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恩典多奇異 What's So Amazing About Grace?

楊腓力 Philip Yancey 校園書房出版社
出版时间:

1999  

出版社:

校園書房出版社  

作者:

楊腓力 Philip Yancey  

译者:

徐成德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恩典意即:我们不能作任何事叫神爱我们更多,恩典也意味我们不能做任何事叫神少爱我们一些
我们经常谈论恩典,可是我们明白它的意义吗?更重要的是,我们真的相信恩典,并在生活中有力的展现它吗?
本书字里行间流露出恩典是什么、不是什么、并何以基督徒才能表彰这世界所渴慕的恩典。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恩典多奇異 What's So Amazing About Grace? PDF格式下载



   从小在教会长大的经历没有叫我感受到恩典,身为基督徒的父母也没有让孩提时代的我感受到神的恩典,然而近年来却知道神的完全赦免,当我看这本书的时候,到最后一章,不禁双眼湿润,里面谈到恩典是怎样的流露。
   不仅感叹作者如此敏锐的洞见,如此犀利的笔锋,劈开我陈旧的思想,让我想到面对山上这些“父老长辈”他们的信仰沦于迷信类似,我虽然表面不会攻击,但我的心里一直在谴责,攻击。这本书让我知道,教会,就是这么一群需要恩典的人聚集之处。
   最让我有切身体会的是作者对圣餐的描写,“玛贝尔,基督为你舍的身体……”“葛斯、密瑞,基督的血为你们而流……”“阿道夫,基督的身体为你而舍……”…………我想象自己,领受圣餐,“HZY,这是基督的身体,为我掰开……”oh,我的神,你已经全然知道我的罪恶,这句话,意味着你以前的不顺服,以前的悖逆,以前的放纵,以前的淫乱,我都知道,我的身体,为你的一切掰开,我愿意以我的身体、和鲜血为代价,赦免你,饶恕你,拥你在怀中。我所领受的,是神的恩典,恩典,有这样奇妙的力量,叫我悔改,前我失丧,今已归回,真是何等宝贵。
   恩典,才能代表全然的接纳与饶恕,恩典,才能真正叫人悔改,唯有恩典,叫我不忘,唯有恩典,叫我信靠。
   谦虚的作者,在文中多次提到,全书只是对恩典管中窥豹,略见一斑,而这书无疑叫我打破了诸多对信仰的旧知,得以细细品味恩典。


   长久以来我似乎也走进一个怪圈,以为做什么上帝会多爱一点,做什么上帝会少爱我一点。然而神的爱是完全的,他就是爱我了;爱既完全,就把惧怕除去,因为惧怕含着刑罚。我以为我是走着恩典的路靠近神,但似乎却也是被律法捆绑——不是说读经、祷告、灵修、事工不好,只是我永远不可能以这一些来冷静地讨好神,我只需要专注于神给我的恩典。
  
   ——我是神所爱的人。我白白地接受了我原先不配的恩典。我是那个父亲竟然出自出门迎接的浪子,我是那个站在路边却有了一样工钱的工人。我是神所爱的。
  
  
  
   长久以来我也表达了无恩主义。我所营造的周围是一个无恩的世界,似乎我对别人的爱确是需要别人在在我的期望值以内活动才能维持。如果跌出了这个水平线呢?如果我的家人并不认识神、一再地不追求呢?如果我的主内伙伴伤害到我了呢?如果我的姊妹、弟兄对事工漫不经心呢?——似乎生气是合理的、斥责也是正常的现象。然而恩典却是给予接纳、给及饶恕,因着爱他的缘故,愿意为他的软弱一起哀哭、祷告。
  
   然而我长久地思想:我怎样可以真正饶恕一个让我失望的人呢?饶恕本来就不是一个发诸自然的举动,恩典是如此的不公平。我将如何能有这个恩典给周围的人呢?我定睛于我主耶稣基督。主啊,是我还不完全懂得你的恩典。回到各各他,仰望十字架上宝血为我流出的神,我一切的不合理、一切我不想看的曾经,都已经得到赦免。我能给予的恩典,来自于我已经得到了最大的赦免。
  
  
  
   Prayer:主啊,我真知道我是没什么恩典给周围的人。我的心常常被各样的苦毒充满似乎难以饶恕,我的灵里似乎有罪堵塞无法因你再次得力。主啊,你帮助我。求你亲自开我眼,让我再次回到各各他,让我看到十字架的爱究竟是怎样。我竟然是你所爱的人,这是我唯一的身份。哈利路亚,愿荣耀归主。
  
  
  
   分享:
  
   P93 当你饶恕一个人,你就把过错从那个人身上切除下来。你使那个人脱离伤人的举动,重造了他的生命。上一刻你还当她作不共戴天的冒犯你的人,下一刻你却改变了他的身份,他在你的回忆中重新改造。
  
   你不再把他当做是伤害你的人,而是一个需要你的人。如今你觉得他不是疏远你的人,而是属于你的人。你曾经认定他是罪大恶极的人,如今觉得他只不过是有需要的软弱人。重塑那个使你觉得痛苦的人,也就是重塑了自己的过去。
  
  
  
   P96 (前情提要:利百加的丈夫是牧区的牧师,然而他却有不可告人的一面:招妓、色情作品。最后他为了另一个女人和她离婚了。身为师母,爱戴这位牧师的会众都觉得先生的偏差是她的错。她的心里充满了苦毒。)
  
   利百加愈来愈觉得,除非能饶恕前夫,否则报复的毒瘤会传递给孩子。她祷告了好几个月,刚开始她的祷告也像诗篇中某些篇章一样充满了复仇的念头:她求上帝给她先生“应得的报应”,然而她终于让上帝,而不是让自己决定,“他应得什么”。
  
  
  
   P128-130 坎贝尔回答一个人:“恩典就是:We are all bastards but God loves us anyway.”
  
