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絕版袁世凱

張社生 著 大地
出版社:

大地  

作者:

張社生 著  

页数:

288  

前言

  前言  張社生  革命啦,運動啦!  每次來時都是轟轟烈烈,  每次都以十二級以上的破壞力橫掃千軍如捲席。  而且每次鼓吹者都向國人保證,這次將徹底開創一個全新的時代。  我們總是一次次相信,  一次次地湊熱鬧,  一次次地賠上老命。  誰叫我們這個民族就好一驚一乍的熱鬧。誰叫我們相信不需要長期努力,羅馬可以在一天之內建造成功的神話。  這不?突一日,有人登高一呼:革命啦!馬上漢口街頭風起雲湧。熱鬧過後,只是沒了辮子。月亮還是那個月亮,趙莊還是那個趙莊。  查「革命」二字,老祖宗的字典裡沒有,據說是東洋貨。但是「革命」二字一經傳入,立刻成了咱們使用頻率最高的詞。也難怪,中國以前雖沒有這個詞,但是這些個事兒已經幹了三五十回了。  「革命」是什麼,其本意是有話不好好說,「我手拿鋼鞭將你打」。  可是中國人後來所說的革命,已經和剛傳入的本意大不一樣,從一個中性偏貶的詞變成了褒義詞。政客往往用之標榜自己,給政敵於「革命」二字前再贈送一個「反」字。我納悶了,不是都說咱們是浸泡在儒教文化中的「化民」?曾幾何時,「中庸」二字被走極端的「革命」二字給換了?  多想想就能想通:中國人多,擠得很。特別自乾隆後,人口上了四億!一位十八世紀在北京工作的傳教士明確指出:「人口過多,迫使中國人不養牛羊,因為供養牛羊的土地必須用來養活人。」   人多地少,慢慢地養成了潛意識裡的一種極端的自我保護能力:非排擠打擊隔壁的王二,否則不能得那一畝二分地。  所以我們這個民族有一種劣根性叫做「窩裡鬥」。  血淋淋的「革命」二字傳入中國,於「漢奸」、「賣國賊」外,咱們又多了一種打壓別人的手段。  我以前很少看民國歷史,大學期間最不喜中國現代文學史。為甚?因為咱們的先人動不動就給人貼標籤,戴帽子。  歷史,管他好人壞人,把人家幹過的那些個事兒原原本本地都端將上來,我等自有評斷。不是說:「人民群眾是最偉大的,而我們往往是幼稚可笑的」嗎?到了節骨眼上就不這麼想了。  晚清民初,梁啟超提出「只問政體 ,不問國體」,以為堅持這條就能救中國。這百年來的歷史多次證明,只問上層建築不問基層「群體」是最大的書呆子氣。曾幾何時起,世界上的制度條文或多或少地都被引入中國。熱鬧後,留下什麼?  你不能說引入者動機不純,只是這些個舶來品實踐下來,不是水土不服就是被稀釋、被同化,最後被扭曲了。  強勢者如我們的偉大領袖,窮晚年精力發動「文革」,還引經據典說:「馬克思主義的道理千頭萬緒,歸根到底就是一句話,造反有理。」最後也不得不對尼克森感歎道:他「沒有改變世界,只改變了北京附近的幾個地方」。  為什麼?  這就引出一個中國特有的「群體」現狀。  大清國和別的主要大國比,不在經濟的高低,人口的多少。最大的不同就是「群體」沒有「被近代」過,整個國家不是人家所說的近代意義上的國家。  咱們大清國基本分兩塊,一個是皇家,一個是「臣民」。用袁世凱的話說:清只是一個朝代,不是一個國家。  清國就像一個大村子,皇家是村中的大東家,皇上是大東家掌櫃的。圍繞著這家大戶,有一批稱之為一品、二品……跑腿的和幫閒的,剩下的絕大多數人家都是日出而耕、日落而息的小散戶。  平時大東家居高牆深宅裡,吟詩作畫,和大家老死不相往來,只在秋後收租子時才打下照面。  所以咱們這個大清國,和歷代王朝一樣,歷來是「東家的事兒東家管」,「百姓的事兒百姓管」,是個比較極端的二元社會。  因此別指望,有什麼事兒老百姓會拿命來捍衛。「群體」沒有「國家」概念,不會和你同生死共患難。  用眼下一句文縐縐的話說叫「沒有公民意識」。