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襪子堆裡的聖人

詹姆士.馬丁 Martin, James 光啟文化事業
出版时间:

2009-09  

出版社:

光啟文化事業  

作者:

詹姆士.馬丁 Martin, James  

页数:

416  

译者:

范京生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多默.牟敦曾說:「新發現一位聖人,是一種美好的經驗。在聖者身上,天主奧妙地被彰顯出來,而諸聖的光環,則各異其趣。」  在天主教會裡,聖人代表著典範,是神聖的標記,完美的化身,同時,也意味著遙不可及的距離。然而,這些曾經同為「可腐朽」的人類,究竟和我們有著什麼相似和大不相同的地方?他們除了讓聖像卡片更為豐富多彩外,還可能為我們的生活帶來什麼影響和改變?  馬丁神父以異於一般聖人傳記誇張和充滿奇蹟式的寫法,反倒是盡力挖掘出聖人們較為平凡、掙扎、矛盾和痛苦的一面,與一般人的生活遭遇極其類似;他們之所以成聖,不在於他們完美無缺,而在於他們信靠天主,在迎向天主的道路上毫不退卻。  《襪子堆裡的聖人》中,除了有聖人的生平介紹、修德過程外,作者也分享自己寶貴的人生經驗,將它們與聖人曾有過的掙扎和經歷相映照,使聖人們降臨凡間,我們不僅和聖人們更加接近,閱讀此書,也是一次豐富的靈修洗滌。  原來,聖人是如此可親可愛,靈修是如此平易近人!

作者简介

  詹姆士.馬丁神父(James Martin, SJ),現任《美國》雜誌社(American,美國的天主教雜誌)的編輯。美國長春藤名校賓州大學華頓商學院畢業,在奇異(GE)公司工作六年後,決心修道,於1988年入耶穌會初學院,而於1999年晉鐸。  晉鐸前的養成教育,除基本的神學和哲學教育外,還包括各類的社會服務:在牙買加的「垂死之家」工作(德蕾莎姆姆所創辦);在芝加哥的服務街頭幫派青年;在波士頓擔任監獄牧靈;在東非洲肯亞兩年,全職服務難民。馬丁神父的文章廣泛地刊載於全美的報紙、雜誌和網站上,包括《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U. S. News and World Report)。  著有:《找到天主,找到自己》(光啟文化);《襪子堆裡的聖人》(光啟文化)。

书籍目录

1 被塞在襪子堆裡的聖人導言2 天主的子女聖女貞德(Joan of Arc)3 心靈劇場里修小德蘭(Thérèse of Lisieux)4 真實的自我多默.牟敦(Thomas Merton)5 愈顯主榮依納爵(Ignatius of Loyola)6 更甚於往日伯鐸.雅魯培(Pedro Arrupe)7 馬薩比耶爾的岩洞內伯爾納德(Bernadette Soubirous)8 這份喜悅,與人共享德蕾莎姆姆(Mother Teresa)9 基督的代表教宗若望二十三世(Pope John ⅩⅩⅢ) 10在她的世界內生活桃樂斯.戴(Dorothy Day)11因為,我是罪人伯鐸(Peter)12信仰與理智聖道茂(舊譯多瑪斯.阿奎納)(Thomas Aquinas)13為了基督,我成了別人眼中的瘋子聖方濟(Francis of Assisi)14平凡的生活大聖若瑟(Joseph)15他們信靠天主烏干達的眾殉道者(The Ugandan Martyrs)16他是我的寶中之寶磊思.公撒格(Aloysius Gonzaga)17聖寵滿被聖母瑪利亞(Mary)18人人當成聖,各個皆精采結語 延伸閱讀

