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這樣教,小皇帝變成好孩子!掌握三大心理關鍵,沒有孩子不受教

麥可.溫特霍夫(Michael Winterhoff) 著 野人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社:

野人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作者:

麥可.溫特霍夫(Michael Winterhoff) 著  

页数:

224  

内容概要

  德國兒童與青少年問題研究權威.一本最受各界推崇的教育經典!  上市即登上《明鏡周刊》暢銷榜第一名!  這個年代,光是教養還不夠!  不只教導孩子行為界限,更要劃定親子間的心理界限。  怎麼教,你家的小皇帝才會變成好孩子?  過去,我們要教孩子如何「贏在起跑點」,  這個年代,我們卻要為孩子的未來「設下停損點」!  教養的前提是:孩子可以聽懂成人的教導。  但若孩子欠缺溝通能力及心理成熟度,如何教養?  當所有教養書都在教你如何養小孩,但這本書要告訴你:  這個年代,光是教養還不夠!  家長管教小孩,小孩對父母提告;老師不能罵學生或體罰,否則家長會到學校興師問罪;孩子不服管教,因而弒父……  這些新聞事件,我們都不陌生。然而,當我們在問「孩子為什麼變成小皇帝」時,是否意識到:教育核心價值扭曲才是關鍵!培養孩子適齡的心理成熟度,才是解決之道。  作者以社會心理學的角度,結合多年兒童及青少年問題的個案觀察,為教育價值失衡的社會敲響警鐘,更要進一步告訴你:  ◎給父母的3大提醒:  提醒1:成熟的心理發展,是教養目標能否實現的前提  提醒2:父母的使命是,陪伴孩子走過心理發展的過程  提醒3:唯有把孩子當成孩子,父母才能完成教養的使命  ◎洞悉孩子的成長發展5階段:  兩歲前:以自我為中心  →早期幻想階段,孩子的需求需要立即滿足,會以哭鬧來表達需求。  兩至三歲:反叛階段  →孩子可以決定自己和自己身體的功能,也可以決定如何與何時應該說些什麼。  三至五歲:學齡前  →孩子可以區分自我和溝通對象,聽懂大人的話。  六至十三歲:就學階段,學習進入社會  →孩子可以遵守規則,內化成自身的行為規範。  十四至十六歲:青春期  →可以察覺錯誤,並且為自己的行為負起責任。  ◎掌握3大心理關鍵,正視它!小皇帝才會變成好孩子:  .╳夥伴關係:你錯把孩子當夥伴,才會讓孩子面對大人的問題。  .╳投射關係:你害怕失去孩子的愛,採取寵溺、放任的教養態度。  .╳共生關係:你把孩子當做自己的一部分,對孩子的問題行為渾然不覺。  ◎教出好孩子,出路在哪裡?  .家庭可以怎麼做?→不只要教導孩子行為界限,更要劃定親子間的心理界限。  .學校可以怎麼做?→確立教育目標與方向,給予孩子與老師相同的保障。  .社會可以怎麼做?→認知現今扭曲的教育價值觀,並且加以導正。  本書特色  1.為時下扭曲已久的教育價值觀敲響警鐘,並提出具體改進方針。  2.重新回歸教育與教養的本質,以作者臨床案例結合社會現象觀察提出建言,並深入剖析。  3.從家長、教育工作者、社會環境三方提出建議與見解,從根本解決教育問題,觀點更全面。  4.不僅限於親子教養層面,更擴及社會整體教育與教養觀念的檢討。

作者简介

  麥可.溫特霍夫(Michael Winterhoff)  德國兒童與青少年問題研究權威,一九八八年創辦心理診所,有二十年兒童心理醫師實務經驗,擅長以社會變遷的角度分析家庭教養問題、兒童與青少年心理障礙。他觀察門診無數案例及當今學校與社會現象提出建言,許多教養著作均再版不斷,其中以「小皇帝」系列備受家長推崇,在重視教育的德國造成轟動,引發一股激烈的討論熱潮,並風靡全世界。  王泰智、沈惠珠  夫妻檔。早年在北京和德國大學攻讀德國語言文學,畢業後長年從事外事工作,先後於德語國家任職近三十年。九○年代退休後,開始翻譯工作。至今已為三十餘家出版社(包含臺灣和香港出版社)翻譯出版各類德語書籍八十餘種,著有國外回憶散文集《沿著易北河》(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一九九五年)。

