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攝影眼:觀點.構圖.氛圍掌控

David duChemin 碁峰
出版时间:

2010年06月09日  

出版社:

碁峰  

作者:

David duChemin  

页数:

294  

译者:

沈昶甫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這本書精彩絕倫,在往後幾年必然會引起大眾的關注。」  Scott Kelby《透視數位攝影技巧》系列、《Photoshop完美呈現》系列暢銷書作者最動人的攝影作品,往往具備強大的感染力,可以讓人停下一切欣賞,久久不能自己。要拍出這樣的作品,技巧與技術儘管重要,但是要真正賦予作品靈魂,攝影者的熱情與細膩的觀點才是關鍵。  David duChemin是一位享譽全球的國際級攝影師,足跡踏遍世界各地。本書鉅細靡遺地分享了他的拍攝技巧,以及如何拍出動人作品的想法,他能協助您培養出更加感性的攝影眼,了解到如何把人、事、物以更美好的方式拍攝下來。  《攝影眼:觀點.構圖.氛圍掌控》內容從基礎的如何以影像說故事、拍攝影像散文,乃至於如何透過視覺語言引導觀者視線,直到如何在街上拍攝人物時以尊重對方的方式進行等內容。但最重要的是,作者一再強調的觀點,而作者也透過本書幫助讀者去尋找,培養、追求屬於自己的觀點,並透過影像表現出來。

作者简介

  David duChemin  David duChemin是一位專職於世界各地拍攝的攝影師,記錄了世界各地的風土民情。由於工作之故,David周遊列國,而這些經歷讓他更加喜愛這個世界以及居住其中的人們。在Pixelatedimage.com網站上展示了許多他遊歷各地所拍攝的作品。

书籍目录

Chapter 1 關乎觀點追尋自己的觀點Chapter 2 方框之中拍攝令你感動的景象令人關注的景象加入影像元素捨棄影像元素不確定的瞬間主觀性決定一切置身國外的錯覺凝縮於畫面中的時間時間的長度時機的掌握Chapter 3 藝術家與器材玩家觀點為主、器材為輔良好的曝光適當曝光下的數位影像認識光線依據鏡頭焦段的特性來選擇鏡頭望遠鏡頭廣角鏡頭的近接攝影井字構圖法影像軟體不是萬靈丹靈感與努力Chapter 4 用影像說故事引起共鳴的故事主題畫面中的衝突性創意練習:概念性對比關聯性注意力的掌控留下線索並引發疑問Chapter 5 人物攝影走入人群語言的隔閡眼神決定一切情感的表現施與受拍攝社會中的另一面拍攝兒童拍攝年長者抓拍 vs 人物攝影為什麼要在街上抓拍?使人物抽象化來自光線的挑戰四個建議Chapter 6 拍攝風景做功課實地探勘先入為主的觀念做好事前準備探訪風土民情:四處漫遊的好處放慢腳步感受當地:透過感官探索前往現場:提高身心的感受力前往適當的地方…在適當的時間…集中精神…拍攝著名景點平凡中的不平凡構成影像等待時機尋找深入探索加入人物元素加入大小對比風景攝影利用層次來營造深度感拍攝巨大物體拍攝細節Chapter 7 風土文化攝影文化敏銳度研究與問問題重視之物與禁忌之物尊重:習慣的不同,不代表它們是錯的我們既相同,亦不同拍攝歷史事蹟或英雄人物拍攝飲食文化拍攝節慶與慶典拍攝藝術題材拍攝語言文字拍攝宗教信仰找尋更深一層的意義,找出表現的方式保持敬意Chapter 8 最終想法

媒体关注与评论

  「David在本書中做到了一些前人鮮少嘗試的事-他不只展現出具有創意的作品,也揭露了影像拍攝背後的思索過程,同時也教導我們如何拍出理想中的作品。這本書精彩絕倫,在往後幾年必然會引起大眾的關注。」  --《透視數位攝影技巧》系列、《Photoshop完美呈現》系列暢銷書作者/Scott Kelby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攝影眼:觀點.構圖.氛圍掌控 PDF格式下载



  我很遗憾在我去了那么多美丽的地方旅行之前,没有遇到这本书。因为我发现所谓很美的十大二十大一生必去的地方,原来也不过如此。另外,我还拍摄了一大堆照片,就像作者在本书中所说的,都是明信片式的风景,而且光线、色彩、角度,都很大众化。我基本都没有再次看过那些照片,因为我想不起来哪一张曾经让我很受感动。所以我觉得我只是草率地用相机拍摄了那些地方的浮光掠影,至于当地的文化以及我拍照时想要表达的主题,近乎为零。因为没有一次拍摄,当时我的内心是有某种特别的感受或情愫的,顶多是一种对灯红酒绿和浮华光影的浅薄惊叹,以一种土鳖的心境,站在一个屌丝的立场上。
  
