的赞同肯定!不论是亨德尔或者柯普林一首小步舞曲的优美典雅,还是许多意大利作曲家或者莫扎特作品中化为微妙姿态的感情升华,还是巴赫音乐里视死如归的静谧沉着——全都鸣响着一种倔强精神,一种无视死亡的刚毅,一种骑士气概,一种超越常人的笑声,它们产生自不朽者的愉悦开朗。让我们的玻璃球游戏里也鸣响出这种声音吧,也在我们整个的生活、工作与苦难之中鸣响吧。”
——————————
古典文化里,不论是戏剧还是绘画(音乐我不了解),似乎都很推崇悲剧性。“对人类之悲剧的认知”就是“对人类智慧、勇敢、乐观的赞同肯定”,这话不错。
1.c.音乐大师的自我修行 P251 252
他毫无虚荣野心,一生充满了音乐,好似他让自己成为音乐家和音乐大帅只是使音乐成为达到人类最高目标的途径之一,那目标便是:内心的自由、纯洁和完善。而且。在他作出选择以后,他就似乎不再分心旁务,只是一心一意日益更深地潜心音乐中,听任自己逐渐净化、转变,从他那双灵巧聪明的钢琴家之手和无比丰富的音乐家之脑,直到整个躯体的各个部分和器官,直到灵魂、脉搏和呼吸,直到睡眠和梦境,最后,直到如今成为一种音乐象征,更确切地说是一种音乐的显现形式,一种音乐的化身。
————————————
这段是克乃西特对自己崇敬的音乐大师的评价。毫无虚荣心、内心自由纯洁以及努力完善自我,这应该是黑塞觉得通向真理核心的唯一路径吧。我自己呢,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唯一的路,但我很赞同这个观点。我也努力让自己做到丢舍虚荣心,心无旁骛的走在短暂的人生路上。
1.d.作为知识分子该有的良知 P352
一个人的教育程度越高,他的特权也越大,遭逢灾难时所付出的牺牲也必然越大。我们希望每一个卡斯塔里人都能将此视为理所当然。危难时刻来临时,我们可以为人民牺牲自己的舒适、轻松、乃至生命,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为了时代利益,为了人民或将军的要求可以牺牲我们的精神思想、文化传统和道德品性。避而不顾人民的苦难、牺牲和危险,当然是一种懦夫行为。然而,为了任何物质利益而出卖精神思想生活的原则,例如把二乘二的结果交给统治者作决定,那就不仅是懦夫,更是一个叛徒了。
为了任何其他利益,包括国家利益在内,而牺牲真理意识,牺牲知识分子的正直,牺牲对于思想规律、法则的忠诚,都是一种叛逆行为。当真理在利益集团冲突中受到政治宣传损害,以致被歪曲、破坏,甚至受到了强奸,就像每一个个人,或者任何已经高度发展的事物,如语言、艺术等等已经受到的那样,——那么,我们就只剩下一个责任,为了努力挽救真理而奋斗,把挽救真理视为我们的最高信条。作为学者,却去宣传谎言,去支持骗人的谎话,不仅败坏了为人的准则,更严重损害着人民的利益,不论当时有多么漂亮的外貌,因为他污染了空气、土地、食物和水源,他毒害着人的思想和正义,助长了能够导致国家灭亡的一切邪恶势力。
因此,卡斯塔里人不应当成为政治家。倘若不然,他就得在非常情况下宁可牺牲个人,也不能牺牲精神思想。人的才智唯有在服膺真理的惰况下才是有益的、高尚的。一旦背弃了真理,不再敬畏真理,甚至出卖真理,人的才智便成了最可怕的恶魔,比任何本能的兽性更为邪恶,因为本能总还多少具有自然赋予的无辜性质。
———————————
胡五毛们啊……
2.玻璃球游戏的构想与设定 P30
有一派的游戏能手们很长一段时间里喜欢运用对位方式将两个对立的主题或者概念作并存研究,譬如法律与自由,个人与团体等,最后让它们得到和谐结合。人们认为这类游戏的巨大价值在于可以把两种主题或者命题完全平等地并行展开,而使两个正反对立的命题尽可能融合为纯粹的综合。总的说来,除非若干富于独创性的游戏例子,凡是含有否定、怀疑、对抗偏向的游戏大都不受欢迎,有时甚至受到禁止,这与玻璃球游戏高峰时期的游戏大师们当年对游戏意义所持的态度有深刻联系。游戏意味着一种追求和谐完美的最上乘的象征形式,一种最精细微妙的炼丹术,一种让个人超越一切图像和多重性达到单一自我灵魂,也即达到神性的途径。如同较早历史时期的思想家们曾把芸芸众生的生活表现为通向神性的中途,认为多种多样的现象世界唯有在神圣的统一和谐中才得以抵达完善与终极目标,同样的,玻璃球游戏的符号和公式也建基于一种共通的世界语言之上,进行着建筑、音乐和哲学活动,这种语言从所有的科学学科和艺术门类中获取滋养后才得以在游戏中运转,才得以达到完美以及充分实现了的纯粹存在。因而“实现”一词成为玻璃球游戏的选手们最喜欢采用的表达语言,他们感觉游戏是使他们的行动成为实现从变化到存在、从可能性到现实性的一条通道。
——————————————
其实看完全书都不知道这个游戏咋玩。应该是挺复杂,黑塞讲了五百页的游戏规则我还是不知道咋玩。
3.a.克乃西特最初的想法 P124 125
他从自己的经验中体会到:信仰与怀疑是相互关连的,就像吸气与呼气一样互相制约,他在玻璃球游戏小宇宙一切领域所取得的进展,无疑也增长了他看清和感觉游戏存在问题之处的能力。竹林茅舍的田园理想在一个短时期里,也许可以说是既恢复了他的信念,又搅混了他的信念。年长的长老是一个实例,说明逃避诸如此类问题的出路很多。譬如:一个人可以让自己变成一个中国人,把自己封闭在篱笆后面,过一种自给自足的完美生活,就像那位隐士。一个人也可以成为毕达哥拉斯式的哲学家,或者去当和尚,或者做一个穷修士。
然而,所有这一切仅是逃避而已,仅是放弃追求万有的少数人士的作为,这些人为了享受完美而放弃了现在和未来;他们只活在过去之中,这是一种被理想化了的逃避。克乃西特及时察觉到这不是自己要走的道路。但是他应该走什么样的路呢?他知道自己除了对音乐和玻璃球游戏具有很高才能之外,还具有别的能力,一种内在的独立精神,一种高层次的执拗自恃,这些能力绝不阻碍他服务他人,还要求他侍奉至高无上的天主。而这些能力,这种独立精神,这种执拗自恃,还不仅是他品性中的特点,不单在自己内心起作用,同时也能影响到外在世界。
——————————————
黑塞大概是觉得隐居修行只是一种逃避。关于到底该出世入世的问题陶潜哥你怎么看?
3.b.神父对卡斯塔里的质疑 P157 158
“你们的数学家和玻璃球游戏选手,”老人会这样分析,“已经依照自己的口味为你们蒸馏出了一部世界历史,其中仅有精神思想和艺术的历史,你们的历史没有血肉和现实生活。你们精确地知道拉丁语结构解体于第二世纪或者第三世纪期间,却完全不理解亚历山大,凯撒和耶稣。你们探讨世界历史就像一个数学家探讨数学,其中只有定律和公式,却没有现实,没有善与恶,没有时代,没有昨日也没有明天,只有一个永恒不变的、肤浅的、数学上的当前。”
3.c.在卡斯塔里外那个最真实的世界 P257 258
他知道,在卡斯塔里疆界之外还有另一种世界和另一种生活,这种生活与卡斯塔里的原则完全背道而驰,它既不会溶入卡斯塔里的秩序,也不会受到卡斯塔里的控制而得到精神升华。当然,克乃西特知道这种世界也存在于自己内心深处。他也有着违背自己原则的种种冲动、幻想和欲望,必须付出艰苦代价才能逐渐加以制服。
于是克乃西特知道,在某些学生身上,这种冲动力十分强大,以致突破了一切警告和惩罚的界限,令这些软弱的学生背离卡斯塔里的精英世界而回返那个只受本能支配而无精神教养的世界。对于努力发扬卡斯塔里美德的人们而言,那个世俗世界时而像一种邪恶的地狱,时而又像一种诱惑人的游乐场和竞技场。许多世代以来,无数有良知的青年都曾接受和体验过这种卡斯塔里式的罪恶观念。事隔多年之后,克乃西特作为成熟的历史学家则必然能够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倘若没有这种自私和本能的罪恶世界提供素材与活力也就不可能有什么历史,而诸如宗教团体这类崇高的组织也正是这种浊流的产物,它生于此,也会有朝一日淹没于此。这个问题成了贯穿克乃西特一生努力奋进的动力基础,他觉得这决不是什么单纯的思想性问题,因为它比任何其他问题更为深入自己的内心深处,并且意识到自己对这个问题也负有责任。克乃西特属于具有这类天性的人:凡是目睹自己信仰爱戴的理想,自己深爱敬重的国家和团体有了弊端和灾难,他就会生病,憔悴,甚至死亡。
——————————————
卡斯塔里与卡斯塔里以外的世界,大概就如同细粮和生肉的关系。一个精雕细琢以至于有点酥软了,一个却混着种种生鲜作料。到底哪个好,哪个更趋近于真理的核心,黑塞大概是选择了后者。
3.d.特西格诺利对卡斯塔里的质疑 P301
特西格诺利的脸色又阴沉起来。“有时候,”他绝望地说道,“我常常产生一种想法,觉得我们好似不仅代表两种不同的语言和表达方式,人们仅能暗示性地把这一种语言译成另一种语言,而且我们还是根本上截然不同的造物,相互间永远不可能互相了解。我们之中,究竟是谁可称为完美真实的人类,是你们抑或是我们?或者我们谁也不是,这更是我脑海里一再浮现的疑虑。某些时候,我会翘首仰望你们教会团体里的人和玻璃球游戏选手们,怀着深深的敬意,深深的自卑感和深深的妒忌,钦羡你们的永恒自在、永恒快活、永恒从容享受生活,不受烦恼的干扰,简直与神仙或超人差不多。然而另一些时候,我又觉得你们是些可怜可卑的下等阉人,虚伪地停留于永恒的童年之中,天真而幼稚地蛰居于密密围着篱笆墙的又整洁又乏味的儿童游戏天地里。在玻璃球游戏场里,每一只鼻子都擦洗得干于净净,每一种感情都安抚得平平静静,每一个危险思想都熨压得服服帖帖,在这里,人人都一辈子兢兢业业从事那优雅可爱、毫无危险,却也毫无生气的玻璃球游戏,在这里,每一种强烈的感情、每一次真诚的热情冲动、每一场心灵波动都立即果断地通过静坐疗法加以控制、中和而使其消逝。难道这不是一个虚伪、教条、没有生育能力的世界么?这难道不只是一个苟且偷生的虚假世界么?这里的人没有负担、没有苦恼、免受饥饿,却也没有果汁和调料。这也是一个没有家庭、没有母亲、没有儿童的世界,甚至几乎也没有妇女!人的原始本能被静坐入定功夫所控制驯服了,凡是危险的、担风险的、难以管理的工作,例如经济、法律、政治等等,你们多少世代以来便都推卸给了别人,你们懦弱无能,却保养良好,不必忧虑衣食,也没有很重的责任,你们就这么过着游手好闲的日子,为了不让生活无聊乏味,你们热切地培养学问渊博的专家,他们忙着计算音节和字母,演奏音乐,制作玻璃球游戏,而外面世界上的穷苦人们,这时却在肮脏的泥污里,生活在真实的生活中,于着真实的工作。”
——————————
基本上这不仅仅是质疑而是控诉了吧。特西格诺利控诉的、神父嘲笑的、还有克乃西特自己质疑的,其实是同一个问题。最终黑塞经过不断的质疑说服了自己,让克乃西特做出了离开卡斯塔里的选择,去走向世俗却又真实的世界了。我觉得这些都没问题,只有一个BUG,就是音乐大师。如果音乐大师的确是那么受克乃西特推崇的话,——但我不得不提醒一句,几近完美的音乐大师就是卡斯塔里教育的成果。
3.e.克乃西特自己的质疑338-345
一个类似卡斯塔里式的教育机构,一个小小的精神王国,难免遭受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危机。对于内部危机,至少是其中的一部分危险,大家都已熟知,不仅关注它们,也采取了对付措施。譬如我们经常把已挑选进入精英学校的学生打发回家,因为我们发现他们具有难以肃清的积习和原始本性,为了避免他们的不适应性危害我们整个教育团体而打发了他们。我们相信,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只是不能够适应卡斯塔里式的生活,而不是品质低劣,因此一旦回转世俗世界,便能够在自己较为适应的生活环境里发展成有用人才。我们以往的实践早已证明了这一做法的正确价值。总体而言,我们敢于说自己的团体是能够始终维持其尊严和自律的,不仅充分完成了自己的高尚精神任务,而且还能够不断更新和提高。人们可以想象,我们中间也有卑鄙低下和不求上进的人,不过数量很少,不必过分担忧。
然而我们团体人员中常见的妄自尊大却颇受指摘。那是一种贵族武的高高在上的优越感,是招致每一个高级阶层受到指控的原因——尽管这些指控时而有理,时而又无理。人类的社会发展历史早已呈示一种倾向,某一个高层集团的形成便是某一个历史时期的顶峰和极点。事实似乎是不变的,人们习惯于遵奉胜者为王的贵族式统治制度为理想,即或并不总是符合人们试图建成的社会发展目标。自古以来,不论是王朝统治或者是一种幕后统治,凡是大权在握的人无不乐意通过保护和赐予特权的方式促进新贵族形成崛起,这已成为历史常规,不论这个贵族为何等样人,不论其出生血统如何,也不论其是否杰出与有教养。新崛起的贵族总是沐浴于阳光之下茁壮强盛,而随着时间的流逝,过了若干发展阶段后,阳光、地位和特权处境总是让这个集团受到诱惑而败坏品德,从而走上了腐败之路。倘若我们现在把自己的宗教团体视为一种贵族组织,试着进行自我审查,看看我们凭借自己的特殊地位,究竟为整个国家和世界做了些什么工作?我们究竟染上了多少贵族的典型毛病?例如,傲慢、自负,自命地位高尚,自以为是,不可思议地营私利己,——倘若我们能够进行一番自我审视,定然会产生许多疑惑。今天生活在卡斯塔里的人们,大都能够遵守团体的规章秩序,勤奋上进,努力提高思想修养。然而却往往十分缺乏对于自己在人民问,在世界上,在历史中处境的认识,难道这不是事实么?难道他懂得自己存在的基础么?难道他知道自己是一种有生命力的有机体的一片叶子,一朵花儿,一根枝条或根茎么?难道他体会到了人民为他付出的牺牲么——提供他衣和食,供养他上学和从事研究?难道他考虑过自己特殊地位的意义么,他能够切实地意识到我们团体和我们生存的目标么?