章节摘录

心靈劇場里修小德蘭(Thérèse of Lisieux)對於我來說,祈禱是一種心靈的衝騰;是一個向上天單純的瞻仰;是一種在憂苦煎熬或歡樂極喜之中,感恩及愛情的呼喊。總之,祈禱是非常好的事情,是超乎自然律的事情。它擴張了我的靈魂,而使之契合於天主。──《聖女小德蘭回憶錄》(The Story of a Soul)有一次,一則很不尋常的放映預告片,吸引了我的注意目光。一個年輕女子臉孔的黑白照片,浮現在一個簡單的文字上面──小德蘭(Thérèse)。雖然,我搞不清楚這是什麼樣的影片──預告片上,隱隱約約地透露出,它帶有一些宗教的意味,我還是說服了一位同事,陪我一起前往觀賞。這是法國導演亞蘭.卡法里埃(Alain Cavalier)的一部影片,大膽而又直截了當地回顧里修小德蘭一生的行誼。事前,我對這位十九世紀法國的聖女,一無所知。導演的手法,幾乎完全省略掉實地場景的襯托,把焦點放在少數幾位人物沉默的互動上。它使用一系列簡潔的片段來敘述,輔以簡單字句的旁白說明:德蘭進了隱修院;她們給她穿聖衣會的會衣;在修院中,小德蘭在做著她那簡單的日常工作;修會的姊妹們羞辱她;小德蘭病了;小德蘭快要死了。我覺得,這部影片簡潔而有力,頗能擄獲觀眾的注意,而片中的主角更是具有震懾力。影片結束時,我已熱淚盈眶。走出電影院時,我趕緊擦乾眼淚,免得同行的同事發現到。忽然間,他轉過頭來對著我說:「真是白白浪費了這一輩子,無端地受了那麼多的苦難!」他的這番感想,令我大大的吃了一驚。這是我第一次覺察到,我自己對於宗教方面的感受,與別人的經驗,有著如此大的差異。真實的自我多默.牟敦(Thomas Merton)我認為,要修德成聖就是實踐自我。因此,努力獲得救贖和成聖,事實上就是去尋求返樸歸真,找到真實的自我。── 多默.牟敦,《默觀的新種子》(New Seeds of Contemplation)讀大學的時候,我選修了一門「美國詩選」的課,因而認識了詩人惠特曼(Walt Whitman)。任教的年輕女教授很喜歡他的詩,曾寫過一本惠特曼的傳記,頗受人重。有一次在課堂上談到,如果有人批評你自相矛盾時,可以引用惠特曼〈自我之歌〉(Song of Myself)裡的幾行詩句:你說我是自相矛盾?對極了,我是矛盾的,(我很豐富,我有多樣性的內涵。)用惠特曼的這幾行詩句,來形容多默.牟敦這個人,還真恰當。他是一個詩人、謎一般的人物、隱修士、藝術家、倡導和平的行動者、天主教的神父、靈修大師、基督徒合一運動促進者、禪(Zen)的實踐者、是一位聖人。牟敦之所以受人喜愛,正是因為他的諸多矛盾。一位喜愛周遭世界的人,卻選擇成為避居高牆深院內的修道人:隱修士,牟敦.路易神父(Fr. M. Louis,OCSO遵守嚴規的熙篤隱修會)。一個我行我素、醉心於雲遊四海的旅行者,卻選擇固定在肯塔基州偏僻丘陵地區一座革責瑪尼聖母修道院(Abbey of Our Lady of Gethsemani),而且宣發了「恆常」願,要一輩子住在那裡。一個出於自願,宣誓「服從」的修道人,卻經常和他的長上理論。他喜愛這個修道的聖召,卻又經常在質疑它。熱心地皈依天主教,卻仍著迷於東方的玄祕宗教。一位成名的作家,卻口口聲聲說他嫌惡世俗的頭銜和虛名。曾寫道,願從此擱筆不再寫作,不久後另有一本新書出版了,他又說,衷心喜悅。這般的矛盾,惠特曼式的多樣性,造就了多默.牟敦,二十世紀天主教會繽紛人物中的一位。《七重山》(The Seven Storey Mountain)是他坦率的生平自傳,一直到進入隱修院為止。西元1948年該書出版,造成了出版界的一股旋風,這是見多識廣的牟敦未曾預料的。它將默觀祈禱介紹給數以百萬的讀者,也預告了美國二戰後的一股修道的潮流。他關於和平的論述,似乎在宣報教宗若望二十三世(Pope John XX III)的通諭──《和平於世》(Pacem in Terris,拉丁文)即將來臨。他一直對現世的生活充滿熱情,有助於重新塑造美國的天主教會,為疲憊沉悶的美國社會,注入一股清流。他的這本書,也重新塑造了我。這份喜悅,與人共享德蕾莎姆姆(Mother Teresa)有些事,你能做到,我沒法做。而我能做的事,你不會做。讓我們共同攜手,為天主做一些美善的事。──德蕾莎姆姆(Mother Teresa)我是德蕾莎姆姆的仰慕者。認識的人當中,有些曾見過她,簡直羨煞了我。我的父親,就和德蕾莎姆姆握過手。當時,我在讀大學,父親去東南亞出差,返程時,在日本的一個機場過境轉機。耐著性子坐在機場候機室時,他注意到遠方有一陣騷動:一?人圍攏聚在一個區域,顯然是在等待某個名人的到來。人?擠向前去,他突然發現德蕾莎姆姆就在眼前,於是,把手伸長了過去,而她也握住了。那天晚上,媽媽在電話中告訴我:「你爸爸見到了德蕾莎姆姆!他說,她又瘦又矮小。」過了些時候,我回家,見到了父親,就急切地問他,德蕾莎握到的是哪一隻手。他就很神氣地把那隻手伸出來。進耶穌會以後,我遇見許多見過她的人,有的還跟她一起工作過。德蕾莎姆姆在印度加爾各答(Calcutta)的家,磁吸了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不分宗教信仰,大家都盼望和這位「低賤者的聖人」相遇。凡見過她的人,都會談論她,關於她那顯而易見的聖潔、直來直往的態度、她冷面笑匠式的幽默。(在當面接受一位富豪的捐款時,她典型的應對句是「還不夠!」)還有,她那倔強的脾氣,也是出了名的。有一位耶穌會士,就曾向我訴說,他和姆姆,你來我往交鋒的一段往事。這位公共衛生專家的耶穌會士,前往加爾各答做義工。姆姆(大家都這麼稱呼她)特別願意跟司鐸們見面。在他們首次會面交談的場合上,專家神父抓住了這個機會,大談如何改善垂死之家的衛生條件。妳的修女們,應該這樣、這樣的擺放藥品,而不該那樣、那樣的放置;應該用這樣的方式去處理病患,而非那樣的處理那些事情,應該這樣、這樣,而非那樣、那樣。姆姆微笑地回答:「那些不是我們的方法。」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襪子堆裡的聖人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