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京都思路

壽岳章子(Jugaku Akiko),澤田重隆 馬可孛羅
出版时间:

2010  

出版社:

馬可孛羅  

作者:

壽岳章子(Jugaku Akiko),澤田重隆  

页数:

224  

译者:

張秋明  

Tag标签:

无  

前言

  推薦序  千年之城的變與不變  京都這座千年繁華之城與我的家族成長,牽扯著一段無法明晰的記憶斷層,多年來我一直試著從嚴峻的父親言談中,去拼湊那一段空白的種種,在記憶拼圖的過程中,我也逐漸拼湊出京都生活的種種,那些在壽岳章子書中所描述的京都,混合著我的記憶片段,似乎已經完成了一幅完整美好的京都生活圖畫。  壽岳章子在本書中提及她在大學畢業後,曾經在同志社高中擔任過三年的鐘點講師,而我的父親中學時期就是與我姑丈兩人,前往京都同志社大學附屬高中就讀,不過那已經是在二次大戰前的事情了。當時父親與姑丈兩人搭船從基隆出發,前往日本京都,途中船隻停靠門司港休息,之後由關門海峽進入瀨戶內海,最後停靠神戶港,再由陸路搭乘鐵道列車前往京都。  同志社大學是座教會學校,校園內有座紅磚造教堂(本書中有提及),以及有紅磚塔樓的校舍建築,這座學校位於京都御苑後方,充滿著典雅的校園風情。雖然戰後父親獨自搭船前往美國,在芝加哥大學繼續研究所的學術研究,但是我多次聽父親提及「同志社」這個名詞,似乎少年時期的京都求學生活,在他的記憶中佔據了許多空間,而京都這座城市也成為他靈魂中夢縈魂牽的地方。  九○年代起,我多次前往京都旅行,去欣賞哲學之道的櫻花飄落,去看高瀨川畔的安藤忠雄建築,也去探尋那些京都人避之唯恐不及,由建築師高松伸、若林廣幸等人所設計的異形建築,甚至帶著三島由紀夫「金閤寺」小說去欣賞金閣寺;不過內心裡,我其實帶著一種尋根的情感,想要去尋回父親在京都的少年記憶,同時也綴補我內心對父親認識的空缺。有一次我到京都旅行,還特別到同志社大學去拍攝那棟紅磚造的教堂建築,將這張建築照片框畫送給父親,希望可以喚醒並開啟他的記憶之門。  二千年春天是個特殊的日子,同志社高中校友會寄來同學會的邀請卡,希望這些老校友可以在櫻花樹下敘敘舊。年紀大不喜歡出門的父親,原本懶得去京都一趟,但是想到原來班上老同學已有一半凋零,可能不會再有下次再相見的機會,在母親遊說下,父親終於答應去參與同學會。  離開京都半個世紀以上的父親,要回去參加同學會,心境上多少呈現「近鄉情怯」的焦慮,我可以理解那種心情,畢竟半個世紀以來,京都還是有許多的變化,最大的變化應該是火車站周邊的規劃。以前人們搭火車到京都,遠遠可以看見典雅的五重塔,就知道目的地到了;不過現代人來到京都,搭乘的是新幹線列車,遠遠望見的不是五重塔,而是像根蠟燭的京都塔,而整個京都車站也變成一座令人眼花撩亂的前衛建築,建築師原廣司所設計的車站複合體,曾經遭遇京都人的大力抵制,不過現在的京都人似乎感受到有一個現代化的門面,似乎也是一件不錯的事。我只是害怕父親無法接受改變後的京都,特別是那次旅行我們下褟在京都車站的正對面,從旅館房間窗戶望出去,看見的正是巨大的京都車站。  那次的同學會十分成功,櫻花樹像五十多年前一樣,依舊開的燦爛華麗;不過老同學們卻多已辭世,出席者有許多已不良於行,有些則是不聽醫生勸告,偷偷從醫院中溜出來的;當櫻花花瓣飄落之際,這些老先生們對人生的多變與飄零,都充滿了感慨與傷感。  同學會之後,我們帶父親回到同志社高中,當他步入校園那一刻起,突然像是回到少年時期一般,蹣跚的腳步突然輕快了起來,雖然拿著拐杖行走,卻連我差點也追不上他,他帶著我們看過了校園中的紅磚造教堂、教室以及餐廳,然後走出校園,在一座寺廟前的鐘鼓樓處停下,父親告訴我那是他們上戶外操練課時,經常歇息的地方,他試圖用手掌撐起自己,想爬坐上高起的石臺座,那是少年時的他常做的事,無奈現在的他已經爬不上石座;我扶著他坐上石臺座上,欣喜的父親臉上現出笑容,我才發現父親此刻擁有一種京都少年時的容顏。  我們離開學校往鴨川的方向走去,父親想去看看昔日租貸的宿舍還在不在?一路上他的腳步依舊飛快,走過了京都一些街巷弄堂,轉過一些雅致的街角,一排木造兩層樓老舊建築出現在眼前,其中一棟就是父親當年學生時期租屋的地方;令人訝異的是,看似弱不禁風的老舊宿舍,半世紀後居然還屹立不搖,附近社區的建築景觀也沒有太大的改變,京都的永恆性在此顯明出來!  父親又帶著我們繞過巷道,尋找昔日學生用餐的小餐館,他說他們都將這餐館稱作是「廣播電台」,因為只有此地有收音機,每次到那裡吃飯,可以聆聽廣播節目;這家餐館還有一項令人懷念的要素,就是餐館主人的女兒,是個可愛漂亮的女孩,同時也是這間餐館的「看板娘」,許多學生都是衝著這個漂亮女孩來此用餐。  我們在社區附近繞了許久,卻找不到父親口中的「廣播電台」餐館,心想:京都這幾十年來不會什麼都不變吧!在街角房舍前遇見一位老太婆,便趨前問她關於舊日餐館的事,想不到她竟然知道,她說:街角的房子就是昔日的餐館,餐館後來不作了,改建成一般住家;而她本人就是昔日餐館裡的那位「看板娘」。  人世間的滄桑變化,對於京都似乎算不得什麼;正如壽岳章子所說:「我依然很有信心地將未來託付給曾經相遇的人們,我相信只要有這些人存在,京都的街道仍將建在。」這一代的人或將逝去,但是所有喜愛京都街道的人,都將成為京都的守護神,繼續護衛著京都的千年永恆。  李清志                