我承认有例外情况,有许多光彩夺目的例外情况——然而我仍旧倾向于把一切问题给予否定的答复。也许一般的卡斯塔里人并不至于用轻视、嫉妒或仇恨的眼光看待世俗之人和没有学问的人,然而却绝不会把他看作兄弟,更不会认为他是供给自已面包的人,而且对于世界上发生的一切事情,没有一丝一毫分担责任的心理。
在他眼中,生活就是为了学术而学术,或者如他乐意设想的那样,是在一种包罗万象的世界文化花园里逍遥漫步。总之,我们这种卡斯塔里文化既高尚又高贵,这是毫无疑问的,我也必须深深感谢它的沐浴之恩。但对大多数卡斯塔里人来说,这种文化并不能像演奏管风琴或其他乐器那样,把他们引向积极的目标,启发他们更伟大更深刻的服务意识,而是恰恰相反,这种文化总是略略倾向自我欣赏,自我夸耀,总是培养精神贵族却自鸣得意。我很清楚,事实上有许多极正直极有价值的卡斯塔里人,他们具有真正为人服务的愿望,我指的是许许多多在我们这里培养出来的教师,他们走出卡斯塔里学园的舒适环境和知识丰富的领域,走到遥远穷乡僻壤的普通学校,从事无私的奉献,作出了无法估量的重大成绩。应当说,唯有这些勇敢地走向世界的教师,才是我们中间真正实践了卡斯塔里宗旨的人,正是他们的工作才让我们获得了国家和人民的许多恩典。毫无疑问,我们宗教团体里的每一个成员都十分明白,我们至高无上的神圣任务乃是保护保存我们国家和整个世界的精神根基,保护保存业已证明为最有影响力的道德原理:也即正义以及其他种种道理得以建立于其上的真理基础。——但是,倘若我们作一番自我审视,我们中的大多数人必然会承认,我们从没有考虑世俗世界的利益,从没有把维护我们自己这个于净美好学园以外世界的精神纯洁和正直视为最重要的任务。是的,甚至认为毫不重要,轻轻松松地把这些工作全推给了那些勇敢地在外面从事奉献的教师,让他们替我们偿还积欠世俗世界的债务,而我们这些玻璃球游戏者、天文学家、音乐家和数学家,全都多多少少。心安理得地享受着我们的特权地位。我们未能强烈关注自己的特权是否符合我们的贡献,原因在于刚才提到的种种傲慢和妄自尊大的心态。甚至连我们因为奉行宗教团体的规定而不得不节俭的简朴生活,也被我们中的许多人引以自夸的美德,丝毫也不知感谢使卡斯塔里式存在得以延续的世俗世界的国家。
————————————
我猜黑塞一定不喜欢印象派吧。因为他们也有点“为艺术而艺术”,回避像现实主义那些人认为艺术家本该对社会负有监督和呐喊的责任,就像你批判的“为学术而学术”。
———下接原文—————
我只想略略提一提这类内在缺陷和危机,它们并非无足轻重,尽管在目前平静时期尚远,不致于危及我们的生存。但是,我们如今得明白,卡斯塔里人并非仅仅依靠我们的道德和理性而存在,而且从本质而言也得仰仗国家的境况和人民的意愿。
我们吃我们的面包,使用我们的图书馆,扩建我们的学校和档案馆,——但是,倘若我们的人民有朝一日不再对我们有兴趣,或者我们的国家出于贫困、战争等等原因不再有能力供养我们,那么,我们的生活和研究工作也就完蛋了。倘若我们的国家有朝一日把卡斯塔里及其文化视作一种奢侈品,不再允许我们存在,是的,甚至不但不再引以为荣,还看成是一群寄生虫、骗子,是邪教徒和敌人。——这就是来自我们外界的危机。
每当我试图向一位普通的卡斯塔里人指出他所面临的危机时,总会多多少少遭到消极的抵制——一种近乎幼稚的否定和冷漠,使我现在必须首先从历史上援引一些例证。人人皆知我们卡斯塔里人对世界历史的兴趣非常缺乏,是的,应当说大多数人对历史不只毫无兴趣,甚至缺乏公正的敬意。这类混合着冷漠和傲慢的厌恶研究世界历史的倾向,常常激发我加以研究的决心,后来发现了两个所以如此的缘由。
第一个原因是:历史的内容让我们觉得微不足道——当然,我说的不是思想和文化史,那却是我们十分重视的范畴。而世界历史所记载的,按照我们的看法,全都只是些残忍的斗争,为了权力,为了财产、土地、原料和金钱,总之,不过是些争夺物资和财富,争夺种种物质事物的斗争而已,在我们眼中,这一切都是非精神的,因而是卑鄙的。对于我们而言,十七世纪是苗卡尔、巴斯卡尔、弗罗贝格和舒茨的,而不是克伦威尔或者路易十四的时代。
我们厌恶世界历史的第二个原因由来已久:我们对自己宗教团体诞生之前那一衰颓时期十分流行的诸多历史著作始终保持传统的、我认为也是合法的怀疑态度。
因而,我们也对所谓的历史哲学——黑格尔是其中最杰出,也最危险的顶峰——,缺乏任何信心。至于黑格尔之后的那个世纪,这种历史哲学则不仅大大歪曲了历史,还导致了对真理意识的败坏。在我们眼中,偏爱这类历史哲学恰恰属于那个时代的主要标志,对于那个思想堕落和政治上争夺权力的时代,我们有时称之为“战争世纪”,更经常的称呼是“副刊时代”。我们今天的文化,我们的教会组织和卡斯塔里就诞生在那一时代的废墟之上,就是在与那个时代的精神——或者应当说野蛮思想——进行了斗争,克服其影响而建立起来的。
这便形成了我们今天的傲慢精神。我们面对世界历史的心态,尤其是较近代的、几乎像现实的历史,情况就像古代基督教修士和苦行者面对五花八门的世界舞台一样。历史在我们眼中纯属本能与时尚的儿童游戏场,是贪婪、肉欲、权欲、谋杀、暴力、破坏和战争,是野心勃勃的部长,被金钱收买的将军,被毁坏的大小城市,然而,我们却往往忘记了这一切也仅仅是历史的许多方面之一。而最重要的是我们忘记了我们本身也属于历史的一个部分,是历史成长中的产物,因而一旦丧失继续发展和变化的能力,就注定要遭受毁灭的命运。我们既是历史的组成部分,当然也得分担世界历史中的责任。然而我们对此却茫然无知,十分欠缺责任意识。
————————————
人总说历史是相似的,的确如此呐。
————下接原文————
我们现在先看一看自己的历史,看一看今日教育学园初建时的情况以及当时国内和其他国家里的情况,我们立即就可看出,我们的教会只是许多不同教会团体和组织之一,而我们永爱的卡斯塔里,我们的故土和秩序的创建者们并不像我们这样以超然于世界历史之上为荣。我们的先辈和奠基者们是在战争时代末期的废墟上开创自己事业的。我们已经习惯于官方的分析介绍,其实他们对那个始于所谓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代状况的分析全是片面之词。因为恰恰就是那个时代最不重视精神思想,大权在握的统治者们只是偶尔才动用这类他们认为次要的精神武器,其后果便是出现了腐败的“副刊时代”。
是的,把那个权力斗争导致的时代称呼为反理性的兽性时代是很容易的事。我称之为非理性,并不是要否定其在知识与方法领域作出的巨大贡献;我们在卡斯塔里受教育的人习惯把追求真理的意愿放在精神思想的第一位,而当年盛行的精神知识似乎与我们的追求真理意愿并无共通之处。那个时代的不幸在于,没有任何坚定的道德秩序来对付惊人地迅速膨胀人口所导致的混乱和骚动。硕果仅剩的一点儿道德秩序也都被当时流行的标语口号压倒而淹没了。而那些纷乱斗争本身也在其发展过程中变成了种种奇怪而可怕的事实。整个情况与四个世纪之前因马丁·路德导致教会分裂时期极其相似,整个世界突然陷于一片混乱之中,到处都是战场的前线,到处都壁垒分明,青年和老人势不两立,国家与个人互不相容,红色和白色对立厮杀。时至今日,对那种“红”“白”纷争的内在动力,对当时种种战斗口号的真正内涵,我们已没有能力恢复其原貌,更谈不上加以理解和共鸣了。整个情况就和路德时代一样,我们看到整个欧洲,甚至可说是大半个世界,到处都在混战,正教徒与邪教徒之间,青年与老年之问,拥护过去者和拥护未来者之间,都狂热地或者绝望地彼此火拼。人们的战线还常常突破了国家、民族和家族的边界。我们可以毫不怀疑地认为大多数战士,或者甚至包括他们的首领在内,全都信仰自己一方拥有至高无上的真理。我们也无法否定,许多为这类战斗发言的领袖人物和代言人,大都也均如当年人们形容的那样,尽皆具有一定程度的理想主义精神。到处都是战场,都在杀人和破坏,双方都强调自己是替天行道,替上帝打击魔鬼。
——————————————
从“那个时代的不幸在于……”开始,我认为这段符合中国国情,看得时候连拍大腿。
说正经的,我感到了黑塞对战争的厌恶和伤心,唉。战争时代肯定不好,副刊时代,——就像你写的那样,——也不好。可是黑塞,我们所处的红歌时代也非常不好,该怎么办呐。
4.a.为何沉迷于填字游戏 P12
当年有成千上万的人——大多是工作劳累而且生活艰辛的人,在工余空闲时俯身于这些字母拼成的条条块块上,按照既定的游戏规则填充着其中的缝隙。我们必须小心谨慎,不可只见其悖理或者古怪的方面,更不得持讥讽态度。因为每个人玩这类孩子气的猜谜和填字游戏既非出自天真稚气,更非由于游手好闲,而是因为他们处身在政治、经济和道德的震荡和混乱中感到恐惧,还因为他们参与了很多次可怕的世界大战与民族战争。他们玩耍这类小小的文字游戏自然不只是无意识的玩耍,而完全符合一种深藏的内心需要,闭上眼睛不去正视那些难解的疑问和骇人的没落景象,以便尽力逃入一个清白无辜的假象世界。他们坚毅地学习驾驶汽车,玩耍最难的纸牌游戏以及沉湎于纵横字谜之中,——因为他们面对着死亡、恐怖、饥饿,几乎是毫无保护的,他们已不再能够从宗教获得慰藉,从理智求取忠告。他们已度过太多的文章和听过太多的报告,他们没有把时间和精力花费在自我强大上,以致无力对抗外界的恐怖和畏死心理,他们只能胆战心惊地挨日子,不相信有任何明天存在。
——————————————
我越临近考试就越喜欢做数独。我验证了您的结论。
4.b.避免过度沉迷一项事物 P94
约瑟夫,我们对自己要求越多,或者换句话说,我们当时的工作对我们要求越多,我们就越需要凭借静修作为积蓄力量的源泉,使我们的精神和灵魂不断在协调和解中得到更新。而且我,——我还想再给你讲几个例子,譬如一件工作越是热切吸引我们,时而使我们兴奋激动,时而又使我们疲乏压抑,那么我们就越容易忽视这一源泉,如同人们执着于某项精神工作时往往很容易忘记照料自己的身体。
历史上那些真正伟大的人,要么深谙静修之道,要么是不自觉地掌握了静修所导向的境界。至于其他人,即或是才华横溢又精力过人的人,最终的结果都是失败和垮台,因为他们自认为的重要工作或者雄心壮志反倒成了支配者,使他们丧失了摆脱眼前纷繁、保持间距以达目标的能力。是的,其实你是知道的,你第一次练习静坐时就知道了。但是这又是无情的现实。一个人倘若有一次误入歧途,才会懂得什么是无情的现实。
————————————
如果黑塞知道半个世纪以后产生了一种叫拖延症的疾病的话,他就不会觉得“一时沉迷”这种症不好了。
4.c.虚假伟人的特点 P159
克乃西特当年给朋友们的书信中大量引用了约可布斯神父的言论,有一段最具代表性,原话如下:“在青年人眼中,世界历史上的伟大人物就好像历史大蛋糕里的葡萄于,毫无疑问,他们也属于其实质性主体,但是要想把真正的伟人和表面上的虚假伟人区别开来,绝不像人们以为的那么简单和容易。虚假伟人之能够脱颖而出,在于历史机遇以及他们推测和抓住这个历史关键时刻的本领。有许多历史学家和传记作家,更毋庸说那些新闻记者了,都把他们这种预知和把握某个历史关键时刻的能力称之为:一蹴而就的成功,并说成是伟大人物的一种标记。某个一夜之间变成了独裁者的微不足道的下士,或者某个曾经一度控制了一个世界统治者喜怒哀乐的妓女,都是这类历史学家偏爱的角色。与他们相反,那些耽于理想的年轻人,则大都偏爱悲剧性的失败者,殉道者,在重要历史时刻不是出场稍早就是略迟一步。
————————————
何谓虚假伟人?请“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作者接着。
4.d.语言用来沟通,言语却造成障碍 P285
在特西格诺利低头沉思,静默的片刻,克乃西特小心翼翼地插嘴说道:“不过事实上并非像你以为的听不懂。毫无疑问,不同民族和不同语言的人相互交往,当然不可能像同一国家同一语言的人彼此交往那么顺当那么亲切。但是这绝不是我们放弃相互沟通的理由。即或同处一个国家,同说一种语言,也存在着种种局限,阻碍着人们获得完全的交往和相互谅解,例如文化、教育、才能以及个性的局限。我们可以断言,从原则上讲,世界上每一个人都可能与任何一个人对话,然而,我们也可以断言,世界上任何两个人都不可能有真正完美无缺的相互理解和交谈。——这上一句话和下一句话都同样真实。
————————————
这真理后来也有其他人说过。英雄所见略同。
看过赫尔曼黑塞的玻璃球游戏,留下的主要印象是主人公在理念世界、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世俗世界之间的调和努力,这是所有知识分子必须面对的问题,正是对这个问题的不同态度,成就了不同的对待世界的方式。
赫尔曼黑塞的调和努力是正途中的正途,这种努力使不会被驳倒的,我们人类都渴望着一种整体的生活,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灵魂和肉体,正是在对两种事物进行对比和调和中,才可以创造伟大的思想,体验到刻骨的痛苦。
不得不说,黑塞在书中过多地迷信中国的阴阳冲气以为和的思想,对易经和道家思想有种符号化的理解。另外,书的结构,某些语言过于繁琐和做作,有斧凿的痕迹。但瑕不掩瑜,就是这种写这本书的idea就已经堪称惊艳了。
黑塞的书读的不多,以上只是一点个人看法,期待以后的校正。
在我读过的黑塞著作里,这是最厚的一本,据说也是他最后的一本(长篇小说)。
马克·吐温有句妙语:我没有时间来写一封短信,所以只好写一封长信给你。
可见要做到精简确实不易。
这本书的情节在我看来有点太啰嗦了,好在它想表达的思想是我所喜欢的。
黑塞在书中虚构了一个理想的精神世界——卡斯塔里;虚构了一个由音乐和数学演变而成的符号系统——玻璃球游戏;当然,他还虚构了一个主人公——克乃西特。
描述一个子虚乌有的世界——卡斯塔里(或者《阿凡达》中的潘多拉星)——是容易的;而要描述一个子虚乌有的游戏——玻璃球游戏——是困难的。
所以,我无法向您转述这个游戏,因为在我看来,就算是黑塞本人,也无法清晰地告诉你这是怎样的一个游戏。似乎那只是一个象征,一个譬喻。你尽可以把它想象成最顶级,最智慧的一种智力活动就好。它“非常完美,但毫无用处”,这是书中对这个游戏的评价。
这样说吧,如果我们说科学的语言是数学,情感的语言是音乐,那么,音乐加数学的语言就是玻璃球游戏了。
明白了木有?
