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動靈修學
2013-7
校園書房出版社
[美】Parker J.Palmer 巴默爾
張玫珊
“人只要活著,就有各種行動。
然而,日復一日的行動生活,不時承受各種風險、壓力、束縛。工作時,難免有達不成目標的失敗可能;想要發揮創造力,可時限緊迫,外加老闆專制、資源匱乏;用心關懷的對象不能領會你的好意,甚至反過來傷害你。我們轉個不停,卻像大機器中的小齒輪;時間表滿滿滿,卻始終覺得裡面有個空蕩蕩的地方;滿腔熱血,想用行動改變世界,但到頭來,這世界真的改變了嗎?
自主在哪裡?自由在哪裡?從心而生的喜悅滿足,又在哪裡?
所以,我們需要行動靈修學。
本書作者巴默爾,以其親身經歷與獨到洞見告訴我們:這種種問題,起因於人往往根據假象來行動,違背了內在的真實,也悖離了外在的真相,以致失去真正的自由與力量。父母家庭的塑造、社會文化的灌輸、膨脹的自我意識等等,會製造各式假象幻想。巴默爾並博引六篇故事,從《莊子》到《聖經》,從東歐到瓜地馬拉,帶我們進入不同的視角、傾聽不同的聲音,一步步接近掩藏在破碎假象之下的整全真理,將最平常的工作、創作、關懷生活,轉化為最有力的行動,找回充滿生命、真正活著的喜悅。
《詩經‧大雅》有云:「鳶飛戾天,魚躍于淵」,形容萬物順應天性而動,各得其所。且讓這本《行動靈修學》帶你踏上一段旅程,探索有關自己,他人,世界的真實本相,自由自主活出鳶飛魚躍,海闊天空的生命。”-http://shop.campus.org.tw/ProductDetails.aspx?productID=000477123
“帕克• 巴默爾(Parker J. Palmer)一九三九年生於芝加哥,在一個中上階層的郊區環境長大。父親從商,家庭氣氛寬鬆活潑。他自幼喜歡看課外書,高中畢業後進入卡爾頓學院(Carleton College, Minnesota),主修哲學和社會學,是家中第一個大學生。大學畢業後,去紐約協和神學院(Union Theological Seminary)就讀,一年後,覺得自己不適合在教會中任牧職,於是轉往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研讀社會學,一九七○年獲博士學位。於攻讀碩士、博士期間,以及取得博士之後,巴默爾都曾有機會教書和從事社群組織工作。他後來回顧那段年日,自言當時對內在靈性生活傳統所知甚少,腦袋裡裝的主要是一些偉大思想家建構的高度概念化的宗教信仰,以及一些信心偉人的榜樣。
一九七○年他偶然在書店瀏覽到梅頓的前半生自傳《七重山》(The Seven Storey Mountain),讀後深受啟發,梅頓開始個人內在生命的探索。一九七○年代初,是巴默爾深入尋求的時期,因在工作和家庭生活方面都感到身心俱疲,覺得孤立割裂,加上愈來愈嚮往有一種群體感,遂於一九七四年向任教的大學告假一年,帶著妻子兒女遷居費城附近的攀朵山(Pendle Hill,一個貴格會的生活與學習中心)。結果一年後成為該處的教務長,一待就是十年,直到一九八五年才離開。對於巴默爾來說,那是非常關鍵的十一年,其間他經歷了滑入臨床抑鬱症的下坡路,以及釐清自身召命的上坡路。他在那裡學習貴格會的信仰生活節奏、紀律、實踐,在靜默的聚會中遇見了上帝,感慨之前對上帝的信仰經歷僅止於理性思維方面。此外,他於一九七○年代中期結識了盧雲(Henri Nouwen),成為他深交的良師益友。
經過了這段時期的領受和積澱,巴默爾開始將自己心靈的復甦「投射」於本身的專業,著重從個人「內在生命旅程」的角度,審視、思考個人與群體的外在社會生活,構成他日後探索、寫作、教導的基礎,其中包括四個方面:強調「整全生命的重要性」、「社群的核心意義」,倡導「改變生命的教與學」、「以非暴力方式改變社會」。
一九八七年,巴默爾應邀出席美國高等教育協會在芝加哥召開的全國大會,向一千名大學院校的管理階層說話。他當時正陷於平生第二度抑鬱症的苦境中。他講完話後,說了聲「謝謝諸位」,台下很長時間一片靜默,他正納悶不知出了什麼事,這時,在場的一千人全體起立,開始鼓掌、再鼓掌……。一九九○年他到加州的甘迺迪大學接受榮譽學位(迄今他已獲得十個榮譽博士學位),也受到全場師生起立鼓掌歡呼;但這次比較特別的是,這是一間供成人進修的大學,學生都是秘書、保險推銷員、消防員等各行各業、背景殊異的人。巴默爾找到了一種與各種人談「心」的方式,將生命的智慧帶進人們的生活。
巴默爾獨立從事教育、社群、領導、靈修、社會變革等方面的研究,服務範疇橫跨高等院校、公立學校、社區組織、宗教團體、公司企業、基金會。他長期擔任全美高等教育協會(American Associ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高級理事,巴默爾費茲學會(Fetzer Institute)高級顧問,並創辦非營利教育機構「勇氣與更新中心」,推動的計畫包括:對全美國幼稚園至高三教師進行栽培的「教學的勇氣」(Courage to Teach)計畫,開放給醫療、法律、神職、慈善公益等領域人士參加的「領導的勇氣」(Courage toLead)計畫,以及「信任圈」(Circles of Trust)。該機構舉辦退修營和有關活動,藉著詩歌故事、獨處默想、深入聆聽,幫助參加者進行個人生命、生活、工作的思考反省和更新。
一九九三年,巴默爾獲得美國獨立學院委員會(the Council of Independent Colleges)頒發的「高等教育卓越貢獻獎」。一九九八年,在一項名為「領袖計畫」、對全美國一萬名教育工作者進行的調查中,他獲評為高等教育界最具影響力的三十位領袖之一,而且是過去十年來最重要的十位「議程設定者」之一,因為「他用社群、認知、整全心靈的憧憬和展望,啟發了一整個世代的教師和改革者。」
巴默爾很喜歡引用梅頓的一則小軼事:梅頓生前任客西馬尼修道院的見習生導師時,有一次於講習之前,對一群由他指導的見習修士慨然道:「諸位老兄,你們先得要有『生活』,才可能有『靈性生活』啊!」
巴默爾正是一位從自身生活體驗出發的作家,因為對人生的複雜和矛盾感到困惑,而不斷思考、摸索、探討。他說:「我所寫的,乃是我深感困惑的事,甚至寫了之後,也仍感到困惑……覺得其中有無底洞般深不可測的奧祕……」他年近七十歲時,如此回顧自己的探索:最初,他的困惑主要是針對世界,怎樣行得通?怎樣行不通?接著,他的困惑落在其他人身上,他們怎麼會是這樣呢?最後他意識到,一切困惑的根源都在自己身上,而且除非願意讓自己對自己變得更透明,否則其他人和世界仍會是晦暗不清的。”--https://shop.campus.org.tw/ReadingBanquet/13.7-8/a1432-1.htm
試讀 :http://issuu.com/campusreading/docs/a1432active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