生活的艱難和社會的排他性,讓每個個體都將防衛的底線畫到自家門口。  這才是問題所在。這些問題百年來也沒有徹底解決。  君不見,為了一個公用面積裡的醬油瓶位置,筒子樓裡的知識份子可以大打出手;打後當事人還能回到斗室,鎮定自若地寫出一篇「主旋律」的好文。  君不見,走遍中國,公路旁的樹上到處掛著丟棄的白塑膠袋,在風中嘩啦啦作響,不禁使你想到拜倫的詩:「……你的旗幟雖破,而仍飄揚天空;招展著,就像雷雨似地迎接狂風。」   可是政客不管這些,人家都喜歡自上而下入手,關起門來定幾項制度,容易而且政績看得見。好樣兒的如光緒皇帝,數千年的舊制度,人家103天裡發了數十條手諭就想改變,後來一個上午就讓人給廢了。事後發現除了康有為們憤怒外,國人大多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百姓鬧不明白「變法」,大夥兒最多把它看成是大東家的老媽和兒子吵嘴。出於數千年頂禮膜拜的「孝」,大夥兒指不定還認為老媽有理呢!  再說,政客也沒有這個能耐,他們有的只在位子上三五年,多則十多年,最極端如康熙同志幹「革命工作」60年,能根本上解決什麼問題?  啟超同志,說到底,從來沒有「被近代」過的國人是消受不起你這個「政體」、「國體」的。所以我的觀點是「不問政體,不問國體,只問群體」。  有什麼樣的人民就有什麼樣的政府。別怪東怪西的,問題就出在「群體」自己。  根本的還是要從一個個個體做起,「群體」好才是真的好!  群體是「半野蠻人」狀況,制度裝扮得再漂亮,標榜得再先進也會露餡兒。  「群體」如果是優秀的,「被近代」過的,不二元社會的,再爛的制度也能發揮到美的極致。  只問「群體」,其實最難!因為要從娃娃抓起,要全民識字;培養公民意識,消除「患不均」之感。  這類事兒聽起來語不驚人,做起來沒轟動效應,而且十年八年看不出效果來。所以任何政客都喜歡奢談短平快的「政體」和「國體」,他也知道這是治標不治本的事兒。  不要相信羅馬是可以一天建造出來的。  也不要相信民初的悲劇是有一個特別「孬」的人直接造成的,以為歷史上沒這個人就一切OK了。  袁世凱何人?不過一政客也,最多是偉大的政客(政客稱偉大的大有人在)。  政客的專業就是看風使舵,投人所好。如果這手不會就不是專業政客。  試想,如果20世紀最初幾年,「群體」沒有立憲的思潮,袁世凱不會貿然去充當那個「立憲派領袖」。  如果1911年,大半個中國的「群體」都不想試試共和,他也不會說:「世凱深願竭其能力,發揚共和精神,滌蕩專制之瑕穢。」  如果1915年秋,「群體」沒有厭倦了共和的吵吵鬧鬧,想「老主子」了,袁大總統也不會去打造那把龍椅,「洪憲」一回。  說得明白點兒,民初的那些事兒和任何個人都沒多大關係,全在那時的社會。  後人看這段歷史,別忙著貼標籤。  特別要注意的是,那會兒大夥兒的想法老在變,絕不能拿1909年上半年的民意去套下半年的事兒,到了1911年更是一天一個「民意」。也難怪,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睡了三千年,一覺醒來,發現烏龜要跑到終點了,這下急啊!正所謂「清朝的突然滅亡,現代的東西被嫁接在了幾千年的樹上」。(紐約時報語)  了解這些,你再來看袁世凱,就不會說他一會兒忠於大清,一會兒出賣大清了。  所以本書特別在意袁世凱當國那段時期的社會「時文」和同代人、身邊人的回憶,在意歷史的原汁原味;特別在意國外報紙在這方面給我們留下的諸多細節。這也算是一絕吧!  為市場計,本想演義一下袁世凱。後來一想,自己從不看武俠,也不翻演義,做不來!所以本書將不會模仿《明朝那些事兒》,以強烈的個人情感,近似武俠的筆調,去「英雄」、「狗熊」主人公。這裡沒有結論,結論由您自己給。  張社生於北京朗琴園  二○一○年三月二十四日