十二、三岁时,克乃西特因其良好的音乐天赋受到教育委员会最高当局的十二位最高成员之一的音乐大师的赏识和提携,灵魂受到了“感召”。其后,他师从“老年长老”,学习周易、卜卦等古老中国文化;因为玻璃球游戏的技艺超群,代表卡斯塔里出访历史最悠久的玛丽亚菲尔修道院,结识了本笃会教派里最杰出的历史学家约可布斯神父;与世俗世界的代言人普林尼奥激辩,捍卫卡斯塔里荣誉。
总之,克乃西特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福星高照,恩遇连连,不到四十岁就荣升为十二大师之一的玻璃球游戏大师。
克乃西特的才能让他对自己的重任应付裕如,事实证明他是一位卓越的领导人。
正当克乃西特的事业顺风顺水、如日中天之时,和老友普林尼奥的重逢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克乃西特辞去了自己令人艳羡的职务,离开精神圣地卡斯塔里,回到世俗世界担任普林尼奥之子铁托的私人老师,并在与学生见面的次日清晨溺水而死。
一个顺利的有些平淡的成长故事,一个让人唏嘘的结局。
德国批评家、出版家西格弗里德·翁赛尔特说:“正是由于黑塞的作品不提供解答,不开列药方,正是由于描写了发展历程,才使他的作品至今仍然具有现实意义。因为他的主人公们总是时刻准备着启程去往新的生活领域,去进行新的探索,向着永恒全新的目标。因为就连我们现在的社会也处于一种启程状态,也还在探寻着新的目标。”(译本序)
世俗世界与理想精神世界的冲突与调解是黑塞从始至终思考的主题。在《德米安》和《荒原狼》这两本书里对此也有大量的文字叙述。
黑塞会把他的观念隐藏在人物背后,比如他借普林尼奥之口告诉我们:
“缺乏精神滋养的自然生活会陷入泥潭,会转化成兽性,甚至必然越陷越深。”而“纯粹建立在精神上的生活是多么冒险,多么可怕,最终必然一无所获。”(85)
黑塞重视一个人精神上的觉醒,用他书中的话说叫做“感召”。
“感召的方式和种类确乎很多,但是其核心与意义总只有一个:唤醒一个人的灵魂,转换或者升华这个灵魂。”(42)
“克乃西特就这样完成着自己的精神感召,首先从内心开始,逐渐发展到让内心与外界互相会合又互相肯定,最终达到纯粹的和谐统一。这正是每一个高贵心灵的典型的历史,‘内’与‘外’和谐地发展着,以同样的节律相互接近着。”(43)
“一个人处于‘觉醒’时,他并没有更接近真理而穿透事物的表层进入了核心,事实上他只是掌握了,或者完成了,或者承受住了个人自我与客观事物当前状况的控制关系而已。这个人并未发现法则,只是产生了决心,他并不能让自己进入世界的中心,然而他确实进入了自己个性的中心。”(321)
“上帝把绝望遣送给我们,并不是想杀死我们,上帝送来绝望是要唤醒我们内心的新生命。”(443)
......
觉醒之路漫长、狭窄而多歧路,但值得一试。
克乃西特说:“其实在任何情况下也没有人能到达真理的最深之处,我们只能到达我们自性的最深处。”
能达到自性的最深处,这就够了!
书本说的是一个聪慧的孩子,在一个隐世的纯粹精神王国里,从学童走到大师,然后离开王国回归世俗最后和自然融为一体的故事。
这本书黑塞写了14年,内容也已经不仅仅是以前在写作思考中寻找答案的探寻,而是他个人成熟的认知世界后,想告诉我们的。努力把他的思想都涵盖在其中的一种传授,这种传授应该也是黑塞式的教育方式,一对一的,师徒式的,顿悟式的。他想说的都在里面了,能不能懂就靠我们自己了。
玻璃球游戏,通俗的说像是说禅或者清谈,一群人比赛用数学的方式将一堆音符堆砌得豪华美观,每个人想得是怎样更美,他固然也有技术上的向外的开阔美和精致的内向美。总之,这是一种纯粹精神,毫无实用的游戏。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特文艺,因为他们由政府管饭,远离俗世,纯粹为了文艺而文艺。
在这样的自然体系中自然也有成圣成贤的人,比如老音乐大师,老音乐大师是主角克乃西特的启蒙老师和精神老师,最后纯精神化后成圣了,类似于佛家的舍利或者道家的羽化了吧。肉体不复存在作用,而纯粹是精神上的力量。
克乃西特,除了自身天资使得不仅学习进阶了许多高级精神技能,发展提高了精神中的纯精神玻璃球游戏,而且从各类大师身上学到外部事务和内在和谐的能力。在寻访隐居老人时,学到了人与自然和谐的能力,使得愈加浑然和谐。在外派学习过程中更是通过神父打开了与世俗世界和谐共处的本事,学习领悟了精神与俗世的结合并能更臻于完美。这样即在精神技能上有很好发展,与内部精英很好融合,又能对外拓展影响,拥有处理俗世事务的本事,自然成了新一任精神总管,玻璃球游戏大师。
毕竟是从多位近圣或已圣的大师们身上朝夕相处的收获,克乃西特处理各类事务得心应手,并且在自身精神修行上不落工程,很快就成为了史上最成功的游戏大师。而且他越干越好,井井有条,到处都是成功,只是,人生就是在痛苦和无聊中摇摆,在服务这个日渐西沉的团体时,越来越多的时间被用来处理公务,而不是办公,每天被巨大的事务性工作覆盖,而逐渐忽略了内心。
他的人生理想既不是仅仅如隐居大师般寄情山水,安乐茅舍,也不愿同神父般,身在修道院,人在世俗组织有重大话语权,更多的,他想和他的启蒙老师老音乐大师般,教导一个稚小的孩童,培养他成长。(难道黑塞的部分思想是通过教育孩童来改变人类落寞的状况?)是那种师徒式的,一对一的。教导之余,修身自我,达到老音乐大师般外圣内贤,(几年前读《中国哲学简史》,读到最后为冯先生竟然又回到哲学是为了使人成为圣人而愤慨不已,此处心情亦同)。最后,大师通过自身坚定的反抗和逃逸,终于离开精神王国,而最后在教导孩童的过程中也与自然永久和谐了。
命题,人是该寻求纯粹精神的高级,还是走向通俗平凡的时间,与世界联系。即向内还是向外的问题,加缪有这样一句也是@伊西多拉喜爱的一句“一个人始终是自己真理的猎物。”我认为最终每个人还是应该追寻自己内心的本真。回顾黑塞的小说,几乎每本都是个体在寻找自己的本真,追逐内心自己的节奏。《在轮下》为了反抗世俗学制,走向自然,而其中精神自由的海尔纳更是一直在坚信自己的内心,而忧郁少年最后也从自然中得到解脱。《盖特露德》中的库恩,不断遭遇他成为音乐家的的打击,还是一心追寻音乐,创作出音乐杰作,终成音乐大师。《罗斯哈尔德》中表面讲了艺术家的婚姻生活,其实也是画家冲突自我,寻求自我,得到升华的过程。《纳尔齐斯和歌尔德蒙》虽然讲了一对好基友,但哥尔德蒙一生都在追寻自己内心,值得佩服。《德米安》是一个少年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加强。《悉达多》全书都是悉达多寻求内心的圆满的故事。《荒原狼》呢,是时代出现了问题,世界混乱了,你怎么办,还是保持着自我,成为一匹荒原狼。同样,《玻璃球游戏》也是寻找自我的过程,除了从低阶向高阶晋级突破,还有达到精神世俗意义双巅峰后,寻求更进一步自我的过程。与此同时,黑塞也道出了这句真理“评判事物的对错善恶,完全凭借自己内心的善良。”每个人都该去寻求真我,发展真我。
最后说说三个跟隐居也是圣人有关的故事。
第一个是隐世的山村,说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人类通往过去的力量,人如何从自然中汲取力量,并反馈自然。一个普通的故事在黑塞笔下却极为唯美,写到人学习自然,认知自然,与自然相处,大段的自然描写与哲理蕴藏,真是浑然天成。也是我个人最喜欢的一个故事,人不断的与自然沟通,最后也因为自然,也因为世俗平衡的打破,也是自然中黑暗面的作用,而与自然融为一体,成圣了。
第二个是讲两个隐士的故事,两个做精神垃圾回收工作的隐士遭遇自己产生一大堆精神垃圾无处倾倒的情况,如何解决,蜕变,再成长,也同时告诉我们天有阴阳,人有阴暗的一面。最后隐士通过互相告慰解脱了,一通过顿悟,似乎就去除了阴暗,而只留下光辉,成为圣人,合情合理,却不甚满意。
第三个故事就是人生五十年,如梦如幻,今天得明天失,不如隐居,静坐,这样每天做一场梦,犹如每天过一种人生,一种避世思想。对这个我稍微有点不认可的是,人生如梦如幻是在把时间高度压缩,五十年如一场梦的时间发生造成的,而人生其实是一天一天过的,而每一天都有他未知和乐趣,认知人生如梦,只是让我们活得更加豁达,而不是将人生喜怒哀乐各种小情绪视为无意义。所以,我最不认同的就是这个故事,也最不喜欢最后这个层次最高的圣人,该圣人简直遁入虚无了。
黑塞借克乃西特之手说了三个圣人的故事,不禁让我觉得寻求真我有变成修身成为内圣外贤的嫌疑,也是我反对的。但我又认同人与自然外部等万物的协调平衡,这让我很矛盾,难道人与自然的和谐就是为了成为圣人还是人们自然成为圣人?是了,他们本身不是为了成为圣人,而是在与世界的沟通中,在寻求自我的过程中逐渐以各种渠道成为了圣人。
人活着寻求自我,肯定不是为了成为圣人,可是,在这个过程中为什么他们都成为圣人了呢?世间真有圣人吗,黑塞为什么要在这最后一部小说中创造那么多的圣人呢,我无法回答,只能留下这么一篇疑问,待各位能人点拨,或者待日后自己领悟。
这真是一本令人叹为观止的书啊!!
