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形塑生活者大國 大前流心理經濟學

大前研一 天下
出版时间:

2009.1.17  

出版社:

天下  

作者:

大前研一  

页数:

368  

译者:

黃怡筠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聯合推薦  副總統/蕭萬長  經濟部部長/尹啟銘  台大副校長、台大國際企業學系教授/湯明哲  台大財金系教授/沈中華  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吳惠林  前台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執行長/黃育徵  別拿不景氣當藉口,想要更好,就從形塑自己開始!  20歲養成自我、30歲接軌全球、40歲財富管理、50歲運籌帷幄,才能為人生蓄積幸福能量。世界的環境正在劇烈變化,過去大多數人都不願正視這個討厭的現況,如今儘管大家對國家充滿怨言與憂慮,但依舊漠然順從眼前所發生的一切。  進入21世紀,我們是否能因應時代的變化,打開過去退縮、被動的心理。活在新時代中,我們該如何配合生命週期,有效管理金錢呢?趨勢管理大師大前研一先生創新獨具的最新觀點,帶給我們絕對優勢啟發。  作者在本書中提出一種全新的經濟概念,叫做「心理經濟學」,這種概念,甚至可稱作「心理經濟革命」。本書中除了探索日本人固有的奇妙心理,以及這種心理所造成的經濟與社會結構問題外,也從心理經濟學的角度提出一些具體建議。  同時也要針對個人的資產運用與人生設計提出建議。只要能改變日本人內向、保守的心理,日本就能獲得重生,成為一個生活者大國,成為二十一世紀的領袖國家。本書的最大目的也是在提倡這項目標。

作者简介

  大前研一  一九四三年出生於北九州市。畢業於早稻田大學理工學院。東京工業大學碩士,麻省理工學院博士。曾任經營管理顧問公司麥肯錫公司(McKinsey&Company )的日本分公司社長以及總公司管理要職,亞太地區會長。一九九五年離開麥肯錫。一九九六~一九九七擔任史丹福大學客座教授。目前擔任商業突破(Business Breakthrough)研究所大學董事長。著有《新?國富論》、《平成維新》、《新?大前研一報告》等著作,系列作品一貫地強調日本必須改革。  ■譯者簡介  黃怡筠  政治大學傳播學院碩士,輔大日文系學士。從事日文翻譯、口譯與翻譯口譯教學多年。譯作有《東京建築散步:流連在25座建築裡的幸福時光》、《京都千二百年》(馬可孛羅)、《養命神咒101:小倉浩醫學博士的健康夜話》(日白壽)、《嶄露頭角的成功法則》(合譯)(天下雜誌)等等。

书籍目录

推薦序前言序章 日本擁有所有的武器問題的原因完全在心態第一章 日本經濟不適用傳統的經濟理論超低利率政策、金融貨幣的寬鬆政策為何起不了作用?「日圓升值=壞事,日圓貶值=好事」的迷信日本整個國家逐漸變成「夕張市」景氣回復有望嗎?第二章 日本人奇怪的經濟心理日本人默默忍受低利率的原因為什麼不思考如何投資理財?缺乏生涯規劃的日本人第三章 心理經濟學將帶來新一波的繁榮政府的「北風」政策助長社會不安全球已經進入提高利率的競爭時代只要昇息就能帶動景氣復甦將資產從銀髮族手中交給年輕一代第四章 改變心態,付諸行動改變對「老年」的觀念退休城的構想人口朝港灣城市移動二十一世紀的世界首都-東京的願景第五章 把資金運用當作國家政策從生命週期規劃財務以一○%的投資報酬率儲備養老年金運用一千五百兆日圓個人資產創辦全球最強的基金吧!第六章 心理經濟與集體IQ日本的集體IQ不足以應付無國界時代日本人的集體IQ日本人的「村蕃觀念」降低國力改變模式與集體催眠越是小國「集體IQ」越高第七章 一個人就可以改變全世界復活的關鍵在「小政府」單單一位企業家就改變了日本終章 日本人的新生涯規劃

