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爱因斯坦在柏林

Hubert Goenner,胡貝爾.戈納 立緒文化
出版时间:

1997  

出版社:

立緒文化  

作者:

Hubert Goenner,胡貝爾.戈納  

译者:

李中文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愛因斯坦是20世紀知名的偶像,作者透過時人的眼光來觀察他,柏林的文化、社會和政治氛圍,構成了這20年傳記的架構。他性格矛盾,外在融入社會,同時內在保持獨立;意志堅強與自信卓絕,卻不太願意對物理世界外的事情負責。愛因斯坦意識到自己的猶太認同感,決定永久離開德國,在美國過完後半輩子,柏林也在極權體制下沒落,本書勾勒出愛因斯坦在柏林真實卻不失恭敬的圖像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爱因斯坦在柏林 PDF格式下载



  转引自“【季风书讯】NO.289 编后小记”
  
  ……
  不过,我们今天真正想说的是另一本新书《爱因斯坦在柏林:1914—1933》,作者胡贝尔•戈纳,中央编译社出版。……1914—1933,对于德意志民族而言,包含了三个极为重要的时期,一战以及一战的失败;魏玛共和,一直到1932年;而1933,则是纳粹德国的开始。这个时期的柏林,集中了世界上一批最优秀的头脑,而多元的、自由的、宽容的柏林促成了在当时不安的情势下极为璀璨的知识创造。爱因斯坦一直是20世纪知识分子的道德良心,但这本书中却认为爱因斯坦对政治太缺乏洞察力,不解世俗,以至于他从不在政治上站队,从而不能为抵制纳粹发挥他的影响。然而我读到这里却有完全相反的感受,爱因斯坦的作为,恰是在扑塑迷离的政治迷雾中坚守了康德意义上道德和善。爱因斯坦对公共事务极为陌生,这带来一个很好的副产品,他不信任任何政治领袖以及各种党派,所以爱因斯坦的政治实践就有了一个标准:忠于全民的福祉。爱因斯坦的政治实践在我看来是非常值得今天的中国知识分子借鉴的,当你的知识不够的时候,依据善的标准决定你对每一事件的立场,是一个恰当的态度。而同时,则对每一种政治主张保持警觉。这要比近两年来左派右派纷纷选边站要强得多。
  
  十八大明天就结束了,我们再拭目以待吧,尽管这样的话每隔几年就说一次,但我们不妨再说一次。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