综合了各种文体,刚开始令人摸不着头脑,但是看到后面就完全投入了。
黑塞试图构造一个绝对的精神世界,我觉得这是大多数知识分子的愿望。而和世俗世界的冲突也是知识分子内心的矛盾之一。黑塞通过这本书试图解决这个问题,卡斯塔里是知识分子的殿堂,而本书主题之一“觉醒”应该也算是黑塞给出了这个问题的答案,克乃西特纠结很久,最终还是选择了走出乌托邦,走向世俗世界。
我想,这也是黑塞想要告诉我们的吧,知识分子的责任不是束之高阁,而是走出去教育人,影响人,世俗生活是让稍有精神追求的人感到很不解,但是一切的艺术,文学不可能凭空而造,而是来源于生活。
近来也越来越有这样一个感受,大众是愚昧而不自知的,但是一个觉醒者要对人民怀有最深沉的爱。因为众生皆苦,因为人来到这个世界上,没有人具有完全的美德,人要忍受嫉妒,痛苦,悲伤,人要为了生计而奔波,多么可怜却又不自知啊。从这个层面上来说,我觉得黑塞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
越纯净的东西往往越脆弱,越是复杂矛盾的东西越能长久的存在,这是三岛由纪夫在小说中不断强调的,放在这里进行解读也很恰当。卡斯塔里是智慧乌托邦,在卡斯塔里建成之前,智慧掺在每个人的生活中,人们时而智慧时而愚钝,有时可以摆脱生活琐碎而有时不行。生活与智慧这两者的确会相互制约相互妨碍,甚至有周期性的轮流吞噬对方的趋势,可是如太极图阴阳互有、相辅而成一样,这是一种看似危险的平衡。
追溯卡斯塔里的历史,先驱们看到人类的精神智慧逐渐被世俗的欲望所吞噬,导致了人类世界战争频发,一步步走向毁灭,所以建立卡斯塔里,保护人类的精神智慧不被俗世生活所吞噬,简单来说就是保护人类的理智。其原理实际上就是将人类的智慧提纯并加以保护和发展,让倾向选择世俗的人彻底世俗,让倾向选择智慧的人为智慧付出全部生命。可是先驱们并没有料到如果智慧过于纯净、远远的离开了俗世生活的制约妨碍后会怎样。
卡斯塔里以智慧为信仰,为了以最高的效率发展智慧,也为了保持人类智慧的纯净无染,规定卡斯塔里人不娶妻生子、不饮酒作乐、无须谋生,甚至连学习都是有节制的,换句话说,是远离一切俗世的欲望,以一种虔诚教徒禁欲的姿态做研究、净心静修、充实卡斯塔里智慧。
再看玻璃球游戏的产生,是智慧提纯后的再提纯,它可以解释人类任何一门学科、可以在任何两门学科之间找到联系。可以说玻璃球游戏代表着百分之百纯智慧,那么它在以智慧为信仰的卡斯塔里人眼中,自然就是最高成就、最伟大的事物。故后来的卡斯塔里人本末倒置,他们极力的发展卡斯塔里的智慧体系,投身于玻璃球游戏,并为使之臻于完美而将对俗世的责任撇下。
德格拉里乌斯这个人物就很典型。教会算是世俗世界中最为纯净的地方之一了,德格拉里乌斯到达世俗的教会后,所有的教徒对德格拉里乌斯都以贵宾之礼相待,但是“他连两天都呆不下去”,感到极度的不适应,极力要求返回卡斯塔里,就连被塑造成圣人形象的克乃西特在一开始都觉得这次外交活动“不像是任务更像是惩罚”,他为连续几天都不能进行研究工作而感到心中不安。
这些描写的背后在说明这样一件事:大多数卡斯塔里人认为,世俗会妨碍他们为智慧奉献。也就是说,卡斯塔里不愿融入俗世,几乎如避开瘟疫一般远远躲避,一头钻进了玻璃球游戏的宏伟图景。以致多年以来,卡斯塔里的存在已经越来越不能被世俗理解——为什么?为什么要用纳税人的钱去养一帮只会玩游戏的废物?
于是隔阂产生了,世俗不能得到卡斯塔里的帮助和指引,怀疑其存在的合理性;卡斯塔里为了保证自己乌托邦一般的研究效率,将与世俗的羁绊交往减少,或许不该这么说,卡斯塔里有努力的想与世俗教会建立联系,但这只是卡斯塔里的行政机构为了解决表面上关系的不友好而勉强进行的,大多数普通的卡斯塔里人继续为玻璃球游戏前仆后继、继续对世俗人退避三舍。以至于对卡斯塔里所面临的来自世俗的危机浑然不觉。
我认为黑塞以小说创造了玻璃球游戏(或者说学科更为恰当),不是为了塑一智慧尊神像让人们虔诚朝拜,也不是为了歌颂智慧,相反,他将人类的智慧推向了两难境地,带有极重的悲剧色彩。话说回来,德国的这一时期流传至今的文学作品均以思辨为主,而非歌颂赞扬。
一般来说,智慧是很受人尊敬的,追其原因大概是因为有智慧的人往往可以理智的处理事情,也就是说,智慧是因有用而被尊敬,而不是因其美丽宏伟而被尊敬。想想看,哲学是可以代表智慧的学科,一个国家首脑如果哲学造诣高些往往会备受尊敬,可是倘若这个国家首领一心扑在提高哲学造诣的事业上而不理政治事务,那么必将遭到弹劾——“要你有何用”!
再举个例子,倘若乔布斯不注重用户体验而只是一味的发展计算机科学,那么他可能只是教科书上几行被学生尊敬却不喜欢的伟人,他留给世界的不会是巨大的革新而是知识点。不过话说回来,乔布斯创造、改变,其源动力里必然有获得财富的欲望。他有智慧所以伟大,他改变了俗世生活所以永远被人尊敬和怀念。
智慧的意义在于被选择,玻璃球游戏是被单独分离出来的纯智慧,但是它无用、不被世俗所选择,所以,卡斯塔里人在玻璃球游戏的造诣上不断提高,在自己人眼中,这或许很伟大,可是在世俗人眼中,说这近乎邪教也不为过。偏偏卡斯塔里仰赖世俗的供给而生存,一旦被认为无用,再高的智慧都将被毁灭。
我承认我是标题党
我是说他让我思考所以他掠夺思考不是说他不让我思考反正我不加标点符号这段你们也能看懂对吧
书买了快一年了,我才看了二十几页。以前一直放在枕头边上指望睡前看一看
后来真就成了睡前读物了
一看就睡
后来索性就把他放回书架了
我还是适合看一些低级的充满狗血情节和爱好装逼的牛逼的主人公的SF
想起这本书主要是因为觉得自己还是深沉点好
因为我要追一个很腻害的妹纸
反正我从开头看出来这是个宏大的故事
其实我之前一点没看过然后高考作文一不小心提了这书然后语文分数就低了那么一丢丢
话不多说 虽然我没看完但我知道这真的是一本很不错的书
<玻璃球游戏>是黑塞晚年创作的一部作品,从构思到付梓出版长达12年,可以说该书可以作为黑塞本人一生思考的总结。凡读过黑塞作品的人都清楚的晓得:世俗世界与理想精神世界的冲突与调解是黑塞从始至终思考的主题,如果就黑塞作品作一个简要的概括或梳理出一个脉络,我比较倾向于<在轮下>、<荒原狼>、<彼得.卡门青>、<悉达多>、<玻璃球游戏>这样一个脉路去理解黑塞(<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还未读,暂不评论吧)。
1、<在轮下>是黑塞早期作品,但已凸显出理想世界与世俗世界的张力,故事年轻主人公在世俗世界最终结束掉自己的生命,黑塞此时探讨的冲突解决之道是死亡。
2、<荒原狼>讲述了一个世俗成年男性的困惑、挣扎和孤独,这个主人公一半是人一半是狼,其人格中一半是世俗鲜活的人性,一半是对这"低俗"人性嘲弄的狼性,黑塞对理想与世俗冲突这种戏剧化的提炼和描述,具有震撼的艺术效果,如同卡夫卡<变形记>中人变甲壳虫,可见思想定格后的黑塞当时是多么的彷徨与孤独阿!故事以一个开放式的狂人游戏结尾,和<玻璃球游戏>中的游戏前后对照,不得不说是晚年黑塞对<荒原狼>的疑惑解答。<荒原狼>没有鲜明的说出黑塞所理解冲突的解决之道,但给出了一个开放式的结尾,一个希望:世俗与理想恰是需经多次玩转的游戏,掌握游戏的技能,你或许就可以从冲突中解脱。
3、<彼得.卡门青>,描写的也是位青年,该书鲜明提出了冲突的解决之道,即从现实中来,到现实中去,正如黑塞所说的"鱼儿归水,农人归田",换句话说世俗之人归宿世俗的世界,这种解决之道似乎有些逃避的意味、向世俗妥协的倾向,和毛姆<人生的枷锁>主人公是一样的结局,化解冲突就是要人安分么?这个问题需要从两个层面去看,当人看到世界时,思考着的人就期待要看到光,光代表理想与一切美,想想没有光的世界是多么让人窒息阿!西方达到一定思想高度的文学家、哲学家,要么为寻求光付出一生努力,要么为看清世界在思考上不断攀岩,其出发点都在于调和,它们是具有上帝之眼的一群智者,看到上帝之光,或看清上帝之世界,以完成个体的觉醒和超越。光是柏拉图所描述的"理念世界",是奥古斯丁所说的"上帝之城",是苏格拉底所追求的"善",是老子李耳看到的"一",是婆罗门教所宣讲的"净土",<彼得.卡门青>可以有两种解读,我宁愿把它作为黑塞彻悟后的选择,只是如何才能淡定欣然的走进世俗世界,这个思考黑塞还要继续走下去。
4、<悉达多>,该书讲述了在佛陀诞生时代一位修行得圆满,名叫悉达多的个人传记,此时黑塞接触了大量中国古代哲人的思考和古印度的禅定思想,解决之道从西方文化的二元,迈入到东方古哲学的"一元",黑塞发现这种二元导致的困惑,在古中国、古印度的智者中早就得到了解决,黑塞描述了一个没有皈依佛门,却凭个人意志,通过与万物的交流,获得思想冲突上的解脱,但前提是这个个体,这个悉达多是一个隐士,通过自己的空净修行,看清了世界,找到了个体的光。正因为这个隐士的前提,从世俗到归隐而获得的解脱,虽然解救了自己,但未解救世人,黑塞自己看到了光,他还希望所有世俗中有此困惑的人都能看到光,沿着这一思考,<玻璃球游戏>应运而生。
5、<玻璃球游戏> ,正如黑塞所说,是一个完全虚构的世界,一群类似柏拉图学院的智者们,通过研习玻璃球游戏,通过入定禅修,获得精密的知识和个体世界的祥和,克乃西特被黑塞塑造成为一个接近于佛陀和上帝的人,他获得最高的智慧和地位,却毅然辞去玻璃球大师的职位,只为去世俗世界过一个普通人的生活,去体验世俗一切悲、一切喜,目的便是在真正懂得世俗,看清世俗的前提下,将这光洒向世俗。我们看到如果<悉达多>是从世俗到归隐,<玻璃球游戏>则是从归隐到世俗,黑塞晚年回到起步的原点,不过此时黑塞非彼时黑塞,是一个看到光的智者,一个期望解救世俗困惑的智者,<玻璃球游戏>是对<彼得.卡门青>的升华,我想,这也是黑塞一生思考的圆满终结。
看《玻璃球游戏》的时候,脑海里常常浮现这两个概念。
器,不器。以前读书时就纠结过。因为有子曰:“君子不器。”又有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汝器也。曰:何器也。曰。琏瑚也。
有解释前者器为“工具性”,能够理解,君子不器即君子不能被当作工具来使用,而后者孔子虽然明显是在夸子贡,说他是祭祀用的琏瑚,但不过也是高档的工具。
有用无用则是道德经里的,都知道,就不说了。
两个概念,表达的是近似概念,近似的矛盾。
《玻璃球游戏》围绕的也就是这对概念和矛盾。
故事情节:
约瑟夫·克乃西特因为其音乐才能与性情被选入一个叫做卡斯塔里的团体培养。卡斯塔里是黑塞虚构的一个学术团体,总的来说就是一个培养高端纯学术的地方,由国家、贵族供养,独立于任何政治宗教,在这个团体里的人跟教会差不多,不事生产,不结婚生子,没有个人财产,也培养一些教师。这个学术团体里有一种“玻璃球游戏”,极精细,需要极大的智商与学识才能进行。
通过这个团体克乃西特遇见了对他人生至关重要的几个人— —音乐大师(教会他静坐,让他直观看到“觉醒”为何物)、特西格诺利(带来卡斯塔里外的世界,身上体现了分裂)、弗里兹(身上体现卡斯塔里与玻璃球游戏的衰落)、约可布斯神父(教会他认识历史)。
通过个人的不断学习、提升,克乃西特成为了玻璃球大师,即卡斯塔里旗下一个分支的领导人。但是他看到了卡斯塔里以及玻璃球游戏的脆弱,想投身教育事业,于是辞职离开,去当特西格诺利儿子铁托的家庭教师,上任第二天就被熊孩子玩死了(淹死)。
《玻璃球游戏》是仿传记来写的,整个结构波澜不惊,几乎没有意料之外的转折之处,反而人物之间对问题的讨论对话、人物内心独白极多,然而读起来并不困难也不枯燥(除了最前面对玻璃球游戏略故弄玄虚的介绍)。大概一方面是译得好,一方面是里面讨论的问题,从提出问题,到思考问题,都衔接得十分顺畅,让人愉悦。
《玻璃球游戏》给人强烈的围绕是器与不器,有用无用思考的感觉,主要是从克乃西特辞职那部分开始。卡斯塔里是一个高端纯学术团体,但是它的研究成果,可以说是毫无用处的,例如《十二世纪末期意大利南部各大学拉丁语之发音》之类。然而谁也不能说它就是“无用”的,只能说它的研究,并不以工具性为目标,而这正是纯学术的“纯”所在之处,也是很多做学术研究的人,书里的卡斯塔里人,书外的哲学家们都是以此为荣的。
克乃西特正是通过对历史的学习,发现了这一点,纯学术研究必须依赖外界的支持与供养,一旦到了战乱时期,必然遭受毁坏,而其中像玻璃球游戏这样的活动,越是精细高雅,越是毁坏得快。越是经过高度加工的文化,与世界,与人民的日常生活越是有隔阂,落入孤芳自赏。由此克乃西特“觉醒”了,他希望投身教育,切实的回到真实的生活之中,回归有用。
看书的时候,时常想起过年凉意来玩的时候,下午茶的聊天。他说起不想继续读书了,我也表示同意。虽然工作并不十分如意,但是实在不愿意再念下去了,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觉得自己研究的东西十分“无用”。还记得自己的硕士论文,研究某经学家思想里的理学成分,导师认为做得还可以,但是自己,写的时候已经在不停的想,这些东西,写出来谁会去看?除了应付选修课作业的学生,本专业的寥寥数人由此不会得到新观点,所以我为什么要花时间写这些东西呢,除了混一个学位之外。
理想总是很美好,愿意学哲学的人,总是对人生对世界有思考有疑问,希望进一步去了解,然而去研究哲学的人,往往只能埋在故纸堆里做些雕虫小技,当然自己天赋不足也是很大的因素。如此一来,还是不如做些“有用”的事,尝试让自己的存在make a difference,但尽管逃不脱器,但重要的是自己不要把自己当工具使用,不要太委屈自己,毕竟,人只要,也只能为自己的感受负责任。
最后,《玻璃球游戏》的结局真是太妙了,一开始看到都有点傻眼了,离开第二天就挂了!?不过回想一下,确实已经是最好的结局了。另外文末附的几篇以克乃西特学生时代作品为名的短篇也相当有意思,特别是最后一篇,印度主题,让人想起很多名词解释题——诸法皆空诸漏皆苦、存在就是被感知等等,意味悠长。
没有力荐它,是因为对很多读者来说,这本书有点也许乏味。
但如果本身就是乏味之人,或是喜欢乏味之人,也许读着还觉得不错。
书里的经历、体验和感受,对从事相近志业的人来说算不上陌生,只不过难免感慨现实都是它的反面。想到黑塞在第三帝国的阴云之下写出了这么一个严谨细致、缺乏惊喜、几近乏味的书,真是要感叹世界的奇妙!