书籍目录

第一章 我們的親子教養出了什麼問題?是時候發起教育革命了:別讓孩子當上小皇帝.家有「小皇帝」,父母很無助.根源:兒童早期的心理發展造就了今日的「小皇帝」.對治:從根本上下工夫,把孩子當成孩子看待.判斷及分析溝通障礙的類型:擺脫困境,達成共識為什麼只有教育和親子教養還不夠?.「小皇帝時代」來臨!.被孩子牽著鼻子走的父母.「小皇帝」是集體的社會現象「小皇帝」的搖籃:三種溝通障礙.夥伴關係.投射關係.共生關係.「教育」的概念、目的和實施條件.權威的「教育」概念和目的.教育奏效的前提.給壓力下的父母的小提醒.提醒一:心理成熟度是教養目標能否實現的前提.提醒二:父母的使命是陪伴孩子心理發展至成熟洞悉孩子的身心發展階段.兩歲前:以自我為中心.兩至三歲:反叛階段.三至五歲:學齡前.六至十三歲:開始上學,學習進入社會.十四至十六歲:青春期.「童年」概念的演變史.「童年」的缺失:孩子只是勞動力的一種.重新定義「童年」:十九世紀的家庭變革.再度面臨「童年缺失」:經濟與感情的功能化日常小事是形塑孩子健康心理的良機.如何讓孩子整理房間?.你的孩子為什麼不整理房間?各種溝通障礙下的分析第二章各行其是的「孩子」方案「孩子就是孩子!」.正確的親子教養方案.直覺式教育:孩子就是孩子.劃清界限,而非劃定界限!.父母的直覺式教育要和孩子的實際情況結合.缺乏直覺的原因:父母在壓力下失去情感平衡和精神獨立溝通障礙下的「孩子」方案.「孩子是夥伴」:夥伴關係.大人的「開明」使自己變得盲目.成人世界的進步成為孩子世界的災難.孩子被迫成為大人的「夥伴」.不要強迫孩子承擔「平等」的義務.在公領域執行「孩子是夥伴」方案,後果更加嚴重.「想被孩子愛」:投射關係.孩子成了「補償品」.根源:缺乏安全感的成人世界.後果:成人和孩子兩敗俱傷.「孩子是我的一部分」:共生關係.與孩子在心理上融合.捲入惡性循環.失能的親子教養方案陷入溝通障礙的父母與教師.代替孩子去上學:盧卡斯的案例.教師該如何看待家庭作業?第三章雞同鴨講的「溝通」悲劇.孩子的成長要靠溝通.我們為什麼不能互相溝通?.窒礙難行的溝通.溝通的前提:把孩子看成是孩子.雞同鴨講的「溝通」悲劇教師之間的溝通.把學生當孩子的老師與把學生當夥伴的老師.想從學生那裡獲得愛的教師.教師和孩子之間的溝通.疲於應付心理發展不成熟的學生教師和家長之間的溝通.濫用法律手段的父母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溝通.全面失效的親子溝通父母與祖父母之間的溝通夫妻之間的溝通.陷入危機的夫妻關係溝通障礙下的共同產物:心理發展停滯的「小皇帝」.理解、感受力匱乏的小皇帝,成為未來的社會問題第四章 出路在何方?日益嚴重的社會問題這是杞人憂天嗎?.欠缺就業能力的年輕一代.喪失責任感和道德意識.社會保障體系或將難以維持.文化衝擊.「癮君子」人數激增尋找擺脫困境的出路.「慢下來」才是解決之道:拿出時間來陪孩子.速度有時是一種病毒.速度崇拜對心理的影響.留出時間,放慢腳步.擺脫動作型憂鬱症.生活「越慢越美麗」第五章成人該做些什麼?出路——真正走出死胡同.成人應該自我反省.分析溝通障礙能為自我反省提供認知基礎.反省我的「孩子」方案是什麼?.三類溝通障礙並非不可化解實境練習.Q:孩子該怎麼「穿衣服」?.A:理想的穿衣模式.A:看看其他「孩子」方案的家庭如何穿衣.「孩子是夥伴」方案:孩子決定一切.「想被孩子愛」方案:從不拒絕孩子.「孩子是我的一部分」方案:孩子要自動完成回歸健康溝通的途徑:提姆的非典型案例第六章家庭該做些什麼?如何保障孩子不受傷害?.好孩子的成長來自家庭的保障.當前的「溝通」概念已經過時.第一種保障:為孩子制定規範.第二種保障:劃清界限並做孩子的幫手.懲罰只是用來抑制攻擊性.※案例.上幼稚園記.第三種保障:明確的教育目的第七章學校該做些什麼制度:給孩子保障.陷入混亂的學校.一再被挑釁的教師.學校規範制度全面喪失?.學校迫切需要規範和責任.制定規則,讓學生有安全感.教師應為合格的溝通對象.教師:回到溝通的平臺.改革誤入歧途的教育.沒有界限的「作業自由」.教師「藝人化」.教師「顧問」化.失敗的教育改革第八章對社會的呼籲--我們該怎麼做?我們應該走的路.認識和消弭溝通障礙.審查學校裡的「孩子」方案.實行以溝通為目的的教育方案.建立必要的全天候教育機構,取代失能的家庭體制.撼動政府當局致謝

