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亞知識人對近代性的思考
2009/8/1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徐興慶
无
本書的研究主體涵蓋臺灣、中國大陸、韓國、日本等東亞地區的知識人對「近代性」的思考,打破了以臺灣或中國大陸為觀察視野的單一面向之思維模式,內容涵蓋以下幾項課題:
(一)、日本與韓國面對「近代性」的不同背景圖像;(二)、從共同文本的不同翻譯看東亞對「近代性」的反應;(三)、漢學、蘭學與日本近代化之關聯性;(四)、從韓國看近代日本國家主義的形成;(五)、中日近代知識人對歷史觀念的變化;(六)、以「西」釋「中」的歷史脈絡與「近代性」的關聯;(七)、近代中日知識人對美國文明認知的異同。以上研究主題以「空間移動」的探討為經,以東亞區域性時勢潮流的思想交流為緯的研究架構,將人物互動所延伸的文化、思想交流等各種「近代性」層面的問題納入探討的視角。
徐興慶
一九五六年生,南投縣人。東吳大學東方語文學系學士,日本九州大學文學碩士、博士。曾任中國文化大學日本語文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日本研究所所長、日本天理大學國際文化學部客座教授、九州大學暨關西大學訪問學人(日本交流協會招聘學者)、日本住友財團「亞洲研究」計畫主持人、臺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東亞經典與文化」研究計畫分項主持人。現任臺灣大學日本語文學系教授兼系主任‧日本語文學研究所所長、關西大學亞洲文化交流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日本文部科學省Frontier國際整合計畫2005-2010)。
著有:《近世中日文化交流史の研究》、《我國的日本研究現況及其未來展望》、《近代中日思想交流史の研究》、《台湾における日本漢文学研究の現状と課題》、《朱舜水與東亞文化傳播的世界》等專書。
編有:《朱舜水集補遺》、《新訂朱舜水集補遺》、《德川時代日本儒學史論集》(合編)、《東亞文化交流:空間‧疆界‧遷移》(合編)、《現代日本政治事典》(合編)、《東亞文化交流與經典詮釋》、《江戶時代日本漢學研究諸面向:思想文化篇》(合編)等專書。
序 黃俊傑 i
導論 徐興慶 iii
壹、十九世紀以前日本人的朝鮮觀 羅麗馨 1
一、前言 1
二、由神功皇后傳說產生的朝鮮觀 2
三、由日本中心思想產生的朝鮮觀 15
四、「國王」與「大君」稱號所反映的朝鮮觀 26
五、江戶時代學者的朝鮮觀 42
六、江戶時代民眾的朝鮮觀 61
七、結論 77
貳、近代西方知識在東亞的傳播及其共同文本
之探索──以《佐治芻言》為例 梁台根 79
一、前言 79
二、東亞共同文本之具體案例
──Political Economy之翻譯 82
三、《佐治芻言》、《西洋事情.外編》、
《西遊見聞》之比較 92
四、文明論述 103
五、結語 114
參、漢學、蘭學與日本近代化之關聯性 徐興慶 117
一、前言 117
二、箕作阮甫與德川幕府之開國政策 124
三、塩谷宕陰的思想主張 143
四、佐久間象山的思想變遷 153
五、日本走向世界的起點 168
六、結論 178
肆、近代日本國家主義的形成與發展 金采洙 181
一、序論 181
二、「國家主義」一辭 184
三、日本國家主義的形成 186
四、國家主義的確立 204
五、日本人的國家主義之發展 214
六、結論 225
伍、中國近代「新史學」的日本背景──清末的
「史界革命」和日本的「文明史學」 王晴佳 229
一、問題的提出 229
二、中心與邊緣;漸變與突變 234
三、「文明史學」與「東洋史學」 247
四、「史界革命」與「文明史學」 262
五、餘論──「史界革命」的反響與影響 285
陸、畫定「國族精神」的疆界──關於
梁啓超《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
的思考 潘光哲 293
一、前言 293
二、1902年的梁啓超:「新民」的期待與
「國族精神」的追尋 298
三、「中國學術思想」的「知識空間」的生產方式 309
四、《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與梁啓超的
思想構成樣態 324
五、結論:兼論研究梁啓超的學術思想的取向 335
柒、西學之子──容閎與新島襄的異國經驗
與文化認同 陳瑋芬 359
一、前言:異域、跨界、認同 359
二、異域──東方與西方 363
三、跨界──前近代與近代 374
四、認同──文化認同和國家認同 390
五、結語:由師夷之長到西學之子 399
初出論文簡介 421
作者簡介 423
名詞索引 427
人名索引 435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