媒体关注与评论

  ?這是一本很有趣的書。去年九月全球開始陷入金融風暴,接著是全球經濟景氣頓挫、失業攀升、消費不振,各國紛紛端出刺激消費、擴大內需的大藥,但是各國情形不同,能否成功,本書從心理解凍的層面切入,提供了另一種更切實際的思維方式。」  --經濟部部長/尹啟銘  「大前研一認為日本現在最需要的是IC(Innovation and Change)。這也是台灣企業現在最需要的藥方。大前研一是位思想家,思考所得即已成書。雖然都是對於日本現況思考所得,但迭有創見。值得一讀,而且必須一面讀,一面思考他的想法


编辑推荐

  本書特色  作者在本書中提出一種全新的經濟概念,叫做「心理經濟學」,這種概念,甚至可稱作「心理經濟革命」。本書中除了探索日本人固有的奇妙心理,以及這種心理所造成的經濟與社會結構問題外,也從心理經濟學的角度提出一些具體建議。同時也要針對個人的資產運用與人生設計提出建議。只要能改變日本人內向、保守的心理,日本就能獲得重生,成為一個生活者大國,成為二十一世紀的領袖國家。本書的最大目的也是在提倡這項目標。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形塑生活者大國 大前流心理經濟學 PDF格式下载



  原文见本人博客,这里文字失去了字体颜色和字号,不方便阅读。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8f46f70100igd0.html
  
  
  大前研一竟然还在出书,本来都不打算读了。结果还是忍不住借来读了一把。他真是个可爱的老头,写了那么多书,文笔一般,但却很顺口,就如同说话一样,思想很有趣,批评日本的语气也很好玩~~日本有他这么一位有识之士,也算是日本的一大财富了。不管他说的有多少是对的,日本政府采用了他的多少建议,其本身的思想很多都是值得借鉴、批判地来吸收。我觉得,书中他剖析的日本人,怎么看都象目前的国人。这也是我觉得值得借鉴的原因之一了(个人意见,不爽的可以选择拍砖,我可以选择不理会)。
  
  这本《形塑生活者大国--大前流心理经济学》,书名起的很玄乎,也拗口。其实就是基于日本的储蓄现状从国际视野的角度,多方面分析日本的国情、日本人的心理、日本及日本人的前途和生涯规划等等。“心理经济学”这个词在我个人看来也是个噱头,就是心理上要强大起来,具备国际视野,从这个角度去提升个人及国家的经济上的竞争力。
  
  我的摘记是我个人感兴趣的,所以我没面面俱到的去摘了。真正感兴趣的就自己去看吧。这本书也挺厚的,376页,竖版的。我看这种还是没横版的快。
  
  -----------------------------------
  
  像日本这样,冀望藉由税收以及本国国民的储蓄,来保住国家繁荣的厚脸皮政府,在二十一世纪竟然还能存活下去,这件事本身就十分惊人!(BBF注:看到这里真的让我感觉太搞笑了~~)不过话说回来,这样的政府也是由同样麻木不仁的百姓所投票选出来的,可以说,大部分的百姓都敢于忍受这样的现状。
  
  (2030年,预计)国民有钱却没有军队(BBF注:因为人口老龄化),这样的日本对其他国家来说,恰好是一块大肥肉,是侵略的好对象,严格说来,这个问题比看护工不足的问题更为严重。
  
  日本投资者在接受金融商品的说明时,很多需要业务员再三保证本金的安全性,总是要问“本金会不会有问题?”甚至有人在买了基金以后,才了解基金不保证盈亏,慌忙节约,被扣了手续费后才破口大骂被骗了。(BBF注:不了解投资就盲目投资的人太多,各行各业、各方各面都能见到这样的“懒人与笨人”)
  
  大多数人即使不是为了具体的资金需求,也宁可把资产放在一个利率虽低、但随时可解约的地方(BBF注:缺乏安全感与调研的表现)。于是“重视收益”被摆到最后面,收益水准始终拉高不起来。日本的个人投资者尤其欠缺“投资组合”的观念。
  