   然而当他亲密的朋友丹尼斯被科尔曼所杀的时候……
  
   “丹尼斯是个杂种吗?”坎贝尔回答说,虽然丹尼斯这种温文儒雅的人并不多见,实际上,每个人仍旧是罪人。从罪人的角度看,他的确是个“杂种”。
  
   “好吧!那么,杀丹尼斯的科尔曼是个杂种吗?”坎贝尔这个问题回答得很流利:那个杀人的混蛋当然是个杂种。
  
   伊斯特然后把椅子朝他拉近,直视坎贝尔布满血丝的眼睛,说:“那你认为这两个杂种,哪一个是上帝的最爱?”问题如万箭穿心,直中他的要害。
  
   “想到有人可以走进便利商店,朝着一群没有武装、喝饮料、吃饼干的人开枪,把一个人弄得五脏俱裂,又朝另一个人发子弹,穿透那人的骨肉,而上帝竟然会还他自由;说实话,我根本忍受不了这种想法。然而,若非如此,也就没有福音、没有好消息了。除非相信那是真理,否则我们只有坏消息,又回到只有律法的世界里。白白的恩典不仅施予那些不配的人,也施予那些不该得的人。恩带给予民权运动游行分子,也给予三k党人;给予伊斯特,也给予坎贝尔,给予科尔曼。”
  
   我看清自己的真面目,原是个值得可怜的种族主义分子,是个披着福音反福音的伪君子;当那一刻来临,我好像要淹死的人,紧抓着恩典的应许:是赐给那些不该得的人,像我一样的人。无恩心态间或复发,诱使我相信:如今已蒙光照的自己,品行当然远比那些心态狭隘的“红脖子”或是还没有开窍的种族主义分子更崇高。然而,我知道真相为何:“当我们还是罪人的时候,基督就为我们而是。”我知道,我是以自己最糟糕而非最好的样子,亲眼得见神的爱,而奇异恩典拯救了像我一样的罪人。
  
   P184-185
  
   托尔斯泰一辈子都在与律法主义搏斗,很清楚一个只靠外表的宗教有什么弱点。他的一本书,书名起得好:《神国在你心》。根据托氏,所有的宗教体系都会发扬外在规条,或是道德主义。相形之下,耶稣却拒绝设定一套规则,让他的信徒奉行后有股满足感。想到“你要尽心、尽性、尽意,爱主你的神……你们要完全,像你们的天父完全一样”。这些壮阔的命令,就知道我们绝不可能会“登堂入室”。
  
   托尔斯泰比较耶稣的做法和其他宗教的做法:
  
   “遵行外在宗教道理,考验在于我们的行为举止是否符合那些谕令(守安息日、要受割礼、要十一奉献)。顺应这些是可能做得到的。
  
   遵守基督的教导,考验在乎我们是否意识到,自己无能达到自己完全的理想。至于我们距离这个完全境地多少,则看不出来,我们只能看到自己倒行逆施多少。
  
   一个实行外在律法的人,好比站在一盏固定的路灯下。光虽然照在他四周,但是再走远,就照不到了。一个实施基督教训的人,则犹如拿着一盏灯。灯光在他前方,总会照着下一步,勉励他继续前行。”
  
   换句话,属灵上成熟的证明,不在于你多么“纯净”,而在于对不纯净的自觉;也是这自觉,开启了恩典的门。
  
   P192-193
  
   耶稣谴责骄傲的态度,也谴责阶级化的属灵心态,把罪分为可接受的等级(恨意、物质主义、欲念、离婚等),与不能接受的等级(杀人、奸淫、破坏安息日规条)。我们基督徒有自己“可接受”与“不可接受”的分类法。只要我们免于触犯坏得离谱的罪,就会对自己的属灵状况非常满意。
  
   耶稣对罪的态度完全不同。他并没有把罪分为大小,而是让听众的眼目仰看完全的上帝,在他面前我们都是罪人。我们都需要倚靠上帝的恩典。浪子的比喻:浪子已经无立足之地,也毫无属灵骄傲的本钱而言。怎么看,他的属灵竞赛输得一败涂地,如今除了恩典,什么倚靠也没有了。神的爱与赦免,当然也同样赐给大儿子,但是他只忙于比较自己与不负责任的老弟,而昧于自己的真相。以卢云的话来说:“圣徒的迷失难以寻辨,正因为他的迷失与他们为善为仁的渴念紧密相连。”卢云坦言道:“我从自己的生活中知道,我是多么努力地设法做好人,受人接纳、喜爱,成为别人可敬的榜样。我总是自觉地费力避免罪的危险,竟日恐怕自己落入试探。这还不说,我还怀有严苛、礼教,甚至有些狂热的心态,使得我在父亲家中不能只在,反而更拘谨、更矫情、更呆板……我愈思索我内心的大儿子,就愈清楚这种迷失根深蒂固地植于心里,由此回转又是多么艰难。从胡作非为中回转,远比自深植于生命深处的冷漠怒气回转容易得多。”
  
   我们的那些属灵把戏,很多都是以好意为出发点的,结果却领我们离开神,因为这些把戏带领我们远离恩典。悔改,才是恩典的入口,不是合宜的举止,甚至也不是圣洁。与罪相对的不是美德,而是恩典。
  
   P196-197
  
   在次文化各种纷扰中,他们似乎错失了最终目标,认识上帝。
  
   律法主义对教会是强有力的诱惑。律法主义犹如脱衣舞娘,在信仰的暗巷,引诱我们采取简单的途径。律法主义以承诺我们信仰的好处叫我们入瓮,但是它可实现的并不多。如保罗写给当时的律法主义者所说:“因为神的国不在乎吃喝,只在乎公义、和平,并圣灵中的喜乐。(罗4:17)”
  
   P257-260
  
   (井旁撒玛利亚妇人)然而他没有说:“年轻的女人啊,你知道你现在跟不是你丈夫的男人同居,是不道德的吗?”他反而说:我感觉到你极其饥渴。耶稣接着告诉她,现在喝的水永远不会令她满足,并且提出永远不渴的活水。
  
   每当我遇见在道德上不能苟同的人,就会想耶稣的这种精神。这个人一定极其饥渴,我会告诉自己时候。社会只看到要饭的、婊子,恩典却看到“小孩子”、照神形象所造的人,不论那形象如今是如何面目全非。
  
   基督教有一个原则,“恨恶罪,但是爱罪人”,说来容易做来难。如果我们能效法耶稣立下的榜样,重拾这原则,我们就能长远履行散发神恩典的呼召。路易斯说,长久以来他不能了解恨人的罪与恨罪人的毫发差别。你怎能恨一个人的行为,却不恨那个人呢?
  
   “但数年之后,我发现在我一生中,我一直以这个方法对待一个人,那个人即是自己。不管我多么厌恶自己的懦弱、欺骗或贪婪,我却仍旧在爱我自己。这么做并没有丝毫的困难。事实上,我所以恨恶那些事的原因,乃是由于我爱这个人。正因为我爱自己,所以我不愿意去发现自己是一个做那些事的人。”
  
   路易斯说,基督徒不应该松动恨恶罪的立场。不过我们恨恶别人的罪,就像恨恶自己的罪一样:为这个人做出这等事感到难过,并且希望有一天,在某处、以某种方法,这个人可以得到医治
  
  


  
  生完宝宝不久,我就因为在带孩子过程中的经历而常去想一些问题。比如为什么这个小东西让我烦得要命也失去了自由,而我还是情不自禁地疼他;比如为何我妈妈和婆婆在面对一个情绪反复无常的哺乳期女人却展示出惊人的耐心;比如我以恶劣的态度对待同样累得不行的丈夫时他为何还是以体贴对待我……想来想去,都归于一个“爱”。我那时想,看来“爱”这个东西,确实必须具备“无条件地付出”这个必要不充分条件。即不论被爱者行为好坏与否,是否配得,爱者都会一如既往地施爱于对方。
  
