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祖父的六抽小櫃

楊凱麟 麥田
出版时间:

2011-11-18  

出版社:

麥田  

作者:

楊凱麟  

页数:

208  

Tag标签:

无  

前言

  〈自序〉  民藝這條路  台灣民藝,這是多麼陌生卻親切的一個詞彙。  這些年來,引領我漫遊於各地骨董商、販仔及收藏家,一日復一日巡行於台灣村鎮鄉野的古厝老宅,不厭其煩地標記各地尋寶祕徑的動機其實至為單純:是對生長於斯的土地的好奇。僅僅是單純的好奇,就足以讓人想更多地浸潤在總是豐饒飽滿的台灣礦物彩色澤裡,讓人一遍再一遍地翻看凝視昔日台灣匠師的樸稚木雕,或是整日貼身摩挲台灣檜木老家具的浮凸紋理而由衷感到生命的滿足與喜悅。  十多年來,台灣的老房子快速地被毀壞拆除,都市更新與無限制的道路拓寬切斷了我們對昔日時空的僅存回憶,由老屋所庇護的各種生活事物因此流離失所,甚至一文不值地被棄置銷毀。我很幸運的能在九二一大地震與老厝群聚政策性大舉拆遷時偶然迷上台灣的老東西,時間雖然不真的悠長,但僅僅數年之間,台灣老東西的買賣交流從繁華歸於平靜、?落,如今這本書裡所記錄的物件都不再容易看到,成為絕響。我這些年來癡迷與熱中埋首於各地骨董店裡有如置身龍宮寶窟的眼花撩亂與意亂情迷,現在除了當年或一見鍾情或不經意帶回的這些事物外,彷彿在《聊齋》的深宅古厝裡迷魅地度過繁華一夜,或浦島太郎見識海底龍宮倦而歸返,一切騰空消失,世界回復到平常之境。  我不是骨董專家,但是與台灣老東西的相處卻是生命真實的感動。  年輕時負笈法國,總是訝異於法國人家裡的沉靜質樸與由此散放的美感。後來漸漸理解這是老房子與老家具所自然流露的氣氛與光暈。法國人不太買新家具,許多朋友的衣櫃、餐具櫥、書桌或沙發繼承自家族長輩,因此有時光的獨特洗練,有親人的手澤與庇蔭,世界讓人熟悉與安心。這些承載幾代家人生命的原木家具常有百歲的年紀,讓俯仰其間的後代子孫更懂得敬物惜福,懂得謙遜與感恩。  法國人總是住在老屋裡,修葺房子時尊重原有的結構及建材,因為一棟建築是百年之計,他們因此保存了無數私人老宅,許多教堂、城堡與政府建築可上溯到中世紀。當然,房子裡有的是數十代人生活其間所遺贈的豐富器物及細節。我朋友的老房子仍留存著兩百年前自家烘焙麵包的石砌烤爐,如中國古墓般在客廳裡墳起一座饅頭型小山。友人不無驕傲地拿出一本羊皮筆記,這是由第一代屋主(十八世紀!)以來所紀錄的房屋修建史,歷任屋主的詳細資料亦羅列其中。  物的生命其實比人悠長。躺在老屋十九世紀的橡木床上那晚,我不自禁地感動莫名。  台灣人毫無惋惜地拆毀老屋,不假思索地整屋裝潢,生命的質地短促而浮華,水泥建築十年便滄老不堪,薄板裝潢五年就顯陳舊,因為一切都僅是消費社會裡「用後即棄」的短線邏輯。然而,台灣民藝的經驗卻讓我知道,台灣社會曾經不是這麼輕佻與失憶。從不同機緣裡尋覓而來的這些老東西顯現的是現代台灣人所不再認識的另一種生命質地,更為質樸、歡喜,更為豐饒,也更貼近真實生活本身。  現在珍貴無比的檜木其實是台灣老家具最常見的材質,阿里山鐵路的開發使得台灣人的生活曾被檜木的獨特質地所包覆與滋養,這是大自然賜予的幸福。即使到了現在,老檜木家具仍然比新製品便宜許多,何況後者往往只是集合板的組合,耐用度堪虞且有化學藥品的憂慮。  尋覓老東西必須有耐性,短時間內並不易有所得。這本書裡的各種家具、木雕與石像其實來源很紛歧,有許多邂逅與巧遇,也不免有失望落寞的傷心。能完美搭配的老書桌與座椅可能分別來自相距兩百公里的不同地點,獲得的時間也相隔數年,如今二者安穩地停待此處,一切只是偶然與機緣。  我總是希望能疼惜每一件物品,正如它們先前的主人一樣。老東西的材質常常是單純的木、竹、陶、瓷與玻璃,在歲月的淘洗下變得脆弱與易毀,而手工雕飾的人物花樣更是禁不起粗魯的磕碰。生活於老東西之間使人懂得對周遭事物有更細心與謹慎的對待,對老東西的尊重與疼惜或許正是「慢活」的物質基礎,是對自己身處世界的用心。  對物的惜情來自於悠長時間所滋生的美感。室內只要放置一件老家具,即使只是造型簡單的台灣菜櫥,整個空間便往往盈溢著獨特氣韻,一種近乎隆重的莊嚴,以及此莊嚴所自然噴吐的美感。這是現代的薄板裝潢永遠模仿不來的。  台灣民藝或許可以離開其僅是「骨董收藏」的刻板印象或「文物買賣」的不佳聲譽,因為在台灣民藝的諸多項目(老家具、老佛像、老瓷器、老石雕……)裡,銘刻著昔時台灣社會敬天惜物的感情,以及對許多深情的民藝人而言,由歲月所賦予的獨特光暈。生活於台灣,除了千篇一律地將自己的房屋改建與異化成虛假的地中海或北歐風格之外,或許應該有不裝潢(或拆裝潢)的選擇。台灣既存的老家具與老東西可以是我們生活空間的另一個純淨可能,而且比起被裝潢所汙染與失憶的居家,屬於台灣的老東西有更健康與無可取代美感。  每一件老東西在時間的淘洗下都是獨一無二的珍品,明滅閃爍著悠長生命所充盈的靈光。