附录中的三个故事更能体现黑塞的优势。印第安人、基督徒、印度人中的乃克西特在这个德国人笔下竟未显露出异国情调。相反,三个短篇故事比《玻璃球游戏》本身更具有情感张力。
如果黑塞没有写这个长篇,而是写了其他文明的乃克西特,也许会更好。
去年就想看了,看了个开头没看下去。今年拿起来发现序和引言坚持看完之后,阅读就变得顺畅了。故事很长,内容倒也简单,开始我是带着寻找答案的心态看的,想知道到底这个游戏怎么玩,怎么兼收并蓄融会贯通那么多学科,看到后来发现书里没有给你任何答案。作者创作了一个乌托邦世界,一个精神世界,可贵的是他没有把精神世界视为完美世界。他知道纯精神世界的可怕,可正欲试图走入世俗世界去和谐这两者之际时生命却突然戛然而止。这个结尾我觉得非常可惜,真希望黑塞可以写个1000页,把克乃西特在世俗世界的所作所为,所获得的感想写完。黑塞受佛的影响一定很大,他写人的完美状态写到最后就是佛性,而佛性的获得往往是在老年的时候,佛性获得的途径之一也是最重要的一个途径就是静坐默想。这本书不会告诉你答案,却能让你为之一振,有一瞬间甚至让人开窍。战争与和平中皮埃尔最后灵魂像洗过澡一样,我看这本书时一瞬间就像自己的灵魂也洗过澡一样,但只有一瞬间。特别喜欢那首阶段的诗歌,它道出了一切。
对话《玻璃球游戏》
人物:
施奈德(简称施) 某校学生
科里斯(简称科) 施奈德的同学与挚友
地点:某公园
正文:
施:你好,我的朋友,你很准时,要知道上次你可还迟到了十五分钟,那次正好还是个糟糕的雨天,我敢说那天比该死的伦敦的所有的坏天气加在一起还要让人郁闷。
科:你好,施奈德,我为那个雨天的迟到行为表示歉意,不过今天的天气多好啊,太阳温暖而又温和,这公园干燥而又艳丽,我们就把过去的种种不快忘记吧。
施:当然,这是当然的。不过,我的好朋友,你知道我挑选这样一个晴天叫你出来是为什么嘛?
科:你在最近的电话里屡屡谈到黑塞的一部杰出的著作,《玻璃球游戏》,想必你已有所感悟,而且我料想一定是很有价值的感悟,否则你不会特地把我叫出来的。
施:没错,你很聪明,科里斯,我最近的确看了那部浪漫派的最后绝唱,我待会,如果我有一点点能力的话,我想与你好好谈谈这部作品。不过,尽管如此,我亲爱的科里斯,你只猜对了一半,我这次叫你出来,除了想与你谈谈这部高超的传记作品,同时也想让你出来散散心。你总是窝在家里,没错,你每天辗转与家里,学校和图书馆,你总看书,总研究书,沉浸在书本的世界,你宁愿研究阿里斯托芬戏剧中的人物的历史属性也不愿意与女孩约会,不是么?科里斯?前几天高级班的汉娜屡屡向你暗示她对你的情感,你却硬邦邦的尽与她谈了些学校补习班的规章制度。
科:啊,这,施奈德,你别瞎说。
施:啊,你不相信?听我说,科里斯,我比你要有女人缘,我从小就与生活在一大堆女性亲戚的包围之中,我甚至一直都不知该怎么和男人相处,当然,你是个例外。
科:。。。。。。
施:哈哈哈,好了,我们不谈这个了。那么,科里斯,你知道我最近在校刊的文学栏上发表了一篇痛斥现代主义思想的檄文。文章没有引起任何波澜,因为我们学校根本没有真正搞文学的人!但是,汉森·弗雷德里格教授却与我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讨论,不过他并不支持我的看法,甚至还指责我这段时间把他教给我的理性思维全都丢掉了。是啊,科里斯,现在我再想想,那时不过是闲来无事写了几个观点,可谁知一写便停不下来了。写完后发现许多地方多少显现出一种年少轻狂,可还是稀里糊涂的发表了。你还记得那篇论文么?
科:当然,我当然记得,而且我看的出,你虽批驳了许多现代作家,但实质上你想凸显的却并非如此。
施:哦,那么你怎么看呢?
科:我认为你那篇文章有两个地方尤其表现了你的主张。你提到赫西厄德,并把格奥尔格也称为赫西厄德式的作家,同时你热爱格奥尔格,由此可知你倾向赫西厄德式的文学。第二,你痛斥了一种“学问家”,甚至为了表达你对这种人的厌恶,你由单纯的文学讨论转向了生存哲学,这都让我印象深刻。
施:不错,我亲爱的朋友,你真是独具慧眼,其实那篇文章的重点的确不是对某些作家的批判,谁都会明白,那种程度的简短批判,丝毫不会有任何力量的。
科:那么现在你为什么要特别谈到那篇几个星期以前的论文呢?
施:啊,我想那会对我们讨论《玻璃球游戏》有一些作用,同时我想考察一下你对我所要表达的思想是否熟悉。因为我认为我的实际想法与黑塞在《玻璃球游戏》中体现的想法有一些相似之处,不过,这一点,我不会在我们接下来的讨论中去进行毫无意义的对比,你自己心里明白就好。
科:好吧。
施:那么我想我们还是省去一些无聊的情节概括为好,这没有意义不是么?谈《玻璃球游戏》这部厚重甚至神圣的作品,我不知道你怎么看待,但是我向来是靠阅读来教育自己的心灵的,我和别人读书时不一样,我记忆力不好,所以绝不会吊书袋,也不能;而专业语言能力也极差,所以不能像一个教授那样去冷漠机械的概括一个故事。我是一个假如能理解书中所写到的自杀的神圣,就会立马自绝性命的人;我是一个看到一种来自书本的高明的理念就会立即牢记于心的人。我崇尚老子和海德格尔,努力避免任何低层次的思索与行为。所以,你当理解,我对那些不懂阅读的人们是多么痛心,就算给他们读所罗门的优美诗篇,他们也只懂得挖掘野史,概括故事,研究声调而已。
科:啊,施奈德,你说得没错。
施:你也这样认为?那太好了,不过我们还是言归正传。你也许不知道,昨天我悄悄去克林斯曼女士家中拜访的途中,偶然碰到了弗雷德里格教授,真讨厌啊,他竟问我去哪里,像个中国人似的。你知道,就算是同样作为东方人的日本人,也不会问偶遇的人去什么地方,这是严重侵犯隐私的行为。我怎么回答呢?我总不能说我去克林斯曼女士家去见她那位已与我交往数日的她的女儿吧?克林斯曼女士是个寡妇,性格严厉而又乖戾,我怎能让人知道我正在和她女儿交往?于是我就说,“啊,尊敬的弗雷德里格先生,我要去拜访我的挚友科里斯。”他说,“是吗,你想与他探讨探讨什么呢?”我回答“我最近在科里斯的建议下读了《玻璃球游戏》这部作品。”他说“哦,那确是一部十分好的作品,不介意的话,能与我谈谈么?”说罢他对着我微微一笑。我却着急的不得了,你知道,科里斯,当时要拜访你完全是个谎言,我也完全把它当作假的,所以我什么借口也没有说,只说了一句“好啊”就答应了下来。
科里斯:(皱眉)施奈德,撒谎可不是好事。
施:我知道,很抱歉。不过看在我是为了保全克林斯曼女士家的声誉的份上,这一次的谎言理应得到谅解。
科:好吧,请你继续说下去吧。
施:我一答应,弗雷德里格教授就与我谈了起来,他尤其问了我一些问题。他说,
弗:我年轻时代曾读过这部作品,在当时,黑塞虚构的这部带有自传色彩的传记深深吸引着我。但是,有一个尤为重要的问题,就是玻璃球游戏到底是什么?你知道,施奈德,我曾经闹过笑话,在没有读过这部作品之前我凭书名以为它是一部带有未来和奇幻色彩的讲述弹子游戏的一部作品,但后来的阅读经验告诉我他不是。你能说说它到底是个什么游戏么?
我:这个,恐怕我难以概括,因为传记的作者也曾说过,就算是写作水平高于传记作者的,想用一两句还就概括出博大精深的玻璃球游戏也是十分困难的。但是我大致也能够感受到,因为传记作者做过一些比喻,所以,可以说,玻璃球游戏是一种方法,把人类的各种文化通过带有联想性质的思维进行对应与联系,并将其转化为符号语言。应该说,这是一种学究的工作,没有创造性,只是对知识的一种组合与剖析,他们应要使音乐与数学链接到一起,正如外界对卡斯塔里的批判那样,玻璃球是一种及其没有意义的游戏。
弗:哦,那么,你更倾向于普林尼奥所代表的世俗世界喽?
我:也不能这样说,您知道,普林尼奥的结果并不理想。
弗:是啊,这个我们可以后面再谈。不过,告诉我,关于书中人物,你最赞同的是谁?
我:啊,书中人物众多,我觉得每一个给我的印象都极为深刻。当然,您要知道,我最为赞赏的还是克乃西特,只是,我必须说,假如我们要谈论克乃西特的话,我们必须不去考虑克乃西特在最后与铁托在一起的那一部分。
弗:好啊,我想你一定有你的道理,那么我们就谈谈那之前的克乃西特吧。
我:克乃西特,说实话,他从头至尾都有被过分赞扬的感觉。但是这不是重点,克乃西特一开始热爱音乐,师从音乐大师,后来进入华尔采尔研读玻璃球游戏,在他的青年时期,他便显示了他卓绝的才华,我认为这种才华的确是罕见的。这便是他与普林尼奥的辩论。这是一种十分难得的勇气与上进心所使。我想,在当时那样一个时期,才华高于克乃西特的指不定会有几个,但是展开了这样一场场辩论的却只是普林尼奥与克乃西特两人而已,也就是说,他们是真正感受到学习之本质的人,而学习的本质意义就是交流,独立的思索,不断完善。这一点使克乃西特变得与众不同,不过这是在他来看却是极为自然的,不过却仍使他,与那些只知道埋头苦读的但其实却不在乎是否得到真理的人彻底划分了界限。不错,我认为有一点早就了克乃西特的独一无二,便是他对真理的不断的求索,他的手段,在别人就是目的,而他的目的则永远处于求索的过程中,直到他死去也似乎没有完结。我的意思是说,他对真理有着极为执着的热情,他曾在与亚历山大的对话中谈到圣克里斯托夫不断追求更伟大的主人的故事,那个故事可谓是一个隐语,主人便是指真理,而克乃西特,正如他的名字的意思,他是真理的奴仆。
弗:确是十分有趣的认识。那么对于普林尼奥,你抱有什么看法呢?
我:普林尼奥是一个悲剧,而尤其在早期他与克乃西特辩论的时候,他其实是并不知道现实世界的利害的,但是他仍然愿意表明自己愿意回归世俗世界,他认为世俗世界要远远高于象牙之塔卡斯塔里。普林尼奥的全部价值在于,他虽然选择出现了误差,但他对卡斯塔里世界的批判是十分正确的,这一点甚至可以说是对克乃西特的未来道理都有极大影响的。我认为普林尼奥也许就是在指启蒙运动的思想家们,但是普林尼奥最后惨淡的结局则也同时表示,黑塞对启蒙运动所造成的后果感到惋惜,因为理想的世界并没有建立起来,对教会与封建王权的摆脱并没有使人们过得更好,甚至可能由于过于激进,反而带来的不良的事物。但是,尽管如此,普林尼奥仍是重要的。
弗:这一看法很别致。不过还不够细致。不过那没有关系。而还有一人,德拉格里乌斯,他被克乃西特列为最为重要的伙伴,你怎么看待这个人物呢?
