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思辯的印度人
2008-6-30
先覺
沈恩
陳信宏
无
印度人的理性,與靈性面一樣成就非凡。讓沈恩告訴你,什麼是真正的印度! 印度國防部長克瑞施納.梅農曾為喀什米爾問題,在聯合國創下連續九個小時沒有中斷的演說紀錄,至今無人能及。古印度的梵文史詩《摩訶婆羅多》,比荷馬的《伊里亞德》和《奧德賽》加起來還要長七倍! 沈恩說:「我們確實是個愛說話的民族。」每個印度人都有喋喋不休、長篇大論的能力,人民抱持天南地北的信念,遵奉各不相同的習俗,多樣的觀點更是令人眼花撩亂。想要了解當代印度在世界上的地位,我們必須探究印度人獨特的論辯基因,以及理性與包容異議的悠久傳統。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沈恩長期關注母國印度的經濟與文化發展,他向世人介紹自己的國家和文化,讓我們得以跳脫西方或華人的固有觀點,認識最真實的印度。
沈恩 Amartya Sen
印度籍學者,199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是第一位獲得該獎的亞洲人。
1933年出生於印度孟加拉省的聖提尼克坦,這是以泰戈爾所創立的學校為中心發展出來的小鎮。沈恩的祖父與泰戈爾交情深厚,「Amartya」這個名字就是泰戈爾為沈恩取的,意為「永生」。
沈恩於1959年獲英國劍橋大學博士學位。曾任英國劍橋大學三一學院院長,並先後任教於劍橋、德里、牛津等大學。目前為哈佛大學教授。
沈恩的研究領域遍及福利經濟學、社會選擇理論和發展經濟學等。由於幼年時親歷孟加拉大飢荒,他非常關注社會弱勢族群的困境,重視倫理與道德的哲學研究,並將這些概念重新引入經濟學領域中。
著有《經濟發展與自由》(先覺出版)等。作品已譯成三十多種語言出版。
譯者簡介
陳信宏
台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畢業。曾獲全國大專翻譯比賽文史組首獎、梁實秋文學獎及文建會文學翻譯獎等翻譯獎項,目前為專職譯者。譯有《幸福建築》《我愛身分地位》《我可以把妹妹煮來吃嗎?》(先覺出版)、《幸福的歷史》《品牌思考很簡單》《101個兩難的哲學問題》(究竟出版)等書。
導讀
序
第1編 意見表達與異端主張
第1章 好辯的印度人
第2章 不平等、不穩定與意見表達
第3章 印度:論大小
第4章 海外僑胞與世界
第2編 文化與溝通
第5章 泰戈爾與他心目中的印度
第6章 我們的文化,他們的文化
第7章 印度傳統與西方想像
第8章 中國與印度
第3編 政治與抗爭
第9章 和命運有約
第10章 印度的階級現象
第11章 女性和男性
第12章 印度與核彈
第4編 理性與認同
第13章 理性的能力
第14章 論世俗主義
第15章 從曆法看印度
第16章 印度認同
无
最恶劣的奴役形式,就是沮丧的情绪对人的奴役,它使人们绝望地束手就擒,丧失对自身的信心。
“蛋白质热能不足性营养不良”印度的均值高于沙哈拉沙漠以南地区两倍。
印度的中央政府储备粮,倘若所有粮袋排列起来,将往返月球两次,如果将库存粮食发贫困线以下的家庭户均一顿粮食。
世界上最糟糕的营养不足的国家,却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没有利用的粮食库存
Amartya Sen,印度經濟學家,1998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眾多經濟專家在附近,他的成就和理論不多說了。不過,驟眼看他的著作清單,倒和其他的經濟學家有所不同,以貧窮、民主、女權等社會發展議題為主。
拿起這本去年的著作,讀了其中關於印度和中國之間較多的兩章:《India and China(印度和中國)》和《Tryst with Destiny(與命運之約)》。
Amartya Sen指出了一個中國人一直知道,但不太清楚的事:印度是古代唯一一個有中國留學生的地方。印度和中國除了互通商貿之外,一直互相學習。我們比較容易了解印度對中國的影響:佛教文化、數學、天文學等等。中國對印度的文學和文法有基礎的影響。
Sen承認,有好大部份的印中關係史只是依中國的文獻作研究。原因有點怪:原來印度當年是將文字刻在石或金屬上,再印上橄欖葉和樺樹的樹皮,綑在一起,就成為一冊書。於是,紀錄不清不楚,也容易損壞。
觀乎現代,中國和印度之間,還是有互相學習的地方。印度可以對中國的經濟發展和分享經濟成果方面參考;中國則應細看印度的民主經驗。
不知道“世界上最糟糕的营养不足的国家,却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没有利用的粮食库存”这论点有无实际数据、例证支撑?还有,“最恶劣的奴役形式,就是沮丧的情绪对人的奴役,它使人们绝望地束手就擒,丧失对自身的信心”,这话说得有道理,可惜同样不知道楼主是针对哪一国的国情做的判读,想要表达啥样的情绪~~~
上述,只是摘录书中的段落。
但却颇有感触吧……
至于第二段话,我觉得虽然书中说的是印度,但其实并没有国界也没有国情或者社会背景。
人们或多或少的都会被沮丧捕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