章节摘录

  王浩威(華人心理治療研究發展基金會執行長)、吳英璋(國立臺灣大學心理學系教授)、秦夢群(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教授)、黃心怡(資深諮商心理師、青少年心理專家)、陳安儀(資深媒體人、親子作家)、楊俐容(兒童青少年心理學家)、潘慶輝(新北市秀朗國小校長)、盧蘇偉(世紀領袖文教基金會創辦人)熱情推薦  ?現代社會不正常發展的壓力,導致父母不自覺的將情感投射在孩子身上,將孩子的快樂和認同視為父母自我肯定的重要指標,因此不想管、不敢管,也不會管小孩。★教養需要的不只是感性的悸動,更需要理性的方針。★唯有父母覺察並面對自己的生命課題,才能為孩子成長奠定良好的基石。  ──楊俐容 兒童青少年心理學家  ?坊間有許多親子教養的書,大多數的父母作者都由夥伴、投射、共生的關係出發,來談孩子成長的挑戰和成就。本書不同,★麥可?溫特霍夫(Michael Winterhoff)是以諮商師的角度,提出教養的錯誤原型,點出「小皇帝」父母的危機模式,讓我們審視自己的教養與溝通關係,並反省在日常行為當中,如何掌握教養的目標和內容,劃清父母和子女的心理與行為界限,★正視「孩子就是孩子」的原則,在實際案例的分享中,如何一步一步成為既有效能又充滿喜悅的父母。──潘慶輝 新北市秀朗國小校長  ?★你是否把孩子當成孩子,還是誤把小孩當成大人?你是否過早讓孩子「自主」、「決定一切」?你是否太害怕失去孩子的愛?★你是否了解「父母的地位」以及「教育的功能」?如果你不是很確定,本書將提供你一個很好的思考方向,在此推薦給大家。──陳安儀 資深媒體人、親子作家  ?★沒有人喜歡自己的孩子變成所謂的「小皇帝」,但我們卻有可能在盲目的愛裡,一不小心把寶貝孩子塑造成小皇帝。★本書作者麥可?溫特霍夫累積長達二十年實務經驗,整理出他的親子、師生互動的觀點非常寶貴,值得為人父母教師一同閱讀。──黃心怡 資深諮商心理師、青少年心理專家  ?全球共同的青少年問題,孩子延緩成熟和幼齡化!這本書讓爸媽知道如何用對方法,引導孩子做一個主動、積極,為自己負責和努力的人。★聰明的父母是學在前面,陪孩子一起成長;但大部分的父母卻是追著孩子的問題學習和成長。★你會選擇什麼呢?這是一本好書,讓我們做「對的父母」和用對的方法教養孩子!──盧蘇偉 世紀領袖文教基金會創辦人  ﹝德國Amazon讀者書評﹞  ?這本書開啟了我的視野,讓我看到年輕一代的問題所在,他們的耐挫力低落,對自己的欲求不能等待,必須立即被滿足。父母將他們視為讚賞和愛的源泉,因此,他們不再是孩子的教育者,而成了孩子的傀儡,這是濫用孩子的感情!  ?本書讓我看到很多父母不自覺犯下的教育錯誤,作者具體地指出家庭、幼稚園和學校的嚴重失誤。  ?一本家長、教育工作者和教師非看不可的書!我從書中了解到:不能依賴孩子的愛;要區分成人和兒童的世界;孩子必須被當成孩子來對待。非常實用,大力推薦!  ?讓孩子學會「尊重和愛」。唯有如此,我們的社會才有希望,也更能相互理解和尊重。  ?我們都覺得困惑,為什麼突然出現那麼多「問題孩子」。本書提醒我們:根源不在孩子身上,而是成人做錯了!兒童和成人需要重返「孩子是孩子」的直覺教育中。閱讀本書將會改變我們的態度,這才是成功教育的關鍵。  