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讀希臘史筆記

顧准 網路與書
出版时间:

2005-12  

出版社:

網路與書  

作者:

顧准  

页数:

344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在最黑暗的文革十年,衝破極權思想禁錮的第一人,掀起近代中國民主思想巨濤之作。  這本《讀希臘史筆記》是以讀書筆記的形式寫成的,是顧准研究世界歷史計畫中的一環。他原擬寫畢後再做修改,生命卻不允許他在人世間多做逗留!「在看來已有定論的學術領域,他另闢蹊徑,對古代希臘和古代中國作了比較研究,提出了引起使學界重視的見解。」這是對此書比較公正的評價。希臘的官制、兵制與中國或其他亞洲政體有多少差異?希臘城邦制度與東方專制主義有何不同?希臘的城邦制度與航海技術的真正來源又是什麼?克里特文明源自何處?斯巴達為何會是城邦制度中的變例?為什麼當代的民主政治起源於雅典城邦……以及許多關於希臘歷史的問題,都是顧准希望能在本書中予以解答,甚至已經給出答案的!因此這本筆記無疑能給喜歡希臘歷史的讀者,一番嶄新的感受,以及更寬拓的視野!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讀希臘史筆記 PDF格式下载



   准确的说,这不是一本书,而是顾准十年计划中西方史研究的部分笔记,可惜,在“雅典—希腊文明的中心”这节之后,就戛然而止了。
  这份未完成的遗稿,里面承载了很多心血,不禁让我惋惜。之前实习的日子,在富阳那个空荡的宿舍里,看了前面的三分之一,那时候正值徐之明红宝书的马哲部分,两者放在一起,常常因为前者而忘了后者。所以今天看到最后,翻页过去突然发现已经结束了,总觉得不畅快,但想想也该满足了。
   这本书比一般的希腊史要好看,并不是因为有什么诙谐幽默的语言,像《明朝那些事儿》一般能娓娓道来历史。作者研究希腊史,是为了对比当时中国的境况,从社会主义中找到一个出路,为此进行的探索。书中更多的是对史实的分析和思考,从贵族政治—僭主政治——民族政治这样的制度演变过程中,找到对社会主义可借鉴的地方。书从克里特岛上的神授王权开始讲起,包括亚该亚人的迈锡尼王朝,多里安人南下入侵的“黑暗时代”,海外移民和分裂繁殖,大希腊和吕底亚帝国,波希战争和伯罗奔尼撒战争……写得很仔细,句里行间有很多作者自己的思考,充满终极关怀,而不是像教科书——一大本的综述而已。如“为何僭主和民选调解官不见于我国古代”,作者写道:专制主义政治不许可社会的各个阶层组成为政治上的各个阶级,那里没有以其政纲体现与代表不同阶级的利益的政党或政派。
   这些蕞尔小邦,自给自足,有的甚至独立于母邦,但是在波斯进犯的时候,还能团结一致对外,不得不说是很有意思的现象。在我看来,古希腊的城邦制度是人民能直接行使权力和充满创意的,虽然自由民和奴隶仍然处于社会的底层,不享有公民权。当时的希腊世界也是激情澎湃,或许有时候战斗只是为了战斗,他们有着构筑世界的热情,在工商业兴起的年代,放下农耕去外面的世界闯一闯,这样具有冒险精神的人成了整个希腊民族的脊梁。直接民主,城邦自足,公民兵制,突然就有了画面感,几千人的公民大会,圆形剧场上演的埃斯库罗斯的悲剧,斯巴达的三百勇士。
   对于作者,顾准这个人的事迹,则是给了我很大的冲击。王元化先生在《从理想主义到经验主义》的序中说,为文化作出贡献的往往是那些饱经忧患之士——参考顾准的过往,这样的充满智慧和心血的文字,不得不使人为之感动。他说这种感觉就像是每次读《报任安书》,总是引起内心的激荡,真所谓展卷方诵,血脉已张。
   顾准是一个为人民服务的人,他抛开了个人的幸福,有着使命感和责任感。两度划为右派,妻子自杀,子女划清界限,过着凄苦的生活,他写的东西(诸如笔记)并不是为了发表,因为谁也不知道第二天是否会被烧毁。作为经济学家,他的名字也没有出现在一般的学者名录里,所以敏B也惋惜,如果当年老毛能听得下顾准的建议,说不定现在的发展能再前进二十年。


  刚上大学的时候写的,很长,后来当做语文作业交上去了。其中的一些观点我现在恐怕也不能完全同意,但也罗列于此,供大家了解这本伟大的书。如果能抛砖引玉,有豆友写出了更好的书评,我也满足了。
  