  后来从利未那里借得《恩典多奇异》一书,才明白我开始理解的就是“真爱”当中属“恩典”的那部分。杨腓力(Philip Yancey)说,“恩典意即我们不能做任何事叫上帝爱我们更多一些,也不能做任何事爱我们更少一些。恩典是我们这个世界不配有的礼物,也是这个世界中硕果仅存的好词,更是每个人内心最深的渴慕。”“恩典无求于我们任何东西,而单单要我们充满信心等候领受,并心存感恩宣述。”“恩典是免费的,没有附带条件,对方请客。(形象啊)”
  
  我把这本书看了三遍。
  
  可是,我还是不能实践出“带有恩典的爱”。常常的情况是,晚上躺在床上后悔,为何白天时会用那样的态度或言辞对待某人。极其后悔时人会有几种反应:远离神,一是为何神会容许我这个样子?一是我这样不堪怎么来见神;远离丈夫,他何必跟我这样的人在一起生活呢,不如放弃吧;疏远他人,反正我也无法爱别人,还是算了吧;自我逃避,不如不停地做事或看东西好了,我无法接纳这个自己……这是个奇怪的漩涡,而我一直在其中挣扎。
  
  情绪的漩涡还未曾挣脱,生活重担则一层层加上来,不容我思考。近来因为母亲的事,是痛苦的。最痛苦的不仅因为看着亲人受苦自己无能为力,也因为治病过程中世态炎凉看了遍,常常是悲愤交加的。在中国的医院治疗,除非你有相当的钱或者人脉,不然就是一个持续受辱的过程。患者的痛苦不能少,而各种程序上施加给患者和家属的压力更是雪上加霜。这些年,类似的事也经历许多,这次尤其严重,就不详说。
  
  这样的时候当然需要亲友的安慰和帮助。可是,我奇怪地发现,那些给予我最及时和亲切的帮助的,并非是我最希望得到来自他们关怀的那些人(即我心里更看重的)。当然有往日交情很好的长辈和朋友,但更多的是平时我几乎没有太多联络的弟兄姊妹和朋友。有几个朋友还跑到家里来看我们,放下钱就走了,推不掉。另外有几位阿姨经常去看我母亲,给她打电话,以至我父母也会说出“感谢主”这样的话来。而这几位阿姨,我原来也根本没有太多的交谈跟她们。有一位同学是我多年未联系的,看了我的博客给我发信息,帮我分析问题并且安慰我,其真诚令我感动。她又为何会这样做?
  
  丈夫说,你要知道,你所得到的不是因为你的行为好而换取的。主是要你明白关爱、友谊这些东西,本来就是白白给你的。
  
  我们在黑暗当中交谈。我本是在对他埋怨那些我认为不公正的人和事。而意识到他说的有道理时,刚开始有点心痛,后来,反而感到心里一点点亮堂了起来。“好吧”我说,“我想我可以原谅他们。”
  
  这是因为我本也得了那些不配得到的关注和爱。
  
  这样想的时候,前面的路好像好走一点了。我好像听到一个声音说:“你就做好每天的事情,那些现在令你担忧的问题,会慢慢出现另外一种答案。”这一次,我向这个声音悄悄回答了“好。”而今天,事情就开始变化了。
  
  BUZZ上利未帮我推荐了文章,有一位叫Haining的弟兄留言说:“困难中,最痛苦的不在于经历什么,而在于发现关于自己的事实。在经历的时候,流泪更多是因为自己,一次次问主‘为这样一个人,你上十字架么?’
  答案是:我以永远的爱爱你……
  知道么,这一切都会过去的,并要为你们成就极重无比,存到永远的荣耀。
  那些日子,我在家门上挂了一句话,时时提醒自己:主对我说:我的恩典够你用的。”
  
  我相信这是我需要记住的一句话,这句话里,有一个奇妙的真理,是我取之不尽的力量源泉。原来这爱,是何等长、阔、高、深,到我不得不反复地体会。
  
  另外,我要特别地感谢利未和小鱼夫妇,他们在我患难中展现的友情,多年来从未变过,令人动容。


  文/阿祥
  
  一直以為自己很懂恩典。《恩典多奇異》看過兩遍,《恩典百分百》也是寫過好幾次簡單的書介,比較深一點的《擁抱神學》、《被釘十字架的上帝》,也認真啃過。事實上,我還寫過兩篇都叫「恩典出版學」的文章,甚至在幾家大學團契分享過恩典這個主題。我,應該很懂恩典了吧?
  
  只是萬萬沒想到,這樣的假象,在前幾天被敲個粉碎。當時的我,因為需要撰寫文章介紹路卡杜的新書《天天有恩典》,自信滿滿地拿出《恩典多奇異》,想從中抽取寫作靈感。誰知道,光是封底文的六個字,就把我「冷凍」在那。六個字是:「你相信恩典嗎?」
  
  我相信恩典嗎?我以為我相信。但是我真的相信嗎?
  
  相信是什麼意思?相信代表的,應該是我相信恩典有改變世界、改寫人類歷史,顛覆整個社會國家文化的力量;相信意謂著,我相信這世界上所有的問題,各種的苦難,難以化解的紛爭,無解的疑惑,都可以在「恩典」這兩個字裡找到答案。
  
  但是,從我的言行舉止思考看來,我好像並不相信。
  
  光想想也知道,要改變世界、改寫歷史、顛覆社會,牽涉到多少學問?經濟學、社會學、政治學、歷史學、心理學、傳播學、法律學、哲學,每一種學問,都是一種想要讓人類世界變得更好的努力。過去的我很輕忽這些學問,但是隨著年紀漸長,慢慢發現這些學問背後往往代表著一顆又一顆熱切的心腸,這些古道熱腸雖然依舊有著人類的侷限,但是也同樣有神的保守,他們想的觀念、寫的文章、做的事情,愈來愈能打動我的心。如果我真的相信恩典的力量,是否意謂著,我相信恩典是一把鑰匙,可以結合上述這些學問,形塑出恩典經濟學、恩典社會學、恩典政治學、恩典歷史學、恩典心理學、恩典傳播學、恩典法律學、恩典哲學,然後在這世界上帶來深遠的影響?
  
  而如果我真的相信,是不是表示我起碼應該要對這些學問有些研究,再構想出一點點恩典角度的詮釋?
  
  就算不是社會科學,面對自然科學,我也能相信恩典的力量嗎??物理學、化學、生物學、資訊工程、環境工程、醫學、藥學,每一種學問都是二十一世紀人類生活賴以維繫的關鍵,這些學問仰賴的是自然界運行的定律,一些支撐著世界的力量,諸如:動力、熱力、電力、重力、磁力。我所相信的恩典,和這些力量的關係又如何?張文亮老師的科學大師傳記系列,講的到底是自然科學?還是其實他是在講恩典科學?
  
