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愛麗絲夢遊仙境&鏡中奇緣

路易斯.卡若爾(Lewis Carroll )著 高寶文化
出版时间:

2006  

出版社:

高寶文化  

作者:

路易斯.卡若爾(Lewis Carroll )著  

译者:

陳麗芳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愛麗絲夢遊仙境》於一八六五年問世,一出版即獲得廣大迴響,之後又在一八七一年出版續集《鏡中奇緣》,兩本書都成為英國最暢銷的兒童讀物。
這兩本書的特色是想像力豐富,引人入勝,優美的文筆鋪陳了一段段看似荒唐實則有趣的故事,處處可見作者的童心。

作者简介

路易斯.卡若爾 (Lewis Carroll)
英國人,本名是查爾士.路特威吉.道吉森 (Charles Lutwidge Dodgson)。路易斯.卡若爾這個筆名是他將自己名字的前兩個字由拉丁文改回英文後,再調換順序而得。
他是家中十一個孩子的老大,自小便展現出寫作的濃厚興趣,且出版自己的雜誌娛樂家人。二十二歲時,畢業於牛津的Christ Church學院,並留在母校擔任數學老師,直至一八八一年退休,終身未婚。他在一八六一年曾被任命為牧師,不過,他從未確實擔任聖職,也鮮少傳教;事實上,他是一個有口吃障礙、個性害羞的人,只有在兒童面前才會比較自在。
卡若爾除了具有寫作天分之外,在數學專業的成就,對語言、插畫和閱讀的投注,以及在攝影上的突出表現,在在展現了多才多藝的異人特質。他的《愛麗絲夢遊仙境》及《鏡中奇緣》兩部作品,以獨創的字詞予人深刻印象,其文字巧妙的顛覆了維多利亞時期兒童讀物穩重卻枯燥乏味的刻板寫作方式,連維多利亞皇后也是他作品的忠實讀者之一。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愛麗絲夢遊仙境&鏡中奇緣 PDF格式下载



  “失落房间中的爱丽丝”这个题目,只是我将最近看的一部“童话”《爱丽丝漫游奇镜》与一部“电影”《失落的房间》结合起来玩的文字游戏。正如李欣频等人的文案一样,打破常规玩的文字组合而已。
  
  之所以“童话”“电影”均加上引号,主要出自个人对《爱丽丝漫游奇镜》和《失落的房间》无法归类。《爱丽丝漫游奇镜》在之前的论文中已经多次提过,这是一部渗着逻辑,宗教,哲学,神学,神话,寓言式的“童话故事”,在读的过程中我一次次眉头紧蹙,表示没读懂。如果非要归类,我更愿意称之为“成人童话”。而《失落的房间》用“电影”表示,主要是片长原因,我更喜欢称这部只有6集的电视剧为电影。
  
  这里文字游戏的玩法便是事物的陌生化处理。这可以看出事物的陌生化处理的好玩之处,把“童话”变成了“非童话”,把“电视剧”变成“电影”。这个过程中会产生一种陌生化带来的美感,正如法国诗人洛特雷阿蒙所说的:美便是“缝纫机和雨伞在手术台上偶然相遇”。超现实画家达利和导演布努埃尔合作的的天才之作《一条安达鲁狗》中,婴儿服穿在骑车的成人身上,蚂蚁从男人手掌中爬出,同样也有这样的美学逻辑。
  
  
  打破物的规则和所属体系,给物品以陌生化处理,这将会产生有趣的东西。
  
  《爱丽丝漫游奇镜》的成功或者说最吸引人的地方便来于此。“
  
  “你记得最清楚的是什么事情?”爱丽丝壮着胆子问道。
  “啊,当然是发生在三个星期之后的事情,”王后不经意地回答道,“比方说吧,现在,”她往手指上贴了一大块胶布,接着说道,“国王的信使正在监狱里服刑,对他的审判要在下个星期三才开始,当然啦,他的罪是最后才犯下的。”
  “要是他根本就没有犯罪呢?”爱丽丝问道。
  “那不就更好了?”王后边说,边把那块胶布缠在手指上。
  
  这里打破时间的传统认知,书中白旗王后”几个星期二连在一起过“冬天为了取暖,把 ”五个晚上连在一起过完“也是这种逻辑。
  
  “生活在过去!”爱丽丝惊愕地重复道,“我从来没听说过这种事!”
  
  不论是常识,日常逻辑,人与物的关系在《爱丽丝漫游奇镜》中统统被打破,于是产生出看似荒诞的情节,好笑的逻辑和五花八门的人物和动物。能指和所指一旦分离,有趣的东西即将诞生。(因此爱丽丝的设定可以无限延伸,可以说是绝对伏特加式的大创意,有机会可以不妨续写,当然需要一定的想象力和对规则的破坏能力以及超强的逻辑能力,刘易斯本职可是一位数学家、逻辑学家)
  
  至于爱丽丝的梦的解析则是这部书的宏观主题,难怪《黑客帝国》尼奥从镜子中进入真实世界,以及”follow the rabbit“。
  
  《失落的房间》便也是这样的一部好看的悬疑大片,钥匙不再是钥匙,而是穿越时空的道具,笔不是用来写字的,点在人身上可以像微波炉一样把人“叮”熟;梳子可以让时间静止,手表能让鸡蛋变熟...... 鲍德里亚的”能指的漂浮“在这部片子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看过德普的《爱丽丝漫游仙境》,让我想起小时候的那本童话书。不记得ALICE到底经历了什么,电影里的屠龙情节也没有一点印象,但图画书上穿着西装背心的大白兔匆匆忙忙看表的神态却历历在目,ALICE正是在此刻进入的梦乡。为了给快结束的假期添加一点怀旧气息,我跑去苏图,翻找起这本文学名著。
  
   当然不再是儿童画册,而是正儿八经的译著。薄薄的书一百来页,字的间隙也大,很快就能读完。可惜的是,此书之于22岁的我来说,更多的是寻根和回忆,其中及能吸引儿童的语言、色彩、形状对12岁的儿童来说,也偏童趣了点。我迅速汲取了童话中的关键词:兔子洞、怀表、泪水池、毛毛虫、午茶会、槌球场,当然还有笑脸猫和疯帽子,刚看完的电影也给我的阅读旅程增添了许多画面感。但是,相比于这个弥漫着幻想色彩的奇幻童话,我更愿意联系起这位伟大的作者Lewis Carroll。
  
   如果作品是一百多年前一位儿童文学作家在英国牛津大学边的寓所书桌前伏案而成,那必没有真实情况来的有趣:一位天资聪颖、勤奋好学的年轻数学家于夏季的某一天,带着学院院长的三个女儿划船,朔流而上去野餐。最大的姐姐ALICE大约十岁,Lewis便把她编进了自己信口开河,出口成章的故事。旅程结束,这篇稀奇古怪的故事也告一段落,姑娘们亦听的出神入化。两年半后的圣诞节,Lewis把故事写在绿色皮面的笔记本上,配上插图,附上ALICE七岁时的相片,作为礼物送给了她。数年后,作品成功出版,声名远播。
  
   如今重读这本童话,再一次发现其中没有说教、讽刺,也没有些许常读常新的内容。它的可贵就在于那一片色彩缤纷的游戏世界。重读它的意义,更多的是成人们回味起自己的童年时代——多么璀璨的水晶一般的心!让我们再来看一看ALICE是怎样离开她的Wonderland的:
  
   “你们什么也不是,不过是一副扑克牌罢了!“
  
   此话一出,整副扑克牌便腾空而起,再纷纷飘落到她身上来。她发出短短一声尖叫,半是惊恐,半是愤怒,同时试图把那些扑克牌赶开,却发现自己正睡在河岸边,头正枕在她的姐姐的腿上,她的姐姐正在把从树上纷纷飘落的一些枯叶轻轻弹开。
  
   当姐姐把ALICE打发进屋吃下午茶后,姐姐为自己描摹出一幅画面:”她的这位小妹妹,在以后的岁月里,自己如何会变成一个妇女,在她整个成年时期,她会如何保持这颗童年时代的单纯的爱心;她又会如何把她的小孩子们聚拢在身边,用许多离奇的故事,也许甚至用好久以前的奇境中的梦讲给他们听,使他们的眼睛发亮并着急;以及由于回忆起她自己的童年生活,以及快乐的夏天的日子,她会如何同样感受小孩子们所有的天真的忧愁,并且在他们所有的天真的快乐之中找到乐趣。“
  
   I miss my childhood, and you?
  