  读《希腊史》笔记的笔记
   这几页纸(由于屡有删改,誊清后又有些新的思考成果想添加进去,以致于易稿两次仍不能满意,所以将全文录入电脑,随看随改)乃是读完顾准《希腊城邦制度》后的一些思考的汇总。全文分四个部分,大体依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余论”的逻辑序列展开。不到之处请指正。
  
  Ⅰ顾准是谁?
   前段时间,王元化先生逝世,有悼念文章花费了相当的篇幅来强调王元化先生“老党员”的身份。的确,这一点很重要,要摸清顾准的思想脉络,“老党员”这一层含义不能抽离。就是因为是顾准是一名“老党员”,他才能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和辩证发展的态度来对待马克思,他也才能引马克思为知己:
    日记(1960年1月9日)坚定起来条
  所以要坚定起来,1848以后马克思还沉寂了十多年之久呢。
   一个人在极度困窘和无助的情况下想到的东西更近于灵魂深处的本质物:他是为了救国,为了理想,抛弃了收入丰厚的会计职业,跟着共产党走,投身革命。然而现实令他失望:正是因为这“老党员”的身份,他成了首长也成了右派,成了历次运动(从三反五反到文革)打击的对象。
   马克思是顾准千辛万苦探寻到的真理,因此他从不惮于做马克思的诤友,他甚至思考过是否要与马克思的基调分手的问题。我以为,当各种政治人物出来不断提各种理论然后附着在马克思的名目之下,从而将马克思演变成马克思主义的时候,对马克思的大胆怀疑,小心求证,才更接近于马克思:
  马恩《共产党宣言》1872德文版序言
  ……某些地方本来可以作一些修改。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
   仅以此点,我就有理由认为,顾准是一位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
   当然,这还不足以解决问题。《希腊城邦制度》一书中即向我们展示了顾准作为历史学家的一面。他的计划已经近乎悲壮了:
  日记(1959.12.31)东西方渗透条
  我将潜伏爪牙忍受十年,等候孩子们长大。
  日记(1959.12.31)人们对我的观感条
  继续这个态度,潜心研究十年,力争条件逐渐好转以有利于我的研究工作。这才是我的真正的努力方向。
   顾准是为了弄懂未来而探究历史的,这种鲜明的指向性,自然使顾准区别于一般的史学家,这也就决定了他的历史著作不能以一般历史著作的眼光来评判:
  《希腊城邦制度》出版说明
  顾准同志并非历史学家,但在历史研究中取得了为人称道的成就。……在看来已有定论的学术领域,他另辟蹊径,对古代希腊和古代中国作比较研究,提出了史学界重视的见解。
   所以,顾准称得上是一名政治哲学史家。
   顾准有两个头衔不必忸怩,那就是经济学家和会计师。顾准作为经济学家敢于批评斯大林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进而批判斯大林主义(前述顾准与马克思基调分手很大程度上是与斯大林主义分手),他在1957年就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主张运用价值规律进行商品交换。这些观点在当下已不稀奇,但在当时却属异类。这“异类”也体现了顾准学术独立、自主思考的治学精神。
   至于会计师,那便是顾准的老本行了,稍查顾准的履历生平,便知他12岁入潘序伦的立信会计师事务所学徒,不及成年便有会计学专著出版,建国以后又成为确立新中国会计制度的先驱,这一点与我们的话题关系不大,却不能不提。
   新中国建立后,顾准大部分时间在挨整,小部分时间在做学问,到文革中期终有两年清闲而埋首书斋却发现已罹患癌症。历史恐怕难有第二人如顾准一般其思想多蕴含在日记和书信而非其主要著作中。这就使得当今作论的人不是抱怨作论的材料过多,而是太少。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解读顾准的难度。(关于顾准是否是民主社会主义者的问题,详见Ⅲ中国民主的选择)
   顾准是谁? 
   或许是个思想家。
  