因為惜情與念舊,我決定寫下這些光暈所照亮的細微人、事,與我因此認識而熟稔、因熟稔而相惜的民藝人。  這不是一本骨董指南,也不是關於古物歷史的研究,一切被寫下來並編纂成書的,是對昔時台灣的感情,與在一切速成速食的失憶年代裡,對我所曾喜歡與結交的民藝人事的回憶。  找回屬於台灣的時間質地與美感,或許就是這本書出版的理由。  推薦序  一種少年同伴的時光冒險邀請──駱以軍(小說家)  「那是一趟從巴黎飛回香港的十幾小時航程,當時是半夜兩三點,那天恰是中秋吧。整架飛機四五百人全在一個一萬呎高空被包裹起來的靜止之夢裡勻靜地熟睡著。從他身旁的舷窗下眺,恰可看到這架飛機左翼延展出去,兩只巨大噴射渦輪的金屬翅膀。雖然透過隔音艙隱約仍可聽見引擎的背景聲。但那像是森林之夜裡,風吹奏著群樹。一切如此安靜。  從某一個夢中醒來,他被舷窗外的光輝場景所驚嚇:飛機機翼,像浸在某種薄荷調酒中的薄冰,一整片暈染著一種如夢似幻的青色,邊沿則鑲著一條非常耀眼的銀色。在他們下方,是一整片雲海,並沒有平日自飛機上所見雲層上的世界那些城堡狀,或魚麟狀的參差……而像寧靜的大海,整片延伸到沒有盡頭的遠方,重點是那一整片無邊無際的雲之海,也全籠罩在一種青色的冷光裡。時間像靜止了。他們的飛機,似乎不動的懸浮在這一片非人間景象的積雲層上方一點點。他那時想到宮崎駿的《紅豬》。  『我是不是死了?這是不是死後的世界?』  那時他們的飛機應是在莫斯科以東幾百公里的高空上。在雲層下面的小鎮、人家、農村,所有的人正都在熟睡中吧?  他把臉頰貼在冰冷的窗玻璃上,想找出這一片夢境般的光世界的光源。然後他看到從飛機的後側,媽啊好大一枚月亮,不,該說是月球,大的像科幻電影中從土星地表仰望它巨大的泰坦衛星。或者是,真的像村上寫的,此刻有兩枚月亮也不足為奇了。你覺得月球那麼貼近要挨上(奇怪他腦海浮現是像磁浮列車靠站那樣微晃的「輕觸」兩個字)地球了。這麼大,這麼近,應該可以看見月表的火山丘、峽谷、隕石或沙漠……但那只是一輪大到不可思議,輝煌的銀烙餅。」  真美,我說。  不,更美的在後面。  他說,後來不知過了多久,飛機飛離那片影青瓷顏色的雲海。但月光仍何其皎潔,你可以看見下方地表上蓊蓊鬱鬱,像苔蘚或浮潛時看見的款款湧動海葵。奇怪望去是一片黑影,卻被那月光映照得像中國山水畫墨色分明,充滿著視覺細節的變化。某一刻,他突然感到眼皮下,閃過一瞬光爆。嚓。幾乎百分之一秒,非常亮但非常短的一道閃電。  他原想是否是下方的城市在放煙火?但這個時間(深夜兩三點)不可能。或是公路彎道恰好朝上方照射的車子遠光燈。但也不可能。這樣的高度,一萬多呎的遠距,不可能還有那樣的亮度。過了十幾秒,那個一瞬閃光又一亮即滅。那到底是什麼?他把額頭貼緊舷窗,非常認真往下界看。(也許是幽浮?)  你猜我看到什麼?  他說,原來是一條蜿蜒的河流,穿過森林時被樹影遮蔽了,偶爾一個小彎恰和飛機的航向平行時,輝煌銀白的月光被十分之一秒的河面反射上來,像美女的晚禮服肩帶在無人知曉的神祕一瞬,滑落又被抓回,那閃爆即黯滅的(一截粉臂?或一抹酥胸?)的光華偏偏被你瞄見了。  之後,那夢的時刻出現了。下方的地表突然出現一片森林植被光禿的空曠地,而河道在此散成一小股一小股網狀渠道,像搓開的麻花,這時天啊,那月光的銀輝在下面,像積體電路板上的電流傳導,數十條銀蛇在迷宮竄走,又像顛倒過來的世界,彷彿地面是夜空,驟然一陣樹枝狀的駭麗閃電。  還來不及反應過來,他便看到那團網狀渠道匯聚成的一個湖泊,一枚銀色的月亮亦妖亦仙地浸在裡頭。不可能!隔得那麼遠。他發現自己臉頰流下冰涼的一道淚。  我看到了神的視覺才能看到的美麗景觀。  其實,那時飛機內一些人陸續醒來,各自頭上的小閱讀燈一盞盞間錯點亮,像溪畔草叢裡的螢火蟲。開始有人跟空姐要泡麵。你知道在那封密空間裡,泡麵熱騰騰的煙氣最帶有一種暴力的感染。馬上四面八方都是那窸窸窣窣吸食軟麵條的聲音,那肉燥包油渣在滾水中泡開的濃郁香味。許多人排隊在那小摺疊鋁門廁所外的暗影,裡面人打開門時還聽見真空抽吸馬桶咽喉那呼喇一聲巨響,將糞便或衛生紙攫吞而去。他說,我真是不敢相信:在我們的下方,周遭,是一片美如夢境的月光海;但在這個一萬呎高空的漂浮金屬艙內,卻像是一個泄殖腔充滿了人類吞嚥咀嚼和排泄的聲音和氣味。  以上這段文字(或畫面,或一難以言喻在裡在外在上在下的妖仙幻境),是某一次我在凱麟那堆滿古代之物的時間之屋裡,像被魔法師用它那萬花筒寫輪眼盯住的凡庸之人,聽他描述那極限光焰一閃即滅的絕美。事實上,我回家之後,只要努力回想,盡量一字不漏記錄下他說的每一細節,出來後就是一段我小說裡最乖異、淒清、豔絕的段落。他家族祖父輩的故事;他曾撞見一大自然的異景;年輕時某一個美麗女孩那光霧模糊的宿舍;憂鬱症時光那像深水下閉氣泅泳的經驗……  凱麟是個不斷把「觀看」這件事,在虛空抽象界翻剝再翻剝,「所有的」現象與物自身的另一維度漂浮、釋放、纏舞,這樣一個說故事者。某些時刻,我覺得他在透過描述一個逝去之物(或景、或人),傳授我「如何看」的技藝。  「多格櫃是祖父的,小時候我常在他房間裡輪番打開每格抽屜,希望能有驚喜。