【摘文一】  ※這個年代,只有教養還不夠!  *案例:被孩子牽著鼻子走的父母  午飯後,母親問兩歲的女兒米亞想不想睡午覺,米亞認真地思考著,父母耐心等候女兒的決定,因為有時候她根本不想睡午覺。可是今天米亞覺得很累,想睡午覺。於是,一場午覺的儀式開始:米亞躺在中間,父母親分別躺在她的左右兩側,米亞用手抓著父母的鼻子入睡。你不相信會發生這樣的場景嗎?父母名符其實地被孩子牽著鼻子走!但他們沒有意識到這麼做是不對的。父母任由孩子這麼做,而且天天如此。  ?「小皇帝」是集體的社會現象  有可能發展成小皇帝行為傾向的人數極多,潛在的數字恐怕恐怕更驚人,因為我每天都會在不同場合中看到這樣的孩子。  過去,父母前來求診的問題與我現在所分析的案例,背景截然不同。當時,我所接觸的案例,小患者仍然被父母看作是孩子。這些案例多半是父母因為過去經歷遺留的心理陰影,導致親子互動遭遇困難。這些案例都是個案,可以分別加以詮釋和治療。  然而,當前的形勢卻截然不同:◎個案變成了集體現象,一種令人無法招架的負面社會傾向,導致大多數父母無意識的錯誤行為。◎唯有如此,才能解釋為什麼這麼多(而且愈來愈多)孩子都涉入其中。目前在家庭、幼稚園和學校裡的問題兒童屢見不鮮,已經無法單純用個案來加以詮釋。  很多父母沒有把孩子的行為真正地看進眼裡,對於孩子明顯的錯誤行為視若無睹,也無關緊要。一件事總要交代好幾次,孩子才拖拖拉拉交差了事,這些父母親沒發現,自己已經被孩子控制了。  孩子被父母視為身心的一部分,而我們無法只仰賴身體的某一部分單獨行動,因此這也意味著父母認為孩子不會犯錯。一旦外界指出孩子的錯誤行為,父母總會找理由為孩子辯解,甚至指責他人(老師或同學)。因為孩子是「無辜」的、孩子的表態永遠是正確的,就像是我們因身體碰撞會產生疼痛反應一樣,不需要懷疑。所以從父母的角度來看,今後應該留意與關注的是校方的反應;這也是為什麼家長總會指責老師或幼教人員。  處於共生關係中的成人試圖讓孩子去做事時,就像是對待自己身體的一部分,讓它去做我想要做的事。這時如果孩子拒絕父母,就會產生嚴重的問題。◎父母在判斷孩子的行為時,鮮少會考慮孩子為什麼拒絕,他們只看到孩子拒絕去做,便想著該如何改變孩子。這樣的父母會試圖說服孩子聽從他們的要求,如果孩子還是不聽話,他們的情緒就會失控,最終還是對孩子沒輒,只能耍狠撂下「如果你再不……我就要……」的話語或處罰孩子。◎  父母不能夠理解,這其實是一場無法取勝的權力爭奪。他們強烈的情緒發洩,常使自己在孩子面前的威信盡失,甚至可笑。對孩子來說,後果就是造成孩子的心理發展缺失,始終停留在兒童早期幻想階段,他們的世界觀就是無法分辨人與物品的差異性。  【摘文二】  ※「孩子就是孩子!」  根據我的分析,在現今的公眾討論中,對「孩子」的概念存在不同的觀點,我把這些觀點定名為「關係障礙模式」。我會在後文進一步剖析這些不同的「孩子」模式。這些不同的模式,分別反映出不同類型的關係障礙:夥伴關係、投射關係和共生關係。因此,回復正確的關係也就變得十分必要,這正是我論述此問題的目的。  *正確的親子教養態度  .父母的直覺式教育:孩子就是孩子  直覺式教育的關係模式認為「孩子就是孩子」,這是大約二十五年前成人談到孩子時的理念。此一模式的親子相處架構是,承認成人和孩子之間存在著權力差異,不論私人層面還是社會層面皆然。  ◎在孩子面前,成人必須保持隨時為孩子指引方向的態度,而不是用嚴厲或突如其來的行為帶給孩子傷害。◎這種差異的存在對雙方都有好處。孩子需要它,以便能健康地成長和體驗呵護;對成人來說,則是一種美好的經歷,那是受到一個小生命信賴的感覺。然而現今看待孩子存在截然不同的關係模式,直覺式教育在目前的討論中受到忽略或排斥。總之,這是成人和孩子雙贏的模式。  然而,成人遵循「孩子就是孩子」的模式時,卻是無意識的,但他明白自己做為一個成熟的個體,在一個發展未成熟的生命(孩子)面前,應該承擔起使其同樣成熟的責任。但我們不能把這種直覺行動,與對孩子行為的反射性反應混為一談。我們在此描繪的是,在孩子面前,成人必須保持隨時為孩子指引方向的態度,而不是用嚴厲或突如其來的行為帶給孩子傷害。  .劃定行為界限,更要劃清孩子與成人的心理界限!  在教育問題中,受到熱烈討論的議題是「劃定界限」。一般認為父母、幼教人員和老師應該不斷為孩子劃定界限,告訴他們:「到此為止,不要再超過了!」這在平常與孩子相處時是必要的,卻也偏離了主題。  我們想讓孩子身心發展健全,就不該為孩子設定界限,而是應該劃清自己與孩子之間的界限,就像對待其他成人那樣。雖然我們沒有察覺,卻每天都在這麼做。如果我們都要逐一回應每天可能發生的挑釁事件,那什麼事都不用做了。  在我們眼裡,行為不當的人都會讓我們覺得反感,直接誘發我們的反應。但我們通常不會這麼衝動,因為我們某種程度上具備「把外人當外人」的概念。我們將這些人視為我們之外的人,因此認定只有我們願意時,才需要去理會他們,因此我們不會主動為這些人設定任何界限。如果有人試圖辱罵我,我不會因此走到他面前,告訴他「到此為止,不要再超過了!」而是會直接漠視對方的行為,因為那根本不關我的事。為別人劃定界限和為自己與對方之間劃清界限,有很大的區別,但目前為止我們還不能充分理解這一點。  成人與孩子建立關係的過程中,有責任為自己和孩子之間劃出一道無形的隔離線。成人要把自己視為一個獨立的個體,把孩子置於另一個平臺上。在二十年前,這是理所當然的事,不需要特別強調,然而這正是今日形勢發展的悲劇。原則上應該是理所當然的事,而且是父母和其他從事和孩子相關事務工作的成人的普遍工作。然而,如果現實情況確實如此發展,我就沒必要寫這本書了。  多年的工作經驗讓我體認到,這種原為正常的狀況已不復存在,因而促使我把這項論點提出來討論。◎成人應該與孩子劃清界限,事實上是一種回歸。我不是指重返權威式教育,而是要回歸直覺式教育。◎  【摘文三】  ※實境練習  Q你的孩子怎麼「穿衣服」?  每天早上,每個家庭都上演著千篇一律的戲碼:沒有人願意起床,如果有人起床了,感覺特別累又繼續賴床。儘管如此,日常生活在召喚著,你必須立刻行動。父母親漱洗完畢,就開始伺候小皇帝:叫醒五歲的女兒,為她做好上幼稚園的準備,於是戲劇拉開了序幕……  很多家庭都有類似的經歷。我將在下文描繪出理想的穿衣程序應該是如何,而陷入各種關係障礙中的家庭又有哪些變化。值得注意的是:我只論及普遍的情況,以便提出整體性的問題;若孩子的行為不像我所描繪得那般理想,絕不是我有意混淆視聽。  A理想的穿衣模式  三歲以前的孩子得協助他穿所有的衣服,例如:幫孩子抬腿,穿上褲子。孩子再大一點,可以讓他自己穿部分衣物。