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行於野
2011-5-23
風雲時代
龔鵬程
320
无
著名學者龔鵬程最新力作! 閱世滄桑,而生感歎; 知世事之不可為,而終不免想救度之,乃我輩讀書人不得已之情!--龔鵬程 閱世滄桑,而生感歎; 知世事之不可為,而終不免想救度之,乃我輩讀書人不得已之情!--龔鵬程 閱讀你所不知道的龔鵬程 他,是一個傳道授業解惑的老師, 但請千萬不要根據詞典上「老師」這個詞的定義去理解他。 對他而言,讀書寫作就如日常呼吸一般必須且自然。 行程再忙,也要讀書;旅途再累,也要寫作。 集結龔鵬程於大陸講學時隨筆,有正經論文,談論國學及其未來的嚴肅之作;亦有與友朋飲酒作詩大啖各地美食的雅興之文,間雜趣談自身糗事,自娛娛人。 ◎騙人的社會 ◎讀經的爭論 ◎文化在民間 ◎西藏行腳 ◎論四十自述
龔鵬程 他,是一個傳道授業解惑的老師, 但請千萬不要根據詞典上「老師」這個詞的定義去理解他。 他,是一個烤全羊啖狗肉飲美酒的老饕, 但請別以污衊佛門校園的俗人看待他。 他,是一個年少習武之人, 卻因之成就了他對文獻學及醫道學的認識。 一九五六年生於台北。為南華大學、佛光大學創校校長,現任北京大學專任教授、台北市政府顧問、中華兩岸文化統合會理事長、中華武俠文學學會理事長、中華禪武協會理事長、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會理事、中國歷史文學學會理事長等職。 近年以逍遙遊為養生主,旅行講學台灣、大陸、馬來西亞等處。兼綜三教,博涉九流,有學術著作七十餘種。亦能詩文,曾獲中山文學獎、中興文藝獎章等。 近期作品包括:《中國文人階層史論》、《經典與生活》、《唐代思潮》、《知識與愛情》、《知識份子》、《龔鵬程四十自述》、《大俠─俠的精神文化史論》、《武藝─俠的武術功法叢談》等。
知老底 柏陽先生故世時,我在北京,有幾家媒體來找我略述其行誼。柏老在大陸,自然是名聲震耀的文化鬥士,但說起他以郭衣洞本名寫的小說、他做的東南亞文學研究,卻是聽者茫然,不知他還有這一面。講到他在影響台灣最大的《異域》一書,更是聞所未聞。原因無他,《異域》描寫反共孤軍在滇緬邊區出生入死之經歷,折射出一個大時代的悲劇,這種題材與感情,迄今尚不能在大陸上公然表現,故大陸的朋友無緣知之。 《異域》,在一九九○年台灣中國時報開卷版舉辦的「我們都是看這些書長大的:票選四十年來影響我們時深的書」活動中,得票僅次於鄭豐喜的《汪洋中的一條船》。兩書均對那幾代人心智成長及人生觀有重大影響,也均曾搬上銀幕,賺人熱淚。可是現今若對大陸文化界的朋友談鄭豐喜,相信大部分人也是不知道的。 同樣,一九九九年雲南出版社為了編一套《讀好書文庫》,收集了一份中國人推薦的外國文學名著,排名第一的是《莎士比亞全集》,第二名卻是一本台灣人恐怕絕少聽聞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本書係蘇聯尼古拉.奧斯特洛夫斯基所作,一九四九年以後,一度成為大陸銷量最大的外國小說,塑造了那個革命年代人對生命、對國家的熱愛。直到一九九七年清華大學編印該校學生必讀書目時,仍以此書為首選。雲南出版社當然一樣把它列入好書名單去了。但有趣的是:此書在外國人所推薦的外國名著中,乃是名不見經傳,沒人推薦的。情況略同於台灣人對此書之陌生。 類似的例子可還不少,例如趙樹理的《小二黑結婚》、賀敬之《白毛女》、李季《王貴與李香香》、艾思奇《大眾哲學》,都列名南京大學所編《中國讀書大辭典》的近現代名著中,而台灣人極罕聽聞。