内容概要

京都的街道巷弄風情萬千,千年來,交織著多少的人情韻味及歷史風華,世世代代,守護著千年古城變與不變的永恆。相對於《千年繁華》、《喜樂京都》以京都街巷為中心,訴說著壽岳章子家兩代的生活情味與故事,《京都思路》則是將焦點放在京都市郊的街道,介紹該地歷史、風俗及山村農民的人情往來。通往京都的道路,有時是熱鬧華麗、令人心動的路;有時是遠離塵囂、孤寂淒清的路。通往京都的七條道路,自古以來不知交織著多少人間故事。透過作者的細說從頭,親朋舊知的生活美學、街道的真實面貌、豐富多彩的自然景致和靈光乍現的歷史光輝,都一一深入人心留下懷念。周山街道,街談巷議中得知的雪山生活;訴說昔日鞍馬接道榮景的木炭批發商醬齋庵;敦賀街道,從若匣送往京都的美味鯖魚壽司;丹波街道,木刻十六漢熱情迎人的清源寺;一號國道的今昔與逢坂蟬丸神社的悲傷傳說;西國街道,勝持寺掩埋在四百棵櫻花樹下的華美庭院;奈良街道沿途綿延壯闊的南山城茶園……細膩感人的筆觸娓娓道出許多溫暖人心的生活小故事。搭配著澤田重隆纖細大膽、捉住京都接道精髓的插畫,文章與插畫渾然揉合──「京都三部曲」讓京都恆久精采!

作者简介

  壽岳章子  (1924~2005)。1924年(日本大正13年)出生於京都。日本**東北大學文法綜合學部畢業。1987年(昭和62年)3月從京都府立大學退休,結束了36年的大學教育工作。專攻中世日本語語彙和語言生活史。對女性史也十分關注。  相對於《千年繁華》、《喜樂京都》以京都市的街道為中心,訴說著壽岳家兩代的心情故事,《京都思路》則是將焦點放在京都市郊的街道,介紹該地歷史、風俗以及山村農民的人情往來。同時以獨特觀點對各地景觀的日漸遭破獲提出尖銳批評。  著作有:《千年繁華》、《喜樂京都》(以上二書均由馬可孛羅出版)、《修辭學》(共文社出版)、《女人活著》(三省堂)、《日本語的背後》(講談社)、《日本人的名字》(大修館)、《京都日常用語》及《思之深》(朝日新聞社)、《日本語與女性》(岩波書店)、《逝去的難忘日子》及《東北發信》(大月書店)等書。  ■繪者簡介  澤田重隆  (1918~2004)。1918年(大正七年)出生於東京。東京高等工藝學校(現千葉大學)圖案設計科畢業。擅長運用現代視角觀察日本各個城市及市民生活的百態,繪製出一系列的日本風情畫,並以此為終生職志。在本系列中,他以多樣的技巧和畫風畫出東京下町、京都、奈良等地,深深打動了讀者的心。  繪本作品有《千年繁華》、《喜樂京都》、《京都思路》、《鎌倉》、《東京下町職人生活》,以及《奈良的街道》、《節慶到了!嘿唷》、《煙火》、《魚市場》等。  ■譯者簡介  張秋明  淡江大學日文系畢業。喜歡閱讀與旅遊。  譯作有:《托斯卡尼酒莊風情》、《100個歐洲庭園》、《優雅的普羅旺斯假期》、《老師的提包》、《錦繡》、《父親的道歉信》、《旅人之木》、《模仿犯》、《火車》、《土屋隆夫千草檢察官系列》等書。