  为什么日本人即使要死了都还坚持存钱,理由有三:一是没来由地对自己的经济状况忧心,二是未仔细思考金钱的运用之道,三是最根本的,就是欠缺一套生涯规划。
  
  日本人为了“以防万一” ,存下来三千五百万日元后又一毛不花地死掉,其实真正的原因是因为日本人“没有规划”。只要稍微想一想,规划一下,自然就能找到答案,也不须担心东担心西,为什么就是不用头脑想想呢?不知何去何从时,不做人生规划(Life Plan),也不做任何财务规划(Financial Plan)去执行人生规划,三十多岁年纪轻轻什么都搞不清楚,就开始担心(BBF注:我们周围也不乏这样的人吧,也许我们自己本身就是这样的人)。
  
  
  爱存钱是对金钱“不认真”的产物。在一个资本主义经济、自由市场经济的国家中,手上有钱就要加以运用,以钱滚钱让资产成长,这是天经地义的事。而且放眼世界,钱不要只拿来存,也要用在享受、赞美人生上,这也是稀松平常的事情。但是日本人有钱却只摆在利息只有0.3%的定期存款上,把资产拿盐巴腌起来。
  
  美国人在处理金融资产时,现金、存款只占13%,债券、基金、股票、投资合计达52%。“年金准备金”的部分在401K制度下,也用在投资上,因此美国人的金融资产绝大部分都获得活用。美国的存款利率在5%左右,即使不做理财存在银行里,也能回收相当的利息收入。但是加以投资运用的获利远大于存款,任由财富躺在银行里就显得“太可惜了”。现在日本金融机构积极买进的美国国债,美国人是几乎不买的。这也凸显出美国如何把自己的财政赤字交给世界上的其他国家负担。
  
  日本的工会老是抗争要求提高基本工资的做法只会降低日本的国际竞争力而已。不论是国民或政府(还有工会),都必须认清真相,我们已经进入一个不是靠薪水,而是靠资产赚钱的时代了!
  
  2007年以后开始投资的人,蒙受损失的可能性很高。为什么?因为这些人是听别人说基金好才跟进,早已错过最佳投资时机。……而且基金不算是投机商品(BBF注:大蒜是投机商品),因此还是以长期投资为宜。
  
  在日本,一般投资大众只把基金当作是有闲钱时的投资对象。美、日投资者购买基金的目的非常不同。美国基金投资者在被问及投资的目的时,高达72%回答“为了准备退休后所需资金”。但是日本最多的答案竟然是“不为什么,只是手上有闲钱”(48.5%)。(BBF注:)
  
  基金本来就是要做长期投资才会有利,即使在利率很高的美国,投资基金者持有时间长则十年,短则五年,一般都能获得比银行利率还高的投资获利。所以基金是一种应该把眼光摆在五年后、十年后的金融商品。美国人在投资基金的持有年数,最常见的是“超过10年”(42%),其次是“5-10年”(27%)。相对的,日本大多数回答“5年内”(54.5%),高达35%的人回答“无特定投资期间”。从这里就显示出日本人在投资基金时事实上并未经思考。
  
  日本人因为不做生涯规划,所以也不会为了生涯规划做理财规划。到了人生的后半段手头比较宽裕了,所以开始投资一些投资报酬率比较高的金融商品,但是这类金融商品具有风险,不是应该长期持有,就是须抓准脱手的时机。……日本人欠缺这方面的敏感性,因此不论到世界哪个国家,都可以看到日本人“买高卖低”的投资模式。
  
  在德国,78%的人回答“离开人世以前会把存款花光”,在香港、澳洲、美国、西班牙、新加坡、意大利也有超过半数的人做相同的回答。中国认为“离开人世以前会把存款花光”的人数和日本相同,只有少少的20%,超过半数(51%)回答“会留给继承人”,这一点倒是很符合中国人重视家族、血脉的思考模式。
  
  (调查为什么日本人不提早做好退休后的准备)66%的人回答“光是顾眼前的生活就很辛苦了”。这个回答出自把将近30%的所得存起来的人口中,实在很奇怪。第二多的理由是“将来的事情现在想再多也没用”(24.9%),“不知道该做些什么”(24.9%)这些回答中也包括了每户年所得超过1500万日元的中上阶级。……这些人的回答让人不禁想追问“你们到底我饿了什么在追求令人艳羡的高薪呢?”。事实上这些人只是放弃了思考罢了(这么讲虽然太直截了当了)。从年轻时就开始担心,感到不安,但是却不采取任何具体行动。毫不考虑地就把一辈子赚来的薪水,20%放在买房子上(投资报酬率最差),手头若宽裕点就把钱存进银行(几乎没什么利息)、买寿险(获利之差早已恶名昭彰)。
  