當然,抽屜裡的東西從不曾改變,是老人棄置遺忘的陳年藥包,年代久遠不知為什麼被收起來的各式紙條,早已停擺廢棄卻捨不得丟掉的旅行用鬧鐘,一大把不知年代的日本鎳幣,放大鏡與老花眼鏡等等被世界遺忘的雜什。」  凱麟的這些收藏物的照片和充滿靈光的文字,很難不讓人想起張岱的《陶庵夢憶》;班雅明的《拱廊街計畫》;艾可的《羅安娜女王的神祕火焰》。一種失落之物的搜尋掏回,推疊成另一個神靈的、鬼魂的世界。  班雅明講到卡夫卡的世界,「音樂和歌聲是逃遁的一種表達,或至少是一種『抵押』。希望的這種抵押,我們得之于那個既未成形又瑣碎,既給人慰藉又幼稚可笑的中間世界,而助手們在這個世界裡如魚得水。」當然此處我難免附會凱麟這本書中,那作為「抵押」的昔時之物,或透過不在場的這些「物在人亡」的某種古老靈魂(或台灣老一輩人噤語的無意義凋萎審美教養之花瓣)的表達,一些卡夫卡式從「中間世界」穿透過來作為信使的「助手」們,是這些他筆下深情款款的收骨董販仔老人:興仔、春仔、徐仔、小馬、謝桑、阿海……  恰好班雅明在論及卡夫卡的這一段落後,提到「有一張卡夫卡小時候的照片」:  「那雙無比憂傷的眼睛看著眼前擺好的風景,一只支楞著的大耳朵聆聽著這風景。」  他提到卡夫卡「託付別人銷毀自己的遺作」,「卡夫卡活著的天天都得面對難解的行為方式和含混不清的宣告,他可能想在臨終時,以牙還牙地至少報復他的同時代人。」  這還是讓我想到凱麟那一屋子堆滿遮蔽通道,鬼影??的古代之物:古代屠戶之吊鉤、幾十尊睜眼或閉目之石佛頭、扛廟基座的「憨番」、劍獅、在深夜讓我這樣訪客起雞皮疙瘩的機械鐘從死蔭之境傳來噹噹自響、廁所裡漂著浮萍的磨石豬槽……  我好幾個夜晚在他的這個各自禁錮了不只是消逝之古代工藝,且消逝了那紊亂時鐘的孤立之物,它們原本栩栩如生展開的一幅「東京夢華錄」、「陶庵夢憶」、「清明上河圖」……但那是一個被卡夫卡式的助手們變裝的販仔們,從台灣各近乎超現實的「惡土」、荒原礫地頹毀老屋被掏挖出來的「消失的、又不存在的場所」。  祖父六抽小櫃的那只早已停掉的古怪自走鐘,他將那鐘交給一位專調骨董表的老鐘表師傅,修好了它。  「回家後我旋緊鬧鐘發條,仔細地將鐘面外圍包覆的銅圈擦上油,放在桌上時便能聽到鐘殼裡傳來強勁響亮的機械滴答聲,好不吵人。幾個小時後,我接到媽媽的電話,祖父去逝了,享年九十七歲。」  那原本停掉了幾十年的一只祖父(不在場的活著時光)的鬧鐘,在他手中(經過那老鐘表師傅)又像一顆心臟,「好不吵人」的強勁響亮的卜卜跳動。但同一時刻,祖父去逝了。  很難想像凱麟如何「不展開」地、孤自靜謐地進行這些「無法擁有其過往時光再現」但搜尋它們,而後觀看它們,在描述中讓它們浮現其乍看淡定不擾換日線兩端之「詞與物」,看一段凱麟在論傅柯之「越界」(書寫幾乎就等同犯禁)、一種「文學的布置」之文字:  「……然而另一方面,書寫卻弔詭地等同於一種內在性褶曲,文學在此較不是字詞或句法的暴力逾越,較不是語言平面上製造的噪音或喧囂,而是對文本狡獪無比的層迭操弄,一再致使既有作品翻覆、轉向與增生質變。其中,福樓拜與波赫士是這種褶曲書寫的佼佼者,而十七世紀的賽萬提斯則為其先軀。這些被傅柯所一再援引並分析的作者並不只是透過書寫來表達某種博學或見識……因為他們所曾從事的事業進一步展現了一種謹誕生于知識空間的致命誘惑,且究極而這,『書便是誘惑的場所』……」  事實上,我幾年前與凱麟相識,有緣結為少數同齡人能將內心極幽微隱蔽之「褶曲」、「暗影」、「難以被定型的『前於書寫』的尚未受精著床之故事糊團」,可以長夜漫談之知交,進而內心視他為師(另一位我視為師之良友為黃錦樹),如此說或令凱麟尷尬,顯得作態,事實上十多年來,我一直視他們為師(不論是嚴肅的知識地貌或某種戲劇化如「福爾摩斯和華生」;《玫瑰的名字》裡那博學的懷疑論導師和那年輕修士;甚至《雅各和他的主人》一種嬉耍、漫聊、但同時啟蒙的冒險途中),然而我始終沒做好知識與教養的準備。但我回想:那許多個夜晚,其實他是在展開一個「誘惑的場所」──多年前一個密室裡光影朦曖的一個女孩所有牽動無限光影撩亂的印象派表情;一個黃昏他獨自坐在比薩斜塔上(管理員已在趕遊客)突然哀慟懷念他九十歲的哲學啟蒙老師,與自己挹悶的掉入「第二義」的人生;某一場家族葬禮後的合照,其中一位表姊夫那完全和這張照片飄離開來不在其中的臉;高鐵上某一個鄰座熟睡女孩那像川端《睡美人》不可思議如妖幻蕈菇暴漲而出的翻湧多層次芬芳將他整個包裹、痛擊;少年時長期困於憂鬱症,某次被叔叔騎機車載於後座,經過夜間城隍廟那投影燈燭下門神凶惡之臉,他覺得自己在一個恍惚之夢中死去,後來的這個是另一個他……  我總在他那些膨脹著時光幽靈之「繁」與「重」、長期猙獰、但一眨眼只是木頭暗色、礦彩、金漆的層層堆疊的骨董櫥櫃、佛像、灶椅……的「物之陣」中,被他那些故事迷惑得不知如何是好,慢慢才理解那或如他說傅柯的「即使文學(語言)已因越界練習而徹底空無。……重點是被褶曲之物則是其經過的痕跡。」