  
  


   I spent one day to finish the book<Alice's adventure in wonderland>, and do not want to read < through the looking-glass>. As far as I am concerned, it is not proper to adults, but to the children.
   The little girl always complains others and interrupt conversations. She is rude and dull.
  


  "Alice," said the White Queen, "you cannot live your life to please others. The choice must be yours because when you step out to face that creature, you will step out alone."
  
  "Nothing was ever accomplished with tears."
  
  A Little About Alice in Wonderland Quotes
  Alice in Wonderland was written by Lewis Carroll almost 150 years ago in 1865. The actual name of the classic book is 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 The story of the little girl named Alice who fell down the rabbit hole has become a literature classic and is discovered and loved by new kids every year. Many kids never outgrow Alice in Wonderland.
  
  I am one of those adults that admits to still being a fan of Alice in Wonderland. I am such a fan that I have collected my favorite Alice in Wonderland quotes. I am now sharing my quotes with you.
  
  Most of the quotes are from the Lewis Carroll book, but some of the Alice in Wonderland quotes are from the Disney classic movie. I have noted when I know if one is from the movie. Since this is an old list of mine, I'm not sure about all of them. If you want to add any new, interesting Alice in Wonderland quotes, let me know in the comments section below.
  
  “"You've always had the power my dear, you just had to learn it for yourself." Glinda Wizard in Oz


  毛喻原先生对《爱丽丝漫游奇境记》的成人解读与重新释义
  
  《爱丽丝漫游奇境记》是英国作家、数学家、逻辑学家查尔斯·路德维希·道奇森以笔名刘易斯·卡洛尔(Lewis Carroll)于一八六五年出版的一部儿童文学作品。在世界儿童文学名著中,它可能是最容易弄到手的一本,同时也可能是让人最感亲切、最具多义、最为奇特的一本。从某种意义上说,其名气并不在安徒生和格林童话之下。根据它的版本之多(近二百个版本),流传之广(一百二十多个国家),我们完全有理由称它为一本奇书,一个童话世界的顶级传奇。
  刘易斯·卡洛尔,一八三二年一月出生于英国柴郡的一个牧师家庭,兄妹七人,他排行老三,有两个姐姐,四个妹妹。也就是说,他家除了他是儿子,其余全是女儿。一八九八年卒于萨里。卡洛尔是个生性腼腆,性格内向的人,但从小就喜欢奇思异想,尤其是对动物世界,其想象力超人。曾在牛津大学基督堂学院任教达三十年之久,业余爱好非常广泛,尤其喜爱儿童肖像摄影。他的第一本童书《爱丽丝漫游奇境记》甫一出版,就引起了巨大轰动。一八七一年又推出了续篇《爱丽丝镜中奇遇记》,更是好评如潮。两部童书旋即风靡了整个世界,成为一代又一代孩子们乃至成人最喜爱的读物。至少在英语世界,人们公认它是一本最脍炙人口、最有趣、最充满想象与幻想的儿童故事。这些故事饱含谜语,密布难题,频出奇幻。它们娱乐的不仅仅是读者的眼睛,更可能挑战的是读者的心灵。对任何聪明的孩子而言,读这些故事会使他们回味无穷,会以某种方式暗示给他们一个交流与体验的崭新世界。对成人来说,它们同样是一部愉悦性极强的作品,由于充满了众多的悖论、矛盾和戏仿而变化多端,丰富多彩,趣味无穷。
  刘易斯·卡洛尔因这两部童书被人们称为现代童话之父,因为他的两部《爱丽丝》与此前传统童话(包括《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充斥着杀戮和说教的风格迥然不同,从而奠定了怪诞、奇幻的现代童话基调。可以说是一部具有跨时代标杆意义的里程碑式著作。就主题、内容、语言风格、写作手法而言,它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不仅启示了二十世纪的现代文学,而且预告了二十世纪诸多的学术领域。避开十九世纪无数的模仿之作不谈,即使到了二十世纪,我们也能在众多文学和思想大家的作品中发现《爱丽丝》的原模与痕迹。比如在乔伊斯的《一个艺术家的肖像》和《尤利西斯》中,在卡夫卡的《变形记》和《审判》中,在艾略特的《荒原》和《燃烧的诺顿》中,在纳博科夫的《洛丽塔》中,在沈从文的《阿丽思中国游记》中……甚至在今天的电影(如《骇客帝国》)中也能找到《爱丽丝》的影子。有人认为,《爱丽丝》不仅预示了二十世纪的文学,而且预告了弗洛伊德时代的来临,因为《爱丽丝》中关于地下、洞穴、缩小、膨胀、颠倒、移情、梦幻、镜像的描述已经深涉了精神分析的主题。
  我认为,《爱丽丝》自出版以来就不断再版,不断翻译,甚至被不断改编,改编成音乐、戏剧、电影,并且有不同的版本,不仅令儿童着迷,而且让成人喜爱,这肯定不是无缘无故、莫名其妙的,其中自有之所以会如此的道理。遗憾的是在中国,人们一直把它作为一本纯粹的童书来理解与阅读,事实是成人喜读的仅在少数。国外的情况完全不同,与儿童相比,恐怕成人喜爱的程度更甚。其实,《爱丽丝》是一个丰富、多元、内涵深厚、可多重解读、多维引申的文本。对儿童来说,也许更多的是奇幻、有趣、纯真、意想不到的情节、轻快的节奏、美丽的韵律,但对成人来说,更多的可能就是隐喻、象征、存在的悖论、逻辑的纠缠,是哲学、神学、时代的影射、道德的批判、宗教的释义。所以,儿童与成人的所取是各有不同的。深谙英文的读者,不妨也去欣赏一下原文的节奏与韵律,从哲学与神学的层面去进行释义与引申。
  实际上,《爱丽丝》中有许多精彩的描写与对话,其中不乏意义深长的警醒、反省、反讽、启示与澄明。即使从成人的角度来阅读,也是耐人琢磨,回味无穷的。我觉得,一部作品要能让人有兴趣读下去,就必须让读者感觉到作品的用意与引意和他生活的时代与环境有呼应与勾连,也就是说,要有某种对位,要引起当下的联想。在这方面,《爱丽丝》可以说是一种“万精油”,是一剂“广普药”,仿佛搁在哪里都有效,都管用。这也许就是《爱丽丝》之所以神奇美妙的关键所在。为了使中国的成人读者能更好地欣赏这部佳作,我们不妨试着对其中几个精彩的片段来进行一番别有洞天的解读,以期呈现《爱丽丝》深藏不露的寓意。
  比如在书中,爱丽丝与白棋骑士有这样一段对话。
  “你的脑袋朝下,怎么说起话来还跟没事一样?”爱丽丝问道。她把他拖出来,让他平躺在河岸上。
  骑士听了她的问题觉得很诧异,问道:“身体处在什么位置有什么关系?我的脑子还不是一样思考吗?实际上,我头朝下时,思考才更敏捷,更能发明出新东西。”
  细品起来,白棋骑士这段对话实际上有非常深刻的道理。他预先确定了理论理性的超然本质,这种本质不管身体如何错位都照样有效,照样理想地创造新东西。也就是说,从理论上讲,只要这些新东西不放到实际运用中去检验就没有关系。理论理性肯定是人内在高贵性的标志,但必须受到人实际条件的影响。当白棋骑士所处的环境充满喜剧色彩时,他这种自信就会产生出某种滑稽,并且这种滑稽与一条鸿沟成正比,就是那条他熟练的抽象推理能力和将这种能力转化到实际处境时必然要招致失败之间的鸿沟。白棋骑士的处境是很诡吊的,因为他屁股朝上,头朝下倒栽在沟里。实际上,在沟里保持倒栽葱的形象是人类处境的一个类比,是对一切不切实际的乌托邦幻想家们的生动写照。
  再比如,书中爱丽丝与特威达、特威迪兄弟的一段对话。
  “你们说会不会下雨啊?”爱丽丝问道。
  特威达张开一把大雨伞,遮住自己和他的兄弟,然后朝天上望了一眼,说:“我看不会,至少在这下面不会。绝对不会。”
  “可是,在外面会不会下雨呢?”
  “可能会,要是老天愿意,那就下吧,”特威迪说,“我们不反对。”
  我们认为,如果说《爱丽丝》一书中隐含有什么历史哲学的话,那么这种哲学中的几乎所有荒唐都产生于一个事实,即书中的大部分角色(比如特威达、特威迪两兄弟)在他们自己的推理中都是完全符合逻辑的,但他们的理性从不考虑实际,也没能将它的落脚点放在常理中。因此当这部小说中的人物带着所谓的尊贵,在一种没有现实根基的虚无缥缈中以无比严肃的精确方式去进行推理时,所有的尊贵就变成了滑稽,愈是傲慢就愈是荒诞。他们是在讲理,但又无时无刻不在讲偏理。这段对话使我们想到了什么?想到发尘欲高烧的唯物人,想到信息屏蔽、信息管制的夜郎国,想到带着锁链跳芭蕾的舞蹈家,想到铁屋子里面吸白粉的自由主义者。只有当我们是特威达、特威迪时,我们才会懵懂不知,浑然不觉,但假设我们是爱丽丝,是卡洛尔,是情境之外的人,那我们肯定就会张开嘴,笑翻天。
  又比如,书中爱丽丝与白棋王后的一段对话。
  “我不明白你的意思,”爱丽丝说,“这话太让人费解了!”
  “生活在过去的效果就是这样,”王后和气地说,“最初总是让人晕头转向的……”
  “生活在过去!”爱丽丝惊愕地重复道,“我从来没听说过这种事!”
  “……不过也有极大的优点,因为人的记忆可朝两个方向延伸。”
  “可是我敢肯定,我的记忆只有一个方向,”爱丽丝说,“我不能事先记起事情是怎么发生的。”
  “只能记起过去的事情,实在是个可怜的脑瓜子。”王后评论道。
  “你记得最清楚的是什么事情?”爱丽丝壮着胆子问道。
  “啊,当然是发生在三个星期之后的事情,”王后不经意地回答道,“比方说吧,现在,”她往手指上贴了一大块胶布,接着说道,“国王的信使正在监狱里服刑,对他的审判要在下个星期三才开始,当然啦,他的罪是最后才犯下的。”
  “要是他根本就没有犯罪呢?”爱丽丝问道。
  “那不就更好了?”王后边说,边把那块胶布缠在手指上。
  始终抓住先入为主的合理性,同时又通过认真地忽略常理,蔑视常识,而最终就会变成不可思议的不合理。实际上理性思辨的存在是有条件的,正如康德所说:“它只有在实际的应用中完成自身,单靠理性不能满足合理性。”由于爱丽丝进入的是一个颠三倒四的世界,是一个反向的镜像世界,所以爱丽丝对镜中王后的振振有词始终不解。而在王后看来,她的推理是合乎逻辑的,一种镜像世界的逻辑,因此她才能既明白又清醒地编织出这样一种颠倒的因果。这暗示着只要理性和习惯都将它们的落脚点放在既先于又终于自身的一个参照,如果按照颠倒的因果来推理,那我们怎么能够为扭曲了世界观的王后们提供一个更为可取的永恒观呢?《爱丽丝》中的这些对话实际上不是戏仿,不是讽刺,不是歪曲,而是释义,是对人类处境的某种释义。它甚至提前描绘了卡夫卡的世界,预告了古拉格世界的来临。这些对话,即使今天读来也不是荒唐的,它完全可以用来作为对现在某些反司法国度的写真与素描。对于一切生活在“法院反法,学校反学”国度的人们,这些对话都明显具有某种解释与澄明的意义。
  书中爱丽丝碰到红棋国王时,与特威达、特威迪兄弟的那段对话是必须提到的。
  “他这会儿正在做梦,”特威达说,“你说他梦的是什么?”
  爱丽丝说:“那可谁也猜不着。”
  “这还猜不着!他梦的当然是你!”特威迪喊道,一边还得意地跺着脚。“要是他不再梦着你,你以为你会在哪里?”
  “当然是在现在这个地方啦。”爱丽丝说。
  “不可能!”特威迪鄙夷地反驳道,“你根本就不可能呆在什么地方啦。这还不知道吗?你只不过是他梦中的一个影子!”
  “要是国王醒了,”特威达补充说,“你就消失啦——噗!——就像一支蜡烛!”
  “我才不会消失呢!”爱丽丝愤怒地喊道,“再说啦,假如我是他梦里的一个影子,那我倒想知道,你们是些什么?”
  “一个样!”特威达说。
  “一个样,一个样!”特威迪喊道。
  他喊的声音那么大,爱丽丝不由自主地制止他:“嘘!你叫得这么响,会把他吵醒的。”
  “嗨,你害怕吵醒他,根本是多余的担心,”特威达说,“因为你不过是他梦里的一个影子。你知道,你根本就不是真的。”
  “我是真的!”爱丽丝说着,哭了起来。
  “你再哭也不能把自己变成真的,”特威迪评论道,“没什么好哭的。”
  “假如我不是真的,我就不能哭……”
  这段对话在全书中是非常重要的,在后来的章节中类似的对话还会反复出现。它成了诠释梦和现实两者关系的一个经典。如果把这段对话变成一种两难抉择,以一种甚至连小孩子都能领悟的哲学方式提出来,可能很快就会激发起人们的兴趣。这样,它立刻就具有某种神学意味,因为它提出的问题与下面的问题其实是一样的:“是上帝创造了我们,还是我们创造了上帝及上帝的观念?”对于无神论世界的人们,这恐怕不是一个问题,但对于有着基督教背景的西方人来说,这可能是会纠缠他们一生的大问题。他们总会去想:“我们是上帝头脑中的想法吗?我们在此地的居住是他精神生命中闪过的一个幻觉吗?”因为他们的很多东西都有赖于对这一问题的回答。
  另外,书中有很多故事和人物都是耐人寻味的,我们可以作多义的理解,引申的阅读。比如大胖墩的事故。大胖墩是个爱评判是非的人,他盘腿坐在墙上,一只眼睛总是盯着另一边,人们根本不知道他是怎样保持平衡的。爱丽丝问他,你要是摔下来了怎么办?他说国王许诺过他,要派所有的人马来扶他。结果大胖墩真的一头摔了下来,于是国王派了全国所有的军队来扶他,但不管怎么扶,硬是把他扶不上墙。要是我们不把大胖墩理解成童话中的一个人物,而是理解成某种比喻或象征,那就精彩得很啦。比如理解成一个时代或一个国家的道德家或道德状况,这会给我们一种什么样的感受呢?我们可以设想,要是一个国家的道德堕落了,甚至派整个国家的军队去扶,也扶不上墙,那这个国家的道德水平又是处于一种什么样的境地呢?
  通过以上的解读,我们可以这么说,《爱丽丝》在更大的程度上实际上是一本专供成年人阅读的儿童书。因为儿童只能感知书中的奇幻、童真、韵律,而书中宗教、哲学、伦理层面的隐喻只有成人才能去品尝、咀嚼。可以这么说,《爱丽丝》描述的不仅是一段奇幻之旅,更是一段充满哲学意味的探索之途。
  
