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心性‧實踐:西方詮釋學與漢語哲學(肆)
2014-3
台灣基督教文藝出版社
陸敬忠
哲學的基本功能是要衝破固有的限制,到達新的領域,獲得新的真理開顯之機。本研究計畫是以新的西方方法學亦即詮釋學體系省思漢語哲學,以求彼此的融會貫通。因此,本計畫不再緊守著詮釋學的架構,最終的目的是要從詮釋學哲思出發,讓中國哲學的意義得以應時顯現,且在漢語哲學的啟發下,反過來檢討詮釋學之義理,冀求彼此間的生化會通,開啟一種東西方文化際會通與創生的新哲學文化境界。 當代詮釋學哲學之基設為脈絡性、語言性及事理性。陸敬忠之〈方法,存有及語言:亞里斯多德哲思之體系性詮釋學向度〉嘗試回到西方古典系統哲學大師亞里斯多德,揭示其哲思中方法、存有及語言之體系關係及其詮釋學潛能。
黃筱慧則進而處理呂格爾,尤其是其綜合地攝納前者詩學之語言哲學以及奧古思丁之時間哲思而轉化為將人生命中事件交織成詩學的敘事詮釋學。郭朝順〈論天台、華嚴「觀心」思想之交涉與轉變 — 以《華嚴經》及《大乘起信論》的詮釋為中心〉在漢語哲學之主體論亦即心性論之脈絡下,揭櫫華嚴強調佛心觀真如之「不變隨緣,天台則注重一心三觀而以中道觀照一切緣起之無礙性,而湛然更以佛性統合天台三諦圓融與華嚴不變隨緣而取代真如心,這更是為佛學之實踐向度所轉化。
康特則是在〈何謂虛、實?— 論漢傳中觀學「破立不二」的觀法〉中探討《中論》漢譯本詮釋透過對二諦進行反復分別覺悟到理解佛法真實義中所具的不可刪除之虛假因素,亦即理解真空義之策略乃「破妄顯真」的觀照過程,並且指出「二諦」的解說在語文表式上所呈現的弔詭及歧義的語文實用學。
黃信二〈論孟子命觀之哲學基礎〉以盡心為起點開啟孟子之生命哲思,進而主張《論》、《孟》均以內兼外,以「心」論「命」亦即以理想精神向度主導現實窮理層次。林維杰〈王陽明論知行:一個詮釋倫理學的解讀〉則不但發見儒學知行關係之三種歷程亦即難易、先後與合一,更發現陽明知行合一關係之辯證性:一則「知」即良知,「行」即其實踐活動,另則「行」乃良知在生活世界之展現,並且巧妙地以康德與高達美關於理論與實踐關係之兩重模式說明之。如此,本輯之發展又會到西方詮釋學哲思之循環。
陸敬忠,德國科隆大學哲學博士,曾任中原大學宗教研究所專任教授及所長。現任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教授、輔仁大學哲學系兼任教授、德國海德堡大學FIIT之Global Network教授團成員,國科會跨校整合型研究計畫:《詮釋學與中國哲學》、《西方當代詮釋學與東方漢語哲學:文化際義理理解與經典詮釋》、《當代西方詮釋學與東方漢語哲學:溯源,對比,會通》總主持人,國科會《文化際的基督宗教「經、史、論」之經典、詮釋與實踐的系統性典藏》總主持人等。專業著作:Gadamers Hermeneutik: Ihre Entwicklung, ihre systematische Bedeutung und ihr Verhältnis zu Hegels Dialektik,《哲學詮釋學:歷史、義理與對話之「生化」辯證》,《西洋哲學導論:哲思核心理念生成發展史》等,以及中、德、英文之學術期刊論文、專書論文,研討會論文與專題報告等百餘篇。
序言 陸敬忠
導論 陸敬忠
方法,存有及語言:亞里斯多德哲思之體系性詮釋學向度 陸敬忠
交織的詩學敘事—呂格爾時間與敘事理論之被敘事的時間 黃筱慧
論天台、華嚴「觀心」思想之交涉與轉變 —
以《華嚴經》及《大乘起信論》的詮釋為中心 郭朝順
何謂虛、實?— 論漢傳中觀學「破立不二」的觀法 康 特
論孟子命觀之哲學基礎 黃信二
王陽明論知行:一個詮釋倫理學的解讀 林維杰
開放性結論: 陸敬忠
語言‧心性‧實踐:西方詮釋學與漢語哲學(肆) PDF格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