那些故事、觸覺、味覺、光影、醜怪而難堪的暴力密室所有人愕然被琥珀凝固的姿態樣貌,美好的感傷的一個之後即使google也搜尋不到另一她的名字,自人間蒸發的女孩……關於性的一條記憶走廊,那些老人無言的談判交易著那些隨他們一些進入「死時光」的舊壞之物,那些診所長椅、柑仔店玻璃櫥……對我這樣一個外省孩子,一個胡人(蠻族)而言,那樣的中年哀樂噓唏說聽故事,其實是一個被他的「褶曲」無限的打開、暫時又不那麼空無(因為有那些骨董「物自身」的時光尊嚴)的語言折返,形成一種贈予我的「台灣」(或不應用這個雜駁考古地層的地誌名詞,而應說,他那神隱的祖父)的啟蒙。一種少年同伴的時光冒險邀請。他像個孤兒,打開他自己亦弄亂了整疊迷宮地圖的他的「單向街」、「拱廊街」,無法將那些殘骸、碎塊拼綴回一幅文明街景的「千重台」、「根莖」、「多重鏡像」與「異托邦」。  凱麟的這一系列文字,特別讓我想起我愛的波蘭小說家布魯諾?舒爾茨的一個短篇(可能是他的小說中我最喜歡的一篇)〈肉桂色鋪子〉:故事大約是在一個冬夜,這個少年跟著他的父親(無精打彩、神情恍惚、心不在焉)去一座劇院,原本該是展開一場巨幅幕布虛幻輝輝的演出,這時這個父親卻發現自己把裝著錢和極端重要文件的提包落在家裡了。  於是非常奇怪的,父親派這小男孩獨自跑回家拿那只提包。問題是,舒爾茨這樣寫著:  「在這樣的夜晚打發一個小男孩執行一件緊迫而重要的差事真是太欠考慮了,因為在這種若明若暗的光亮中,街道似乎在成倍的繁殖,縱橫交錯,很容易讓人迷失。」  小男孩穿過一片城裡邊緣的「肉桂色鋪子」:  「這些其實挺氣派的鋪子晚上都開得很遲,從來都是我最心儀的目標。光線很晦暗,陽沉而肅穆的店堂裡瀰漫著油漆和香火的氣息……你可以見識到孟加拉燈、魔盒、早被遺忘的那些國家的郵票、中國剪紙、靛青顏料、來自馬拉巴爾的假珠寶、異國的昆蟲、鸚鵡、石嘴鳥的蛋、活的蠑螈和蜥蜴、曼德拉草根、從紐倫堡過來的機械玩具、雙筒望遠鏡……特別是,還有各種奇奇怪怪稀罕少見的書籍,以及有著讓人驚訝的版畫和奇妙故事的對開本老冊子。  小男孩且以他的視角,回憶「那些態度矜持、老態龍鍾的老板在服侍顧客的樣子。他們眼睛低垂、態度肅默」……。這篇小說最奇怪之處,在於這小男孩穿過那「肉桂色鋪子」後,似乎迷路(但歡欣好奇)在一片夜間的夢遊世界,「天空上布滿了銀色的鱗片」,他穿過小學校園「有種難以言傳魅力的夜間繪畫課」,他騎上了一匹受傷的馬,穿過包括父親、老人們皆不在場的「同一個名字但另一次元的那座城市」,最後那匹馬變得愈來愈小,變成一個木製的玩具。  小說的結尾,這小男孩竟說:「我完全不把父親的提包放在心上。父親經常沉迷在自己的各種怪癖中,此刻大概已經忘掉了那個丟失的提包,至於母親,我不必太在乎。」  班雅明在描述到杜米埃的石版畫中那一長串的藝術愛好者、商人、繪畫欣賞者及雕塑鑑賞者,提到「這些人物,都是高高的、瘦瘦的、目光像火舌一般灼人……。這些人就是古代大師作品裡的淘金者、巫師和吝嗇鬼的後代。……正如煉金師將他的『低級』願望──煉出金子──與對化學藥物的鑽研結合在一起……在這些藥物中,星星和元素相融會,表現為精神性的人的畫面,收藏家在滿足『占有』這一『低級』願望的同時,從事著對一種藝術的鑽研……在這種藝術的創造中,生產力和大眾相融會,表現了歷史性的人的畫面。」  我想這是凱麟這本書裡,那些檜木多格櫃、醫生椅、機械鐘、菸酒櫥、紅眠床、鏡台……那私密、瘋魔卻又抑斂的收藏者的「艾蜜莉的異想世界」,他穿梭、重建、以小男孩的形貌,迷路在那一條「昨日之街」、「單向街」的時光布置道具,可以建構成一格一格不存在的柑仔店、老醫生的診所、古厝、廟宇……那些光陰的層層疊影和細縫。  他在細細描訴那些菜櫥、菸酒櫥、柑仔店櫥的抓耳撓腮、喜不自勝。真是讓我這外行人亦被那如普魯斯特寫馬德蓮糕而召喚之時光彷彿可撫觸之細粉、歷歷如繪之流動運鏡觀看所魅惑。那種不斷累聚,不斷在那些櫥櫃的漆色、抽屜、凸簷、骨架嵌以之幾何紋路……一種詞與物的「繁」,而至審美或靈視的腦中突觸被不斷電擊、顛倒夢幻,乃至明明看去彷彿沖淡節制的文字,各篇讀完卻有一種過度(美感或物件史對照記的繁複心靈活動)激爽之虛疲與悵惘。  一種物之哀。「櫥猶如此,人亦何堪?」一種群鬼憩息、挨擠在我們身邊聽漫漫長夜之聊。那像是那個小男孩,原來要去尋回父親遺忘的「身分」(或懵懂可以證明其無法言說其面孔模糊所經歷的時代)之文件,但卻在「肉桂色店鋪」那暗影??、神祕、暗金細緻、沉積了時光的醇度的審美的「細節的細節」之暈眩中迷路,那種時光孤兒的悲哀後面,另有一種難以言喻的自由和歡樂的反差。  祝福凱麟這本書。  游牧與放逐──鄭穎(文化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有一次,在兔子聽音樂外頭的露天咖啡座,凱麟拿出甫從巴黎帶回的紙袋,魔術般細撮起纖長手指,凝空作勢如將法國麵包切片,抹上杏子醬、鵝肝醬、鹽之花;苦楝樹一時似被挪到了香榭大道,他的面容在光影細縫間波光粼流起來,怎麼會呢!這個身受嚴謹法國哲學訓練的,和那個在台灣鄉間民居拾物的,是同一人麼?