  大部分的日本人,大概从来不思考自己为什么要进大学。若被问到,答案可想见大概就是“为了更好的将来”。问题是,从好的大学毕业就更保证得到更好的将来吗?从薪水收入来看,薪水高低的决定将关键不在读哪一所大学,反倒是进入哪个行业的影响比较大。(BBF注:中国大学生真可谓是迷茫的一代。。。从我那时到现在都是。可悲的是,还没看到好转的迹象,香港的大学也有,比例稍微少点。)
  
  还有一件更让人难以想象的事情。有的人薪水明明只有同一届大学同学的三分之一,但是却甘于一直屈身在那样的公司里。当你知道自己在这家公司即使待再久薪水也不会再调升时就应该换工作了,为什么还能容忍迟迟不走?不管在哪个国家,努力提升自己能力、以便跳槽到薪水更高的地方工作,乃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但是日本人却不然,日本人不管公司薪水多低,都能够一直忍耐直到退休为止。(BBF注:我离开之前的大学不做老师,原因有少部分也是如此)
  
  我在“股票、资产建构讲座”讲了一年的开放讲座,大部分的都会问:“大前先生,你自己的投资有多少?我可以把钱交给你代管吗?你可以帮我一起理财吗?”……每当我建议大家“理财必须靠自己”时,得到的回答往往是“好麻烦,我弄不懂”,或者是“你帮我管理不就得了嘛”,都想偷懒。这么偷懒,从长期来看真是一大损失。这种坏习惯一定要马上根绝才是。(BBF注:懒人全世界都不缺,所以pathetic的穷人哪里都不缺)
  
  无国界经济最大的特色就是,国家经济不须靠撒纳税人缴纳的税金来振兴,而是吸引世界各地丰沛的资金来促进自己的繁荣。……我认为第一位实践这项理论的,就是克林顿时代的格林斯潘,第二位则是中国的朱镕基(1998年)。(BBF注:这里对朱总理评价很高哦,呵呵)
  
  东京以最愚蠢的方式使用着世界上地价最昂贵的土地,在东京奥运以后未作任何大规模的基础建设改革,接到也是顺其自然地发展,今天已经输给中国的城市建设了。(BBF注:听上去是不是很爽?呵呵。可不能大意。)
  
  正如日本建筑学会的报告所言,美国的住宅耐用年数长达103年,但日本的住宅只有30年,两者差距甚大。……英国的规定最长,是141年。有些好地段的住宅即使屋龄超过100年,仍然能够卖到好价位。在英国有些两百年前建造的农家,至今被视为豪宅买卖。(BBF注:中国的房子哦。。。俺不想说啥了。。。)
  
  日本人则得一辈子缴房屋贷款,一边还要存钱“以防万一”,此外还买了保险缴纳昂贵的保费,让自己陷入没钱花的状态。三十岁到五十岁前的购物需求最高,但是却负债累累,为了各种贷款,让他们没钱买想要的东西。这种人生真不有趣,也让日本经济的消费低迷,景气好不起来。这个情况不论是对个人或者整个社会,都是恶性循环。(BBF注:中国人目前的蜗居现状很类似大前博士对日本人的描述吧,呵呵)
  
  (大前请教新加坡的李光耀先生为什么从总理退下来就以GIC(国民年金基金)的工作为重心?李光耀回答:)“中国正在崛起,我们即使投注再多力气再产业上也没有用。但是以新加坡这样的人口规模,只要我们将年金投资在世界各地有潜力的企业、有潜力的地区,所得的投资报酬就足以养活新加坡百姓。产业政策就交给首相去管,我来负责把年金投资到世界各地,让百姓有饭吃!”我深深觉得一国之君就该说这样的话。(BBF注:我也这么觉得。)
  