首先是比較簡單的,例如內褲;接著比較複雜的,如套頭毛衣。  儘管孩子已經五歲了,也不要期待他們會自己穿衣服,還是需要父母從旁協助。例如父母幫忙把毛衣拉正或扣上褲子鈕扣,以及根據不同的氣候和場合,為孩子挑選合適的衣服。此外,還要考慮孩子在幼稚園裡可能會玩沙子,應該穿著較耐磨防髒的衣服。  即使六歲的孩子可以自己穿衣服了,仍然要檢查孩子的衣服是否穿得太少或太多,或者拉鍊拉上了沒有。  *三種關係障礙下的家庭,孩子怎麼穿衣服?  如果我們不把孩子當成孩子,而是遵循其他關係障礙模式來看待孩子,會是什麼情況呢?  .夥伴關係:由孩子決定自己想怎麼穿  在夥伴關係中,不會出現前面提到的直覺式行動。父母根據與孩子平等的原則,會把孩子看成獨立自主與成熟的個體,因而不斷做出錯誤判斷,認為孩子可以自己穿衣服,並且有權做出選擇。  把孩子當成夥伴的父母,在選擇衣服時會給孩子發言權。當衣服不合適時,孩子往往會把父母的意見拋諸腦後。至於衣服的厚薄或者鞋子不合腳,以及其他顯然錯誤的選擇多半會被忽略了。父母的理由永遠是:不想違背孩子的自由意志,應該積極讓孩子加入決策過程,幫助孩子早點獨立自主。他們的箴言是:孩子會自己累積經驗,並從中得到正確結論。  【摘文四】  ※日常小事是形塑孩子健康心理的良機  *如何讓孩子心甘情願整理房間?  「吃晚飯之前,去整理你的房間!」長久以來,這是孩子們都討厭聽到的一句話。按照孩子的思考觀點是:最好是把一切都放著不管,反正明天我還會用到……  你可以對七歲的兒子解釋:不僅紀律嚴謹的人認為秩序是半個生命,對任何人來說,維持秩序大有用處,否則你每天得浪費很多時間找東西;如果你整理房間,就可以快點找到你最喜歡的玩具,地上也會清出空間來,你在房間裡走路更方便。  七歲的孩子會對這種解釋做何反應?他會和你進行激烈討論,確定哪些東西可以收起來,哪些東西因為他隨時需要而必須放在原位。這種討論會持續很久,最後對誰都沒有好處。  德國家庭在處理「孩子整理房間」的議題上,經常出現這種尷尬的場景。因為整理房間這麼簡單的事對孩子來說是一種訓練,也是可能持續數年的學習過程。  ◎父母親剛開始必須協助孩子,可以告訴孩子:我們一起來整理。◎孩子會透過模仿來學習,例如看爸爸如何把積木放進箱子裡,然後學著做,算是送給爸爸一個禮物,並分享父親的快樂。十分重要的是,這種快樂必須對孩子表現出來,例如◎透過明確的讚美,讓孩子體驗父親的正面反應,感覺整理房間是一件好事。◎  孩子有了這些體驗後,會逐漸獨立。幼稚園階段的孩子整理房間時,成人必須在場告訴孩子整理什麼地方的什麼東西。隨著年齡增長,孩子自己動手的內容也要相應增加。一般來說,上小學的孩子整理房間時,原則上我不需要在旁幫忙,。但儘管如此,我還是不會讓他們自己單獨整理。因為我必須不時檢查,孩子是不是按照我之前所交代的方式整理,有時候還得告訴他們哪些地方遺漏了。透過家長的現場指導,讓孩子感覺到他整理房間的行為並不是沒有理由的,而是與家中每一個人有關。  孩子了解整理房間的必要性後,才能有目的性地獨力完成這項工作,在孩子進入少年時期,這樣的期待才可能實現。當然在提到具體年齡層時,我們必須謹慎看待,某些孩子可能早一點,而其他孩子可能晚一點達到此一程度。重要的是,我們應該意識到這個過程雖然簡單,卻是在形塑孩子發展健康的心理功能,必須反覆訓練。

