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撈便.小撈便
2009年7月
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宵媽拆蟹
无
一百年前,香港還是一個漁港,由這裡出發,香港發展成今時今日的大都會,漁村背景是我們的傳奇,因此,帆船一直是代表我城的符號,但一百年後,漁船都到那裡去了?沒有人留意。漁民生活的經驗實為這個城市一段不可或缺的歷史片段,本書作者以漁民後代的身份,告訴我們在漁船上生活是怎麼一回事。
從小便在船上經歷「日入而作,日出而息」的作者,在書中細訴了很多與在岸上居住的人的分別,她擁有那麼多奇異的經歷,好像兒時一不小心掉下海裡,害媽媽要出動蛙人幫忙搜索;大風大雨仍然要出海捕魚,嘔吐大作⋯⋯對了,作者堅持她家是「蝦民」,因為他們主要以捕蝦為主,與漁民是有分別的!
除了富詩意的文字創作外,沒受過繪畫訓練的作者一筆筆地繪畫了數十幅作品。在這些插圖裡,我們彷彿找不到一條直線──全部線條都是彎彎曲曲、呈卷狀的。大概光從這一點便能夠理解,海洋如何影響了作者去感知這世界。不論是畫中的人抑或物件,他們都擁有波浪一樣的花紋,於書內起起伏伏,「浮下浮下」,這樣的風格大概是漁民所獨有。
除了憶述自己的童年生活經驗以及與家人在海上度過的時光,作者還有一個更宏大的理念,就是嘗試重塑一段為都市人所忽略,但極為珍貴的香港歷史。她打開自己的回憶之盒,分享她的過往,只為讓讀者明白,在這看似枯燥的城市裡,其實有另一個世界在不遠之處。
到後來,她家也脫離漁民生活了,這或許更突顯了此書的意義──她讓讀者知道,她沒有忘記自己的出身,並實實在在的自己為能生長於一個漁民家庭而感到驕傲。
澳門出生,在香港成長,自祖父母一代開始家族就以捕魚為生,漁船一直以長洲為據地。
補充資料:自小就過著漁民生活,直到中學開始才定居岸上,而每逢放假日子都會回艇幫補生計,直到中七那年家人賣艇轉行以後才真正結束漁民生活。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