  翻閱著《恩典多奇異》,我突然覺得這本書要講的東西,何等豐盛,也何等厚實。過去的我只被那些故事吸引,看懂了故事就以為自己真的懂恩典,現在重看,才知道楊腓力意不只在故事。楊腓力在做的,更像是一個最初步的恩典研究報告。他的故事,其實是恩典的歷史學研究,告訴我們恩典的力量曾經如何在歷史中帶來改變;書中第十章「恩典的火力」,聚焦在國家政治的範疇,某方面來說,是一個簡單的「恩典政治學」報告;他引用的作家作品,不管是心理學家杜尼耶(Paul Tournier)、政治學家溫克(Walter Wink)、哲學兼社會學家家薇伊(Simone Weil),是不是正是企圖指出恩典的心理學、恩典的政治學、恩典的哲學、恩典的社會學等等方向?至於自然科學,瞧瞧楊腓力的第五、十三、二十章的章名,「恩典新數學」、「恩典治癒的眼目」、「引力與恩典」,他是不是在嚐試恩典的自然科學實驗??
  
  或許不要把問題弄得那麼複雜,一定得牽扯到甚麼經濟學、政治學。看看我們自己的生活、我們的家庭、我們的工作、我們的教會,多少時候,我們會讓恩典來決定我們的行動與思想??又有多少時候,我們因為不相信恩典的力量,而選擇了與恩典背道而馳的決定??恩典與沒有恩典,兩者間該如何取捨和拿捏??講究恩典就會變成一個爛好人??對部下嚴格的上司,會不會才是真正有恩典與憐憫心腸的人??父母管教孩子,是恩典的展現嗎?放縱呢?認真工作的人,他是有恩典嗎?把別人工作都擔下來的人呢?遇到有爭議的問題,是選擇讓步的人有恩典,還是堅持的人?恩典是指溫柔的堅持嗎?我們對自己有恩典嗎?這樣的恩典會不會讓我們反而變成太過「自我感覺良好」?但是如果想督促自己,又要怎麼樣避免「完美主義」??
  
  想要回答這些問題,除非我們真的懂恩典,而且挖得非常深。除非我們有足夠大的視野,可以看到一個小小不起眼的恩典,如何在十年二十年後扭轉乾坤;除非我們對恩典運行的軌跡和定理有夠多的了解,才能跟上恩典的腳步,用恩典來行事為人;除非我們身體裡的每個細胞,我們的生命都被恩典浸泡,否則我們無法在面對如此複雜的世界,可以像反射動作一般,做出合乎恩典的判斷;除非我們有恩典的品格,成為一個有恩典的人,否則,我們還是被無恩的邏輯綑綁,連自己都沒意識到。
  
  我再也不敢認為自己懂恩典了。我想,連潛意識、下意識這樣認為,大概都不敢了吧!我對恩典的認識實在太少了,幾乎根本是皮毛。恩典的威力,可以在更大的世界、更大的範疇展露出來;但是恩典的力量也須要更用心體會、睜大眼睛去觀看,才能看出端倪。恩典這門學問,我還只是剛報了名,搞不好連課本都沒翻開。
  
  你呢?你相信恩典嗎?
  
  
  (作者为校园出版社编輯)


  今天,现在,终于读完了《恩典多奇异》
  
  好书,自然不再累述!
  
  发现:最后一章,我居然像看好莱坞电影一样,差点落泪!然后,看了他的后记,才明白;原来写作可以和电影制作一样,编剧,导演,演员等等,是可以有技巧来提高的;
  
  这也是我第一次把一本书和一部电影从一个意念开始,有了操作上的联想;书好!有时候感觉每一段落都想划线,就好比一部好电影每一句台词都想让我记在脑海中一样的果效!
  
  读了这本书,我也第一次信主以来听到“无恩”的世界这一概念;也接着,知道:有时更多的教会比外面的世界表现得更加“无恩”;带引号的“圣徒”离耶稣的距离比外面的罪人更远!
  
  P252:“。。耶稣在罪人与被弃绝的人中是如此从容自得。 。。他宁愿与罪人共处。因为罪人对自己的真相坦诚,不修饰。相反,圣徒摆架子,批评他,想要以道德陷阱抓他的小辫子。最后,是圣徒,而不是罪人,逮捕了耶稣。”
  “我常自问:教会为什么表现得是法利赛人西门的心态呢?”(耶稣在西门家吃饭,那妓女拿香膏涂抹耶稣的故事)
  
  还有一个不约而同的指向:CS路易斯!也让我感谢神的恩典!让我在教会的书店外,买到,读到他的作品;并快捷地领悟到一些可以避免的弯路;是的,我的生命没有更多了;越少弯路,越让我可以去找到“恩典”的发放点!
  
  活在这个无恩的世界中,我确可以寻求释放恩典气息的外来帮助;因为P249:“我们的生活主要不是集中于伦理和教规,而是在乎拥有新的眼光。”
  
  太喜欢这句作者引用的典句,我也拿来引用:
  
  “人生来是破碎的,靠修补而活。神的恩典是黏胶。”
   --尤金。奥尼尔(Eugene O‘Neill)


  只是读完了第五章,我就亟不可待地要抄录对书中的领受:
  
  P60:
  “如17世纪诗人约翰-邓恩(John Donne)所说:
   在生命册里,曾经荒淫无度的抹大拉的玛利亚,与正直无阿的玛利亚皆名列其中;而向耶稣挥动刀剑攻击的圣保罗,与抽刀保卫基督的圣彼得亦同样名列其中:生命册非逐字逐行按序书写,而是以整体全册呈现。
  
   我成长期间对上帝的印象是很会算计,总在天平上衡量我的好行为与坏行为,是总觉得我做的不够好的一位神。不知为什么,我错过了福音书所描述的怜悯宽宏的上帝,总是想办法粉碎无恩的冷酷法则。上帝撕破算计的表格,引进新的恩典数学。恩典是最令人吃惊‘曲折’结局出人意料的一个词。
  
  
  。。。。恩典意即我们不能做任何事---不论多少属灵操练或苦行,不论多少神学院得来的知识,不论多少为正义而发起的运动---叫上帝爱我们更多。恩典也意味我们不能做任何事---不论多少种族歧视,或是骄傲,或是色情,或是奸情,或是谋杀---会叫上帝少爱我们一些。恩典意味神已经按祂的无限属性,尽其所能爱了我们。
  