我:哈哈,德拉格里乌斯的病状难免让人联想到尼采,不过据研究,此人的确暗指尼采。不过如果把尼采视为卡斯塔里,而且是地道的卡斯塔里人,说实话,我一时无法理解。德拉格里乌斯这个人在文中十分有趣,他的主要价值是为卡斯塔里的沉闷的学究环境注入了新鲜而充满活力的空气。他及其厌恶以约可布斯神父为代表的基督教,这也的确是尼采一生都排斥的。德拉格里乌斯是克乃西特精神的坚强后盾,他整个人就是值得学习的榜样,但是克乃西特同样也注意到,德拉格里乌斯多少带有混乱的性质,会给世界带来严重的破坏,所以他也不全是接纳德拉格里乌斯的思想。
弗:嗯,很准确的见解。你何不把你的想法记录下来呢。我十分高兴继续看到你在校刊上的文章(笑)。不过,原谅我,施奈德,我接下来还有事,无法与你谈下去了,我们改日在说吧。
我:好的,先生。再见。
弗:明天见。
他和我道别就急匆匆的离开了,我站在那儿,目送他一段路,心想玛莎肯定要生气了。便也朝克林斯曼女士家奔去。
科:哈哈哈,那么最后你见到玛莎了么?
施:啊,别提了,我到得时候已经傍晚了,我看到玛莎在窗台摆了一盆鲜花,那是暗号,意思是她妈妈在家。
科:真的像在偷情啊,施奈德。不过,有些遗憾,你和弗雷德里格教授的谈话并不完整,应该有很多还没有谈到吧?
施:没错,比如书中还有两类人,一类是竹林隐者,音乐大师,约可布斯神父;一类则是最高当局的领导人亚历山大。你应该可以想象,竹林隐者显然是来自中国古代竹林七贤的故事,黑塞对中国古代文化尤其有兴趣,他屡次提到易经,不过我对易经并不了解,但有一点我可以确定,即是,黑塞热爱中国古代思想世界,最后还是离开了那个世界,他从竹林离开,从归隐走向俗世,这才应是他最后的选择;而音乐大事这个人物我一直怀疑他的原型说不定是中国的老子,尤其是音乐大师弥留之际,克乃西特去拜访他时,让人不禁联想到孔子拜会老子求教的事迹。音乐大师最后对克乃西特的教导只有一句话,“这一切都是徒劳”,这想必是黑塞的人生观,但是这是从未来的视角而进行的一种对存在价值的判断,而黑塞虽然认可,但却还是选择了现世。当然,也许是他虽懂得但还没有切身感悟到的缘故,也许到了音乐大师说那番话年龄他便会真正知道音乐大师的意思。这一点让我想起了黑塞的《悉达多》,最后悉达多想要教育儿子时,渔夫制止了他,因为经验无法用语言传授并深深影响到他人,年轻人必须自己选择,只有在他们真的经历过多彩的一生后,才会真正懂得世间的道理。这也是悉达多青年时离开佛祖的原因。而约可布斯神父是一位历史学家,一位教师,可以说,他的生存状态是以不变应万变,世界怎样轮转,他始终终于神,信仰与历史的神圣内涵。
科:那么亚历山大呢?
施:哦,谢谢你的提醒我差点忘记了。最高当局的领袖亚历山大,是整个卡斯塔里精神世界的代表,他在最后现实了许多负面的形象,他一直拒绝克乃西特辞去大师一职,因为他不能理解。他可以说代表了整个现代教育体系,他的卡斯塔里世界其实就是毫无意义的游戏,空洞而毫无作为,自高自大,孤芳自赏。克乃西特很明智,他在最后意识到了卡斯塔里的本质,而选择离开卡斯塔里。他的离开多少有些许苍白的色彩,因为他真正意识到他所要的是什么的时候,他已是年事已高,他第一次感到卡斯塔里以外世界的自由而有稀薄的空气,他怀着感恩的心态呼吸,他见到了可爱的小男孩铁托,这个多少带有自然之子以为的美少年,他甚至还虚心向他求教有关自然的知识,他感到小铁托身上所散发的自然魅力是那么让他羡慕和欣喜。
科:说到这儿,我想你该解释解释为什么你在和弗雷德里格教授谈克乃西特时为什么只谈没有见到小铁托之前的克乃西特了吧。
施:没错,科里斯。因为我认为最后这一段“传奇”意味的结局别有深意。但到底蕴藏了什么我甚至还无法清晰的说出来。克乃西特的死有些突然,而且让人感到极为平淡,他的死和他的生的伟大相比似乎微不足道,他与小铁托游泳,然后不幸溺水而消失在湖中,作者没有交代尸体,使克乃西特的死亡变得更加神秘。但我始终隐隐觉察到这其中的悲哀。小铁托象征这自然与青春的活力,而克乃西特,虽然脱离了陈腐的卡斯塔里,但依旧是一个理性的持有者,一个教育家,他深知,他面前一个可以在太阳下,湖畔边,不自觉就能翩然起舞的自然之子,将来也会成为一个理性的人,甚至一个世俗的人,当然,他还有可能会成为卡斯塔里的一员哩!但这终归也是必然,因为青春必然要衰老的,他不能成为永恒的美。这里面也许稍稍有一些自责,但也有许多疲惫的无奈。
科:你是说,他有可能是自杀也说不定?
施:不不不,我不那样认为,只是我认为不排除这样一种可能,这种可能就是黑塞对克乃西特最后的选择有一种保守的态度,但实际上,这也许是黑塞真实的心理写照。黑塞离开普林尼奥为代表的世俗世界,离开了音乐大师的无为世界,离开约可布斯对神的信仰,离开了德拉格里乌斯的蔑视一切,离开了亚历山大的卡斯塔里,甚至他准备教化小铁托性格里自然的野性,可见,这些都不是黑塞认为正在活着的人,正在探索真理的青年人所应该追求的,甚至克乃西特本人的指向也遭到了夭折的命运。
科:那么,施奈德,最后到底该追求什么呢?
施:你还不明白么?科里斯?克乃西特的死乃是让整个文本思想平衡的一个标志,如果他不死,读者可能就会以为克乃西特最后的选择是最为准确的,这是黑塞最不愿看到了,黑塞希望人们能不断思考,不断面对自己的内心,不断反省而走上正途。同时,这部带有《在轮下》色彩的故事也希望有关认识注意到良好教育的重要意义。
科:嗯,施奈德,你说的很好,不过有些地方我可能还不是十分理解,不过我们可以慢慢谈,不是么。不过,我还有一个问题,为什么这部作品里没有爱情,是因为黑塞觉得它不重要么?
施:这是个很好的问题,科里斯。不过我觉得,这本书,恰恰是以不写爱情来些爱情的,只不过这个爱情不是爱情的含义,而是爱情在卡斯塔里这样一个世界的遭遇,也就是不会存在。
科:嗯,很独特的见解。
施:呵呵呵,那么我问你,科里斯,你因为这本书而有所改变了么?我见过无数多的卡斯塔里人啊,他们就算读了这部作品也就点评一下甚至还会反驳,并因反驳而拒绝整本书,这样的阅读有什么意义呢。他们看的是文字堆砌而成的书本,而不是一个用毕生精力与灵魂而写就的篇章。他们继续他们的考据学,而把它当作一本科普读物。。。
科:够了,施奈德。我知道你在说我,还有那些文学青年。不过还是打住吧,读者会生气的。
(完)
黑塞的个人经历很复杂,尤其是他离开德国后,家人遭到纳粹的迫害,好像有一个妹妹被迫害致死。《玻璃球游戏》一书,本意是写西方的文化面临的宗教与现实的两难选择,不知道是翻译的原因,或是我读的时候心没有静下来,一直没有想像中的那么好,最不好意思的是这本书一直没有读完。
但是,我对《玻璃球游戏》的玩法,他的意义以及那个玩玻璃球少年的成长经历,印像还是很深刻的。
没有想到,故事讲到这里,大师就去了,这样的死亡方式,也是我没想到的!本来非常期待看他在外面的世界的新生活!为他惋惜!这样的结局,是不是悲观主义?这个故事向我展示了一位精神贵族的存在,让我看到了出路。不知道黑塞大师给我的下一个惊喜是什么?
为什么东方人的文化和宗教精髓——诸如瑜珈的静坐,或易经阴阳、占卜卦爻在东方人自己的文字描述中显得如此苍白乏味,而通过西方人向往想象性的描述倒显得如此激动人心,令人迷醉。大约得益于东方人和西方人对其观念思维方式及价值取向的不同吧?中国古代人创造的种种类似宗教和准宗教的文化形式创始的出发点大多是功利主义的。西方人则在接受这些文化形式时由于遥远的距离感所产生的莫名的神秘性进而产生审美激情的向往……他们完全不了解这些实际属于准宗教或亚宗教的实际操作方式。他们在研究之前先入为主的将东方的所谓宗教在精神上形而上化,导致了西方人对东方宗教文化的西方式的误读。诸如德国著名作家赫尔曼·黑塞基于丰富睿智的想象力把东方的神秘主义文化圣化、传奇化,演绎出博大精深、玄奇深奥、激情磅磗的审美景观。使身处其中的实际现实状况的当局者产生强烈的陌生化感。而东方人为什么没有能将自己的宗教描绘出如此崇高的精神性而感天动地呢?中国历代统治者将自己的这些东西清醒、冷静、理性的纳入迷信的框架结构中,使之完成实用主义的泛社会化,身为中国人置身在被封建迷信崇拜的包围中而麻木,浑然不觉其精神的魅力在哪儿?这叫身在庐山知其真面目,不在庐山不知其真面目。
赫尔曼·黑塞的最后一本长篇巨著《玻璃球游戏》是一本如此精妙绝伦,美仑美奂的艺术幻想小说,评论家称其为理想主义的乌托邦小说。“玻璃球游戏”是一个如此的宗教团体,它模糊了整个宗教团体的具体操作程序和方式,即使有具体的描写,也是神神秘秘,罩着一层深不可测的氤氳妙曼的薄纱,在其闪闪烁烁的描绘中却倾力于大篇幅的描写主人公克乃西特的精神历炼过程:他自从由于自己超常的天赋,特别是音乐天赋被遴选进“精英学校”进而逐层进入用音乐进行精神性训练的“玻璃球游戏”团体之后,便开始完成一次又一次的从一个精神空间迁跃至另一个高层次的精神空间的过程,每一次灵魂的觉醒之后,他听从于来自神圣的召唤,全身心的投入各种修行活动中去追求圆满、和谐、完美的精神境界。他潜心学习掌握中国文化中的周易筮辞的记事和取像法,学习易经和庄子,中国的历书,他曾幻想将易经体系溶入玻璃球游戏中。他还进行心理学游戏的训练,通过静坐默修完成完美的神性体验。我至今弄不懂黑塞是如何把东方和西方两个特质相异的文化传统如何融在一起进行整合想象的,如何把中国的古筝弹奏出的“高山流水”和管风琴演奏的巴赫的赋格曲并列在一起类比出共同点,他天真的相信西方文化能将东方文化整合嵌入西方文化中,以填补西方世界文化中巨大的迷失性缺口和空洞。
克乃西特还对被称之为如此完美无暇的精神游戏形式及“玻璃球游戏”的所在处卡斯特里的精英圣地进行反思,对看起来如此完美的游戏形式背后隐伏着的重重危机感到忧患;对其精神乐园赖以生存的市俗世界的抛弃感到忧虑。他始终渴望不断超越,他有博大的胸襟和宏伟的意愿,他试图不断的探索世界性的每一个思想领域,从西方的基督教文化到前面曾提到的东方的儒家文化、易经、印度的瑜珈静修等等,他以殉道主义的生命热情投身其中,广纳天下诸种文化智慧于一身。最大的超越莫过于身处精神乐园的最高地位——玻璃球游戏大师之时,他又听从来自市俗世界的“生活的召唤”,也许是基于前面提到的精神乐园潜伏着抛弃市俗世界的忧患的深思熟虑的结果,他“觉醒”的悟出这样的道理:虽然“不能让自己进入世界的中心”,但“确实进入了自己个性的中心”。其最终的结果是决然辞职,他意识到维系精神乐园生存的基础是市俗世界。于是他毅然回到平庸的市俗世界中去担任最基层的卑微的职务——小学教师,这也是在西方社会的价值观念取向中最具神圣使命感的职务。同时他也将此决定的行动过程看作到市俗世界中去经历“折磨”。作小学教师的目的是显而易见的,他也许认为“玻璃球游戏”精英团体的精神乐园的未来延续繁衍的希望应该在孩童身上。他承担了顽劣忤逆的显贵宠儿铁托的教育使命,去承担对市俗蒙昧灵魂的“唤醒和震动”的实践行为。最终,他为了赢得这个顽童的尊重和友谊,为了提升这个孩子的灵魂境界,和孩子一起投身于湖中进行游泳竞赛……但他已开始衰老的肉身终因体力不支而沉入湖底——他的死亡最终“唤醒”了那个孩子顽劣的心灵,他怀着“圣洁的战栗”决定改变自己的生活……克乃西特虽然死去,彻底和他所向往归宿的大自然融为一体,但他的生命却将在铁托日益强壮的生命中得到延续,他精神理想的薪火也将由铁托继续传承下去,铁托将担负起克乃西特的使命,去继续朝着灵魂的升华之路——即通向“玻璃球游戏”的精神乐园继续进发!