是呵,是的。咖啡冷去後,話語如舊,我們唏噓著,那沿街是古董文物的年代不再!如兩個古董販子,感嘆追憶似水流年,那黃金燦燦的天寶遺事!  就地游牧,是為放逐?或棲息?  這無疑是一冊真實不虛的繁華過眼錄了。靈光一剎駐停於此、籤寫入冊的,不僅僅只是凱麟清描淡寫的疼惜心情;這悟言一室之內的懷抱,正是文人體物寫志的大傳統:繁如星斗一部寫物史。迢遠時間之河彼岸的,有明人張岱,「極愛繁華,好精舍,好美婢,好孌童,好鮮衣,好美食,好駿馬,好華燈,好煙火,好梨園,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鳥,兼以茶淫橘虐,書蠹詩魔,勞碌半生,皆成夢幻。」苦活執筆,嘻笑戲寫《陶庵夢憶》、《西湖夢尋》,雖言砂罐錫注、鸚哥祖母,其實掩映著《石匱書》的黍離之痛。  魯迅、周作人,堪稱上世紀初中國文壇最負盛名的兄弟檔。後者曾說自己的閑適文章與正經文章,像是「紳士鬼」與「流氓鬼」的交替崢嶸,也像隱士與叛徒的異曲。這兩組名稱標籤,似乎更適合拿來對照此兄弟二人作品與行事的迥差風格。兄弟失和、〈閉門讀書論〉後,周作人更加純粹地倒向美文書寫,與魯迅分道揚鑣。《看雲集》裡﹐從金魚、虱子到莧菜梗﹐無一不閑適沖淡。蘆溝橋事變後,知堂滯留北平,國難聲中趨附汪偽,此漢奸之行如鉛塊拉扯著他往惡名頹墜的同時,魯迅早已成為新中國的文學圖像。戰鬥與閑適,兩人的形象與評價,天差地別遠在天平的兩端。然而,魯迅日記裡煌煌大觀記下的收藏紀錄,直是一本現代《長物志》。某種迷戀細節、戀物的本質,絲毫不遜周作人式的「草木蟲魚」蘊藉溫情。鐵血匕首的背面,魯迅在漢磚瓦當、古幣陶瓷、木刻版畫等「物」上,特別顯出古老中國的暈黃韻澤。周作人亦同,常年日記的習慣,始於一八九八年,直到《知堂回想錄》,長達六十三年。日記記事,本是常態,他的日記則不只記事,尤其著墨記「物」、記玩骨董拾芝麻的閑事。藉由負荷情感內容的「物」,我們似乎尋得某種密碼,通往他們掩飾在新文學身分底下的,中國傳統文人的美學密室。  一九四八年,左翼文人郭沫若發表〈斥反動文藝〉,批判「為藝術而藝術」的朱光潛、梁實秋、沈從文等人,文中指沈為「看雲摘星的風流小生」、「存心不良,意在蠱惑讀者,軟化人們的鬥爭情緒」。一連串的打擊與威脅下,沈從文陷入極大的恐懼憂鬱,如亂石打下各類反撲與反擊,將他帶到如地獄般的恐怖之境,其騷亂躁鬱疊疊層層,如幢幢黑影。翌年,沈從文封筆,告別了以《邊城》聞名的小說家身分。大難之後,沈從文重入湘南,櫓槳的咿呀聲與船歌、長河的水重新撫慰他,他寫到:  我彷彿被一個極熟的人喊了又喊,人清醒後那個聲音還在耳朵邊。  在黃昏的薄暮中,他寫下如上文字。是啟發,也是暗示,他找到重入人世的路徑。曾經,他為文學來到北京;失去了文學創作,他的原鄉仍在,那是古老文化與藝術的、絕對美麗的所在。如何重新活著,他找到心裡另一個「故鄉」,像湘水一般在他心裡汩汩流動且源源不絕的,他心內的「故鄉」。看似斷裂的「全景幻燈」,畫面跳開,它是下一張圖片出現前的空格:黑暗、無助、光彩遠去、聲音啞闇。但,闃夜裡,沈從文筆下的人物,其溫和線條,素雅質感仍在,仍靜置安在。下一張畫面出現,白描添上工筆設色,沈從文的文物書寫帶來他生命的另一段風華。正如他生前未見發表的遺作〈抽象的抒情〉寫道:  生命在發展中,變化是常態,矛盾是常態,毀滅是常態。生命本身不能凝固,凝固即近于死亡或真正死亡。惟轉化為文字,為形象,為音符,為節奏,可望將生命某一種形式,某一種狀態,凝固下來,形成生命另一種存在和延續,通過長長的時間,通過遙遙的空間,讓另外一時另一地生存的人,彼此生命流注,無有阻隔。文學藝術的可貴在此。  論物寫物,或是繁錯人世的遁逃之所,或是就贖?時代的煙硝火氣畢竟柔和成織錦上的雲靄團團。  而凱麟所迷戀癡情的,終究是天寶遺「事」呵。  他的寫物,其實是寫人,迎光細看花柴鐫雕,透出一則又一則傳奇,亙古未被深情書寫的台灣民藝販仔傳奇。  他們被凱麟細細鐫刻、深深浸入礦物彩顏料並泛出光華,像《聊齋》的繾惓情事。他以物之名標的,素描其形,密雨色點氤氳而出的,則是檜木般油潤、靄靄蘊光的台灣世情。荒疏宅院裡同主人一起在時光中老去的家具,靜謐無聲仍暗暗滋長記憶的年輪,如圈勾記不被書寫的歷史,那種溫潤恬定,從不躁聒揚聲,正是台灣民間底蘊。自西南聯大開始,便長期跟隨沈從文的汪曾祺如是回憶老師:「他『變』成了一個文物專家。這也是命該如此。他是一個不可救藥的『美』的愛好者,對於人的勞動而創造出來的一切美的東西具有一種宗教徒式的狂熱。對於美,他永遠不缺乏一個年輕的情人那樣的驚喜與崇拜。……」凱麟亦是,亦惟有凱麟能以此等抒情眼神,為台灣民藝書寫傳奇。  這幾年,在錯迕人世與是非學院中跌來撞去,我不只一次問過自己:如何可以欣得所遇、暫得於己?哪裡可以身心安頓呵?一次又一次踱步到故宮的汝鈞官哥定瓷面前,風枝水響,清涼心起。周作人晚年自寫自述傳,說:  對於天地與人既然都碰了壁,那麼留下來的只有「物」了。  凱麟一定能懂!