书籍目录

推薦序:千年之城的變與不變/李清志 序文:道路是相逢的場所/壽岳章子前言 兒時南禪寺的周邊巷道 適合拄杖漫步的向日町 京都思路、人生之路1、周山街道--往北桑田郡 嚮往北山的遠方 從飄雪的周山街道前往北桑田 爐邊會中改善的山村生活 守護美山町茅草屋頂的中野金平先生 蘆生所見的熊肉罐頭和佐佐里的兒童 三尊地藏王菩薩所訴說的三姊弟悲劇 美山町武正旅館是香魚蓋飯和茅蜩之鄉 九重櫻、牡丹盛開,常照皇寺的幽靜2鞍馬街道--對深山的憧憬 從南禪寺轉學到向日町 在岩倉同志社高中度過的鐘點講師時代 保存太古風貌的寶池 喜愛山端平八茶屋的父執輩 充滿神祕的鞍馬寺和街頭老店木炭批發商匠齋庵 杜若家的燕子花 弓削町高弓先生對造林業的熱忱3敦賀街道--前往春光明媚的久多 左京區的久多是全山紅葉的祕境 常本佐喜子女士自豪的山村生活 午夜的敬神儀式,志古淵神社的花笠舞 花折所見到的近代化浪潮與不變的風情 4丹波街道--追思丹波路 女校時期四十公里路的園部町遠足 八木山寺帝釋天的一百零八口鐘與燈籠 安置木刻十六羅漢的八木清源寺 龜岡出雲神社的春祭與丹波盆地的景觀 5一號國道--悠遊山科、八幡 一號國道與逢坂的蟬丸神社 曾作為軍備工廠的逢坂山隧道 桂川、宇治川、木津川的交會地 石清水八幡宮與懷石料理松花堂的發源地 八幡市內充滿魅力的古地名 一遇洪水便沖垮的「逐流橋」 6西國街道--幽篁深處乙訓之地 搬遷至向日町始知西山晚霞之美 四季魅力不同的舊乙訓郡古社寺 長岡京市的柳谷觀音和舅舅岩橋武夫 目睹過動盪不安日本歷史的大山崎 7奈良街道--歷史、自然與人文 從街道名稱看歷史與文學 淨琉璃寺的靜謐和父親的身影 京都府唯一僅存的村莊,南山城 茶園遼闊的和束町與宇治田原町 後記  澤田重隆 京都系列三部曲描繪完成