在克乃西特的遗书中不乏对东方宗教的市俗仪式作想象处理的描绘,这些描绘缩小并无视东方宗教市俗社会化的一些真实场景,易经的市俗操作中的一些驱鬼和宗祠祭祀的场面是残忍的和虐杀人性的、封建愚昧的。真实的东方宗教的迷信市俗化场面成为黑塞想象性感知和解读的盲区,他想象出春天干旱时节的祈雨祭奠仪式的场面……这是由于作者自幼受西方宗教文化熏陶的圣洁灵魂想象出来的理想境界……这种东西合壁的玄想幻象被放大成古希腊宗教仪式的形而上的悲壮景观。其实这个场面和东方市俗化的宗教目的没有任何关系,中国宗教的市俗化以浓厚的迷信色彩方式进行普及只是迎合芸芸众生物性需求层面的敛财、袪病、消灾而作为一种极大欺骗性和愚弄性的虚伪工具,从而在现实生活中呈现出功利色彩极浓的异化态势。绝对无对在尘世中生活的人的精神性救赎和灵魂拯救的意向。
黑塞长期生活在德国南部沐浴着充裕阳光的“世外桃园”般的乡村暑地,大自然的各种美和浓郁的宗教氛围育化出黑塞的一系列唯美主义理想作品,而《玻璃球游戏》则是这些作品的顶峰之作和他的最后之作。他作画、吟诗、反思现代工业化过程对人的物化恶果,大自然的唯美印象无意识的内化在他的小说想象之中,自然东方的宗教图景在他的想象中被浸染上了浓重的主观理想主义色彩。我猜测他对东方宗教的理想主义色彩的想象还源于他对所接触到的当时西方入华传教士们所辗转收集到的蜻蜓点水式的资料以通信和书籍的方式呈现的研究中,并未亲临中国之境实地考察。导致了黑塞对东方哲学及宗教的类似于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的宽容、开放的接纳,甚至还误认为中国的文化哲学中虽无“天启”的特征,却“比古希腊哲学更接近基督教神学”(李雪涛语),产生了这样蒙昧的谬见!尽管如此,黑塞有一颗具有深厚西方世界文化底蕴的圣洁灵魂。这颗灵魂“轻逸”(卡尔维诺语)的飞扬在他汪洋恣肆的辽远想象中。“消解”了东方亚宗教文化的现实所呈现出的恶浊的真实“沉重感”(同前)。黑塞是一个诗人,而且是一个典型的浪漫主义诗人,诗人总是省略掉非美的物象而捕捉唯美的想象以超越沉重的现实。
阅读完《玻璃球游戏》,我又不禁想起以前读过的另一本难以忘怀的法国小说——图尔尼埃的《桤木王》,两个主人公虽然身世迥异:一个身居显赫高位,尊贵、高雅、睿智,另一个地位卑微:《桤木王》中的主人公只是一个加油站的店主,但他们都具有“负载孩童”的使命,因为他们都将人类的未来寄托于“孩童”身上……最终他们俩都以不同的方式殉身于这个伟大的使命中。
整部小说的语言如此流畅,想象如此富于恢泓的智慧、颇令人荡气迴肠!洋洋洒洒近四十万字却读来一气呵成。即使他对东方宗教现实的西方式美化遮蔽了其本质的虚妄性,其瑕疵也会被其语言的交响诗般的雍容辉煌和气势澎湃所忽略和抵消而被读者谅解。我想不仅仅是我,所有的读者都将为其中的美、高尚、深邃、广博的叙述文字所折服!
阅读这本书可说是一种对灵魂进行洗礼和净化的过程。
持续被击中非常多的点:
关于少年人的找寻,感召,脱离旧世界进入新世界的transition, 精神体验,信仰与怀疑的辩证关系,了解真理的反面以更深了解真理,精神世界与现实的balance,出世与逃避,静修的重要性,向内探寻以及向外的革命之间作用的相互转化与良性循环,美学与伦理学的矛盾,顿悟觉醒,改变和影响的方式和意义,精神的传承,关于现象学学科的意义,相应感召与接受命运与责任的十字架
每一条都能具体化很多很多,先列在这里,待后续有感动的时候来补充。
假如这是起点西方奇幻小说,那么它的故事情节是这样的:
我们的主角骚年身世平凡,但从小天资聪慧有如神选之人,一路遇见各路前辈垂爱,从一个早年丧亲的穷小子一路平步青云步步高升的进入了法师塔的世界。
我意思是这是一帮子本来很有天分的法师聚集在一起纯理论研究一种不带杀伤意义的宛如用火药造烟花的事务的法师塔。他们一生都不事生产,只用专心玩儿【蛋疼的】烟花游戏。
由于【虽然我没看出来的但】在他人眼里显而易见的他卓尔不凡的资质和【一如既往的】前辈的垂爱,骚年被小学同学们孤立了,但这不妨碍他主角光环普照众生。
他光芒万丈的升入了中学,中学时期遇见了一生的好基友。
好基友是俗世贵族,他虽然进入法师塔学习,但将来不会跟骚年一样走上【没有财富的】穷比【没有地位的】屌丝【没有婚姻而】孤老一生的道路。
【虽然我内心深处隐隐认为骚年走上不归路的原因并不是他热爱造烟花的法师塔,而是因为他没有和好基友一样的俗世出身】
基友非常热衷于跟这个法师塔世界的规则对着干,常常宣讲俗世的好处,但在他的内心深处出于对俗世中种种勾心斗角的厌恶,他对这帮【因为吃干饭而且反正大家都没攻击力而】和平相处的【废物】法师还是很有认同感的。
但前辈们不能允许基友传销似的在他们弟子面前颠覆且抨击他们的世界观。
于是前辈们对召唤兽骚年说,去吧骚年去征服他。
从此他们开启了一条相爱相杀的中学道路。
因为对手基友的强大,以及前辈们【又一次】的垂爱,骚年在中学时期又一次的出尽风头,并且为自己以后的【男】后宫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受到各路英雄的追捧抬爱。
到高中毕业的时候,基友要离开了,基友与骚年已经【按照某种神秘的定律一般】惺惺相惜起来了。
基友感叹说骚年啊当我离开这里回到俗世变成混蛋王八蛋的时候你还是这么纯洁无暇我一定就配不上你了你一定会看不起我了一想到这里我就感到心如刀绞万分心痛。骚年回答说不要如此悲观基友当你功成名就衣锦回乡的时候我却还是个穷比屌丝孤老一生的魔法师难道这还不足以让你内心感到平静吗。基友若有所思道你说的很对啊骚年。
于是他们分开了,好基友迈入了社会,而骚年进入了【和以前几乎没什么不同的】无所事事的大学时期,而法师塔的大学时期和我们最基本的区别在于:他们连期中期末考都没有!
在这时候,【由于作者的执念】东方奇幻修真乱入了。
骚年到了一个爱好东方修真的住在竹林里喜欢下围棋和占卜的谜样长老那里去学习。经过一段时间【我什么都看不懂的】学习,他受益匪浅。
结束了这段【我完全没明白的】学习生涯后,他重返校园,这时候他再一次见到了基友。但骚年和基友都双双对对方感到失望。基友认为这种没有杀伤力纯以理论研究为基础的法师塔在乱世之中没有任何意义但对这伊甸园里的生活状态他又怀着【仿佛我们怀念大学生活般的】向往。骚年觉得基友变得更世俗了,双方都无法认同对方的三观,于是“当普林尼奥动身离开之时,两人都有解脱之感”。
接着在俗世里占据统治地位的宗教组织治下的修道院邀请法师塔派人过去指导烟花理论。于是骚年因为曾经的【金手指】荣光被法师塔的高层人物派出去了。
骚年在修道院中认识了第三位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前辈。前辈循例对他又垂爱了。而政治斗争也在此初现端倪,法师塔之所以要与该修道院修好,是因为此前辈其实是宗教组织中举足轻重的人物。骚年为了不被法师塔高层调去一辈子做苦工,于是答应为法师塔和宗教组织在前辈面前美言。当他【出于剧情发展而理所应当的】圆满完成任务之时,他被调回了法师塔并且继承了法师塔中烟花游戏里最高荣誉称号——玻璃球大师,然后开始了玻璃球大师【虽然我一丁点都不懂但是感觉非常厉害的样子】的工作。
【我必须说我以为这是波澜壮阔的政治斗争的开端,之后骚年接触到玻璃球游戏高层的政治核心,然后世界动荡开始,玻璃球游戏法师塔世界观崩塌,骚年人格扭曲,基友王八之气侧漏稳定世界,然后基友和骚年越发的分道扬镳相爱相杀之类的剧情大尺度上演,但我错了。】
玻璃球大师与此生第二位基友【简称贰基】相好在大学时期,贰基是典型的法师塔人物,才华横溢但生性敏感又神经质,对骚年充满了爱,并且是骚年狂热粉丝后援团团长。贰基参与了骚年人生中几乎所有玻璃球游戏竞赛,是骚年事业上的好帮手——但除此之外没啥戏份,我只是稍微提一句有这个人物。
就在骚年逐渐对法师塔存在的必要产生怀疑的时候【经过了快三百页你终于承认这一点了啊废材】——他第三次遇见了基友。这次基友被俗世折磨得变得越发像一个成年人了【真是可喜可贺】,而骚年经过宗教前辈的教诲也不再像从前那样是一个纯粹的法师塔人物,因此他们双方坦诚布公的交谈了一次。基友承认他现在和当年都一如既往的爱着骚年,骚年认为基友当年的傲娇行为情有可原并且对基友现在的生活状态表示了十分的担忧。他们的交往更进一步【也是纯洁的】升华了。
基友在骚年爱的帮助下重拾了生活信心并且也回馈给骚年自己的爱【大误!
而骚年最终发现了玻璃球游戏的真相,希望重新找到人生价值,并同意承担起基友的儿子的老师这个职位。【虐吗?
当骚年放弃了荣誉、工作和贰基,脱离了他侍奉了一生的法师塔,包袱款款的投奔基友开启征服银河之路后——接着没两天就因为高原反应而死于晨练时的游泳。【作者坑爹啊!
于是这个故事其实是告诉我们下水前一定要保持状态良好并且要做下水前的准备运动,否则很容易溺水身亡而造成一生的遗憾。【根本不是!
事实上我必须承认,击中我去看玻璃球游戏的是书中的一段话:
“我们既已分道扬镳,各走各的路,因而我对你也就没什么可奉献的,我双手空空,没有忠言,没有抚慰,没有友谊,我伸出援助之手,对你又有什么益处呢?我坦白承认吧,你当年掩藏在轻松快活表面之后的不安与不幸感,颇令我反感和烦恼,它们向我提出给予你关注和同情的要求,而你的轻快态度又恰恰提出了相反要求。当时你让我觉得有些烦人而且幼稚,此外多少还有点寒心之感”
这淡淡的有礼的疏离感,在好友之间是多么可悲的一件事——ヽ(●′∀`●)ノ 我就爱看这种调调!于是我欢乐的下了TXT,然后经历了“- -”到“= =”到“(⊙o⊙)”到“╘═╛╰(-_-╰)这他妈到底说了什么老子一点都看不懂啊”。
捂脸,对不起黑塞亲,我就是这么没文化语死早的人。
但那段碉堡了的话反复的出现在我的思想里,最后我终于决定就冲着这如此优雅又高贵的分手宣言我就算是文盲也应该把这小说买一买。
于是我买了,再然后,我还是看完了。
是说纸质书比TXT最大的好处就是TXT只适合看网文,对这种书恐怕还是只有纸质书才能让人看得下去。
以及这是写给所有看了开头不知所云根本没看懂的朋友:
事实上这本书里有三个世界,第一层世界是玻璃球游戏大师克乃西特所生活的世界,这才是故事真正发生的地方。
第二层世界是虚构的世界,整本书就是在第二层次世界出版的第一层次的克乃西特的传记。
第三层才是我们真实世界。
如果打个不合适的比喻,就仿佛我们看新闻联播一样。第一层是真实发生的事情,第二层是权力阶级保障过滤后的事实经过,第三层才是在电视机前观看的我们。
这本书的序和前言都向我们叙述了这样一个第二层次:这是一个不允许个人崇拜的世界,它不认同这位虽然登上了巅峰的荣耀但最终背叛了玻璃球游戏的大师,不认同这位大师在后期的理念。并且这个世界里有很强的权力阶级来保障贯彻它的世界观。因此在第二层出版克乃西特传记是危险的,也不要指望这本书里有露骨的违反第二层世界观的东西出现,所有的东西都隐藏在第二层之下。
在开始克乃西特一生前的所有段落,无不是在反复强调说明这样三句话:1、作为第二层的编者我们认同第二层的规则;2、作为第二层的编者我们出版这本传记毫无挑战第二层权威的想法;3、作为第二层的编者我们出版这本传记是完全不违背第二层规则并且对于第二层的学术研究有一定的必要性。
这是在法律以及政治上脱罪的托辞,除了让我们看清楚第二层的规则以外,实际作用并不大。
这本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克乃西特在进入修道院之前,第二部分是克乃西特成为大师之前,第三部分则是剩下的内容。可以说第一部分在第二层规则的压制底下是非常平淡的,叙述了克乃西特的成长经历和重要的人际交往。反正我承认我是为了看到击中我的那段话才勉强自己憋屈的看下去。
但第二部分中当看到克乃西特进入了修道院,那重压之下的平淡就已经掩盖不住政治的潮流了,越看越会觉得在第一部分里那些絮絮叨叨毫无联系的事务其实都是一种铺垫。事实上我觉得玻璃球游戏的高层并非如同书中那样宣讲的毫无世俗经验。
首先是修道院不止一次曾经邀请过玻璃球游戏高层派遣人员进入修道院教学——实质上的建立外交关系,但玻璃球游戏高层始终未有同意这一点,并且可以从文里看出他们一直是对修道院没有对应的尊重感的,对他们来说是纡尊降贵与其保持联系但并不同意建立任何关系。但在这一时期,他同意派遣一位年轻有为虽然没有身负官职但份属自身团体的人员进入修道院教学,这是不是高层们已经感受到俗世的动荡的前兆呢。
其次是克乃西特和高中时期的对手普林尼奥的相逢,毫无疑问无论是对他们哪一方而言这都是一次失败的重逢。但普林尼奥提出的问题难道不正是一种世俗社会对待玻璃球游戏态度的折射吗?“从他的研究课程和考试毕业,说到英国之行和南方旅游,一直说到种种政治集会和他在国会的活动。他还在叙述某件事的时候,说了一句听着有些威胁和警告意味的话,他说:“你瞧着吧,很快就要天下大乱了,也许会爆发战争,完全可能的,到那时,你们整个卡斯塔里的存在都会受到严肃指责的。”
