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天竺取經篇-為道忘軀法中王

彭楚珩 著 福隆工作坊
出版社:

福隆工作坊  

作者:

彭楚珩 著  

页数:

220  

前言

  序/彭楚珩 《歷代高僧故事》發行再版了,這對著者來說,確是一大鼓勵。  說到鼓勵,很快就會使人聯想到「藏之名山.傳之其人」的說話,但我卻不著意於此,因為傳與不傳,那是作品本身的事,而不是作者想不想的事,如果作品不夠條件,縱想也是多餘的。雖然「三代以下,唯恐不好名」,著作物之能傳,使作者也隨之不朽,這當然是人們所熱望的。  可是,佛徒對於名的看法,是當作假設,是視為身外之物,並不把它當作實有。雖然佛教有所謂「萬法唯有」的「有部」,但更有「一切皆空」的「空宗」,「四大皆空」,名於何有?所以,要想使作品流傳後世,不可必,而且也不必要。  「名」,既不是支持我撰寫本書的原動力,那麼,總得有一股力量曾經促使我孳孳的「鍥而不捨」,在極端艱困的情況下,歷十有餘年的長時間,以完成此幾十名高僧的寫作,這力量,便是所謂「尚友古人」的一句說話。  何以言之?翻開佛教大藏經的史傳部,所有每一人的傳記,所有行事的紀述,學術的論著,竟是我束髮受書幾十年來所從未見過的。他們行誼的高尚,宅心的仁厚,處事的忠誠,修持的堅貞,不求聞達,不圖功利,不避艱險,而又忘其死生,以了其弘願的精神,實非後世人們所可想像其萬一。孔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孔子只求夢見周公,而我卻日與周公同一類型的先哲們為伍,相與晤言一室之內,故而樂不可支。因此十餘年來,精神生活的佳勝,綜計在以往的歲月中,實無有逾於此時者。古諺云︰「上交千古,下交千古」,下交千古不可必,上交千古竟躬親獲致,又何得而不目為平生的一大快事!  實在的說︰我國的傳統文化,應為漢學與理學的混合體。任捨其一,即捨完整,這是誰都承認的事實。所以著者曾經作了一個譬喻說︰我國的傳統文化,為黃河流域文化與印度恒河流域文化的結合,因而產生了「混血兒」,曾有許多明達之士,對佛教教義作過深入之研究而服膺奉行。例如唐代詩人白居易,與香山僧如滿朝夕相處,而自稱香山居士。韓愈弟子李翱太守與榮山惟儼曾留下一首絕句說︰「練得身形似鶴形,千株松樹一函經,我來問道無他語,雲在青天水在瓶」。還有宋儒歐陽修,曾自稱為六一居士,在其所著的《新唐書》裏,對於僧一行之作大衍曆,更曾大事吹噓。程明道過定林寺時,偶見僧眾入堂,「周旋步武,威儀濟濟,代鼓敲鐘,內外肅靜,一坐一起,並準清規」。於是程氏慨然的說︰「三代禮樂,盡在斯矣!」此外如蘇東坡之與佛印了元交誼甚篤,其間流風遺韻,常為世人所樂道。像白居易、李翱、歐陽修、程明道、蘇東坡這班學人,始能「與人為善」,而「樂道人之善」,不存「我執」與「法執」,才完成了他們偉大的人格。  又如近世學人梁啟超,曾稱讚東晉時的道安法師說︰「使我佛教而失一道安,能否蔚為大國?吾蓋不敢言。」(見梁著《佛學研究十八篇》,中華版)。以一僧人之微,而竟關係我整個國家民族之興衰,如非道安確有其道,梁氏絕不至服膺若此。  再就是已逝世的胡適之先生,他從發表所著《荷澤大師傳》(神會和尚,見《胡適文存》四)起,直至他逝世時為止,前後歷三十餘年,為著覓取神會史料,足跡所屆,竟遍東西兩半球,始克完成《神會和尚全集》之編撰,如非神會有其獨到處,豈能使胡氏以如許的長時間,如此辛勤的搜集,而從事於一個和尚的研究呢?古今學者對佛教的稱揚代不乏人,也就足以證明佛教教義的博厚高明了。  佛教教義不僅有其高明處,也有其實用處,它持著圓融、業報、因果、輪迴等理論,以及那「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的觀念,掃蕩了人們「唯我獨尊」、「予智自雄」和個人的「福壽康寧考終命」的錯誤見解,而釀成人世上的一切紛擾來。本來,「無壽者相」的解釋,就是要泯去個人的生死觀念。可是佛家還是有其壽者相的。他們信仰輪迴之說,將整個宇宙的生命統一起來,所有的有生之物,都分成為「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的三世,以生命是歷萬劫而來,復應歷萬劫而去,而「現在世」卻是極其短暫的,無窮數的「過去世」,以及無極限的「未來世」,都憑你在這短暫的「現在世」裏,一方面交待前因,一方面創造後果,因因果果,不僅使個人的生命,就是整個的宇宙,也就隨之而生生不已了。如果說人的生命是偶然的,那麼,人生在世,紛紛擾擾、忙忙碌碌,短短的幾十年過後,兩眼一閉,兩腳一伸,便一切都完了,那就實在太沒有意思了。  至於講到佛家的圓融和因果說,實在控制了人心的活動。我們可以拿個極淺近的譬喻來說︰就是把人心比做一輛汽車,如果汽車只能前進,不能後退;只能直衝,不能轉彎;只能急駛,不能緩行;只能行動,不能休止;那麼,這輛汽車勢必撞樹、毀屋、墜岩,粉身碎骨而後已。所以,一輛好汽車必定要具備能進能退、能左能右、能行能止、能速能徐的功能,才能算是最優良的交通工具,「心猿意馬」的人類心理現象,亦何獨不然!  所以,《禮記?曲禮》上幾句話過後便說︰「傲不可長,欲不可縱,志不可滿,樂不可極」。佛教教義正是實施這些「不可」的制衡工具。  總而言之,佛家的人和事都是在「戒、定、慧」的三學下,以破除人心貪、瞋、癡的三毒,有理論,有方法,所以才能完成其周密雄健的一大哲學禮系,而昭示千古。  滿,樂不可極」。佛教教義正是實施這些「不可」的制衡工具。  總而言之,佛家的人和事都是在「戒、定、慧」的三學下,以破除人心貪、瞋、癡的三毒,有理論,有方法,所以才能完成其周密雄健的一大哲學禮系,而昭示千古。  彭楚珩於臺灣