  毛喻原
  二一年四月十二日北京


  不愧是牛津才子!除了奇幻的想象之外,爱丽丝系列中荒唐的逻辑、滑稽的对话充分体现出Lewis Carroll在语言、逻辑、数学等方面的造诣,字里行间透出“冷”的智慧,越读越有味!
  
  摘抄一些段落与大家分享^ ^~
  
  谐音:
  Mock Turtle: When we were little, we went to school in the sea. The master was an old Turtle—we used to call him Tortoise—
  Alice: Why did you call him Tortoise, if he wasn’t one?
  Mock Turtle: We called him Tortoise because he taught us.
  
  一词多义:
  Alice: How many hours a day did you do lessons?
  Mock Turtle: Ten hours the first day, nine the next, and so on.
  Alice: What a curious plan!
  Gryphon: That’s the reason they’re called lessons, because they lesson from day to day.
  
  纯冷
  Knight: Let me sing you a song to comfort you.
  Alice: Is it very long?
  Knight: It’s long. But it’s very, very beautiful. Everybody that hears me sing it—either it brings the tears into their eyes, or else—
  Alice: Or else what?
  Knight: Or else it doesn’t, you know.
  
  荒诞逻辑:
  Alice: Really you should have a lady’s maid!
  Queen: I’m sure I’ll take you with pleasure! Two pence a week and jam every other day.
  Alice: I don’t want you to hire me—and I don’t care for jam.
  Queen: It’s very good jam.
  Alice: Well, I don’t want any today, at any rate.
  Queen: You couldn’t have it if you did want it. The rule is, jam tomorrow and jam yesterday—but never jam today.
  Alice: It must come sometimes to “jam today”.
  Queen: No, it can’t. It’s jam every other day: today isn’t any other day, you know.
  