  大家都误以为日本企业的员工对公司的忠诚度比较高,美国企业员工的忠诚度较低。在美国,上班族的401K基金通常会把自家公司的股票纳入投资组合,因此只要公司的业绩好,自己的年金也会增加。公司与自己是命运共同体,所以大部分的员工都拼命努力,希望公司的业绩还要更好。(BBF注:今天还看到这样的新闻:美国老太花180美元买股票 75年捂成700万美元[链接])与GE同为家电业的日本日立家电,在杰克韦尔奇领导的同时期,产能几乎没有成长。
  
  为什么有这么多台湾人在中国发展?(BBF注:为了和谐,我不摘抄了,自己可以去看看。不过我不同意大前先生的逻辑推理,因为我觉得有漏洞。呵呵) P323 其实大部分国家的军队并非用来与他国交战,只是…… (BBF注:为了和谐,我也不摘抄了。)P325
  
  读者若只有二十、三十多岁,我建议您一定要努力成为一个“符合世界标准的人”。所谓“符合世界标准的人”是指不管走到世界哪个地方,都能积极生活的人。为此,最基本的必须拥有沟通能力。(BBF注:所以最近在开始学习仅次于英语和中文的西班牙语了。呵呵)真正的沟通能力不仅限于表面的英语能力,也包括协商、协议的能力。光会说英语,却欠缺领导能力也没用。“符合世界标准的人”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就是一个人走到世界哪个地方都可以活下去,也就是说需要一定的气魄、胆识。……所以年轻人一定至少要有五年国外生活的经验,而且最好经历好几个国家。在芬兰、丹麦、瑞士等的全球性企业中工作的菁英,绝对都拥有在国外生活的经验。海外生活是给自己时间上的投资,人生的后半场也会因为有没有给自己时间上的投资而彻底改变。(BBF注:这正是我一直为之而努力的。是我辞职不做大学老师的另外一部分原因,也是我将来还打算继续往外走的主要原因之一。)
  
  为了在三十多岁以前培养出足够的沟通能力,能够面对世界多元的价值观,能够与各种不同价值观的沟通,年轻人就必须学会一种能力,让自己在任何其他国家都能生活,或是可以领导来自任何国家的人。为了培养这些能力,年轻人应该尽早到国外去实际累计经验。
  
  年轻时不曾居住国外的人,老年时即使来到天堂般的国度,也会因为语言沟通能力不足,感觉像是被流亡海外。但二十、三十多岁曾有国外生活经验者,不论渠道哪里都能愉快生活,也能选择适合自己的积极银发生活国度(不是依赖政府)。……等到四十岁以后,再具体地思考投资理财即可。四十岁以后、五十岁以后可以运用之前累积的经验作为往后职业生涯的入场券,为自己一条稳定的路定下新工作并且规划投资理财。
  
  当然,学习投资理财不能只靠理财杂志,必须实际进场演练,唯有把手弄脏才能学到东西。
  
  过了五十岁后,就应该开始为退休后的积极生活具体展开准备,带盖想象一下退休后的二十年时间要为自己安排什么样的生活形态,然后利用假期造访几次未来希望安养老年的地方,确认自己是否能够习惯该地的生活,为晚年移居其他地方一事做事前检验。而且此时的投资要逐渐把重心放在不动产的投资上,提早买下晚年移居地的房子,将房子出租产生现金把房贷缴完。等到真正退休时,将自己退休前居住的房子卖掉,手上就有一笔安养老年的资金。……走到这个阶段只要能维持一年5%以上的投资报酬率就能享受悠然的积极晚年。
  
  -------------------------------------
  
  各位有收获么?呵呵~~


最后一段最有用
只是,西班牙语算哪门子有用啊。我又不做南美贸易


@姽儿:呵呵,西班牙语的用处,你可以从罗杰斯的书中找到答案。懂语言不仅仅是用来做贸易的。


@ Babyfacer 我也看了罗杰斯的书--给他女儿的理财书,但也不是很明白为什么西班牙语言有用。罗杰斯似乎认为西班牙语是世界第2或3大使用人数的语言,因使用人数的关系,所以以后的发展会很好。但我还是没想清楚这个推理逻辑。


呵呵,这本简体版马上上市,我们社出的,就叫心理经济学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