内容概要

  一隻上了鎖的多格小櫃  讓許多老靈魂重新齊聚一堂  構成一幕幕的生活場景,也牽起人與人之間微妙的聯繫與令人動容的傳奇  「作者細細描訴那些菜櫥、菸酒櫥、柑仔店櫥的抓耳撓腮、喜不自勝,真是讓我這外行人亦被那如普魯斯特寫馬德蓮糕而召喚之時光彷彿可撫觸之細粉、歷歷如繪之流動運鏡觀看所魅惑。  他筆下深情款款的收骨董販仔老人(興仔、春仔、徐仔、小馬、謝桑、阿海)、收藏物的照片和充滿靈光的文字,也很難不讓人想起張岱的《陶庵夢憶》……一種失落之物的搜尋掏回,推疊成另一個神靈的、鬼魂的世界。

作者简介

  楊凱麟  巴黎第八大學哲學場域與轉型研究所博士,研究文學、藝術與當代法國思想,曾獲《中央日報》海外小說獎。旅居法國十年,返台後鍾情於台灣的古老物件,嘗試重新尋獲台灣生活的美好質地,現為台北藝術大學美術系副教授。

书籍目录

〈推薦序〉一種少年同伴的時光冒險邀請──駱以軍(小說家)游牧與放逐──鄭穎(文化大學中文系副教授)〈自序〉民藝這條路我與收藏品的奇遇,以及它們如何塞滿我家?鳥瞰圖●在老厝裡菜櫥與飯斗架 方凳 灶椅 六抽小櫃 紅眠床與和室桌 樟木箱 鏡台 風獅爺 劍獅 鴉片爐 八音鐘與小魚盤 小鐵獅 魁星踢斗 花柴 茄苳入石柳插角 瓜筒 金煉成陶甕 石臼與豬槽●在柑仔店裡玻璃櫥 菸酒櫥 掌櫃桌與米櫃 錢櫃 小木櫃 雜什擔 老招牌 玻璃糖罐與花瓶 牛奶燈新力寶寶與Q比娃娃 外送提盒 糕餅模與粿印●在寺廟裡囝仔神 觀音緣 送子觀音 廣澤尊王 土地公 虎爺 憨番會社 神龕 倒吊花籃 花鳥插角 鰲魚 獅座 石獅 湯盤 大鼓 廟門●在醫生館裡醫生館 醫生椅與小圓凳 候診椅 書桌與書櫥 普普風沙發 孔雀椅 火缽〈代後記〉因為相知,所以懂得