  White Queen: Can you do Addition? What’s one and one and one and one and one and one and one and one and one and one?
  Alice: I don’t know. I lost count.
  Red Queen: She can’t do Addition. Can you do Subtraction? Take nine from eight.
  Alice: Nine from eight I can’t, you know, but—
  White Queen: She can’t do Subtraction. Can you do Division? Divide a loaf by a knife—what’s the answer to that?
  Alice: I suppose—
  Red Queen: Bread-and-butter, of course. Try another Subtraction sum. Take a bone from a dog: what remains?
  Alice: The bone wouldn’t remain, of course, if I took it—and the dog wouldn’t remain: it would come to bite me—and I’m sure I shouldn’t remain!
  Red Queen: Then you think nothing would remain?
  Alice: I think that’s the answer.
  Red Queen: Wrong as usual. The dog’s temper would remain.
  Alice: But I don’t see how—
  Red Queen: Why, look here! The dog would lose its temper, wouldn’t it?
  Alice: Perhaps it would.
  Red Queen: Then if the dog went away, its temper would remain!
  
  
  Enjoy reading~
  


  很小的时候就看过这本书,没想到还可以看到拍成的电影。  爱丽丝漫游奇境记的作者是刘易斯.卡罗尔,他是英国的数学家和逻辑学家。一名数学家创作的爱丽丝漫游奇境记和伊索寓言、水孩子、木偶奇遇记、格列佛游记等名著一样,成为世界儿童文学史上的里程碑之一。  故事讲述的是一个叫爱丽丝的小女孩和姐姐在河边看书时睡着了,梦中她追逐一只穿着背心的兔子而掉进了兔子洞,从而来到一个奇妙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她时而变大时而变小,以至于有一次竟掉进了由自己的眼泪汇成的池塘里;她还遇到了爱说教的公爵夫人、神秘莫测的柴郡猫、神话中的格里芬和假海龟、总是叫喊着要砍别人头的扑克牌女王和一群扑克士兵,参加了一个疯狂茶会、一场古怪的槌球赛和一场审判,直到最后与女王发生冲突时才醒来,发现自己依然躺在河边,姐姐正温柔地拂去落在她脸上的几片树叶——在梦里她把那几片树叶当成了扑克牌。  这本书的一切就像是孩子的一个五彩梦,是孩子们向往的童话世界。而那个善良可爱的小姑娘爱丽丝更是其中的一颗明珠。她也许并不聪明,但是她有一颗纯静的爱心,而又勇敢的心。


  作为一个“爱丽丝迷”,我怀着激动而忐忑的心情,带着四岁的小儿在第一时间观看了这部3D电影。之前看到介绍说,影片情节可以说是两部卡罗尔经典童话《爱丽丝奇境历险记》和《爱丽丝穿镜奇幻记》的续集,讲述的是长大成人后的爱丽丝的经历,可以说成是19岁的爱丽丝的成人礼,是一场爱丽丝的灵魂找寻之旅。这让我不免为“改编可能会失去原著的特色”而担心。说实话,我就是带着这种担心步入影院的。可是,才看到童年爱丽丝梦醒后与父亲之间的对话,我就知道蒂姆绝对不会让“爱丽丝迷”失望,也绝对不会让卡罗尔失望。影片不仅延续了原著的荒诞风格和象征意义的精髓,而且还充满了波顿的黑色阴郁风格,虽则后者对我来说并不是很熟悉。
    
    ◎电影的原著元素,尤其是卡罗尔那首著名的荒诞诗《胡言乱语》
     鬼才导演蒂姆·波顿和动画类天才编剧琳达·沃尔夫顿合作,给我们呈现了一个不同以往舞台、银幕剧的爱丽丝。不过,电影中的元素基本都来自原著。对于欧美人以及“爱丽丝迷”和“卡罗尔迷”们来说,这部电影是原著诸元素在新的故事情节上的经典演绎。也是由于这个原因,电影一经上映,就赢得了欧美各界的一致好评。不过在中国却没有引起预期的轰动,可能与中国普通观众不太熟悉原著、不很熟悉卡罗尔有关。
    
    让我们来数数电影中的原著元素:
    
    影片中的各种主要人物自然都来自原著。大家耳熟能详的爱丽丝、白兔先生、柴郡猫、疯帽匠、蓝色大毛毛虫、三月野兔、睡鼠、渡渡鸟、红桃骑士(J)都出自卡罗尔的第一本爱丽丝,也就是《爱丽丝奇境历险记》。那位仙境的暴君红王后,可以说第一部爱丽丝中的红桃王后和第二部爱丽丝(《爱丽丝穿镜奇幻记》)中的红王后的合体,两个原著人物的共同气质都是一样的粗暴无礼。红王后的青蛙仆人和鱼仆人也出自原著,大家肯定还记得给两个小动物仆人的假发缠到一起的情节吧。红王后用来做家具支架和用来垫脚的猪,则让人与公爵夫人的小婴儿,后来被爱丽丝抱到树林里变成的小猪联系起来。贝尔德犬与原著中的老鼠恐惧的猎狗联系起来。红王后用来抬家具的猴子,原著中虽然没有提及,不过在卡罗尔为手稿所画的插图以及坦尼尔为初版所制作的插图中,都有猴子的形象(详见《爱丽丝梦游仙境》,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3月)。红王后手下的扑克大军自然来自第一部爱丽丝喽,但是白王后和她手下的国际象棋大军则来自第二部,也就是《爱丽丝穿镜奇幻记》。影片中的胖子兄弟可以说是第二部爱丽丝中的“对头”兄弟和那个蛋型矮胖子的结合体。红王后手下的三位得力干将——炸脖龙(Jabberwock)、揪拨揪拨鸟(Jubjub bird)和班德尔兽(Bandersnatch,电影中译成大毛兽)都出自卡罗尔那首著名的《胡言乱语》荒诞诗。
    
     说道这首《胡言乱语》荒诞诗,我不得不提到最近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经典注解版童书《爱丽丝梦游仙境》。卡罗尔的童书在中国有诸多版本,作为“爱丽丝迷”,这些版本我手头基本都有。不过这本与3D大片同期出版的童书真的使我眼前一亮,这不仅是第一本中文注解版爱丽丝,诠释了卡罗尔童书的大部分象征意义,呈现了卡罗尔生活的维多利亚时代的社会风貌,而且书中还包括几个系列的插图:包括作者本人为手稿所绘的38幅插图;约翰·坦尼尔爵士为初版所绘93幅插图;美国插图的黄金时代著名插画家彼得·纽威尔为1901版所绘80幅插图;另有英国黄金时代插图作家查尔斯·罗宾逊的8幅彩插和5幅双色插图。插图都是双色印刷,纸张也不错。我拿到手后就给四岁的儿子读了一遍,翻译也不错,尤其是这首著名的《胡言乱语》,可谓翻译得妙趣横生。给孩子读完这首诗后,果然有了不同的效果,就像爱丽丝在书中说的那样——“不知怎么搞的,它似乎把各种念头灌进我的头脑”,我儿子也拿起玩具快板儿,模仿着诗的节奏和韵律,自顾地作起“胡言乱语”诗来。呵呵,这就是经典的诗作的效果!
     影片中的许多情节也与原著相关。大家熟知的爱丽丝掉入兔子洞,打开花园大门的小金钥匙,小魔瓶里喝了能变小的液体,吃了能够长大的蛋糕,动物和花草昆虫都会说话——这些自然来自原著。爱丽丝的订婚礼上的四对舞,让人想到了原著中素甲鱼和鹰头狮给爱丽丝介绍的“龙虾方阵四对舞”。哈密斯的母亲要求种的红玫瑰被园丁误种成了白玫瑰,让人想到原著中黑桃三兄弟为了逃避红桃王后的惩罚,把误种的白玫瑰染成红玫瑰的情节,并且哈密斯母亲的气质和话语,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原著中丑陋的公爵夫人,而她所说的放出狗去追兔子的话,还会让熟悉原著的观众想到那首著名的“尾巴诗”。参加订婚礼并数次被提及的依金丽姑妈,表面看只是一个博观众一笑的丑角,实际代表了一个隐喻,如果爱丽丝不能成功完成灵魂找寻之旅,那么这位姑妈就是她的未来,还有依金丽姑妈说的那句“他是一个王子,可是为了继承王位而不能娶我”的话,使人联想到卡罗尔小说的真实原型——爱丽丝·利德尔长大之后,曾经与在牛津读书的利奥波德王子相恋,王子也是为了王位而未能与爱丽丝结合。聚会上那对多嘴的孪生姐妹,用爱丽丝梦醒后的话说,很像仙境里的对头兄弟,不过她们也让我想到了原著《爱丽丝穿镜奇幻记》中的小白猫和小黑猫。
     掉下兔子洞的爱丽丝的落点也有特别的情节设置:她先是砸穿了地板掉到了仙境一个房间的天花板上,继而在重力的作用下每一根头发都树了起来,然后又落回地板上。这样的情节设置也与原著相关,表示爱丽丝掉落时已经穿过了地心,掉到了地球直径另一侧某个地方的仙境里,有关物体掉入一个穿过地球的洞的运动问题,请参见社科版《爱丽丝梦游仙境》第15页注释。有着模糊记忆的爱丽丝没有向原著那样大费周折,在故事进行到第七章末尾才进入仙境的花园,影片中爱丽丝凭着儿时模糊的记忆很快就进入了仙境花园。在这里,她先是遇到了相互打架的木马蝇和金鱼草蜻蜓,又被突然闪过的绿毛猪吓了一跳,这些都来自第二部爱丽丝。然后就见到了爱作对的对头兄弟和渡渡鸟,关于这对孪生兄弟为什么爱作对,上面提到的那本书中也有注释说明,而且那本书把这对兄弟翻译成“对头嘟”和“对头嘀”,真是让人拍案叫绝,比电影里翻成的“对对的”和“对对得”要好,这个似乎在那本书的译者序里也提到了。众所周知,渡渡鸟是作者刘易斯·卡罗尔本人的化身,不过在影片中渡渡鸟没有太多的镜头。然后大家就拉着爱丽丝去找那个原著中给爱丽丝之点迷津的蓝色大毛毛虫。
    