内容概要

  袁世凱究竟是怎樣的人?歷來眾說紛紜。袁世凱其實一身的矛盾:生就一副莊稼漢的面孔,卻有「國之能人」的肚腸,人不足五尺卻是中國近代第一個「職業軍人」,倡言改革卻一妻九妾,相信風水和宿命,一生辦國事無數,卻留下「竊國」之名。  比之國人的臉譜化,當年西人的報刊雜誌卻對袁世凱有幾乎全然不同的描述和評價,且關注熱度經年不衰。光1900年至1916年的《紐約時報》就有超過500篇的時文涉及到袁世凱,讀來讓人有另一人之感。  《絕版袁世凱》之所以稱絕蓋出於三:  一曰「史料絕」。大量有關袁世凱的圖片史料包括口述回憶,或者來自於100年前西人報刊,或者由其親人,身邊人提供。其中不少為首次公開發表。  二曰「文風絕」。作者秉承《絕版李鴻章》的風格,以輕鬆詼諧的筆調講述一個「沉重的袁世凱」  三曰「親歷」。作者三下河南,造訪袁世凱出生地項城,最後歸宿地安陽,首次完整還原業已消失的「項城袁寨」和「安陽洹上村」並親繪了復原圖。  全書對袁世凱的刻劃描繪細節逼真,入木三分,令讀者如聞其聲,如見其人。

作者简介

  張社生,1984年在上海文廣集團任文藝編導,1994年獲美國紐約理工學院傳媒藝術系電影和電腦特技專業碩士學位,後在美國從事電視製作和電影獨立製片人工作。  2001年回國發展,多次和中央電視台合作,其作品在國內外多次獲獎。其參加執導的《森林之歌》獲得第24屆中國電視金鷹獎電視記錄片最佳編導獎。創作手法強調聲畫的作用,擅長在作品中設計跌宕起伏的奇特節奏效果。所著《絕版李鴻章》獲得2009年上海圖書獎。

书籍目录

第一章 袁世凱素描作為男人的袁世凱袁世凱的女人緣袁世凱的那雙眼睛袁世凱體壯如牛不明大勢卻能辦好差「視黃金直如土塊」辦事嘎□脆,什麼人都敢用耐得罵 死豬不怕開水燙從喜歡侃大山到謹言慎行開會喜歡慷慨陳詞和孫中山比袁世凱的演講差一個檔次第二章 北洋袁世凱小站練兵前的「買辦袁世凱」軍人袁世凱《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的前世今緣袁世凱手下的龍虎豹山東巡撫任上,義和團發不了功直隸總督袁世凱,全國勞動模範袁世凱和慈禧太后袁捲入了後慈禧時代的權力鬥爭袁世凱這次真給嚇著了袁世凱與攝政王載灃紐約時報記者訪問袁世凱第三章 尋找消失的洹上村洹上村,中國第一村洹上村是怎樣消失的洹上村消失算什麼?袁世凱為何對洹上村一見鍾情再現洹上村「城堡」來自於一個一世的惡夢住宅院玄機重重外中內西,老袁也時尚誰說袁世凱不會寫詩「養壽園」有點中南海洹上村循環經濟搞得好袁世凱用錢的秘密洹上村其實有點怪自己沒墨水,孩子身上補回來袁世凱在洹上村的日子怎麼過潛伏在洹上村裡的「電報房」袁世凱也怕「拆遷釘子戶」洹上村裡住了多少人親歷者揭秘袁家人生活起居第四章 袁世凱出山袁世凱出山大總統沒有安全感想當年「竊國大盜」是「救世主」媒體惡炒袁世凱半新半舊最受歡迎袁大總統演的三場「老戲」倒是袁世凱磨磨蹭蹭徐世昌說袁世凱袁世凱剪辮子和革命黨人短暫的「愛情」第五章 最後的袁世凱 袁世凱和日本一蟹不如一蟹中南海裡的袁世凱終究想當皇帝敗在沒做好新老幹部交替帝制輸在臨門一腳的日本人袁世凱最後的日子歸去來兮 袁林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絕版袁世凱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