  对那些怀疑上帝的爱‘质疑上帝恩典的人,有个很简单的治方:翻开《圣经》,看上帝爱的是哪些人。
  雅各,斗胆拉着上帝摔跤,并且受了伤,他的名字却成了上帝子民的名称,即“以色列”。
  一个又谋杀又通奸的人,却赢得旧约最伟大的国王的名称,“合神心意的人”。
  一个曾经咒诅并且发誓绝不认识耶稣的门徒,却成为领袖。
  一个宣教士是从折磨基督徒的那批人当中被征召出来的。。。。。
  
  。。。。套句使徒彼得的话,上帝是“诸般恩典的神”。恩典意即我做的任何事都不能叫上帝多爱我,也不能叫上帝少爱我。
  
  (当然,我也有疑问:那我们应该怎样生活呢,即便不是为了赢取上帝给的什么称谓?或许,第六章之后有答案?希望如此;但是,恩典,我领受了,并将后半生也领受下去。)
  


  在这个提倡感恩的世代中,人性深处却在经历着缺恩甚至无恩的贫瘠与荒凉。《恩典多奇异》把我们带到了恩典之泉的源头,在那里我们看见十字架上的耶稣,那是永恒上帝无怨无悔的爱,为救赎人类牺牲自己。
  
   恩典的奇妙在于,只有真正明白自己不配和不能的人,才配才能支取上帝的恩典。整个基督教的问题不是不知何为恩,而是不懂得如何去领受!人性的深处还是喜欢想尽方法取悦上帝,用自己的功与德交换恩典,于是,这样的人便在恩典中坠落了。
  
   《恩典多奇异》将一股清新温润之风吹入严冬后紧绷的大地,它仿佛一场春雨秋雨,松开心灵难以饶恕带来的禁锢,上帝的恩典正在震撼千万灵魂,使无数的生命在苏醒中复兴。
  
  


  前晚看完剧夜已深,回家的路上,和先生又起了小小纷争,但就是这小纷争把这美好的夜晚全然破坏。先生口出恶语,我心怀愤恨。圣经上说:“不可怀怒到日落。”我们却各自怀着愤恨怒气背转身睡去。
  
  一晚及一上午,我内心都在辗转,有声音说:“我没多少错,他就说这么难听的话!这次我绝不低头。”
  
  又有声音道:“只要你有平安。”
  
  我咬碎牙,痛恨:“为什么平安在吵架之后就骤然失去!?”愤然问主:“跟随你的路,为什么这么难走?这些事我都不行,做不来!”
  
  早起祷告,呼求主名,略微平静,便上班去了。下午带了书在儿子学校门口的咖啡店坐着翻看,等着接他放学。翻的书叫《恩典多奇异》,作者杨腓力。
  
  边翻边落泪。
  
  我们多么熟知“恩典”这词,这词从得救那日开始便成为宝贵的词,若无“恩典”,这世上无一人得救。但得救多年,“恩典”却渐渐远去,宝贵上渐渐蒙尘。
  
  “史密德说,他找出三种常见的令人羞愧的源头:世俗文化、无恩的宗教以及不接纳的双亲。世俗文化告诉我们,人一定要好看、自我感觉好、做得好。无恩的宗教告诉我们,人非要一字不漏地遵行规则不可,否则就会永远被弃绝。不接纳的双亲则使我们相信,自己永远不会得到他们的称赞。”(P26)
  
  不仅世界中无恩,宗教的世界中亦无恩,多少宗教要我们修炼努力向上,然而即或跟随了主,那无恩的毒液竟也会随着年日在不经意间渐渐滋生,渐渐地又开始怀疑,是不是我必须要做好,才能蒙神所爱?是不是我必须得胜,神就会多爱我一点?
  
  但是神的计算方法与我们迥异,世界中有“经济”一词,告诉我们无论如何当合算。但翻看福音书,耶稣却不然,祂总做些在人看来太不合算的事:
  
  祂撇下九十九只羊,去寻找一只迷失的羊。
  
  有个叫玛利亚的女人把整整一瓶香膏浇在耶稣脚上,非常浪费,以至门徒看了说:不必浇这么多,剩下的可以卖了周济穷人。
  
  做工十二小时的和几乎下班时才来的得的工钱一样多。
  
  福音书的数学是多么的不经济!甚至可以说是不公平!恩典与公平这个常常在我们心里成为难处。
  
  在这里我就被神重重的敲了大棒,祂说我已经免了你几百万的债务,可是你却不肯免别人欠你的几块钱。我可不就这样算的么,就这样比的么?我辩解说我犯一点小错,他犯得更大。
  
  我信主今年已是第十个年头了,我回想,常常都惊异,呀,时间这么长啦?但是我的生命却还是非常弱小,是什么原因导致的?我最近常思量这事,圣经的知识和道理并不能改变我这个人,神所赐下的路是一条窄路,是一条让人走着不怎么舒服的路,若无真正的经历主,这一切便都显得虚假。以前的多年光阴里,我并未真正跟随主,常常不理会圣灵在我里面的叹息,我行我素,很少顺服圣灵的管教,根本不理会内心是否有平安。
  
  就如书中提到作者的一些内心经历,我是如出一辙:
  
  “我常常落入以牙还牙的困境,砰然关闭了饶恕的门。为什么我要先采取行动?因此我纹丝不动,任凭人际关系出现裂缝,甚至越来越大,最后形成了根本无法跨越的鸿沟。我感到悲哀,却不会认为自己有错,反倒替自己圆场,一一指出我为和好做过哪些小动作。”(P81)
  
  “我逃离恩典的风险,投向无恩的安于现状。”(P82)
  
  “resentment(怨恨)该词的字面意思就是‘再次感觉’,怨恨就是抓着过往不放,一现再现,揭破每一新结的痂,使得伤口永远不能愈合。这种行为模式从地球上的第一对男女就开始了。马丁路德写道:‘想想亚当夏娃九百年中有多少争吵,夏娃会说,是你吃了苹果。而亚当反讥道,是你给我的。’”(P87)
  
  最近我开始过不去,不顺服我就非常难过,过不去,无法读经,无法祷告,在与人有难处的时候,去读经,就有声音说:“没有用!虚假!”
  
  去祷告,就听见主的叹息。
  
  所以只能流泪顺服。
  
  顺服的果子也是甜美的。恩典原胜过这世上一切计算的法则。神撕破了算计的表格,引进了新的恩典数学。耶稣的原则是:仆人做错事,国王受罚。恩典是白白赐下,因为授予者已经付了代价。
  
  神爱人是基于祂是怎样一位神,而并非因为我是怎样的人!不是因为我可爱才爱的我,是因为祂是爱的神,所以祂能爱罪人。
  
  最近的属灵经历让我越来越确信,我所选择的这条跟随耶稣的道路是多么有福,我在脑中想像若没有主,我可能会因为一句气话一头碰死,只是为了让气我的人后悔一生。看看我心中的苦毒有多甚!多么可怕!
  