     在林中遭遇班德尔兽袭击后的爱丽丝遇到了原著中那只隐显自在的柴郡猫,柴郡猫带她去找疯帽匠之后,影片中的的那轮弯月幻化成了柴郡猫的笑脸,这不得不又提到上述那本书的注释(见73页)。现在,该轮到重头人物疯帽匠上场了,他第一个认定爱丽丝,第一个欢迎爱丽丝,他挂在嘴边的“我在想以字母M开头的词”,让我们想到了第一部原著中睡鼠说的以M开头的词,以及第二部中爱丽丝见到白国王和他的传令兵时说的那个以字母H开头的文字游戏。他还带着原著中那款“这一款帽子打六折”的高帽子,红心骑士带人来搜爱丽丝时,疯帽匠又带头背起了原著中那首模仿《小星星》的诗。后来疯帽匠作为爱丽丝的同党被红王后关进监狱,让人想到了坦尼尔画的白国王传令兵在狱中的那张酷似伯兰特·罗素的脸。乱扔茶具和厨具的三月野兔,让人联想到那个公爵夫人府上的乱扔厨具、大量使用胡椒的厨娘。影片中还有疯帽匠和三月野兔都把怀表放到茶杯里蘸的镜头。
     该轮到影片的那个非常重要的、被多次提及的谜语了,“为什么一只渡鸦会像一张写字台?”这与原著中的谜语丝毫不差,有关他的谜底,作者卡罗尔本人自有他的说明(请参照上引书的注释部分),答案与疯帽匠在影片结尾给出的答案一样:就是根本没有答案。影片中的最重要的终极情节,就是爱丽丝斩杀怪兽炸脖龙了。你也许会说,这个可无法和原著捏合到一块儿了,因为原著中的那首《胡言乱语》的诗中,斩杀怪兽的是一个男性少年俊杰。不过我还是要提醒你,坦尼尔爵士的图片丰富了原著的内容。在他画的那幅图中,不单斩杀怪兽的就是小爱丽丝,而且影片中的怪兽的模样几乎就是图片中的翻版。还有刽子手在砍疯帽匠的头的时候,由柴郡猫顶着帽子升到空中,使刽子手、红王后、红桃骑士和在场众人惊讶得面面相觑,这也使我们想起了书中那个红桃国王和王后以及刽子手商量如何砍柴郡猫的头的情节。还有刚一出场的红王后质疑谁偷了她的果馅饼,也是来自原著个经用过传统童谣改编的红桃骑士偷了王后的果馅饼的故事。
    
    ◎电影里原著荒诞、象征、无说教艺术特色的延伸
     贯穿影片始终的荒诞之风就是那句“为什么一只渡鸦会像一张写字台?”这个我们在前面已经说过了。
     影片中那两个特别重要的日子的定名,一个是爱丽丝返回仙境的Gribling日,一个是爱丽丝斩杀怪龙的Frabjous日。都是自创的字,这延续了卡罗尔原著的创作风格,原著中素甲鱼在给爱丽丝讲他们在海里的学校上的课程名字时,作者大多用的是与原始单词相近的自创的单词,比如说把reading写成reeling。这里的Gribling是原著中卡罗尔创造的词的再创造,也就是brillig,被憨扑地·蛋扑地这位胖蛋语言学家解释为“下午四点钟”,蒂姆和编剧只是在这个词的基础上调整了字母顺序,就变得荒诞而又荒诞了,而我们知道爱丽丝的订婚礼也是下午四点开始,也就是她回到仙境的时间。这里的Frabjous应该是依据单词fabulous创造出来的,Frabjous日也就是“辉煌之日”。蓝色大毛毛虫在影片中的名字Absolem(阿布索伦)这个词也很有意思,它可以看做absolute的变体,表示了毛毛虫的话是绝对权威的意思。电影结尾处毛毛虫“作茧自缚”和羽化为蝶,是爱丽丝终于成功完成灵魂找寻之旅的隐喻和象征。
     而且波顿使卡罗尔的象征意义走的更远了。红王后的名字就是根据伊丽莎白女王的名字,通过异化创造出的名字。电影中还有更多这样的创新。
     无说教的色彩是蒂姆·波顿电影的一贯特色,也就是影片中既没有完全的好人,没有完全的恶棍。剧中的红王后长着一颗硕大的头,脾气任性刁蛮,是仙境里独一无二的暴君。但是却一直爱着身边的黑骑士,而且杀掉自己的丈夫红国王的理由,就是怕他离开自己。红王后在电影的大部分时间里一直在追问:人们为什么不能爱她?而以疯癫著称的疯帽匠先生,却是派白兔将爱丽丝再次引入仙境,并策动整个仙境里的民众反抗红王后的组织者。而那个主张和平、不杀害任何活的生物的白王后,却偏爱用死人的手指和物件给爱丽丝调制恢复原本形体的魔药。而且以“不杀生”为借口,将她的姐姐红王后和红桃骑士流放蛮荒之地,使得红桃骑士宁肯死也不愿被流放。
     影片中的红王后带领的扑克大军和白王后带领的国际象棋大军的“辉煌之日”大战,最终以代表正义一方的白王后放胜利而告终,这与原著中爱丽丝代表的国际象棋中的白方,也是性情温和的一方,战胜以红王后为代表的脾气暴躁的红方一样,有了某种道德说教的色彩。不过,电影中红王后的歇斯底里喊出的那句话,对此做了补救:“我是长女,我是正式加过冕的!”
     同样疏离而无说教的还有那段经典对白,也就是影片开场时,不断做梦的小爱丽丝问她爸爸:“我是不是疯了?”他的爸爸回答说:“我看恐怕是。不过,告诉你一个秘密——成功人士都这样!”这段对白在变大后的爱丽丝设法去救疯帽匠时再次出现,起到了深化影片的主题的作用。同样起到这种作用的有爱丽丝父亲说的那句话——早餐之前就能发生六件不可思议的事情。爱丽丝就是念着仙境中那六件不可思议的事情,鼓起勇气斩杀怪龙的。
    
    ——关于剧中人物,我还是喜欢海伦娜·伯海姆·卡特饰演的红王后,她把各种细微的表情和姿态演的十分生动。约翰尼·德普饰演的疯帽匠那身夸张的打扮,特效放大的双瞳,以及介于小丑和王子之间的惟妙惟肖的演绎,还有他为辉煌之日跳的福特舞,将波顿的疯疯癫癫、黑色阴郁的黑哥特风格推向了高潮。还有那只蓝色条纹的隐显自在的柴郡猫、对头兄弟,另外还有毛毛虫的艾伦·里克曼声音,真的亦真亦幻,既形象生动,又神秘莫测。爱丽丝的扮演者,这位澳大利亚籍模特也选得很好,她不仅有维多利亚时代贵族的气质,而且她的模特身材很配合不断变换着装的需要。
    ——强烈建议大家看过社科版《爱丽丝梦游仙境》后在去看电影,或者你已经看过电影,那么在拿这本书来做个整体的回顾。那样的话,不仅看到的是三维的电影画面,你还会跟随卡罗尔找到自己多维的、甚至是无限维度的灵魂空间。
    