一九九八年北大為慶祝百年校慶,推出了北大學生應讀書目三十種,其中包括毛澤東選集、鄧小平選集;一九九七年青年出版社編的《青年必讀書手冊》,認為青年應讀中國文學首選書廿種,亦包含毛澤東詩詞。毛鄧著作,當然曾深刻影響過無數人的靈魂,以致到了廿世紀以來,北大等校仍認為現代青年還是要仔細讀他們的東西。而這個道理,台灣人卻是極難體會的。 當然,十年前的社會環境和思想狀態,與現代頗不相同。一九九七年武漢大學所編《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百部名著導讀》推薦的一百部古今中外名著中,《共產黨宣言》《資本論》《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帝國主義論》《國家與革命》《毛澤東著作選讀》《鄧小平文選》《論一元論歷史觀之發展》《論個人在歷史上的作用問題》等均赫然居首,再加上周立波的《暴風驟雨》、梁斌的《紅旗譜》、楊沫的《青春之歌》等。選書風格,跟同時期的北大差不太多,明顯帶有時代之印記。現在,那些推薦書單的教授,若再要舉薦,恐怕未必會再要求青年必讀老毛老鄧之書了。 但事情之有趣,恰在這兒。許多書,當年風靡一時(不管是為什麼風靡),人人耳熟能詳,伴他度過了春青、度過了苦澀。如今時過境遷,也許此等書早已在市面絕了跡,自己也可能久已忘懷,不再為書中故事、人物、思想所悸動。有時說起來,或許還要為那個枯澀困窘的年代感到憤懣。因為當年之所以讀這些如今看來或許價值可疑的書,而且一時風靡,人人精熟,正顯示著時代的荒蕪。但這些少年時期即已熟稔的東西,終究在我們知識結構、感性經驗之各方面,形塑了我們的生命,其影響其實是深邃且難以磨滅的。 我常在大陸各城市的公園裡遊嬉。每於花木扶疏之處,輒會遇見一群群中年人集合了練唱,也有人帶了樂器來伴奏。他們或有組織或非固定之合唱團體,但唱起來無不酣暢盡興、熱情洋溢。我諦聽之,或近前訪視其譜,發現基本上都是革命歌曲,即「毛主席用兵真如神哪」這一類的。現在什麼時代了,還講革命鬥爭,不是神經病嗎?可是我曉得這些陶醉在老歌裡的人既不準備恢復舊生活,也不是想扛起步槍啜著小米粥去打仗。他們唱這些歌,跟台灣中年人喜歡哼哼「快樂的出航」「寶島曼波」「安平追想曲」、收集葉宏甲《四郎真平》漫畫的心情其實相差不遠。懷舊,通常不是在追懷那個時代,而是在憶念自己的青春年少。而這樣的年少,只有當年唱的歌、讀的書、一齊瘋過野過的死黨才能體會。可惜昔年死黨大抵友誼早已褪色,或鵬飛星散不知去向。故此時唯有再唱唱老歌、再溫一溫舊書,才能稍慰中年哀樂之情。 由於那些老歌所顯示的價值觀及人生態度,跟現實世界頗有距離,因此他們平時並不能經常把它唱出來。只有到公園裡找著同樣準備傾訴這類感情的人,才有機會大聲宣洩,因而唱得特別忘我、特別熱切。相較之下,他們讀過的書,就不易找人傾談了,只能在替年輕人開必讀書目時才能熱情推薦之,希望他們也能參與屬於那一代人的感性生命與知識結構。 新時代的年輕人,未必需要讀或願意再讀這些書,因為自有屬於他們這個時代的書可看。但兩岸之間則不然。 兩岸中國人分隔的歷史,使得兩岸人各自讀著自己的書,各自擁有自己的夢想。如今在現實世界上,台灣人和大陸人雖覿面相親,在社會經濟各領域走到一起,但在知識結構、生命型態、感性經驗這些地方卻仍難以理解、不易溝通。原因固然很多,但彼此讀過的書、唱過的歌對方都沒聽過,未始不是其中之一。這種隔閡,是靈魂深處的陌生感所造成。因此,理解彼此的歷史,似為當務之急。而理解的方法,則不妨從瞭解對方過去都讀了些什麼開始。 2008-10-02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