章节摘录

  六抽小櫃  最後一次從老家離開時,我拿走了這個檜木多格櫃。在滿屋子老家具的現在家裡,這是唯一一件由家族傳承下來的物件。  家裡曾是日本式木造樓房,三十多坪的房子卻有兩座樓梯,其中一座更有三、四人可以錯身的氣派,這麼揮霍的空間設計是現在很難想像的。  多格櫃是祖父的,小時候我常在他房間裡輪番打開每格抽屜,希望能有驚喜。當然,抽屜裡的東西從不曾改變,是老人棄置遺忘的陳年藥包,年代久遠不知為什麼被收起來的各式紙條,早已停擺廢棄卻捨不得丟掉的旅行用鬧鐘,一大把不知年代的日本鎳幣,放大鏡與老花眼鏡等等被世界遺忘的雜什。  木造房子後來拆除,許多老家具如菜櫥、衣櫃、書桌與普普風沙發都不知所蹤。但這個多格櫃卻幸運地倖免於屋宇搬遷改建的兵荒馬亂,跟著祖父一起搬進鋼筋水泥的新居,如是又二十年。  長大後我便未再碰過這個櫃子,祖父更老了,胡亂地在櫃門與抽屜間釘上鎖頭,緊鎖著他的貴重物品。多格櫃沉默地看守著祖父晚年時俯仰終日的二樓一角,成為水泥房間裡與老人一起時間停止的事物。  最後一次返回老家時,我仔細地翻揀已經荒蕪的七層樓家裡各個角落,想把屬於自己最私密的記憶涓滴不漏地帶離。當時我還不懂得老家具的珍貴,對於台灣民藝也一無所知,心裡只是充塞著不捨,不忍讓一件件伴隨自己長大的器物終被遺棄、忘卻,淪落到陌生人之手。於是在祖父的房裡我抱起這件櫃子,讓它跟我離開。  一眨眼幾年過去了,我並沒有特別在意這個櫃子。直到我漸漸熱中起老東西後,終於拆除櫃子上的鎖頭,把凌亂的釘痕略事補綴,重新擺放在一張檜木帳務桌上。櫃子抽屜裡有一只旅行鬧鐘,鐘面是濃亮的黃底大字印著粗黑的數字,外款包覆暗底碎花布。鐘已停擺,旋緊發條亦毫無動靜,十多年來一直被遺忘在檜木櫃某層抽屜的底部。那時仍是我每週六清晨勤赴跳蚤市場的年代,市場裡總有一個席地而坐的鐘表師傅幫骨董表迷修理他們找來的各種老手表,我把鬧鐘拿給師傅看,他立刻拆開機心,撥了一下簧片,要我一週後來取回。  一週後再看到鐘表師傅,他仍一逕蹲坐在一把矮凳上像是想將整顆腦袋鑽進手中被開膛破肚的表殼裡。他從表殼裡抬頭看到我,便從腳邊幾個塑膠皮包裡翻找我的鬧鐘,找到後很有耐性地撥轉指針到準點,又試了鬧鈴後才交給我。  回家後我旋緊鬧鐘發條,仔細地將鐘面外圍包覆的銅圈擦上油,放在桌上時便能聽到鐘殼裡傳來強勁響亮的機械滴答聲,好不吵人。幾個小時後,我接到媽媽的電話,祖父去逝了,享年九十七歲。  現在我留下這個漂亮的櫃子與鬧鐘,即使未來再有什麼波折,能看到這件沉靜陪伴我度過童年的滄老家具總也還在那裡,心裡便感到安慰了。  虎爺  剛開始學習什麼是台灣民藝時,見了一對匾額獅,便有前輩說:台灣獅愈憨面愈佳。於是印象很深地記住了。至於什麼叫「憨面」,而且是比別隻都還「憨面」,就只能意會不可言傳了。  後來對虎爺很感興趣,東看西摸,也有了不少經驗,漸漸有點懂得老虎要長的「憨面」該是什麼模樣。大抵得先古錐、魯鈍與討喜,萬萬不可有北方獅子的霸氣與凶惡。除了要長得癡傻,姿態最好像調皮的小貓而不真是猛獸。如果這麼說還是不免抽象,很難有具體感受,那麼可以看看短命的「台灣民主國」(一八九五年五月十五至同年十月十九)的國旗:黃虎旗。旗上這隻台灣虎仰頭看著斜上方,前腳像是討賞般前伸,虎身彎成菱角般還拖著一根繩子般的長尾。  黃虎旗上畫的很像是台灣民間的虎爺,而不是睥睨凶猛的萬獸之王。「台灣民主國」的郵票「獨虎票」上亦有老虎,但同樣古錐討喜,雖是悲壯抗日,仍然充滿台灣俗民的趣味。這樣的小老虎樸拙憨直,原來深藏在台灣人心裡。  這三隻虎爺都「憨面」卻也一臉聰明。  許多虎爺目光渙散(左圖),這隻的眼神也不銳利,但是雙眼上吊額頭堆擠,而且調皮,兩腳前撲,翹著S型長尾轉頭瞪人。大粒頭上長了兩片小耳,配著似乎自己無法控制的一排暴牙,這隻虎爺仍有小獸的無憂與純真。雖是小獸,但也入神。頸上貼著一丸狗皮膏藥般的褪色紅紙,隱約可見一圓洞,埋著小虎爺的魂魄。  虎爺較沒有神佛偶像的的諸般忌諱,數量也相對少,所以一直很受歡迎,價格居高不下,十年前有販仔從大陸搜羅進口,往往是一萬元一隻的行情。這隻毛色斑斕的小虎爺(頁一二八)緣於對小佛像的迷戀。年代古遠的虎爺通常表情豐富,這隻則一臉調皮,咧嘴暴牙加上一顆蒜頭鼻,有前趴的雙足與扭向左方的大粒頭,十足是白目極了的小虎囝仔。特別的是蜷縮進兩腿間的虎尾再由左腳掌前冒出,捲成漂亮的一大圈渦輪。不像一般虎爺腳踩元寶,作勢上山下地,且虎尾通常翹成一個誇張的大問號,這隻卻似乎只是想耍賴、撒嬌,寵物般地蹲坐於地,一副看你能怎樣的神情。  純黑的虎爺較少見(左圖),這隻亦癡傻憨面,像一隻伸懶腰的小貓露出一排牙齒,修長的尾巴在背上一點變成阿拉伯數字的2。不是猛虎下山,而是乖咪撒嬌討食。  我買過的虎爺不少,留在手邊的只剩三隻。而即使在外闖蕩多時,大小新舊虎爺過目頻繁,開價萬元的虎爺也見識許多,竟再也沒能有讓我心動者。如今民藝店裡虎爺也已絕跡,如同物種滅絕一般,難以再窺踪影。  玻璃櫥  柑仔店櫥是商家基本設備,但漂亮細緻者並不多見。我不曾著迷菜櫥,對於柑仔店櫥卻一座座搬回家裡。  書桌、玻璃櫥、醫生椅、帳務桌、菸酒櫥、孔雀椅、各式案上小櫥小櫃,都能讓人在販仔晦暗的家裡眼睛一亮,隨即不可自拔地愛上其飽經歲月浸染的木料質地,數十載人手摩挲撫平的黯沉漆色,與從時間長河中淘洗後從容靜美的造型。  民藝家具的第一名當然是數量眾多的菜櫥。昔時廚房防蟑螂老鼠螞蟻沾染食物的基本設備。但菜櫥造型多笨拙呆板,尺寸則方正規矩殊少變化。民藝迷禁不起誘惑,家中不免擱一、兩座菜櫥,但不放置剩菜(已有冰箱代勞),頂多收納餐具,更多堆放雜什閑物。我因此從不愛菜櫥。  菜櫥也大抵賤價,尋常檜木材質有一、二千元便可買得,五千以上已是中間敞開的飯斗菜櫥,音響迷愛買回家裡擺放喇叭器材,萬元則必然是清朝以上的開門式樟木或肖楠大菜櫥了。  真正讓許多人晨昏想念的,是生意場所裡展示商品的柑仔店櫥。這種櫥子有通體澄澈的玻璃大拉門,如果是門口鎮店的櫥櫃,更是四面通透,甚至有如雙子星大樓般豎起雙筒的玻璃櫃,方便顧客環繞觀賞櫃中商品。  柑仔店櫥是商家基本設備,但漂亮細緻者並不多見。尋常貨色只勉強算是裝上拉門的玻璃木架,考究一點則在櫃頂添上日式凸簷,並將高大的櫃身由兩層組合而成。最頂極者以幾何圖案嵌入骨架,整座櫃子噴吐華美卻簡約的視覺效果。  