  摄影和写作、绘画、作曲殊途同归,归根到底是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同样的主题,那就是我们的生活、我们的人生。所以确定了一个鲜明的主题,剩下的就是如何选择表达这一主题的内容,对于摄影而言,也就是作者说的取景框中哪些东西该保留,哪些东西该剔除。接着,这些对表达主题有用的事物,该以怎么样的方式呈现,例如事物间的相对位置、光线的角度、强弱、画面的层次感、主体与背景的明暗远近等等,才能让主题表现得更生动有力。当然这是一种主动探索式的摄影,也就是深入某一个地方,参与到这个地方的文化当中,然后主动观察,确定主题,完成创作。另外一种,则是你与事物邂逅的瞬间,给你的瞬间视觉冲击或者心灵撞击,让你情不自禁地想拍下它们。你说不上来为什么它们很美,但是你就是想把它们记录下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后一种仅仅能称之为摄影,但谈不上创作。因为创作不是一见钟情式的灵感突现,创作需要大量的思考。
  
  至于摄影需要哪种工具,以及摄影技巧,本书并未做详细的介绍。因为这些是末,或者准确点,至少不是本。做任何事,包括艺术创作,抓住事物的本质,才能创造出优秀的作品。
  


  在读《视觉之旅:摄影的视角培养与构图思想》的过程中睡去,醒来,大雨,雷声,继续读,至结束。这不是教技巧的书,虽然也有,更多的是思想,强调照片的灵魂,这是构图最为重要的东西,目前来说是我很欠缺的。摄影,是一种表达,有自己的视觉语言。而我试图深入世界并观察和表达。
  
  


   看完之前那本摄影小册子,觉得包豪斯之类的学院派教材实在不得我心。好在这本书从序开始就足够吸引:
   “谁都能拍出一张表现贫穷的照片。只要聚焦在穷人身上的尘土和伤口就行了,不费吹灰之力。但是更困难、也更需要我们做的是,揭示出人们在灰尘之下的美好与尊严。虽然他们的生长环境与我们不同,但我们大家再本质上是相同的。我希望我的照片能够讲出这些人的故事,能够使观看者不仅是心生怜悯,更应想到正义和仁慈。”
   是充满感情的文字,于是决定继续看下去,虽然作者心迷的旅游和人物摄影并不是最打动我的主题。事实证明,最后打动我的,也不是其中的摄影图例或技巧,而是作者对他的工作倾注的感情。虽然艺术不再可能成为我的职业,但技术与内涵的平衡,自身成就与人文关怀的冲突,主流声音与自身信仰间的抉择,在不同的工作中,都是一样的。
   之前还看了另外一本书,是推荐给同学的,描写博士生活的the Ph.D Grind,推荐并不代表喜欢;虽然作者的诚实让我佩服,但这仍无法消减看完那小册子后的不适感。这时又看了一遍这本书,才渐渐缓过来。
  
   大概因为作者有和我一样的人际交往恐惧症,他自认从未因为职业原因而消减与人交往的恐惧,却得以因为“更重要的愿望”,一次又一次地克服它:
   “我喜欢拍摄人物就像有人喜欢玩跳伞一样——在意识到自己克服恐惧时获得的轻松感可以让人上瘾;但同时,与素不相识的人接触对我来说始终不是轻松容易的事。”“你可不要以为我是个天性开朗的社交老手。根本不是。只是因为我想为这些人拍照的愿望比我想显得像个正常人的愿望更强烈。”
  
   大概因为作者说,他偶尔的功利主义态度反而妨碍了自己拍摄出真正打动人心的作品;因为他始终秉承对摄影对象的爱、感动和尊重:
   “就是这些小事使这种交流成为可能。有时候也许你说当地语言说得结结巴巴,但是因为你语气真诚;有时候则可能是因为你肯用心去观察和尊重当地人;有时候也许是因为他们看到了你和街上的孩子一起玩,或者因为你从他们的摊子上买了东西。”
   “别拍得太过匆忙。尊敬对方意味着你应该为对方花上一些时间,让你们的交流不仅仅成为一份赠与,也成为一份给予。……匆匆跑来,在对方脸前按下快门,拔腿就走,这和交通事故时肇事逃逸没什么两样。”
   “我看到过一些非常美的照片,拍的是在最黑暗的生活环境中挣扎的人。我相信,拍出这些照片的摄影师一定和拍摄对象共度了一些时光,听过了这些人的故事,毫无疑问,也曾为这些故事流下过眼泪。如果你想拍摄因贫困、疾病或其他不幸而挣扎的人,那么你所要为他们做的可不仅仅只是一张向朋友展示的快照。”
  