“当然,我不赞成干扰卡斯塔里的继续存在;否则我现在不会在这儿了。不论怎么说,你们在物质需求上一贯十分节制,然而卡斯塔里每年仍要国家支付一笔相当可观的款子。”
并且在这次相会后,玻璃球游戏高层的人员任职不但有所变动,他们还突如其来的同意了克乃西特进入体制内,克乃西特可算是一个典型的玻璃球游戏之人,在他尚且年幼无知时期就被甄选进入精英学校学习,事实上他童年由于玻璃球游戏世界的存在受到了很多好处。因此将这样一个纯粹的玻璃球游戏之人,又有卓越的演讲者能力——从和普林尼奥的斗争中锻炼而来,又积极好学的青年派到修道院所取得的成就,必然是比其他人更适合的,更能取得他们在政治上的成功。
事实证明这是一个卓有成效的政治举动,在克乃西特成功的完成外交任务之后,即被召回卡斯塔里并且迅速的成为了玻璃球大师。
第二部分是在平淡之下波涛汹涌的暗流,克乃西特在这期间只是隐隐对政治有所体悟,并且尝试着对这种世俗社会才有的粗鄙的有目的的交往和利益勾结找出一种平衡感。但他随之进入了第三部分。
第三部分是在他当上了玻璃球游戏大师之后。很不可思议的,原本应该纤尘不染的卡斯塔里围绕着玻璃球游戏大师这个称谓有着多少神奇的举动?首先人们敌视玻璃球游戏大师的“影子”人物,并且逼迫着这个不幸的人最终自动离职在短期内死去,虽然死因是意外。接着人们开始文质彬彬的角逐卡斯塔里最高的荣誉,与世无争的克乃西特斩获荣耀——这让我阴暗的考虑到是否高层正需要如此一个毫无权力欲望的傀儡。他担负起大师的工作,并且克服万难的打败或者说征服了所有挑战者。他已经从一个政治新手转变为精通职场斗争的领导者了。
虽然在文里他依然是那个品德高尚工作勤勉的玻璃球游戏大师。但我们从他对待狂热的追随者兼好友德格拉里乌斯就可以看得出来他已经有所改变,他洞察他的思想,采用对正事无关紧要的手段安抚他敷衍他,有选择的告诉他一些事实并且隐瞒另一些,德格拉里乌斯已经不仅是朋友更是下属。
在第三部分里的内容大多数是他的工作上和技艺上的成就称述,但真正让我觉得他的转变的恰恰是他所递交的辞职信,信里的内容不仅让玻璃球游戏的高层震惊,因为他们只看到了他的表面,第三部分事实上也是只描述了表面,因此在这个问题上,他的辞职信也同样的对我造成了震惊的效果。
我不知道这否出于编者对于第二层次规则的考虑。而辞职信的内容则让我有理由相信,在克乃西特人生的第三部分其实并不应该是传记里那么学术和枯燥的,他仍然是一个正直的人,但他的思想已经发生重大的变换,他开始认识到卡斯塔里存在的巨大问题。但他的玻璃球游戏思想和世俗的思想激烈的转捩点被掩盖了,他也真正的学会了政治艺术,整篇信函的措辞不但十分圆滑不让人反感并且看上去十分真诚。
他毅然的脱离了玻璃球游戏。但不幸的是……结局,结局十分坑爹。
当然作为一个语死早的人,对于结局隐喻了什么我是一点都不知道啊,我只觉得作者来了个陨石坑结局——由于想坑了,于是流星雨降落下来毁灭了世界。
因此这如果是一个正统名著必然是隐喻了我不懂的什么,反应了我不懂的什么,折射了我不懂的什么。
如果这是一篇起点西方奇幻小说,那么就是:慢热型架空西方奇幻东方玄幻修真为一体的文笔艰深伏笔千里【最后烂尾】的大作。
附注关于传记后的诗歌和三篇小说:
诗歌部分我很喜欢,尤其喜欢那篇“阶段”。摘选如下:
如同鲜花凋萎,青春会变老,生命的每个阶段都曾鲜花怒放,每一智慧,每一德行都曾闪耀光彩,却不能够永恒存在。
我们的心必须听从生命的召唤,时刻准备送旧迎新,毫不哀伤地勇敢奉献自己,为了另一项全新职责。
每一种开端都蕴含魔术力量,它将保护我们,帮助我们生存。
我们快活地穿越一个又一个空间,我们决不拘泥于哪一种乡土观念,宇宙精神使我们不受拘束,它鼓舞我们向上攀登,向远处前行。
当我们的生命旅程稍稍安定,舒适生活便使意志松懈,唯有时刻准备启程的人,才能够克服懒惰的习性。
也许在我们临终时刻,还会被送进全新的领域,生活的召唤真正永无穷尽……
来吧,我的心,让我们快活告别!
至于三篇小说,第一篇讲了一个小孩子如何成为一个母系氏族中的巫师并且最终死在祭祀上的故事。第二篇讲了两个好基友修道的一生。第三篇讲了一个小孩子在俗世中挣扎失败并且最后获得圣人救赎接着就“再也没离开过森林”的一生。
虽然书上说这三篇小说代表了三种宗教或者其他什么的,但……奈何我是语死早的人啊!我看不出来啊!
如果要我说,我认为第一篇其实就是克乃西特的另一种人生,他成为了巫师【玻璃球游戏大师】,学习了一部分有用的技能诸如什么时候播种,分辨各种医药等等【类似于卡斯塔里外派俗世的初级教育者,也是唯一的对俗世有所帮助的一点】,也学习了一部分自以为有用其实在我们所有人眼里都十分明白这是扯淡又无用的技能,诸如祈雨、献祭、巫咒等等【特指玻璃球游戏本身】。
这个克乃西特并没有传记中那个克乃西特的好运,他并不知道他的一生最高的荣耀其实都是毫无意义的,占星术、巫术事实上根本是毫无用处的,是的它们的确神秘又美丽。但这些高贵虚无的玩意儿既不能改变氏族的命运,也不能创造出一星半点价值来。他和经历挣扎脱出卡斯塔里的克乃西特不同,他这一生所坚信的并不是真理,他为之奉献出一切的祭祀也不会使任何事物有所改变。他度过的一生是蒙昧的一生,并且更加悲剧的是他把他的这种命运复制给了下一代的巫师。
第二篇的两基友修道士在我看来是克乃西特和普林尼奥,他们各自修行的方式则是卡斯塔里和俗世的两种思想交锋。卡斯塔里不可以脱离现实存在,但纯俗世也不能毫无信仰——其实就是马克思他曾经曰过“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卡斯塔里你没钱说个鸟,俗世你光有钱说个鸟!你们要既相亲相爱又不能相互脱离对方啊——奈何我是语死早啊,初中政治这么学术的东西被我说得这么粗俗。
第三篇其实是普林尼奥的另一种人生。传记里的普林尼奥他参与卡斯塔里人的思想,离开并反叛过,再度受到卡斯塔里朋友克乃西特的帮助,最终他取得了生命中的平衡——喂克乃西特,这么看来其实普林尼奥才是人生赢家啊!
而这篇小说里的普林尼奥,他受到过圣人【卡斯塔里思想】的感召,在俗世中依然受到了家庭、爱情、生活上的挫折【返回俗世】,他得到了圣人的帮助,但很不幸的是他的肉体和思想都被圣人玩儿过头了,于是他被洗脑并对俗世绝望,再也不能达到两种思想交融的境界,一生都居于山林避世,从此再也没有出现在人世。
以上是作为语死早的不负责任《玻璃球游戏》解读,你可以觉得有点儿意思也可以觉得TMD都是扯淡。
我更倾向于这一切都是扯淡。
免责申明:我不知道他想表达什么,我只告诉你我看到什么。
记于2012年7月6日第一次阅读《玻璃球游戏》后
文章主干部分还没领会,不敢断然下笔。不过作者倾心写就,至少不会像剩下几篇书评一样莫名奇妙地归结为人文情怀或者什么要勇敢面对生活这样的傻逼道德说教。
关于就职玻璃球游戏大师的部分,作者已在文中有多处暗示。所谓”一帆风顺“并非是真正的波澜不惊,而是作者压根懒得写一个年轻的“学术”贵族一步步爬向权利顶峰的道路。免得把众多音乐诗词变成杜拉拉的励志小菜,也规避读者聚焦在那些随便都能发生在哪个成功人士身上的苦逼故事(每天《艺术人生》、《鲁豫有约》和《天下女人》都会大量生产的成功人士苦逼早年故事),更沦为一众读者YY所用。
现在想起来,在三观还没有长好的年代就读了这本书,可能曾经中毒不浅,导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纠结于存在与意义,个体与组织之类的命题而不自觉。
虽然从一开始就觉得有种微妙的不协调感,比如个体与卡斯塔里的关联,主人公最后的出走与死亡。黑塞虽然不是理论家,但是凭着诗人的直觉,或许他也发现了自己推崇的个人主义与乌托邦并不兼容。他构建的卡斯塔里,就好像那精致脆弱的玻璃珠戏。
和《荒原狼》有同工之妙,所用文体颇多,有散文,书信,诗歌,传记,事实上,这是一本小说,于虚构与真实之间。
书名《玻璃球游戏》,其实可更名《大师名》。“克乃西特”意谓“奴仆”。所有的大师的精神历程大抵是相同的,简单,孤独,勤奋。
楼主对于赫尔曼 黑塞的思想历程试图进行解读 这种专研精神令我佩服 只是希望楼主再仔细研究 斟酌一下 不用忙着下结论
注1:作于手机,没有校对;脱离文本而作,具体情节人名也许会有错误。
注2:文中提到的论文可以参见: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34880948/《农民、学问家、假戏子与X光机》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34943617/致“燃烧的绿树”豆友(《农民、学问家、假戏子与X光机》补篇)
精神真正传递了,用本作讲的来说就是灵魂转世
灵魂转世,未来在哪里相遇?
这种东方宗教的世俗化,是否主要在中国。印度大陆是否保留其一定意义上的纯粹性?
你好,看了你的一些书评,很有感触,呵呵。曾经我也陷入了“为什么活着”这个big question,一度很悲伤,甚至绝望。整晚整晚的坐在草地上,仰望着星空,问自己:“我为什么活着呢?我活着的意义是什么?人们为什么可以那么残忍,那么冷漠?”
这种日子差不多持续了半年吧,无意间读到了一本书,叫《苏菲的世界》,然后开始有了自我意识,开始用理智来观察自己的感觉,观察自己的一言一行,然后开始问自己:”我从哪里来?我为什么来到这个世界?父母是什么?兄弟姐妹是什么?国家是什么?“ 接着就不停的去找书看,不断地去追根究底,寻找本源,花了7年的时间才塑造了自己现在的价值体系。
世界源自于100多亿年前的那场大爆炸,这是目前的科学能够解释的,但是大爆炸之前是什么呢?这个还没有人可以解释,那就是说存在的绝对意义还没有定论。我们人类文明中的意义、伟大、高尚、邪恶。。。。都是建立在最基本的人性上的,那便是:我们每个人都要满足吃、穿、住,安逸的生活,安全感,自我价值,繁衍后代。如果一个人的行为是有利于多数人去实现这些最基本的欲望的话,那他的行为便是有意义的,反之了,便是没有意义的。当然啦,因为信息的不对称,很多统治者总是打着某个幌子欺骗普通民众,但是不管一个组织或者政权有多邪恶,他们都要给民众们塑造一个假象:我是为你们服务的。
呵呵,如果你感兴趣的话,可以读一读我写的一篇文章http://www.douban.com/note/263237090/ 随时欢迎交流探讨^_^
呵呵,谢谢留言,乐于交流。同意你说的宇宙的来源,科学解释了宇宙的由来,却从来无法解释为什么而来的问题。科学解释了How,却留下了why的问题给哲学家,神学家去回答。所谓第一因的问题,科学到现在无法解释,宇宙由来的第一因只能是认知有限的人类的一种选择性的主观相信。这也带来了时到今日科学与宗教之间仍然有无穷无尽的辩论。你说你花了7年的时间才塑造了自己现在的价值体系。 我也是,找寻了一段时间,现在也找到了自己想要的答案,信了主,成为一个基督徒。但也仍在继续找寻的路上走着,寻找真理,并用寻找到的真理再去印证人生。找到它并且活出它,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且现在这个人生阶段发现,身体力行活出这个信仰要比找到信仰更加艰难。呵呵:)
呵呵,我认为在生命这个化学体系能够正常运转以后,除了那些对我们肉体直接的刺激以外,能够左右我们的感觉跟观念,进而引导着我们的行为的唯一因素就是存在感或者说自我意识。就我目前的认知而言,存在感表现在两方面:安全感跟成就感。我们孤独时候想要人关心,受了委屈需要倾诉。。。这就是安全感的需求。那成就感呢?我比一般人高,我比他们帅,我比他们有钱。。。这就是成就感,或者反过来的话我就很没有成就感,呵呵。成就感主要来自于对比,跟谁比呢?跟身边的人比,跟自己比,跟那些伟人比,所以我花了很长时间去审视自己的一言一行,去倾听自己的感觉,去反思自己的思维过程,去剖析到底是什么在支撑着我的成就感?所以我觉得虽然我找到了自己所想要追求的终极价值,但是我的自我意识还是不可避免的受到了很多的冲击,因为我活在了一个圈子里,我的自我价值潜移默化地受到了这个圈子的影响。所以我觉得必须去驾驭自己的自我意识,排除那些影响着我但是不是我想要的价值,把我的自我意识朝着我想要的那个价值方向去引导,这样做很难,但是我把它当成人生的修行。呵呵,很抱歉,因为我喜欢刨根究底,所以我很难用一些专业术语去表达,更习惯用我认为最本质的语言去描述。很高兴能与你交流,如果你有了新的感悟并且愿意分享的话,记得给我发邮件,期待着^_^我的邮箱:527387999@qq.com
于是……看了小白你的书评之后我决心不看这本书了~多谢拔草~
LS = =b
楼主淫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