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與影的二重奏
2011-2-8
大塊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鍾榮光/ 宋珮
200
无
凍結在畫面上的理應是幾十分之一秒的瞬間, 卻彷彿延展成一段不停放映的影片。 ……雖然影片沒有劇情,只有光影, 卻具有一種衝擊人情感的力量,如鐘聲震盪,久久不歇。 繪畫與攝影皆為瞬間凝定的藝術表達形式,但是創作的過程截然不同。1839年攝影術正式發表之後,攝影與繪畫這兩者的同異辯證便不斷的進行著,而由於攝影後製技術的發展,攝影與繪畫虛與實的界限亦被打破。《光與影的二重奏》為攝影家鍾榮光與藝術研究者宋珮在〈校園雜誌〉中「影像對話」單元結集,書中以二十八個主題,由各種角度討論這兩種藝術如何呼應單一主題。 每篇文章皆先以特定議題切入,闡述藝術史中通常以何種形式表達此一主題,並帶入作者之攝影作品以及畫作,為讀者詳細分析作品的創作歷程、軼事,以及如何將概念衍生為最後作品的過程。
鍾榮光 畢業於美國加州Brooks Institute專業攝影學院,主修商業廣告攝影與彩色暗房。中原大學人育學院&商設系兼任助理教授、世新大學圖傳系兼任助理教授、中華攝影教育學會展覽審議委員會召集人&常務理事、攝影藝術創作者。曾獲得1984年美國西海岸攝影年賽首獎、1995年台北國際視覺設計大展攝影首獎、1997年受邀與國內外知名攝影家參與〈國際視覺意象攝影大展〉,並曾舉辦三次攝影個展。1999年出版《專業攝影的奧秘》。 宋珮 美國加州大學聖芭芭拉分校(U.C.S.B.)藝術史碩士。現任中原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講師、**台灣大學通識課程共同講師、宇宙光全人關懷機構講師、政治大學數位平台共同講師。作品涵蓋散文、圖畫書、插圖,以及小說、藝術理論及圖畫書翻譯。
草原祈禱者心裡的風景致敬復活!?母親客旅觀童年剪影凝聚的一刻現實的倒影水與石明喻與暗喻不朽真與美加法與減法光影交織的瞬間人文風景哀淒與歡呼意在言外交會新的視野情感的溫差永恆形貌思慕的地方形狀的詩歌繼承的創造力收與放
凝聚的一刻 二十世紀初,現代攝影的觀念以純粹、直接為主流,認為攝影作品是單獨呈現的,陳述著攝影者預設的意念,觀賞時可以經由畫面的引導得到理解。到了1970年代,後現代潮流興起,攝影者認為單張照片不足以表達完整意念,轉以連續和重複的影像作為文本,以挪用、互文法、模擬或仿作為創作手段,並且時而與其他媒介結合,時而搭配文字敘述,因此完成的文本往往呈現多元觀點,具敘事功能。兩相比較之下,後現代的影像文本的確擁有敘述、多重解讀、批判現實、與觀者互動等等優點,但是不能否認的,單幅攝影作品仍然擁有較為深刻的視覺力量與獨特的藝術價值。 繪畫的情況也是如此,用連續的圖畫敘述故事和單幅創作之間的差異極大;連續圖畫中的每個畫面不必完整,但串聯之後卻產生明確的故事軸線,而單幅存在的圖畫,不靠其他圖畫烘托,除了標題外,也沒有文字說明,因此得把所有的意念盡藏其內。舉例來說,〈最後的晚餐〉的情節可以用多張圖畫敘述始末,但是達文西卻把故事的重心、人物的心態、代表的意義歸攏於一個畫面之中,使得圖畫的內蘊更為豐實。由此看來,單幅的繪畫或是攝影由於承載著創作者長期思考的結晶,凝聚著經驗累積的洞察力,所以必須巧妙運用構圖,仔細選擇「凝結」在畫面中的一刻。 鍾榮光接觸攝影之初,即發現構築畫面非常重要,因為人物、景物、光線、陰影……的位置及關係直接表達了攝影者的觀點,也決定了作品的內涵。1980年夏天,他剛從大學畢業,獨自去台東,沿著海邊旅行。一天中午經過三仙台,看到岩石後方出現了大片白雲,由風推著往右方衝去,而遠處太平洋上的雲則悠閒的往左飄動,棕色的岩石沉重,海灘上白色鵝卵石顯得輕盈,於是輕重、緩急、虛實、藍白、海天的對照,凝聚成了大自然的〈節奏〉(圖一)。 〈後院〉(圖二)的場景位於屏東市區一角。有個雨天,鍾榮光經過一幢低矮的紅磚屋,牆上有扇藍窗,屋瓦上的小小天窗映照天光,屋前的紅花、綠葉沾了雨水,清新潤澤。在這色彩、線條、光影恰好凝聚的一刻,早年鄉居的記憶蜂擁而至。瓦片緩緩延展著如呼吸般起伏的曲線,紅花、綠葉舒放著輕巧的韻律,牆腳的草葉揮舞搖擺,雨滴聲、蟲鳴、蛙叫彷彿也加入合聲,共同譜成曲調,這曲調挑起了過往最細微的心情。 〈輓歌〉(圖三)是我參照鍾榮光的一幅黑白照片畫的,照片拍的是鵝鸞鼻附近的草原。我用絲縷般的黑色細線,強化草原上風的力量,天空、草葉、樹叢隨之翻騰,在雲起處,我琢磨著位置,加上了一隻遠去的飛鳥,把那當成父親的身影,由風、由鳥形成的動線,凝聚著我綿延不絕的思念。在相紙和畫紙上,當所有的圖像元素妥貼聚集之時,刻骨銘心的一刻、稍縱即逝的過往、無法追回的風景駐留了下來,而隱藏的情感也昭然若揭。 ……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