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把妳生回來

Rachel Stanfield-Porter 寶瓶文化
出版时间:

2010年07月29日  

出版社:

寶瓶文化  

作者:

Rachel Stanfield-Porter  

译者:

:張瓅文  

前言

  序獻給曾經的生命  直到我親身經歷失去寶寶後,我才知道這有多難過。不只是會影響父母,就連他們的家人以及朋友,還有所有關懷準父母,要與他們一同分享喜悅、期待新生兒到來的人們,也都會感染到這份傷悲。  可惜這是發生在許多人身上的殘酷事實,在澳洲,每四個孕婦中就會有一人無法保住寶寶。  我的第一個寶寶在二十三週時出生,他的生命不到一個小時。但我不像其他失去寶寶的父母一樣無助,我很幸運,當時陪在我身邊的人都充滿智慧,因為他們都曾走過這條路。而在醫院的護士和社工,也不斷鼓勵我去看寶寶,並且鼓勵我們哀悼失去的孩子,這點點滴滴,讓這個短暫生命變得如此真實。  後來,以我祖父之名,我們將孩子取名為艾薩克,讓醫院的牧師為孩子舉行喪禮,並將他的骨灰撒在我姐姐的農場,在那裡我們種植一棵樹木,作為對艾薩克的紀念。  他那微小而無生命的大體,可以受到尊重與人性化的待遇,是令我可以正常地告別孩子,也能因此感到安慰的原因。  但對其他人而言,他們仍舊得沉默地面對一切,往往在莫名失去孩子的情況下,院方卻迅速處理掉流產或早產寶寶的遺體,徒留排山倒海而來的悲傷情緒,讓哀慟的父母親默默承受。  有多少父母親,在為他們的失去感到悲傷時,還要面對「下次會更好」這種不恰當的「安慰」?  雖然這些建議都是出自於善意,但從我自身的經驗,我知道接受事實的重要性,並且要紀念這曾經存在過的孩子。在我懷有艾薩克的那幾個月,我們每一天、無時無刻都緊緊相連。我深愛著這個小生命,我樂於為他而懷有夢想、計畫未來,與他一起共組完整的家庭。  或許他的傳奇故事,是他唯一能留給弟弟的一切。他的弟弟奧斯卡現在已經八歲了。而艾薩克讓我瞭解到,沒有比生命更偉大的禮物,而且你也不能將一切視為理所當然。每天,我都很珍惜這份幸運,珍惜能有第二次機會生下一個健康的寶寶,擁有這份生命中最珍貴的禮物。  我希望這本書能幫助其他有類似遭遇的父母親,妥善處理他們的「無聲之淚」──這也常用於形容我們失去所愛的孩子。希望它能幫助徘徊在悲傷邊緣、面對黑暗的人們,陪伴他們面對悲傷,重新燃起對未來的期許。  謹以本書獻給所有曾經短暫觸動我們生命,卻改變我們一生的寶寶。德博拉.托馬斯ACP雜誌群總經理前言無聲之淚  歐普拉、妮可基嫚、寇特妮考克斯,以及眾多名人、運動明星和遭逢寶寶死亡的父母,皆不斷呼籲各界重視死胎與流產的真實數字,因為這是一個與外界隔離的角落。直至最近才有各界名人站出來公開發聲,訴說他們失去孩子的經歷。  就如同我們在心肝寶貝身上滑落的無聲淚水,這也是長期以來,世界各地的無聲失落,大家不會公開討論失去的寶寶,只會告訴這些女性「再試一次」、「這本來就很自然」、「日子還是要過下去」。  但是請問,如果我的母親過世了,我應該再試著接受新母親嗎?父親死於癌症是很正常的事嗎?如果我的妹妹死於車禍,我該若無其事的繼續過日子嗎?事實上,寶寶的死亡,應該也要被視為生命的重大事件,應受到家人的重視與支持。  該是改變的時候了。  我永遠記得,在我隔壁床那位藍眼黑髮的年輕母親,當她背靠枕頭坐在病床上,為剛出生的兒子哺育母乳時,在她臉上滑落無聲的淚水;因為在同一天,我的兒子死了,就是這份烙印心底的回憶,引導我繼續向前走。  因為意識到我剛經歷過的悲劇,那五味雜陳的感受,在在都衝擊著我的身心靈,當我們目光交會時,我的淚水也不禁滑落下來。  院方將我安置在產科病房裡,從育嬰室傳來新生兒哭聲的回音,不斷包圍著我。在育嬰室裡,寫有我兒子約書亞名字的那張小床上,空無一人。  有一個母親,一面抱著她的新生兒,一面卻為另一個懷裡空盪盪的母親潸然淚下。  這些無聲的眼淚,以及失去孩子充滿絕望的感受,從此徹底改變我的人生。  