   大概因为,我相信他说的,技术从来没有内容重要;同行的吹毛求疵没有打动普通人的心重要:
   “对于摄影师来说,最危险的事莫过于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器材上,而不是如何用它们拍出好照片。……但对于行外的整个世界来说,他们会略过所有手段、器材或是技巧——他们想看的只不过是能打动我们的东西。”
   “陷入技术狂热是很容易的,这时创作态度也会变得做作和过于依赖技术。”
   “学着用最简单的器材来表达自己吧。没有简单的器材?那么把你的数码单反相机设为手动,只用一个镜头,拍摄图片格式设成JPEG。还有,别用PHOTOSHOP。”
  
   大概因为,我也深深认同,一个地方真正的美从来不是“地标”就能简单概括的:
   “如果你一定要把自由女神像放到画面中,想办法让它以隐蔽的细节出现,让它来衬托其他细节。它的台词应该是这样的:‘对,这就是纽约。’而不是:‘嗨!这就是纽约!你看见了吗?纽约!’……我们很容易厌倦这样的照片,然后便会匆匆翻过作品集,想要找一些更有故事、更有个人风格的东西——一些能够反映出真实生活以及其中的奋斗故事和日常细节的照片。”
  
  
   the Ph.D Grind告诉我,学术生活并没有我想象的太平,像自己现在这样的避世、被动等待机遇、盲目乐观地相信实力比表现技巧更重要,也许永远都没办法取得大的职业进展。但我仍然更愿意相信,无论哪一个领域,始终会有那样一些人,他们并不刻意地钻营或附和,只听从自己的内心,而能够取得真正的出色。就算这样的人再少,只要我能看见,我就还能怀有希望地继续前面的路,无论是哪一条。


  摄影就是寻找和表达自己的视角,表达你对这个世界独特的看法。
  
  摄影是非常主观的。
  
  片段:
  “你对表达工具掌握得越多,也就是说你的词汇量越大、语法越进攻,那么你在与其他人沟通时就会越有力、细腻或是清晰。对此,你当然可以持保留意见,但是最好的诗人、剧作家、歌词创作者以及作家之所以能够打动我们,是因为他们深谙文字之道,这一点可是不争的事实。”
  摄影所运用的视觉语言也是如此。
  
  
  “ 我们变得过于执迷“如何摄影”:而在这种执迷中,我们就忽略了“为何摄影”和“摄影什么”。其结果就是有很多摄影师拥有高超的完美技巧,但其照片却缺乏情感、深度、内涵及激情。一些行内人会充满敬畏地呆看着片子里的焦外成像,但对于行外的整个世界来说,他们会略过所有手段、技巧或是器材——人们想看的只不过是能打动他们的东西。”
  
  
  长焦镜头有压缩效果,不仅会使远处的物体靠近,还会让镜头内的所有物体相互之间显得更为紧密。广角反之。
  
  广角拍摄要同时关注前景和背景。如果没有较好的控制元素或使其有序化,也没有什么明晰的主题,那么拍出来的只能是烂照片。
  
  墨菲法则:事情如果有变坏的可能,不管这种可能性有多小,它总是会发生。
  所以拍照的时候要带齐装备。(商业摄影)
  
  如果你想要突出物体的质感,使用测光就可以突出质感,而正光则会将其削弱。
  
  “我们都是不同的,我们都是相同的。” 地域文化差异
  
  “比如说,看到一张生活清苦的妇女在家旁与自家牦牛的合影,我们当中大部分人可能都不太容易产生共鸣。这个女人对我们来说只是一个能够勾起我们好奇心的概念化形象。但如果有一张照片上的这个女人笑的前仰后合,或者她身边站着正在玩手掌游戏机的小儿子,这样观者就有了一种可以忍痛的情感,一副可以理解的画面。虽然这个女人的生活与我们截然不同,但她和我们之间也并没有那么大的差异。这样的照片剥离了显示差异的外表,展露了更深层次的东西,这是我们共有的、可以理解的、能够产生共鸣的。”
  
  "拍摄事物时最重要的三件事是光的质量和方向、色彩的相互作用以及食物的质感。"
  
  "从正面打来的刺眼光线或是日光灯的单调光线会抹杀质感和色彩。。。"
  “在餐馆里选择靠窗的坐姿或是选择街上靠阴影面的小摊就能取得最佳光线。葡萄酒、啤酒和烈酒如果打上背光,看起来就好像光线是从酒的内部散发出来的非常漂亮。”
  