    (参考书目:《爱丽丝梦游仙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3月,冷杉 译)


   此书不同于以往中文版本
  亮点一:第一本中文注解版爱丽丝
   撷取历代名家经典注解和评论,深求文字背后的象征意义,力图还原作者和爱丽丝之间的真实故事。这些注解几乎全部是首次在中文版中出现。可谓第一本中文注解版爱丽丝。
  亮点二:插图最多
   书中插图包括——坦尼尔为初版所作插图系列;纽威尔为美国1901年版所作整幅插图系列;作者为手稿自画的插图;英国插画家查尔斯·罗宾逊的8幅彩插和5幅装饰性插图。另外,还插入由迪士尼独家授权的电影定妆照及剧照6幅。共240余幅。
   作者插图插入书后所附的英文原文内。其中纽威尔的插图绝对是首次在中文版中公开亮相,绝对值得拥有!
  亮点三:名著名社名译优势
   著名翻译家冷杉十年后再涉童书领域,全程翻译的最新译作,译品优美流畅,信雅精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亮点四:内容最全
   涵盖卡罗尔两部名著《爱丽丝奇境历险记》、《爱丽丝穿镜奇幻记》全译本,书的后半部分附赠两部书的完整英文版。从未有过的最全版本。
  
   用编者自己的话说就是:
   ·全球独家百科全书式的“爱丽丝”经典全集珍藏版——全部资讯一网打尽,与好莱坞迪士尼年度同名梦幻3D大片同期上市。涵盖卡罗尔两部名著全译本,附赠完整英文版,更有3D大片特别资讯和电影资料图片。是历代所有版本中内容最完整,最丰富,资料最齐全的版本。双色图文彩插,精美印刷。亲子白金珍藏版。
    ·送给中文“爱丽丝迷”的充满象征意义的饕餮盛宴——著名翻译家冷杉十年后再涉童书领域,全程翻译的最新译作,译品优美流畅,信雅精准,占尽名家名著名社名译优势;提取了原著大量精美隽语,英汉对照,撷取历代名家经典注解和评论,深求文字背后的象征意义,力图还原作者和爱丽丝之间的真实故事。这些注解大多是首次在中文版中出现。
    ·呈给经典插图爱好者的一次精美曼妙的原味大餐——300余幅著名插画大师的插图史无前例,精美绝伦,许多图片是首次在中文版中公开亮相(其中包括作者本人为手稿所绘的38幅插图;约翰·坦尼尔爵士为初版所绘93幅插图;美国插图的黄金时代著名插画家彼得·纽威尔为1901版所绘80幅插图;另有8幅彩插,是英国黄金时代插图作家查尔斯·罗宾逊的作品,更有最新迪士尼特别授权的同名3D电影资料图片,以及作者的肖像画和作者为爱丽丝原型拍摄的原始照片等珍贵资料)
  
   绝对超值读本:附上书中那首著名的荒诞诗《胡言乱语》,这首诗被奉为荒诞诗的经典,翻译得妙趣横生——
  
   《胡言乱语》
  
     下午,有个滑溜溜很活跃的怪东东
     在草地上转圈还钻孔。
     菠萝鸟呲毛缩脖邋遢又可怜,
     绿毛猪回家迷路气得闹哄哄。
    
     “留神怪兽,我的儿,
     它齿尖爪利像钢钳儿;
     还要提防揪拨揪拨鸟儿,
     并躲闪发狂的班德尔老仙儿。
    
     他手执剜月削风剑,
     寻找这头巨兽开练——
     找久了就在树下歇歇,
     想想如何让它显现。
    
     就在他拿定主意的时候,
     眼里喷着火龙窜出了怪兽,
     像树林里刮过了一阵旋风,
     嘴里还发出哈哈的笑吼。
    
     一下!两下!咔嚓嚓!
     削铁如泥把怪兽杀。
     拎着兽首奔回家,
     兴奋得进门直叫爸。
    
     “你宰了巨龙怪兽吗?
     让我抱抱你,我快乐的二傻!
     多好的日子,哈哈哈!”
     他乐得差点趴地下。
    
     下午,有个滑溜溜很活跃的怪东东
     在草地上转圈还钻孔。
     菠萝鸟呲毛缩脖邋遢又可怜,
     绿毛猪回家迷路气得闹哄哄。
  
  附上英文:
   JABBERWOCKY.
  
  ‘Twas brillig, and the slithy toves
  Did gyre and gimble in the wabe;
  All mimsy were the borogoves,
  And the mome raths outgrabe.
  
  ‘Beware the Jabberwock, my son!
  The jaws that bite, the claws that catch!
  Beware the Jubjub bird, and shun
  The frumious Bandersnatch!’
  
  He took his vorpal sword in hand:
  Long time the manxome foe he sought —
  So rested he by the Tumtum tree,
  And stood awhile in thought.
  
  And as in uffish thought he stood,
  The Jabberwock, with eyes of flame,
  Came whiffling through the tulgey wood,
  And burbled as it came!
  
  One, two! One, two! And through and through
  The vorpal blade went snicker-snack!
  He left it dead, and with its head
  He went galumphing back.
  
  ‘And has thou slain the Jabberwock?
  Come to my arms, my beamish boy!
  O frabjous day! Callooh! Callay!
  He chortled in his joy.
  
  ‘Twas brillig, and the slithy toves
  Did gyre and gimble in the wabe;
  All mimsy were the borogoves,
  And the mome raths outgrabe.
  
  意犹未尽,在附上《爱丽丝穿镜奇幻记》卷首诗:
  
  卷首诗
  
  孩子,你的前额纯洁又开朗,
  梦幻的双眸映射奇思和妙想!
  虽然时光如梭,你和我
  年龄相差有一大箩,
  而你可爱的微笑定将接纳
  我这作为爱的礼物的童话。
  
  我没见过你阳光般的面容,
  也没听过你银铃般的笑声,
  在你年轻生命的未来岁月中,
  你不会想到我这个老翁。
  但现在你只要愿意听我就够啦,
  听我给你讲这篇童话。
  
  这童话始于往昔的岁月,
  那时夏日的骄阳真炽烈,
  一阵质朴的钟声响起,
  和着我们泛舟划桨的节律。
  它的回声在我们记忆中至今尚存,
  虽然妒忌的岁月不要它留痕。
  
  好了,来吧,趁那整日不快的女佣
  还没发出可怕的叫声,
  唤你到讨厌的床上去睡觉——
  这刻板的叫声令你恼。
  乖孩子,我们不过是长大的儿童,
  一到睡觉的时间就心事重重。
  
  屋外,天寒地冻,积雪闪耀,
  狂风怒吼,呼呼长啸。
  屋内,炉火熊熊,红光映照
  儿童温暖舒适的小巢。
  神奇的故事把你深深吸引住,
  狂风再肆虐你也不必犯怵。
  
  虽然一声叹息的阴霾
  可能会贯穿我讲的故事,
  因为“快乐的暑假”已一去不来,
  夏日的辉煌也已经消失——
  但它决不会以这点灰色
  来玷污我们这篇童话的金色。
  
  英文:
  Child of the pure unclouded brow
  And dreaming eyes of wonder!
  Though time be fleet, and I and thou
  Are half a life asunder,
  Thy loving smile will surely hail
  The love-gift of a fairy-tale.
  
  I have not seen thy sunny face,
  Nor heard thy silver laughter;
  No thought of me shall find a place
  In thy young life’s hereafter -
  Enough that now thou wilt not fail
  To listen to my fairy-tale.
  
  A tale begun in other days,
  When summer suns were glowing -
  A simple chime, that served to time
  The rhythm of our rowing -
  Whose echoes live in memory yet,
  Though envious years would say ‘forget’.
  
  Come, hearken then, ere voice of dread,
  With bitter tidings laden,
  Shall summon to unwelcome bed
  A melancholy maiden!
  We are but older children, dear,
  Who fret to find our bedtime near.
  
  Without, the frost, the blinding snow,
  The storm-wind’s moody madness -
  Within, the firelight’s ruddy glow,
  And childhood’s nest of gladness.
  The magic words shall hold thee fast:
  Thou shalt not heed the raving blast.
  
