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覓良伴
2011-9
國史館
陳湘涵
无
本书以1912年至1949年中国的征婚广告为主题,探究调和媒妁与自由恋爱的择偶方法,如婚姻介绍所、广告征婚、通信求婚等在近代中国的出现与发展。本书使用大量的征婚广告,以现代、特殊形式的分类广告,讨论旧有、传统的婚姻主题,并从中得出婚姻选择的社会脉络与历史特色。检阅征婚广告,除了可以窥见民国社会的新旧思潮之外,还可以得知征婚广告中所透露出的婚姻观,并非单一旧式或新式;而是受到各个征求者不同的动机,致使征婚广告既成为旧式婚姻观的载体,也传递新式的婚姻理念,同时并反映旧有的婚姻实践。
陈湘涵,1983年生,台湾嘉义县人,“国立”清华大学历史研究所硕士班毕业。学术研究范围以近代中国妇女史与社会文化史为主,著有《战后的女子教育》、《从征婚广告论抗战前的婚姻问题》、《明代妇女的守节与再嫁》等论文。
自序
绪论
第一章 追寻理想姻缘
第一节 近代婚姻与恋爱问题的提出
一、晚晴的婚姻改革
二、五四时期婚恋讨论的风行
第二节 柳暗花明又一春?
一、“社交公开”与择偶
二、从通信求婚到通信交友
三、西方媒妁公司:婚姻介绍所
第三节 从媒妁之言到广告求婚
一、晚清的媒妁征婚与广告征婚
二、清末民初的征婚情事
小结
第二章 征婚广告觅良伴
第一节 征婚广告与分类广告
第二节 摩天下之大登:1912-1937年的征婚广告
一、广告内容的分析
二、南北婚友广告的差异
第三节 爱在烽火蔓延时:1937-1949年的征婚广告
一、寂寞芳心:1937-1945年上海的婚友广告
二、1946-1949年战后复员期的征婚广告
三、战前与战后的征婚广告变迁
小结
第三章 理想伴侣:社会调查与征婚广告中的择偶条件
第一节 1920年代社会调查中的理想婚姻与伴侣
一、1921年的《学生婚姻问题之研究》
二、1923年《妇女杂志》的“配偶选择号”
三、1927年潘光旦的《中国之家庭问题》
第二节 1930、1940年代对婚姻伴侣的期望
一、1931年周叔昭《家庭问题的调查》
二、1933年《女子月刊》“理想的爱人”
三、1940年代大学生的择偶调查
四、1920至1940年代理想婚姻伴侣的变化
第三节 理想与现实:择偶条件的比较
小结
第四章 众说纷纭论征婚:社会百态中的征婚广告
第一节 暗藏玄机的征婚广告
一、愿者上钩:布满陷阱的征婚广告
二、征婚广告中的兼祧、纳妾与重婚
三、假征婚,真广告
第二节 艺文创作的征婚意象
一、电影中的“征婚广告”
二、文学创作中“征婚”情事
第三节 社会大众对广告征婚的疑虑与批判
一、1924年的广告求婚讨论会
二、1930与1940年代征婚广告的讨论
小结
结论
一、初次登场的征婚广告
二、众说纷纭的征婚问题
三、择偶条件的理想与现实
四、既新且旧的婚姻观
五、烽火连天下的征婚形式
六、从征婚广告看公众与私密
征引书目
一、中日文部分
二、英文部分
索引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