媒体关注与评论

  王浩威(華人心理治療研究發展基金會執行長)、吳英璋(國立臺灣大學心理學系教授)、秦夢群(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教授)、黃心怡(資深諮商心理師、青少年心理專家)、陳安儀(資深媒體人、親子作家)、楊俐容(兒童青少年心理學家)、潘慶輝(新北市秀朗國小校長)、盧蘇偉(世紀領袖文教基金會創辦人)熱情推薦  ?現代社會不正常發展的壓力,導致父母不自覺的將情感投射在孩子身上,將孩子的快樂和認同視為父母自我肯定的重要指標,因此不想管、不敢管,也不會管小孩。★教養需要的不只是感性的悸動,更需要理性的方針。★唯有父


编辑推荐

  1.為時下扭曲已久的教育價值觀敲響警鐘,並提出具體改進方針。  2.重新回歸教育與教養的本質,以作者臨床案例結合社會現象觀察提出建言,並深入剖析。  3.從家長、教育工作者、社會環境三方提出建議與見解,從根本解決教育問題,觀點更全面。  4.不僅限於親子教養層面,更擴及社會整體教育與教養觀念的檢討。  作者簡介  麥可.溫特霍夫 Michael Winterhoff  德國兒童與青少年問題研究權威,一九八八年創辦心理診所,有二十年兒童心理醫師實務經驗,擅長以社會變遷的角度分析家庭教養問題、兒童與青少年心理障礙。他觀察門診無數案例及當今學校與社會現象提出建言,許多教養著作均再版不斷,其中以「小皇帝」系列備受家長推崇,在重視教育的德國造成轟動,引發一股激烈的討論熱潮,並風靡全世界。  譯者簡介  王泰智、沈惠珠  夫妻檔。早年在北京和德國大學攻讀德國語言文學,畢業後長年從事外事工作,先後於德語國家任職近三十年。九○年代退休後,開始翻譯工作。至今已為三十餘家出版社(包含臺灣和香港出版社)翻譯出版各類德語書籍八十餘種,著有國外回憶散文集《沿著易北河》(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一九九五年)。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這樣教,小皇帝變成好孩子!掌握三大心理關鍵,沒有孩子不受教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