  And though the shadow of a sigh
  May tremble through the story,
  For ‘happy summer days’gone by,
  And vanish’d summer glory -
  It shall not touch with breath of bale
  The pleasance of our fairy-tale.
  
   呵呵,写的有点累了,就此罢手,爱丽丝迷的“福音书”。嘿嘿
  
  
  
  
  
  


  
   Only if I can embrace the world,
   What does it matter if I embrace it awkwardly?
  
   ----Albert Camus
  
  
   What is the season when I first came upon Alice? Mostly it was the same golden summer afternoon as when Lewis Carroll and the “cruel Three” drifted upon the gleaming water, and gave birth to the wreath of fairy-tale that never withers.
  
  
   Could it really be called “fairy-tale”? Sure I don’t mean that fairy-tales cannot be as subtle and full of wonderful witticism as the Alice story. And sure there’re bunches of fairy-tales that seem perfectly structured and a thousand times more logical than is—Alice’s charm lies in its illogicality. Common sense? Step aside. There comes the kingdom where common nonsense rules. Principles and regulations? Spare them. In the face of those birds and beasts so excellent in wordplay and turning and twisting of mind, your logics will only cause humiliation. So better yield to the rhythm and pace of the dream, where you may wake, yet not knowing if you’re returning to the reality or stepping into another dream, and brace for the bizarre that comes rushing into your eyes with each shift of scene.
  
  
  
   Of course, I read the Alice story in Chinese as a child, and very likely in abbreviation. A terrible loss it is that I missed the pleasure provided by its numerous puns and jokes. Even so, the fragrance lingers on my mind ever since, like honeysuckles blossoming under the serene March sun. How was I thrilled by those queer characters! Here on the bough sits the Cheshire Cat, so lovable and considerate as to appear and vanish little by little after Alice’s protestation, giving the eerie image of a grin without the cat. ( And you should see that spooky grin illustrated by John Tenniel!) Here on the rock crouches the Mock Turtle, whose sad depiction of his education made me laugh really hard, while relishing the subtle satire hidden in the tone:
  
  
  
   “We called him Tortoise because he taught us,” said the Mock Turtle angrily. “Really you are very dull!”
  
   “Reeling and Writhing, of course, to begin with,” the Mock Turtle replied; “and then the different branches of Arithmetic—Ambition, Distraction, Uglification, and Derision.”
  
   “Mystery, ancient and modern, with Seaography: then Drawling—the Drawling –master was an old conger-eel, that used to come once a week; he taught us Drawling, Stretching, and Fainting in Coils.”
  
  
  
   And what else could you do but ungrudgingly give way to the great student when he claims that “they are called lessons” because “they lessen from day to day”?
  
  
  
   With “Off with his head!” we come upon the overbearing Queen of the Hearts who’s obsessed with executions that never really happen; with “It is a most provoking thing—“we meet that Humpty-Dumpty whose egg-shaped body never gives the least distinction between a neck and a waist. And there is the Walrus feasting upon oysters and shedding tears in Tweedledee and Tweedledum’s poem, followed by the White Knight who keeps his excellent balance by falling head-first off the horse in a different direction within every minute. You may agree that these are all the heroes and heroines of Ridicule, yet you couldn’t but admire their agility and cunnings in making all the nonsense sound perfectly reasonable, as is best amplified at the Mad Tea-Party. They don’t mean to be difficult—“Behold,” they say,” This is itness. Any thing otherwise just don’t make sense.” However, anything but the most skilled logic could ever have generated such a special and enchanting touch of illogicality.
  
  
  
   The scenes provided in the Alice story appears quite similar with one’s subconscious state of mind, which gives the book a hue of what later became known as stream-of-consciousness. (I’m not sure if anyone has psychoanalyzed Alice with deliberate scalpels. I venture to guess there’re plenty of them.) Apparently, the first story is more dream-like, while the second one is more carefully plotted, yet losing some qualities which make the reader’s journey with Alice in Wonderland so personal and convincing.
  
  
  
   Queer it is that when I pick up the book as a young adult now, I should smell and sense of something so nostalgic, something that caresses and invokes blissful response from the very bottom of my heart. It is as if I’ve really gone through the same dilemma which traps Alice—the same growing pain, the same throbbing ambition to try my wings in a great and somehow exotic world, yet feeling insecure even about my own size—When Alice was eventually able to gain some control of her ever-swelling-or-shrinking body, the tribulation is by no means ending: There she goes, confronting all kinds of unorthodoxy that seem so trying to her mind and intellect, that even threaten to shake the very root of her mental existence—There’re peoples and creatures assuming that she knows all those weird logics and bullying her whenever she shows a hint of difference( which is regarded by them as ignorance) from their axioms, and constantly make her feel being caught in a contradictory condition where she is a grown-up physically, yet doesn’t know nothing about life and being.
  
  
  
   Luckily, confident and well-balanced as our Alice is, she’s not that ready to comply. There she waits in patience, but not without trying to make sense out of whatever has to occur; there she hearsays with understanding, but not without pointing out the absurdity and professing her own stand. Besides, the journey isn’t without consolation. The quaint, wonderfully weird creatures Carroll has to offer in this dreamland are always awaiting somewhere, ready to leap in sight when you least expect it. The Rocking-horse-fly, Snapping-dragon-fly, bread-and-butter-fly, talking flowers and bowing leg of mutton…whose happy existence put our modern interpretation of “Live and let live” to sheer shadow. And those ballads! Never before has any children’s song exert such a magical power on me. All the rhymes I heard and recited through childhood are so filled with educational intention, that it never occurs to me that rhymes could keep nagging and lullabying about the everyday-ordinary things and still being so of taste. There’s no stop in the enchantment.
  
  
  
   So many have proclaimed to have found the political allegory, the parody of Victorian children’s literature, even a reflection of contemporary ecclesiastical history in the Alice story. Yet I’d rather view the Wonderland adventures dreamwise. Alice always reminds me of the all-familiar song learnt in elementary school:
  
  
  
   Row, row, row your boat,
  
   Gently down the steam;
  
   Merrily, merrily , merrily, merrily,
  
   Life is but a dream.
  
  
  
   So dream, dream as echoes fade and memories die, dream as Autumn frosts have slain July, as “happy summer days” gone by. The song that makes us quiver in tenderness will always linger on my lips, as we drift along the stream of life where floating feather dips. After all, as the Bantam version put it, Alice is perhaps no more then a dream, a fairy-tale about the trials and tribulations of growing up—or down, or all turned round—as seen through the expert eyes of a child.
  
  
  
   So why gouge and dig for something “profound” at the expense of a most enthralling voyage with the dream-child under the clear summer sky?
  
  
  
   Maybe Lewis Carroll himself knew it best, when he wrote down at the beginning of Through the Looking-Glass:
  
  
  
  “We are but older child, dear,
  
  fret to find our bed time near.”
  
  
  
  Oct.2005
  
  
  
  


  
  
  
   乌鸦为什么像一张写字台
  
  
  
   在卡洛尔的《爱丽丝漫游奇境》中,那场不可思议的下午茶会上,帽子商说:“乌鸦为什么像一张写字台。”
   关于这个问题,故事中并没有给出答案,但按茶会上的“狡辩”——语言论的游戏规则,似乎也可以牵强地解释出来,不过这个解释最好由维特根斯坦们来解释,或者卡洛尔本人来解释——他是逻辑学家、数学家、符号学家。在此我给出的是故事之外的解释。
   在维京人的信仰中,众神住在阿斯加尔德,相当于希腊神话中的奥林匹斯山。这是座保垒,中央长着一棵长绿的梣树,称为“伊格德拉西尔”,它的根部一直延伸到地狱,而树枝则直到天上。在这个世界中,有三个主宰之神:奥丁、索尔、弗雷。奥丁的地位最高,在所有神之上。奥丁是知识神、战神,维京人认为他骑着有八条腿的骏马环游世界,神马的名字叫“斯莱甫尼尔”。奥丁还有两个随从,这两个顺从不是人,是两只乌鸦。
   乌鸦为什么像一张写字台呢?
   这两个乌鸦,一只叫“赫吉(Hugin)”,一只叫“穆南(Munin)”,赫吉代表思想,穆南代表记忆。
   作为知识之神,肯定要工作,知识性的工作一般都是在写字台前完成,思想与记忆往往也是在写字台前迸发,但思想即是乌鸦、记忆即是乌鸦,所以马马虎虎等同一下:乌鸦(思想与记忆)就是(像)一张写字台了。
   所以,乌鸦像一张写字台。
   当然这只是我的解释,有点牵强。
  