章节摘录

  敦賀街道——前往春光明媚的久多常本佐喜子女士自豪的山村生活  那是我第一次的久多之行。之後經過了幾年的歲月,才又很意外地造訪久多。因為時間久遠,是什麼樣的機緣我已不復記憶,總之,從此便不時跟在久多「生活改善團體」奮鬥的常本佐喜子女士開會見面。常本女士就像是一般生活在農村、健康開朗的女性,而生活改善團體的組織其實日本全國各地縣市都有。就國家而言,跟農林水產省有關;以自治體來說,則隸屬於農林相關部門;其宗旨是基於女性的眼光來關照農村生活,以女性的心思重建生活,並具體推動各種活動。這是一個以女性為主的聚會。  我原來就跟丹波地區這種類型的組織有好幾十年的交情,彼此感情深厚。一年一度我都會回去住住,自稱是「壽岳章子的返鄉之旅」。我的作品中也常常提到丹波生活改善團體的成員,我的確從她們身上學習到很多。  丹波,尤其是船井郡地區的團體,真可說是我的知心朋友。而京都市左京區花背、久多等地方團體也很積極地辦活動,所以我才有緣認識常本女士,激盪出美麗的火花。  經由媒體得知久多有一種花笠舞的祭典,我很想一睹為快,只是聽說該祭典是在深夜舉行,住宿成了一個問題,當時常本女士立刻拍著胸脯邀約:「就住我家吧!」幫我解決了難題。  祭典的日期是八月二十四日,是在鞍馬到花背、久多一帶舉行過名為「舉火」的中元習俗。我沒有看過舉火儀式,聽說是將點燃的火把投射進高舉在半空中的鐵籠裡,場面十分雄壯。我固然是為了欣賞花笠舞而去,但看到沒有燃燒殆盡的黑色火把,在寂靜暗夜中舉火儀式的火花似乎已歷歷在目。  這裡雖是京都市左京區,卻沒有公營的交通工具,還是得麻煩別人開車相送,還好我研究室的助教和田真弓小姐開車技術很好,於是我們懷著雀躍的心  情上路了。  行走路線跟那一次秋日的吉普行一樣,從滋賀縣的梅木村左轉進入久多,景觀依舊。我們下午便到了常本家,老朋友的家是黑色油亮木頭搭建的傳統民的外牆,完全融入在自然風景之中。泥地廚房的木桶裡是接引自山上的泉水,從屋前田地摘回來的蔬菜已清洗乾淨,就像一幅懷舊的圖畫一樣。我們悠閒地坐在令人心情放鬆的客廳裡,紙門上描繪著美麗的畫(當時沒有仔細看,可是後來造訪時,很高興地發現其中一扇門畫的是雁鳥。事實上我跟雁鳥有一些淵源,起初是因為國語學的研究,後來範圍越來越廣,如今我已經是十足的雁鳥迷了。凡是跟雁鳥有關的圖案總能引起我的興趣)。  稍事休息之後,常本女士帶著我們到準備參加花笠舞的村民家拜訪。來自各村落參加舞蹈的人們,會用美麗的紙花裝點各自手上提的燈籠。從前是讓小孩子戴在頭上,今天則改由男性拿在手上。  許多美麗的花笠已裝飾完成。一朵朵紮滿小花的裝飾物,有種令人屏息之美。色彩雖然不多,就是穿插著紅、黃、綠、白,也顯得繽紛豪華。紮在垂掛著布幔的燈籠上,是各種的紙花,如菊花、百合、玫瑰等;燈籠周圍則貼上精緻的剪紙,可以想見燈火點燃時,浮現不同的圖案會有多美麗,直令觀者心動。  由於是古老的祭典,不論是紙花還是燈籠製作一切經由男人的手,女人是不能觸碰的。身為男女平權主義者的我固然有些在意,但只要現實生活中不涉及蔑視女性,我還是接受這古老時代留下來的美麗傳統吧。我們心滿意足地回到常本家。流經村落的小河發出清澄的潺潺水聲,河邊有吸引我們注意的東西,一些平坦和長型石頭堆疊成佛像的樣子,高度約二十公分上下,共有六尊,前面供奉著可愛的野花,那是「川地藏」。這是多麼富有人情味的景象呀,我對這安靜山村的宗教虔誠十分感動,堆疊在長型石頭上的平坦石頭,果真是路邊的地藏菩薩。  回家之後,不久便開始用晚餐。  「香魚」,一種高級的河魚。在溪流很多的京都,時令一到可是高級餐廳大肆宣傳的美味,我也曾經享用過。另外我們家附近有間隨時都有新鮮魚貨的魚家,屋齡有一百五十年之久,高大的茅草屋頂、紅色販,也會幫客人外送。記得有一次老闆打電話來說「今天有不錯的香魚進來了」,「那就烤好送來吧!」我這麼拜託他,那一天我們全家人高高興興地一人品嚐了一尾。  然而能夠無限地大啖新鮮香魚,我可是到了常本家才有此經驗。聽說佐喜子女士的先生為了我們要來,將事先在河裡抓到的香魚養在庭院的流水中。不同於一般養殖的肥美香魚,天然的香魚肉身緊實,芳香四溢。