在我的床尾掛有一塊牌子,上面用紅色粗體字寫著「自發性流產」。當我蹣跚地從床邊走向洗手間時,我不可置信地看著那塊牌子──我瞇著那腫脹、充滿淚水的雙眼,看到這一切,也才瞭解為什麼其他病患與訪客會冷眼看我。他們有可能認為是我自己拿掉了孩子。這種態度也反映當時醫院的過時制度,但現今情況已有大幅改善。  早在兩年前,我曾在墨爾本一間知名的產科醫院急診室,經過一陣匆促的檢查,再經歷兩個半小時的等待,院方只告知我有表面出血,並建議我要冷靜下來,然後就叫我回家了。  但我的人生,也就在那天起了轉變。  當我不安地坐在繁忙的急診區時,護士正在評估病患情形,我看到有個護士對她同事談起其中一名婦女的狀況,說她「只有幾個月,有些微出血……還不急,她可以等」,然後,等她轉身來看我的情況時,卻順口提到那個女人,說:「她懷孕了,孩子可能保不住。」當下,我內心一陣煎熬,為的是醫務人員對於這類事情的處理態度。  後來,院方只是叫我回家,如果還有任何問題,打電話與醫院聯繫即可。但幾個小時後,我的寶寶以斯拉在家出生了,當時,我只有獨自一人。許多人以為那處境只是淒涼,可是事實上不只這樣,我簡直感到恐懼、急迫和絕望,但我找不到一個正確的字眼來形容或解釋我真正的感受。我的人生一直不斷地在壓抑情緒,這是我首次公開「說」出細節。  我們將以斯拉的遺骸埋在後院,以十字架標示出他的位置。我們家裡的成員,沒人正面提起過這件事。我始終不曉得,他們是否瞭解我真正的感受。我們沒有直接告訴鄰居或遠方親友,所以他們還是不斷地問孩子何時出生。  我關上了嬰兒房的房門,打包寶寶的衣服,然後讓自己回到忙碌的工作──我一直都善於讓自己回歸原點……至少我自己是這麼認為。  這也是我在十五年前創立「邦妮寶貝基金會」的原因之一,從此我認識了無以數計失去寶寶的家庭。我也到美國、紐西蘭、英國等其他國家設立分部,並與為數不少的醫療專業人員有所交涉。  這是一段崎嶇、艱難,充滿情緒起伏的過程,但也比我想像中更有成就感。這是我未曾想過的榮耀,也讓我意識到,如果你有足夠的熱情,你就能實現一切,而你生命中最痛苦的時光,也會轉為幫助他人的正面力量。  就在我第三個兒子丹尼爾出生沒多久,助產士將他抱給我時,我轉頭對我的先生艾倫說:「我們真的很幸運,有些人可能永遠無法體會這種喜悅與滿足──因此我們必須幫助有相同遭遇的哀慟父母,給予他們力量與繼續走下去的希望。」   十七個月之後,我們再度幸運產下約爾舒,一個八磅重的健康寶寶。  雖然我知道設立悲傷諮詢服務的必要性,但我從不知道,為什麼自己兩個兒子會這麼早就離開這世界,只能想到的是,或許藉由協助正確的醫療研究計畫募款,我們可以幫助其他人找出答案。  隨著「邦妮寶貝基金會」的成長,業務日益繁忙,也有越來越多的家庭迫切尋求支持,一直到我決定寫《把妳生回來》,我才有機會回頭審視過去的一切。  而在我為了寫這本書,到澳洲各地採訪時,儘管知道自己在這方面已經有多年經驗,卻也不免為這些真實故事和失落、悲傷、痛苦及盼望等種種情緒反應而動容。  採訪期間,我的心情有如坐雲霄飛車般起伏,充滿淚水、擁抱和微笑;有時候會因為當初掙扎想要活下來的早產寶寶,現在很健康而感到開心;健康的小惡魔,能讓父母親茶餘飯後,一再與他人分享這份愛與喜悅。尤其聽到當時辛苦來到這世界的寶寶,現在有多麼地健康與正常,更是振奮人心。但我心裡始終記得這個悲傷的數字──在澳洲,每天還有大約兩百名的寶寶,因死胎或流產而無法來到這個世界;以及每十名新生兒中,就有一名是早產兒。  當您閱讀這本書時,您會體會到這些活生生的故事裡,充滿痛苦、悲傷、犧牲、期盼、喜悅和其他種種的情緒。希望藉由此書,能幫助您更加體會無數個失去孩子的家庭,多年來所受到的影響,以及他們內心的真實想法與感受。這本書是持續在我們身邊發生的悲劇、淚水以及戰勝逆境的故事。  身為讀者的您,不必非得親身經歷失去孩子,您也可以是為了其他有類似遭遇的親友,幫助他們認識悲傷。  感謝您閱讀本書,並成為我們這趟《把妳生回來》旅途的一分子。瑞秋.史坦波特邦妮寶貝基金會創辦人