内容概要

  《歷代高僧故事》發行再版了,這對著者來說,確是一大鼓勵。  說到鼓勵,很快就會使人聯想到「藏之名山.傳之其人」的說話,但我卻不著意於此,因為傳與不傳,那是作品本身的事,而不是作者想不想的事,如果作品不夠條件,縱想也是多餘的。雖然「三代以下,唯恐不好名」,著作物之能傳,使作者也隨之不朽,這當然是人們所熱望的。  可是,佛徒對於名的看法,是當作假設,是視為身外之物,並不把它當作實有。雖然佛教有所謂「萬法唯有」的「有部」,但更有「一切皆空」的「空宗」,「四大皆空」,名於何有?所以,要想使作品流傳後世,不可必,而且也不必要。  「名」,既不是支持我撰寫本書的原動力,那麼,總得有一股力量曾經促使我孳孳的「鍥而不捨」,在極端艱困的情況下,歷十有餘年的長時間,以完成此幾十名高僧的寫作,這力量,便是所謂「尚友古人」的一句說話。  何以言之?翻開佛教大藏經的史傳部,所有每一人的傳記,所有行事的紀述,學術的論著,竟是我束髮受書幾十年來所從未見過的。他們行誼的高尚,宅心的仁厚,處事的忠誠,修持的堅貞,不求聞達,不圖功利,不避艱險,而又忘其死生,以了其弘願的精神,實非後世人們所可想像其萬一。  孔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孔子只求夢見周公,而我卻日與周公同一類型的先哲們為伍,相與晤言一室之內,故而樂不可支。因此十餘年來,精神生活的佳勝,綜計在以往的歲月中,實無有逾於此時者。古諺云︰「上交千古,下交千古」,下交千古不可必,上交千古竟躬親獲致,又何得而不目為平生的一大快事!  實在的說︰我國的傳統文化,應為漢學與理學的混合體。任捨其一,即捨完整,這是誰都承認的事實。所以著者曾經作了一個譬喻說︰我國的傳統文化,為黃河流域文化與印度?河流域文化的結合,因而產生了「混血兒」,曾有許多明達之士,對佛教教義作過深入之研究而服膺奉行。例如唐代詩人白居易,與香山僧如滿朝夕相處,而自稱香山居士。韓愈弟子李翱太守與榮山惟儼曾留下一首絕句說︰「練得身形似鶴形,千株松樹一函經,我來問道無他語,雲在青天水在瓶」。還有宋儒歐陽修,曾自稱為六一居士,在其所著的《新唐書》?,對於僧一行之作大衍曆,更曾大事吹噓。程明道過定林寺時,偶見僧眾入堂,「周旋步武,威儀濟濟,代鼓敲鐘,內外肅靜,一坐一起,並準清規」。於是程氏慨然的說︰「三代禮樂,盡在斯矣!」此外如蘇東坡之與佛印了元交誼甚篤,其間流風遺韻,常為世人所樂道。像白居易、李翱、歐陽修、程明道、蘇東坡這班學人,始能「與人為善」,而「樂道人之善」,不存「我執」與「法執」,才完成了他們偉大的人格。  又如近世學人梁啟超,曾稱讚東晉時的道安法師說︰「使我佛教而失一道安,能否蔚為大國?吾蓋不敢言。」(見梁著《佛學研究十八篇》,中華版)。以一僧人之微,而竟關係我整個國家民族之興衰,如非道安確有其道,梁氏絕不至服膺若此。  再就是已逝世的胡適之先生,他從發表所著《荷澤大師傳》(神會和尚,見《胡適文存》四)起,直至他逝世時為止,前後歷三十餘年,為著覓取神會史料,足跡所屆,竟遍東西兩半球,始克完成《神會和尚全集》之編撰,如非神會有其獨到處,豈能使胡氏以如許的長時間,如此辛勤的搜集,而從事於一個和尚的研究呢?古今學者對佛教的稱揚代不乏人,也就足以證明佛教教義的博厚高明了。  