  
  
  
  
   柴郡猫的笑是如何练成的
  
  
  
  
   《爱丽丝漫游奇境》中,最诡谲的动物大概是那只柴郡猫了。
   “好吧!猫说着就慢慢地消失,先从尾巴尖开始,直到那张笑脸,笑容比身体其它部分停留的时候还要长一些。”我现在手头这个版本不好,没能写出猫消失而笑容停留的意味,但你想想,一只猫消失了,只有笑容还停留在空气中,是不是很诡异?
   关于柴郡猫,这可是有说法的,不是卡洛尔虚构出来的:这个角色的灵感可能来源于英国俗语“笑得像一只柴郡猫”(grin like a Cheshire cat),该俗语的来源众说纷纭,有的说是柴郡盛产一种做成笑脸猫形状的奶酪,有的说是当地有一位贵族,他的大衣袖子上画了一只狮子,狮子画得很糟糕,倒像一只笑脸猫,还有人说是来自柴郡一位叫Caterling的笑容丑陋的护林员的绰号。
   反正是有来源的。
   可是为何笑容会消失得比身体还慢呢?我有个小故事,来解释:
   很久很久以后,有一个郡,那些盛产柴火,所以叫“柴郡”,柴郡的主人自然就是“柴郡主”(是不是杨家将中的那个美少妇呢?)了。柴郡主养着一只猫,咳咳,不用说你也会猜到,它就是大名顶顶的“柴郡猫”啦。
   这个世界是对称的,有了鼠就会有猫,同样,在一个有猫的地方,上帝自然也会创造鼠,至少在讲故事时,应该配上鼠,失去对称的世界是不能存在的,失去称对的故事也是不完整的。所以,不管是从上帝的角度还是讲故事的角度,柴郡里就出现了一只柴郡鼠。
   柴郡主很烦这只吵他睡觉、啃他食物的柴郡鼠,于是,他派柴郡猫去抓柴郡鼠。柴郡猫贪玩,抓着抓着就跑到别人的童话故事中去了,很久才回来,这让柴郡主很不高兴,凭啥养了一只猫还要受鼠的骚扰?于是,讲故事的人给柴郡主出了个主意,柴郡主一听很高兴,用一根链子拴在柴郡猫的脖子上,链子的一头牵在自己手里,这样柴郡猫在追柴郡鼠的过程中就不会莫名其妙地跑去别人的故事中去客串了。
   柴郡猫追鼠的过程很长,我们知道在故事里的鼠,总是比猫狡猾,总是不那么容易被逮到(当然喽,如果猫轻易就逮到了鼠,故事就没得可讲的了)。在等柴郡猫追柴郡鼠的过程中,柴郡主往往会打瞌睡。柴郡猫逮了半天柴郡鼠回来,窜到柴郡主脚边,“喵、喵、喵,我要吃鱼干,喵、喵、喵,我要吃金帝巧克力,喵、喵、喵,我要吃艇仔粥。”柴郡主醒了,流着口水茫茫然,看见一只猫在眼前烦,便抓住它的脸,使劲撕:“妞,给爷笑一个,笑一个。”
   每天就这样反复。
   那只该死的柴鼠郡总是逮不到,这意味着柴郡猫只好每天被拴在链子上,被柴郡主牵着。作为一个动物爱好者,讲故事的人给柴郡猫出了个主意,于是,等柴郡主坐在椅子上一睡着(他会流口水的),柴郡猫就咧出一个笑容留在空气中,自己的身体则从链圈子脱开,跑去别人的故事里演配角去了。别人的故事告一段落,它就悄悄地回来,再钻到链圈里,让脸再戴上那个笑容。
   这一招可保险了,让柴郡猫可以自由地生活,而万一中途柴郡主提前醒来,看见柴群猫的笑容还在身边,他又会放心地睡去。
   从此,柴郡猫练就了一个绝招:慢慢地消失,先从尾巴尖开始,直到那张笑脸,笑容比身体其它部分停留的时候还要长一些。


  “我是真实的!”爱丽丝说着就哭了起来。
  
  “假的就是假的,哭也没办法变成真的。”特威度迪说,“再说,也没什么好哭的。”
  
  “如果我不是真实的,我就不会哭了。”爱丽丝破涕为笑,她感觉这一切都很荒谬。
  
  “我想你不会以为那些是真眼泪吧?” 特威度迪用十分轻蔑的口气打断了她。
  


  拾屋子的时候发现了老婆同学送她的这本书,就在厕所里面读完了。
  坦白的说,相对于偌大的名头来说,本书并不算特别好看。当然,也可能由于这只是一本童话,而我已经失去了去阅读它的心情。
  书中吸引人的应该是作者光怪陆离的想象,相对说来,故事性就差了些(或者可以说这并不是一个完整的故事?)。作为给小孩子们听的童话,应该也算合理吧。但对我来说估计就是因为这一点才觉得没那么好看了。
  书中包含《爱丽丝漫游奇境记》和《爱丽丝镜中奇遇记》两部分。后者包含的诗歌更多些,于是我就觉得更加无趣了。
  想象一下,如果是给小朋友们讲故事,还是挺合适的。
  另外,本书由“北京大学文学博士雷世文”撰写了“专文导读”。这序写的很难看,除了剧透就是废话。


  丰富的想象力,完全依靠文字让人进入了另一个世界。如果与现今的一部部魔幻大片相比,是不是更引人入胜?是不是更加过瘾呢?高科技的音像带来了感官的刺激,却使我们丢掉了自我想象的能力。


  Finished reading this tale, but could not understand most of the content which is as queer as the stories themselves...
  Maybe it was the cultural distance that did not agree with me....If time allows, I will read it again to search for its essence


"In another moment down went Alice after it, never once considering how in the world she was to get out again."最最喜欢这句话。。


我会好好看看的~


分析得真心不错。或许是我看这本书的年龄或心态不对劲,读起来吃力不讨好。拿起来三次都没能读完,至今还停在一半左右。总觉得其中有很多东西好像需要我深入思考,又觉得是不是应该以纯真的童话般的心情想象那个画面就可以了。。。一本儿童读物,我竟然读得那么累。


我读的是英文原版,也是要用英文写读书报告。但是这篇文章依然对我有一定的帮助。不错~~


看了这个故事的开始,第一反应是《龙猫》里的小梅追小龙猫的桥段,哈哈


人们常常给童话故事赋予了许多成人解释。我反倒觉得故事说什么就是什么。故事虽然是大人写的,但是是写给小孩看的。小孩子的世界就是那么简单。但也恰恰就是那些纯真的小孩的童言无忌偶尔戳中了真理。现世的复杂蒙蔽和歪曲我们的视线,我们把这些童言像珍宝一样拣起。。。就这么简单。我觉得。。


惊觉我曾经买过的两本书作者是毛喻原


额。。。。。。还有这种事。。。挺有意思的


咦……我发现我的kindle版上少了一些内容呢,最后提到的荒诞逻辑貌似没有……


标题起的很贴切呀。


噗。还真有人在看耶~谢谢好开心~


蒂姆和琳达·沃尔夫顿真够天才的,感觉到Gribling日是荒诞而又荒诞的词,可是评论要写完还不得要领。人常道:急中生智,还真有这么一当子事儿!在决定删掉这段话的一刹那,不经意中一眼溜到《胡言乱语》诗中的brillig,哈哈,一下子就出来啦!
鼓励自己一下!~\(≧▽≦)/~


啊!!! 喜欢 喜欢 喜欢! 要买要买 要买!


非常有用啊!!!


怎么全是05年十月的。。。


我怀旧了


是你自己写的么?英文写那么好实在是太厉害了!


很久以前的随笔,过奖了


呵呵,挺有意思~


用奥丁的乌鸦来解释写字台,这主意不错。


乌鸦为什么像一张写字台...........喜欢这句嘿嘿~


终于解了疑惑了


“喵、喵、喵,我要吃鱼干,喵、喵、喵,我要吃金帝巧克力,喵、喵、喵,我要吃艇仔粥。”
太可爱了吧~!


爱丽丝里面有很多笑话。可是不太能读懂


啧啧 这家伙每天也会想六个不可能的事


楼上的评论不好懂


今儿下午觉做了三个梦 有意者豆油


喜欢柴郡猫啊。。。O(∩_∩)O~


喜欢柴郡猫


什么吗,乱七八糟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