  杨腓力在书末写道:“耶稣没有留下一群有组织的信众,因为祂知道,一撮盐会在这世界上最强盛的帝国中渐渐发生作用。结果,罗马的各种卓越的制度设施--法典、图书馆、议会、军队、公路、沟渠、纪念碑--都毁坏了,而从耶稣领受天国意象的一小群人,尽管困难重重,却胜过逆境,直到今天依然生生不息。”(P241)
  
  这个生命的流会流入永世,感谢主,求主保守我亦在这流中!
  


  
    它(恩典)包含了福音的精髓,如同一滴水含着整个太阳的影像。世人如此渴求恩典,竟认不出什么才是真正的恩典……在这流离失所,没有停泊处的社会,恩典是投下信仰之锚的最好地方。”
  
      ──杨腓力《恩典多奇异》
  
     诡异之画
  
     十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荷兰画家Pieter Aertsen(1508-1575),画过一幅名为〈耶稣与行淫的妇人〉的作品。
  
    乍看之下,这幅图画漂浮着虚幻诡异的昏黄色泽。圣经《约翰福音》第八章这一幕,被画家安置在画幅的左后方。行淫被捕的女人,身着白衣,双手紧握,低斜着头站立在耶稣面前。周围一些白发蓄须的年长者,热切关注着将要宣判的刑罚。而耶稣却弯下腰,用手指在地上写东西。这是圣经记载耶稣书写的唯一场面。但是,祂选择写在沙地上,知晓人的足迹、风吹、雨淋,转瞬就会消抹祂所写的字迹。
  
    图画的前景是一个市集,散布在地的陶器与大大小小的竹篮子当中,是或蹲或站的农夫、农妇们。他们僵硬、自以为是的面孔朝向不同的角度,但怪异的是,他们的眼睛却都歪侧着朝向观众。眼神中流露不安与猜忌,彷佛深怕心里隐藏的幽暗,被谁揭露出来。
  
    画家运用超写实的手法,展现超越时空的主题。身着古罗马服装的圣经人物,和十六世纪当时的市集景像,共处同一时空。从理性的观点来看,这样的邂逅是完全不可能。可是,或许也有人能了解Pieter Aertsen 所营造的世界,相信人性喜欢藉由控诉他人来掩饰自己内心黝暗的特性,并不会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有所更改。
  
    画家在创作这一幅艺术品的时候,怀的是怎样怜恤、恩慈的心思啊!
  
  
    两种分类
  
    杨腓力(Philip Yancey)在他的著作《恩典多奇异》(What's So Amazing About Grace)中指出,虽然约翰并没有记载耶稣在沙上写了什么,但是德弥耶(Cecil B. DeMille)凭借自己的猜测,在他的耶稣生平影片里,描绘耶稣正在沙上点出不同的罪:奸淫、杀人、骄傲、贪婪、欲念……
  
    每当耶稣一下笔,就有几个法利赛人面有愧色地走开。他们原本想要陷害以恩慈远近驰名的耶稣,却没料到自己竟然会在众目睽睽之下落荒而逃。最后,耶稣开口说:“你们中间谁是没有罪的,就可以先拿石头打她。”
  
    然后,祂又弯腰下去画字,而那些控诉的人,由老到小,一一都溜走了。
  
    此时,耶稣对等着被处决的惊恐的女人说:“我也不定你的罪。去吧,从此不要再犯罪了。”
  
    杨腓力认为耶稣在这里把原先的两类人──罪人与义人,换成另外两类人:认错的罪人与不认错的罪人。而在这个故事中,有罪的女人才是最接近神国的人,因为只有她心存战惊,卑微,毫无借口地伸出双手,领受神饶恕的恩典。
  
    人性桎梏
  
    众多文艺创造者的心海中,都有一个让他们终生潜心描摹的人生主题:像希望、爱、人性的幽暗、对幸福的追寻或幻灭……而对美国作家杨腓力而言,唤醒世人侧耳倾听恩典的美妙天籁,并从人性无恩的桎梏中释放出来,是他不断写作的动力。他觉得上帝召唤他成为心灵受伤者的声音,无论这些伤害是来自于人生或是教会。他愿意聆听他们孤寂的心声,并为他们诠释内心深处的挣扎与疑惑。
  
    杨腓力是在美国南方极端保守、带有种族歧视色彩的教会中长大的。他的教会把抽烟喝酒、看电影视为极严重的罪。女人不可化妆、戴珠宝,星期天不能看报纸、运动、看运动节目。在杨腓力幼小的心灵里,认为只要遵守这些规则,就能成为一个非常属灵的基督徒,并且赢得教会、上帝的认可。
  
    而当第一家黑人迁入那一区,三K党在他们家前院草坪上烧起十字架。教会的人,包括杨腓力,高兴得发笑。
  
    杨腓力还耸耸肩跟朋友说:“该杀,谁要他们来惹麻烦!”他的教会曾经捐献巨款支持远在非洲的宣教士,然而,却不肯让黑人踏进教会大门一步。
  
    后来,这样严厉、无恩的教会经验,迫使杨腓力用诚实的态度省察他的信仰。结果,他发现问题不在圣经的话语和神学,而是出自教会的扭曲和滥用。而他也终于看清自己的真面目──原来他骨子里竟是个披着福音反福音的伪君子。于是,藉由写作,他开始揭露这些从小困扰他的误差。
  
    隐密世界
  
    其次,杨腓力不但在理性上知道自己的无助,他还亲身经历了上帝恩典的爱抚。当他在圣经学院读书时,是大家眼中一位离经叛道的青年,但是,他却在内心感受到了美善和恩典。他常常趁着夜晚悄悄从宿舍潜逃,溜进学校的教堂。每晚他都会花上一小时,坐在那架九呎宽的史坦威大钢琴前,弹贝多芬的奏鸣曲、肖邦的前奏曲和舒伯特的即兴曲。
  
    就在那些宁静的夜晚里,尽管他身心都在困惑状态,他却能清晰感受到一个美善、满有恩慈与奇妙的隐密世界──“如云一般轻盈,如蝶翅一般扑朔。”
  
    在大自然界,在遍满茱萸的松林,在河边追逐飞翔的蜻蜓,或是在木头里面色彩斑斓的金龟虫里,他也找到证据──这世界的确壮丽,也有喜乐的痕迹。再加上亲身体验爱情,他的心突然饱涨爱意,不能自已。
  
    因此,他的心境起了转折性的纵跃,用鲁益师(C. S. Lewis)的话语来形容,即他经历“恩典的滴落”──这是内心深处的渴望突然被唤醒,因此,他迫不及待地想要“发现尚未寻见的一朵花之芬芳,尚未听见的音符之回音,尚未前访的一个国度的讯息。”
  