内容概要

  有一種愛,很想念卻無法相見──  那是,媽媽來不及看見肚子裡的妳健康長大。  有一種愛,很滿溢卻無法付出──  那是,媽媽好想要一個妳卻遲遲等不到。  這種愛,是最令人心疼,卻無聲在角落被忽略的愛……  「孤兒」,是用來形容失去父母的小孩。   那麼,失去小孩的父母呢?  我們,卻無法為他們找到一個名詞。  第一次,當你成為「爸爸」和「媽媽」──  有好多朋友,可以陪你分享新生的喜悅;有上百本書,可以教導你如何養育和照顧。  但是,當你不幸失去了「他」,你才發現──  沒有一個人,可以陪你面對離別;沒有一本書,可以指引你走出悲傷、找到希望。  期待的孩子變成了來不及誕生的天使,身為父母親的你,還真實存在過嗎?  這是一本寫給失去孩子的父母的書。  在世界上,有超乎我們想像的人,曾親身經歷過這種傷痛,無論是流產、死胎、早產、或死於併發症的寶寶。也有許多期盼當  父母的人,卻無法如願等到屬於自己的寶寶來臨。  不論是遭遇哪種情況的父母,內心的痛苦與對孩子的思念,都一樣深刻。但我們無須獨自去面對悲傷,看著書中這些父母的故事,你會發現被眼淚封閉的自己,其實並不孤單。  失去絕對不是人生的終點,在傷痛之後,我們仍可以找到繼續前進的方向。「把妳生回來!」不只是期待離開的天使再次降臨,更是做母親的「妳」給自己的重生!本書特色  即使失去,我們仍會找到重生的勇氣!  一本指引失去孩子的父母,重拾人生希望的心靈療癒之書!  

作者简介

  作者簡介瑞秋.史坦波特(Rachel Stanfield-Porter)  澳洲人。她一共擁有過四個孩子,但因為死產及流產之故,前兩個男孩都沒能保住,因此,她深知組成家庭所需經歷的喜悅與悲傷。在身歷生命脆弱的無情打擊之後,再加上個人悲傷經驗與缺乏適當支持等等因素,促使她成立「邦妮寶貝基金會」。  她致力於幫助有相同遭遇、同樣經歷悲痛情緒的家庭,並希望能減少每年嬰兒的死亡人數。「邦妮寶貝基金會」成立滿十五年之後,每年成功協助經歷新生兒哀慟的澳洲家庭多達五萬個,他們並提供各醫院重要的醫療設備,希望能保住更多新生兒。這個基金會目前是澳洲悲傷諮詢服務的領導機構,許多夫婦在失去寶寶之後,便會轉向基金會尋求協助。  《把妳生回來》是瑞秋的第一本著作。譯者簡介張瓅文  台灣長榮大學翻譯研究所及英國曼徹斯特大學雙碩士。曾任多所大學的口、筆譯兼任講師,是學生眼中的嚴師;但走出教室之後,只是一個足跡遍及世界,喜愛獨自旅行的背包客與調酒師。現為帶著電腦流浪的自由譯者。

书籍目录

序 給曾經的生命前言 無聲之淚第一章 寶寶,再見第二章 寶寶,我無法不難過第三章 我好想當媽媽第四章 尚未成形的天使第五章 如果你能長大第六章 保溫箱裡的小奇蹟第七章 跨越孕育生命的難關第八章 超音波告訴你的事第九章 我們可以做什麼?第十章 孩子,寶寶只是去了天堂第十一章 醫療人員的觀點第十二章 從選擇好醫院開始第十三章 寶寶,你永遠在我的生命裡第十四章 創造新的未來尾聲


编辑推荐

「不論在妊娠期的哪一個階段、因為何種原因失去了孩子,受創家庭的每一位成員都承受著極大的失落與痛苦。對於曾經擁有心跳的寶寶,我們都該正視他(她)是一個真實的生命,認同孩子的存在、傾聽父母對孩子的追憶、分擔父母失去的悲傷。除了陪伴,我們還有許多要學習的課題……」──【BabyHome營運長】王若彤  「這本書雖然以『失去』為起點,但是它更想告訴曾經歷此一類傷痛的讀者,如何在失去裡重生。這個重生,不止是再把孩子生回來,更是做母親的『妳』給自己的重生。畢竟,失去絕對不是人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把妳生回來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