從沒吃過如此可口香魚的我大飽口福,直嘆只吃過一兩尾哪裡能知道香魚的真滋味。個性豪爽的佐喜子女士,怕我們客氣,不斷地勸我們盡情享用。主觀來說是無限,客觀統計我大概吃了有七、八尾之多吧。  大缽裡裝的是我最喜歡的煮山菜,我也是大快朵頤地挾食,其他還有許多精心製作的料理,愛吃的我嘴巴動個沒停,感覺到久多的訪問已然盡興了,但我們畢竟是來參觀祭典的,這一切還只是剛開始呢。  我們在屋外的浴室洗澡,聊起了山居生活的種種。對我們這種偶爾一遊的外來客而言,山居生活的吉光片羽聽來都是喜悅;但是長年累月的山村營生卻是充滿了辛苦。家家都各自有山林,照理說應該過得很富裕,可是今天的木材需求狀況大不如前,對國內造林業者產生絕對性的衝擊;換句話說賣了也沒有什麼利潤。像北山杉那種特殊的木材還能有特定的市場,其他的日本木材則是一片愁雲慘霧。「雖是如此,但總不能放下山林不管,平常的照顧還是得做呀。」  佐喜子女士到了夏天就得上山。我心想這裡是涼爽的山村,又是在茂密的森林裡工作,應該不會很辛苦吧;其實不然,山上環境既不通風又很悶熱,加上常有蛇出來嚇人;而且還有田裡的工作要忙,製作馬栗餅也很辛苦,要不斷沖水洗掉馬栗的澀汁,再用心地磨成粉。  我以為勤奮的佐喜子女士是當地土生土長的人呢!但她其實是從京都市區嫁過來的。我聽了十分驚訝,於是提議要幫她拍張照片,她卻表示得先換套衣服才行。  「就是這樣才好呀,可以讓人知道妳勤奮工作的樣子。」我說。  即便是工作服,她還是希望能盛裝而出。  原來如此!看著她換好的服裝,果真是不錯。藍色的綁腳褲,碎白點花紋的和服,袖口纏著花棉布的細繩;綁腳褲繫著白色腰帶,十分清爽;頭上俐落地綁著頭巾,站在門邊的姿勢,完全是根植於大地、認真工作的女性形象。好一個堅強又美麗的女子,身上散發著遠從城區到山村勤奮工作的歲月光華,多麼令人心儀呀!雖說去換衣服,卻還是一身工作服而非外出服,我可以感覺到她對自己工作的驕傲!  午夜的敬神儀式,志古淵神社的花笠舞夜漸漸深了。接近午夜前的二、三十分鐘,我們才開始往祭典所在的「志古淵神社」出發。外面除了家家戶戶的燈火外,一片漆黑;進入山裡更是陰暗,夜晚的天空閃爍著滿天的星光,這樣的夜令人想起了宇宙,神祕幽玄;過了不久便能聽到人聲嘈雜,終於抵達神社了,果然聚集了許多人,大殿裡的祭神人員也讓我們捧著大酒杯飲用祭神酒。  不久,白天看到的捧著花笠的各村居民開始舞蹈。真是安靜的舞蹈呀!只有些許的舞步,幾乎就像是步行一樣地動作簡單,可是他們並非只是在走路,前後左右地移動著,的確是在跳舞,而且還唱著流傳已久的安靜歌謠。  多麼安靜而簡單的舞蹈呀,果然是為祭神而跳。據說這個神社平常都沒有人,舉行祭祀的時候,主祭的神官還專程到若狹灑水淨身。對了,這裡離若狹也很近。  約莫跳了一個小時吧,祭典就結束了。少數幾個出來營業的攤販也收攤了。捧著燈籠的人們各自回到自己的村落;看著他們靜靜離去的身影,我深受感動,漆黑的道路上浮現微明的燈籠,遇到轉角燈光突然就不見,夜色真的很陰暗。我不禁思索起夜晚的意義,因為有了夜晚才教人思考,進而懂得利用燈火營生。  藉由這個祭典,我尤其感受到象徵人類所發明的微光——燈,和夜晚神祕黑暗之間的對比。  回常本家的夜路十分陰暗,當時我才注意到原來黑暗也分好幾種,真正可怕的黑暗、高山森林震撼人心的黑暗、在閃耀星空下的黑暗,也想到了和自然共存時人類的柔弱與強悍。  總之這是我有生以來第一次的經驗,不免心情有些激動。回到家喝過茶,便準備就寢。  剛開始還有些興奮,不久便安然入睡了。  第二天我們收下了佐喜子女士自己做的稻草手工藝製品,是可以清理桌面的小型掃帚和編織得很漂亮的隔熱墊,之後即踏上歸程。  歸途一樣選擇了上次秋天來時的回程路,往廣河原的路。在僅容一輛車身行駛的小路上爬上山頂,俯瞰著眼下的久多時,胸口感到十分的辛酸。那是個心靈豐富的人們所生活的山城,他們努力營生;雖然有許多的困難和辛苦,他們還是努力地過生活。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京都思路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