  
    随处痕迹
  
    《恩典多奇异》是一本全然真诚的书。这本书的完成,源自于杨腓力本人对恩典的迫切渴望:他想对恩典认识更多、了解更多、经历更多。当他想到自己波折不断的心路历程,蓦然回首,才明白,原来是寻求恩典的心,让他一直走下去。
  
    同时,他认为,渴求恩典也是人来教会的原因。然而,上帝的恩典并不局限在教会的四壁内。他在书中强调,恩典的痕迹随处可见,只要悉心观察,它就在你的周围。
  
    杨腓力试图在他书中,从基层开始,探讨恩典的本质。如果恩典是上帝的爱,降临到不配之人的身上,那又是怎样具体的表露呢?其次,如果基督徒是世界上唯一能够给予恩典的人,那我们又该如何在这个充塞着残酷与不饶恕的世界里,施予恩惠呢?在暴虐的纳粹集中营里,可否找到恩慈的蛛丝马迹?它能战胜三K党的凶蛮吗?至于被性丑闻缠身的柯林顿总统以及同性恋者呢?杨腓力在《恩典多奇异》这本书中,也提出许多强而有力的例子,见证恩典是足以扭转生命的力量。
  
    他引用的第一则故事,取自丹麦女作家凯伦·布里森(Karen Blixen)的一篇作品,〈芭比的盛宴〉(Babette's Feast)。这个故事于八○年代拍成电影,成为经典之作:
  
    芭比盛筵
  
    一个遗世独立的贫苦渔村,有一个白胡子牧师,带领着一小群严谨的信义宗信徒。信徒们都穿黑衣,只吃清水煮鱼,以及面包与水,再加一滴酒煮的面糊。他们定意,有朝一日要回到甜美的新耶路撒冷,而地上的生涯则看作是抵达天城前,不得不忍受的过程。
  
    十五年过去了,老牧师已去世,两个美丽的女儿已是迈入中年的老处女。她们想要继承亡父的事工,但是教会却面临四分五裂的窘况:欺骗、私通、怨怼、纷争等,诸多问题纷扰不停。
  
    有一天来了一位陌生的法国女子──芭比,两位姐妹好心收留她。芭比为她们工作了十二年。十二年后,芭比收到一封信,通知她赢了彩券,并且获得一万法郎!结果芭比用这笔钱办了一桌正宗的法国酒席,邀请村民参加。
  
    当晚,筵席的气氛似乎在呆板的村民身上产生神妙的效果。有人彼此认罪,有人重新和好,僵化多年的温情,缓缓在美丽的餐桌上流露,而没有一人不被触动。
  
   一位外出多年的将军,对着那群表情严峻的会友说了这段话:
  
   我们都听人说过恩典在宇宙间可寻见。然而出于人类的愚昧与目光短浅,我们竟以为属天的恩典是有限的……但是当我们眼目得开那一刻,我们看见也体会到,恩典是无限的。诸位亲朋好友,恩典无求于我们任何东西,而单单要我们充满信心等候领受,并心存感恩宣述。
  
    芭比这位陌生女子,在这群缺乏恩典气息的信徒中,生活了十二年。看着他们每个主日来听恩典的信息,却在日常生活中,想凭借外表的敬虔和苦行获取神的喜爱。芭比的盛宴,就为着这一群苍老、顽钝的人而大肆铺张。
  
    杨腓力因此以他惯有的幽默笔调,为上帝的恩典作批注:它是免费、无附带条件、并且对方请客。
  
    翱翔蓝天
  
    《恩典多奇异》真是一本奇异的书,它能让你体验世人的饥渴,也能让你寻回信仰的精髓。
  
    杨腓力说:“恩典教导我们:神爱我们是出于祂是怎样的一位神,而并非因为我们是怎样的人。”
  
    原来,这就是可以使我们在蓝天白云中翱翔的真理啊!
  
    作者现住美国洛杉矶。
  
  


  昨天,我去接4岁小女兒放学后在榮耀書店等大女儿補英文課,其间小女兒買了兩个不同款的小印章,一个自要,一个要给姐姐。小女兒亳不猶疑挑了一个外型漂亮的。一个小時后,姐姐打开自己的,高兴宣布她的印章有三个印泥颜色。那一刻起,小女兒淚眼盈眶,眼中只有姐姐的三色印章,全忘了自己所挑的那个可爱小玩兒。接下来的一个小時,家裡上演了一幕苦苦哀求、威迫利誘的交換印章事件。
  
  我4岁女儿未学会的数算恩典的功课,年過四十的我学会了嗎?
  
  六年前看<<恩典多奇異>>带來的衝擊今天仍記憶猶新,那年刚信主兩年,卻在充滿競爭的世界打滚了三十多年,其中十多年是拼命在商业机構往上爬。無恩是我唯一知道的做人原則,不竟我自5岁就失去父母,此後努力半生為的就是有所成就、有所作為。但讀<<恩典多奇異>>時,花生小胖的挣扎何嘗不是我的: ‘我是那么地抗拒恩典,因为它颠覆了我过去三十多年为人的法则;然而在心底,我也知道,我实在是无法抗拒上帝的恩典的,除非我连救恩也不要了。而没有了恩典,我还算哪门子的基督徒呢?’
  
  一位在07年在我小组決志如今去了美国的姊妹对我說過同樣一席話<<恩典多奇異>>颠覆了她的生命。後來我告訴我香港的牧者,他說是Restore。
  
  我是誠惶誠恐地学習以恩典看人生,我既無能力靠己力攒救恩,我又憑甚么相信靠己力经營自己的家庭和一生呢?放手,我的世界被恩典完全翻轉了。05年,停下十二年以引導消費為目標的市場推广工作,学習讀經、看書、照料女兒、帶小组、過默观的人生;培養先倾听神再行動的新規則,最後,由一位看書人变為一位出書人,其间是恩典引我到彼岸。
  
  我真的不敢说我已培養出完全靠神的恩典而活的人生,偶一不慎,我仍向無恩世界倾斜,引發像我女儿一樣与人比較和眼红别人的情懷。某時某刻,眼中只看見神賜給别人、而自己没有的恩惠;又或是自己也有只是比别人少的妒嫉。
  