佛教教義不僅有其高明處,也有其實用處,它持著圓融、業報、因果、輪迴等理論,以及那「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的觀念,掃蕩了人們「唯我獨尊」、「予智自雄」和個人的「福壽康寧考終命」的錯誤見解,而釀成人世上的一切紛擾來。本來,「無壽者相」的解釋,就是要泯去個人的生死觀念。可是佛家還是有其壽者相的。他們信仰輪迴之說,將整個宇宙的生命統一起來,所有的有生之物,都分成為「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的三世,以生命是歷萬劫而來,復應歷萬劫而去,而「現在世」卻是極其短暫的,無窮數的「過去世」,以及無極限的「未來世」,都憑你在這短暫的「現在世」?,一方面交待前因,一方面創造後果,因因果果,不僅使個人的生命,就是整個的宇宙,也就隨之而生生不已了。如果說人的生命是偶然的,那麼,人生在世,紛紛擾擾、忙忙碌碌,短短的幾十年過後,兩眼一閉,兩腳一伸,便一切都完了,那就實在太沒有意思了。  至於講到佛家的圓融和因果說,實在控制了人心的活動。我們可以拿個極淺近的譬喻來說︰就是把人心比做一輛汽車,如果汽車只能前進,不能後退;只能直衝,不能轉彎;只能急駛,不能緩行;只能行動,不能休止;那麼,這輛汽車勢必撞樹、毀屋、墜岩,粉身碎骨而後已。所以,一輛好汽車必定要具備能進能退、能左能右、能行能止、能速能徐的功能,才能算是最優良的交通工具,「心猿意馬」的人類心理現象,亦何獨不然!  所以,《禮記.曲禮》上幾句話過後便說︰「傲不可長,欲不可縱,志不可滿,樂不可極」。佛教教義正是實施這些「不可」的制衡工具。  總而言之,佛家的人和事都是在「戒、定、慧」的三學下,以破除人心貪、瞋、癡的三毒,有理論,有方法,所以才能完成其周密雄健的一大哲學禮系,而昭示千古。  彭楚珩於臺灣

作者简介

  宛如  本名郭英,女,出生於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湖北省作家協會會員,在《幸福》、《中國青年》、《家庭醫生》等全國各大期刊發表了大量作品,代表作《愛情只值80元》紅遍了網路,已出版長篇小說《愛情PK80元》、《戲袍怨》、《紅嫁衣》。

书籍目录

自序西度東來建少林:達摩祖師1.斷臂求法/2.月下暢談/3.出家去國/4.一葦渡江/5.九年面壁/6.視詔若髦/7.衣缽傳承/8.隻履西去/坎坷的譯經家:真諦三藏1.真諦來華/2.受困台城/3.飄泊無助/4.返國未能/5.四絕水洲/6.圓寂王園/7.縱談逸事/8.所譯經論考/天竺取經西遊記:玄奘三藏1.出身名門望族/2.國內參師訪道/3.夢乘蓮花西行/4.過五烽到高昌/5.會葉護可汗後/6.受業戒賢大師/7.遊學遍全印度/8.大驚險亦神驗/9.曲女城大論戰/10.朝野欽崇歸來/11.口授成《西域記》/12.弘福慈恩譯經/13.圓寂於玉華宮/南山律宗的開山祖:道宣律師1.月貫而生/2.捨律修禪/3.終南仿掌谷/4.淨業瑣事/5.池龍求救/6.住持西明寺/7.哪吒護持/8.開山律宗/9.入寂尊崇/大開法相宗門:窺基大師1.驚才絕豔/2.出家始末/3.求學苦讀/4.太原奇遇/5.修持猛進/6.百本疏主/7.立法相宗/8.蓋棺定論/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天竺取經篇-為道忘軀法中王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