柑仔店櫥的年代頂多日據,算不上歷史重器,在紅黑家具當家的年代裡,老民藝人對這種裝上玻璃拉門的生意櫥櫃簡直不屑一顧,只有不透光的厚重菜櫥、書櫥或布櫥才夠水準,最好還能多少沾點礦物彩,因為「紅水,黑大扮」,礦物彩的紅色漂亮,黑色大氣,是頂極民藝物件的尊貴色澤。但老櫥櫃使用不便,一、兩件擺在家裡固然氣勢不凡,只是這類櫃子通常櫃身極深,不僅收納不易,時日一久更是記不得擺進了什麼。而且礦物彩固然貴氣,也易流於俗豔,甚至鬼氣森森,這是老家具的品與病。  柑仔店櫥是生意場所的必備陳設,尺寸通常較家用家具大且數量較少,因此雖然通體玻璃,價格卻是萬元起跳,不是買慣五斗櫃、菜櫥的初入門者可以下手。  我不曾著迷菜櫥,對於柑仔店櫥卻一座座搬回家裡。漂亮的櫥子並不多見,民藝店裡總不乏買家注文尋覓。通常可以拆分為上下櫃,櫃頂飾以凸簷,骨架鑲嵌幾何細木壓紋者是夢幻逸品。  幾年來尋尋覓覓,總算找來了幾座柑仔店櫥。第一次看到這座玻璃大櫃時,正值柑仔店櫥大賣的美好年代。興仔店裡貼牆立著三座氣派十足的檜木大櫃,裡面陳列的是價格令人咋舌的礦物彩杉木香筒,件件都以誘人的色澤與質地在玻璃窗後閃閃發亮。當時我初入門,正貪戀四處可見的花柴、木雕,幾千元便可把我的小車塞滿返家。對於家具並不怎麼感興趣,只懂得有五斗櫃,其餘簡直視而不見。但是看見興仔這座大櫃那天,我仍然被一股靈光震懾。加長的櫃身以四十五度角的邊門切入牆面,骨架雖無嵌花,但色澤誘人,反見大氣。可上下分離的櫃身,底座的七個抽屜比例精巧可愛,上下三組的軌道拉門都各有三片,左右滑拉順暢,簡直是民藝家具的極品。  我知道我買不起興仔這座散發王者氣息的大櫃,隨口詢價仍不免被答案嚇壞。  許多年後,我有了些民藝歷練,也較常到興仔店裡,有天竟然見到這座帝王之櫃神蹟式地重現店裡。這次我已懂得櫃子的價值,但興仔的開價仍高不可攀。加長型的櫃身也不是蝸居的小小公寓可以承受。有這些充分的理由護身,於是堅忍頑抗,在興仔店裡斂氣凝神唯恐造次;但去幾次之後仍不免心旌搖曳兵敗如山。櫃身太長,怕家裡塞不進?沒關係,可以放在辦公室。價格太貴買不起?那就殺價囉!  於是開始徹夜想念這個大櫃,竟爾失眠。終於雇了三.五噸卡車載回櫃子,與司機、臨時電召的友人顫巍巍地從樓梯搬上五樓。隔天雙手痠疼殘廢竟日。  從第一次相遇後,這座大櫃三度易手,在勤奮的興仔手裡三進三出,櫃子憑添幾歲風霜後終於安穩地停駐我家。這是我最長的一座家具。  另一座柑仔店櫥則是我最高的家具,也讓我見識了日據家具的細緻之美。櫃身由三層組合,輔以傳統軌道拉門,橫直骨架嵌以不同的幾何紋路,交接處則飾以大小迥異的菱形圖案。整座大櫃保持干漆本色,嵌入的章紋因歲月久遠間有剝落,傷殘細微,無損貴氣。  家裡還有另外幾座柑仔店櫥,其中之一有比例勻稱的櫃身,可惜販仔退漆卻未退盡,少了干漆的古老色澤,遠看倒有朱漆的色感。  柑仔店櫥裡常附有檜木板製成的階梯展示架,方便前後錯落地展示物品,增加櫃子裡的空間層次。這座櫃子裡亦有兩組,適宜擺放各種雜項小物。當然,這是台灣老家具中作為書架的上上之選。  每座柑仔店櫥的形制都不太一樣,因為昔時家具來自工匠手作,並不真有固定的標準與規格。老櫥櫃因此件件有趣,幾乎都是專門訂製,因應不同客戶的需求常有工匠巧思的驚喜。另有一件柑仔店櫥不知當初的主人為了何種用途而作,六只抽屜深且廣,實在不怎麼實用。老家具即使不是衣櫥,亦常有深廣的抽屜,對於習慣使用現代家具的人而言,往往不知怎麼安置在廣闊空間裡撒歡亂跑的各式收納小物。這座檜木櫃子被去漆後重塗上一層薄漆。格子拉門與櫃頂的凸簷使得這座柑仔店櫥日據性格十足。這是我的第一座柑仔店櫥,當時有初入民藝世界的歡喜,櫃子載來後當晚興奮的睡不著覺,摸摸弄弄直到三更半夜。  後記  因為相知,所以懂得  民藝不真是骨董,因為有人間的鑊氣,有風雪塵霜與磕碰拂拭的生命肌理,是曬過陽光經受風寒跟著使用的人一起成長衰老的。  因此雖然著迷老家具,我卻不曾被中國貴氣的酸枝雞翅紫檀家具吸引,面對太師椅貴妃床山西大櫃陝西鑄鐵大門也毫不動心,因為實在離真實的生命太遙遠了。我很難想像現代公寓的客廳裡擺設一套兩兩對望的太師椅(而非布沙發)能怎麼款待來客或全家舒適地觀賞電視。然而太師椅仍然人見人愛,價格皆不便宜,似乎不擁有一套就可能民藝失格。  即使把自家家裡裝潢成中國風,太師椅仍然讓我覺得刺眼,覺得像中國菜館入口的矯飾門面,像是既折磨自己又折騰來客僅適合大家興致一來試坐拍照不該久留的道具。雖然我亦坐過真的舒服又大氣的清代圈椅,但氾濫的仿古家具總是讓我對這種中國裝潢必備的道具敬而遠之。  太師椅與供奉祖先牌位的神桌是舊時坐鎮主廳的重要家具,人生裡的送往迎來生老病死或許都發生在這四張椅子所圈圍住的廳堂裡。這樣的家具有不可忽略的分量,只是時移勢轉,想在現代公寓的客廳裡與液晶電視吸塵器電腦或咖啡蛋糕紅酒共處一室委實不易。  這是生活裡現實與想像間的錯亂與艱難。  因為這樣的理由,即使難得遇上年代久遠品相完美的神物我亦常冥頑不靈,不願自己生活裡與這種不食人間煙火的神仙寶貝共居一室,因為委實太虛假了,不是生活。像某位女歌手唱的:我的命中命中愈美麗的東西我愈不可碰。  儘管在家具之外我買的民藝擺飾亦不在少數,因為生活有對美感的需求。只是對華美表面的索求如果搖身一變成了蹲踞家裡的一隻龐然巨獸,即使毛色再怎麼斑斕油亮備受疼愛,被壞毀的恐怕是主人的真實生活。  民藝是生活的一部分,不是有錢人保險櫃裡深鎖的骨董,不適合拿來炫耀傲人與奉若神明。只是收藏人難免有得色,有的傲其數量繁多,有的驕其品相精絕,且不免暗中相互較量,甚至鄙夷。真是一個讓人疲累的世界。  有人講究原漆色與原五金配件,只願買無瑕疵的家具,略有損傷蟲蛀則不屑一顧。這當然是收藏的要訣與境界,但我總不免為那些被嫌棄的家具感到難過,甚至敵愾同仇地不喜起主人吹捧在手心裡晶瑩剔透被寵愛的家具精品。  民藝人眷念舊情,對老東西懷著細膩的獨特感受,一切的損傷、斑駁、缺漏與壞毀都因歲月而起,即使這些時間的傷害真的礙眼,我都不忍嚴厲以對。因為損傷老東西的,不也是讓它充滿動人靈光的同一種力量?  因為懂得,所以慈悲。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祖父的六抽小櫃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