  
  列出要拍摄的视觉元素的清单,去寻找,去组合。
  
  书中涉及的题材有:
  故事:专题摄影
  人像:老人、孩子。。
  风景:风景、建筑、人物元素
  文化:历史与英雄人物、美食、节日庆典、艺术、语言文字
  


  作者的照片是我理想的那种,希望自己能拍出这样的照片。能准确传递当时的气氛,能激发读者强烈的共鸣。是实实在在的有趣、有内容、有内涵的照片。
  
  告诫自己,一定要懂得取舍,非必要一定不放在画面里去。
  
  画面没有激发你的所思所想一定不拍,拍出来也是做作的东西,自己没感觉,传递个毛线呢。
  
  摄影一定是传递某种文字语言的不可能,独特的视角是必须的。无需模仿明信片和糖水片。
  
  练手,有多熟练,就会更多乐趣。
  
  行了,这个事情我还是比较混沌,买个相机多看几本书,摄影慢慢琢磨很多乐趣。
  
  


  比国内的啥啥旅游咋拍照之类的讲的好多了
  
  按照这本书拍摄出来的片子,起码卖给杂志还是行得通的
  
  旅游领域,可拍的范围太宽了,这本,偏人文一些,对于爱旅行的人,很有参考价值。
  
  不过总体质量,比起《瞬间的背后》来说,还是差不少,少了些激情,少了些刺激的范例


  原来万物的道理都是一样,无论生活,无论事业,无论摄影。好与坏,宽与窄,皆在人心。心的感受,决定了眼界的宽广与否。相机里的视觉,其实就是心灵的高度。引发了我的单反之梦。


   玩摄影的人,时常要碰到一个问题,那就是,什么样的相片,是个好相片。本书的作者认为如果这些照片能够表达出你独特的观点,那么他们就有了某种内含。而你拍出的最好的照片,总是开始于最能激起你兴趣,热情以及好奇心的东西。所以了解自己喜欢和不喜欢的东西,是发现和修正自己视角的第一步。摄影就是在取景框的严格纪律中将混有序化。
  
   笔者的一些习惯性做法,和书中描述的有较大差别。比如说,笔者时常眼睛离开镜头再调参数。而作者认为,当你把镜头从眼前移开去调相机时,关键瞬间,关键瞬间会被你错过。所以要熟悉相机,要做到只看取景框就能把参数调好,知道整个过程变成了下意识的动作,这将给你留出更多的时间用于构图和抓拍关键时刻。我相信,它的这个观点很有道理,而看到此书之前,我还真没想过这个问题。
  
   玩单反相机的人,几乎都会有多个镜头。而对于每个镜头适合做什么,什么样的观点都有。比如说,广角镜头有人认为变形太大,不适合拍人。且广角镜头会拉大事物间的距离,其使用的关键是要同时关注前景和背景。作者则认为,重要的,是要了角各种镜头及各个参数的特点,然后再根据需要来作选择。例如,元素之间的空间和距离可以表现事物或人物之间的亲疏关系。而当你要表达一种亲近的关系时,长焦镜头则比较适合,因为它会压缩距离。相反,你则需要广角镜头来拍摄表达。镜头中的元素越多,每个元素的表现力越低。所以,广角镜头时常要面对这个问题。
  
   对于摄影爱好者,作者建议做各种练习,除了前面讲的习惯相机操作外,还有建议专门拍某类东西。例如,某天专门拍车,专门拍房子,专门竖拍,专拍有对比的东西,练习运动追拍等。当天检查一天的拍摄,看哪里拍得不好,可能的话,第二天补拍回来。
  
   对于构图,作者认为首先要了解观众看图的习惯,也是就吸引眼球的规律:
  先大后小
  先亮后暗
  先暖后冷
  先清晰后模糊
  先立体后平面
  先单后群
  先高对比后低对比
  先斜线后横竖
  先生命后无生命
  
   对于拍人文,作者认为,一张照片要吸引人,就必须表达出你对这个地方的感受。还提到一些技巧,例如,要表现出物体的质感,最好用侧光,而正光回削弱质感。
  
   在书中文字描述的同时,几乎每隔一页,都有作者的与此页文字相关性较强的作品。有的你发觉得拍得真好。
  
  
  
   如果你是个摄影爱好者,此书,佳酿推荐。


"这一切也许艰难,通常并不太有趣,而且成功可能极微......在知道这些前提下,还能保持着对内心的忠诚,继续这样走的人,大概至少可以算是勇敢了。"
我希望我一直是一个勇敢的人,亲爱的,你也是。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