  在前要在後、在後要在前真的是一線之隔,那一線在乎是否我忘了神的儿子走上各各他山上十字架。但<<恩典多奇異>>卻牢牢地把那份对恩典的信念倾注入我的生命中。
  


  每个人都是某个层面上的即得利益者。以出生来说,有人生来美丽,有人生来聪明,有人生在大富之家,有人生在高考独立命题的直辖市,这就在无形无意中占了不少便宜;纵使没有这些可夸耀的硬件,但乐观的天性或许也能补足一二。
  我们分属不同的利益集团——这个很久以前就已形成的想法并没有叫我惶恐地感恩,只是在慨叹命不由己之后,设想人生大抵还是公平的。换句话说,我在利益中看到的不是恩典,而是命运本身。
  如果不是上帝的启示,我想我永远不知道什么是恩典。因为这么久以来,我顺理成章地活在天经地义的无恩世界里,甚至没有意识到这个适者生存的世界从本质上讲是无恩的。也正是因为这个,杨腓力的《恩典多奇异》成了我最难消化的书。
  我现在想着,上帝必然是定意要把恩典这份礼物送给我,才安排我做了这本书中文简体版的编辑;我硬着头皮把书稿精读了三遍,一面读,一面在工作环境中学习恩典的功课。我是那么地抗拒恩典,因为它颠覆了我过去三十多年为人的法则——寻求公义;然而在心底,我也知道,我实在是无法抗拒上帝的恩典的,除非我连救恩也不要了。而没有了恩典,我还算哪门子的基督徒呢?
  那个时候,我还在编辑杨腓力的另一部作品《灵魂幸存者》。他写到磕磕绊绊走在信仰路上的托尔斯泰,努力行善却难以完全,真实得无法自欺。可怜托翁,一面自责,一面面对朋友的诘难,只能绝望地驳一句:攻击我,但不是我的道路。杨腓力说,托尔斯泰始终没有抓住恩典。而心有戚戚焉的我,也几乎要绝望地喊一声:到底什么才是恩典呢?
  杨腓力告诉我们:恩典就是我们不能做什么叫上帝爱我们更多,也不能做什么叫上帝爱我们更少。
  是这样的吗?难道我过去几十年的坚持,过去几年的挣扎,完全弄错了方向了吗?然而我回避不了杨腓力的发问:为什么和耶稣同时代的妓女税吏都喜欢往耶稣那里跑,而今天,同样的人却不为追随基督的人所接纳?我也回避不了这个世界(包括教会)的准则与耶稣的教导完全相违背的事实。耶稣的话语和比喻反反复复地撞击着我:不种也不收的飞鸟,野地的花朵,浪子的回头,葡萄园的雇工,撇下九十九只羊去找迷途那只羊的牧羊人,还有主祷文里那句最触目惊心的话:免我们的债,如同我们免了人的债……
  突然有一天,我一下子明白了:上帝要的,不是我们这群不配的人努力获取配得的样式,而是在这不配的本相里看到他的恩典。恩典的失落,一度像是我信仰里的玻璃天花板:让我貌似活在光明里,却始终呼吸不到自由的空气。
  那一刻,一切都似乎翻转过来了。
  每个人认识耶稣的契机都不相同。就我而言,是从人的有限性看到了神的无限性;但直到明白了恩典,我才真正懂得福音的宝贵,才赫然发现自己是个真实的罪人,发现自己长久以来是个怀着愧疚勤勉工作的马大……然而,基督徒不是一个努力获得的身份认可,我们唯一要采取的姿态,就是在上帝面前真正谦卑下来;而真正的谦卑,只有在清楚认识到自己的罪和他白白赐予的恩典之后。
  我的牧师说,恩典的信息正是中国教会最最需要的。
  杨腓力说,整个世界都在渴求恩典的声音。
  我的视野没有那么宏大。只是,当我写这篇小文时,我又一次拿出了书稿。翻动书页的时候,我几乎有落泪的冲动,我想到了某个我一直没能真正给予恩典的对象……是的,我想到了应该怎么去做。是的,我想把这本书推荐给所有像我这样在无恩法则里长大成人的朋友,所有正在努力冷静地讨好神却难免陷入自责中的弟兄姊妹……我们,太疲惫了。
  


嗯,很好。CS.路易斯和杨腓力的书也是让我深深蒙受恩典的作品。


达达写得竟也是我的心声。


达达,这书是荣耀书房买的么?给我带买一本。啵啵啵


好的,明天晚上带给你


很喜欢你的签名:荆棘中信靠如百合。愿你有蒙恩的每一天~


不是说杨腓力老师要来我们这里的吗?是何时啊?


每次看到你的书评都至少给我传达了两条信息。一是陶土又有新书了,这无疑是值得高兴的。二是一个很大的鼓励:曾经看过的、引导过我们的书,可以持续影响我们的生命。
当你问我是否愿意写这本书的书评的时候,我确实觉得有一点点压力。不是来自书评本身,而是来自信仰。三年后,神也在问我,他的恩典还像初尝时候那样令我惊奇么?当小儿子长成了大儿子,我还能数算他的恩典么?被拆毁的那个原本无恩的世界,真的用恩典的逻辑被重新建构了么?
很想重读这本书,不是为了书评。


這也許是每个领受恩典者都会问的三个真實问题?他的恩典还像初尝时候那样令我惊奇么?当小儿子长成了大儿子,我还能数算他的恩典么?被拆毁的那个原本无恩的世界,真的用恩典的逻辑被重新建构了么?
出埃及/信主/结婚是恩典震撼,以後是在節期/教会生活/家庭小事中培肓恩典。
小儿子和大儿子的父亲仍旧不变。
第三个是難的,关键是无恩世界拆毁後,无恩的逻辑仍强大。恩典卻起始於最小的介菜種子。
信仰主体是他的作為,他呼唤的他必堅固。禱告中記念你。


突然觉得宣传点,应该是颠覆我们的价值观哈


恩典多奇异这本书让我产生很多困惑。。。慢慢来吧。。信仰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要多加体会才是啊


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像在沙漠中的寻找者,在教会的经历并没有告诉我我在寻找恩典的泉源,只是告诉我要读经,祷告.种种矛盾淤积在我的胸口,但自小的信仰使我习惯性的在教会呆着,在读到杨腓力的两本书,<恩典多奇异>和<灵魂幸存者>和路易斯的<返璞归真>之后,一些信仰中的问题被解开了,更重要的是我知道我已经找到沙漠中的泉水,就是恩典,.我必须仰靠主的恩典而活,别无它途,


谢谢分享,有时候,出版本书最大安慰是引入恩典中。


每次看花生小胖的書評都有如楊腓力文章的延伸。
恩典的失落,一度像是我信仰里的玻璃天花板:让我貌似活在光明里,却始终呼吸不到自由的空气。


很精准的玻璃天花板比喻


喜欢玻璃天花板这个比喻


哦,你是这本书的编辑,太感谢你。这是让我落泪的书


我的牧师说,恩典的信息正是中国教会最最需要的。
亲爱的,真的是。感谢主,居然给我带来了一位讲恩典的牧师。虽然,他没有跟我在一个城市,但我们可以有更好的方式沟通,他可以牧养我,我已经比很多弟兄姊妹好多了,Hallelujah!


“上帝要的,不是我们这群不配的人努力获取配得的样式,而是在这不配的本相里看到他的恩典”。非常认同,
只有真正谦卑,破碎自己里面的骄傲才能看到神的恩典。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