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多芬
牛頓
吳福漳.吳宗達 著
永不屈服的音樂巨人——貝多芬十八世紀末期,標榜著自由、平等的法國大革命,激盪了整個歐洲大陸,貴族逐漸沒落,平民開始獲得自由。貝多芬受此影響,在音樂界,開啟了作曲家獨立自主的先鋒。在貝多芬之前的海頓,一生遵命作曲,仰賴僱主以求顯貴;而莫札特雖然憎惡這種束縛,卻又無能為力,最後竟死於貧病。貝多芬是第一個獲得自由的藝術家,也就是有了這種自由,貝多芬的作品才能脫離實用的曲式,而依憑內心深處湧現的靈感自由創作,使得每一首作品都有著獨特的個性,洋溢著撼動人心的熱與力。貝多芬二十三歲時,因讀過德國詩人席勒《快樂頌》的詩篇而深受感動,便決心為它譜曲。直到三十年後,他的心願才在《第九交響曲》的最後樂章實現——在管絃樂中加入「快樂頌」的聲樂,充分抒展了貝多芬洶湧澎湃的思潮與情感。貝多芬一生的厄運,似乎是無休止的,而他之所以能以無比的勇氣面對命運的挑戰,便是在困苦中長存著希望——藉著音樂振奮懦弱的人心。因此,貝多芬才能為全人類謳歌出「越過苦惱才有歡樂」的快樂之境。貝多芬創作的高峰期,也正是他耳疾日益惡化的時期。由此可見,耳聾非但沒有阻礙貝多芬的創造力,反而促使他在與人隔離的世界裡,更加積極的投入於作曲中。貝多芬曾經說過:「當我在演奏或作曲時,我的病痛一點也不妨礙我;只有當我與人相處時,它才會影響我。」 唯一了解貝多芬的方法,就是去聆聽他的作品。而最能代表貝多芬的作品,莫過於九大交響曲,因為其他的鋼琴奏鳴曲或室內樂曲等,大都是為了完成交響曲的習作而已。至於如何欣賞貝多芬的九大交響曲,便要先去了解他一生坎坷的命運。由九大交響曲嘔心瀝血的創作過程,即可看出貝多芬的命運與創作間不可分割的關係。貝多芬的作品中蘊含的力量是無法言傳,只有不斷的聆聽,才能體悟貝多芬的啟示——向命運挑戰,永不妥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