  Ⅱ希腊城邦制度的历程
   《希腊城邦制度》(以下简称《希》)并非是一部完整稿而且前四章与后两章的“文气”并不相连,第一章的一些总述性定义与后面二次下的定义有重复,有不同,甚至有背离。显然,这部笔记远没有如今的学术著作的“规范化”与“学术性”,又因所引的资料多系二手以上,因此也被专家讥为普及读物。
   然而,顾准做的乃是大学问,不囿于学科,不流于规范,不俗于市场,惟期十年之后,将人类历史梳理一遍而有些新的有价值的看法以有助于辨清未来。
   于是,顾准开始了这一工作,他的起始点是希腊,他抓住了这一文明的要害:城邦制度,以其发展入手,将相关史实相互打通,同时又辅之以与中国古史的比较研究,进而全面分析世界古史。
   《希》首章是一个总述性的章节,为读者描述了希腊城邦制度的一个目的状态,或曰:终极目标,要点如下:
  (1)主权在民:民为公民,城邦的公民是除了奴隶、农奴、边区居民和外邦人的享有城邦公民权的人。
  (2)轮番为治:公民因为直接民主而成为自己的主人,通过选举轮流地成为统治者和被统治者。
  (3)直接民主:以公民大会为核心,辅之议事会和元老院,又设陪审法庭。
  (4)自给自足:严格的城邦界限,但也有繁荣的海上贸易。
  (5)兵制官制:公民兵制;官吏是国家的奴隶。
  (6)以法治邦:以成文法约束人民。
   在为读者描绘了这样的目的状态之后,顾准将向我们展示从历史的起点到目的状态的发展演变。他留下了一条线索:希腊的历史是怎样演进的,使希腊由氏族社会演进到了城邦制度。
   于是接下来的三章以叙史为主,兼议殖民。从中我们提炼出了一个论点:城邦制度发轫于小亚希腊殖民地,要点如下:
  (1)分裂繁殖:多数殖民者是在母邦不受欢迎的人,因为建立殖民地以后与母邦不存在直接的隶属关系,在爱琴海、黑海、亚德里亚海、小亚细亚甚至是西西里岛这个广大的区域内形成了星罗棋布的蕞尔小邦。又因无强敌环伺,这些希腊化城邦亦无结盟的必要。
  (2)契约基础:在殖民过程中,出于抵抗外敌,捍卫殖民地的需要,人数不多的首批殖民者必须相互团结,签订契约来代替血亲关系。
  (3)筑成而居:殖民地不似母邦可以散居农村而必须筑成聚居,这就有利于以契约为基础的主权在民模式的出现。
  (4)二次殖民:殖民地发展壮大后,又会有殖民者从母邦的子邦出发去建立孙邦。如此反复。
   这样的希腊大殖民伴随着商业的进展,促进了经济发展,产生了两样事物:其一为城邦制度的萌发;其二为荷马史诗。
   不过殖民地的历史作用仅发挥至此,随后文明的中心又转回希腊本土。从第五章开始,顾准又开始以雅典为代表的希腊本土视角论述城邦制度的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在这里出现了后记里讲到的“卡壳”事件。因为这一章出现了按节叙述(以前都是一个标题一个标题地叙述),并且出现第一节总述。这显然是一个相当于首章功能的一节。更难能可贵的是,在前三章较混乱的叙述后,在这一节里开始显露出了头绪,在这一节的结尾部分,顾准终于给出了一个提纲:
   贵族阶级的寡头专政,经过僭主政体,或经过立法者和民选调解官过渡到民主政体,也就是本文所探讨的希腊城邦制度的最后完成。(《希》第103页)
   这之后,顾准也放弃了多中心的叙述方法,转而“抓典型”,以希腊为例继续这一历程的阐述。
   文明的中心回流到希腊本土以后,希腊各城邦均出现了僭主的暴动,雅典也不例外,出现了库隆暴动,这一暴动未能成功,却点醒了执政的贵族,于是这些人立法以限制不法分子,但其中对于债务的立法偏袒贵族,导致平民因欠债无力偿还而不满,加剧了社会矛盾。于是出身贵族的梭伦民选成为调解官,推行了一系列被称为“梭伦改革”的措施:
  (1)承认私有财产,容许土地的转让和分割。
  (2)允许外邦人获得公民权,废除贵族世袭特权。
  (3)完善民主制度,规定公民按资产获得程度不一的民主权利。完善元老院和议事会。
  (4)进行了一些列践行“主权在民”的立法。
   梭伦初步完成这些措施后,即解职。
   从这一点想象,不禁可以拿来和商鞅变法一比。
   前两条一致(除开公民权)。后两条基本一致,只不过一个是完善民主制而为之立法,另一个是加强君主专制并为之立法,其对应的也是城邦国家和领土国家的政治分野。两次改革均成功,实现了富国强兵,于秦国自不必待言,于雅典则为建立“雅典帝国”(提洛同盟)打了基础。更巧合的是,两次改革的完成均是出自其敌人之手。(革命的刽子手成为了革命遗嘱的执行人)
   梭伦离开之后,雅典出现了激烈的党争,混乱的政治局势由一次成功的僭主暴动终结,这就是庇色斯特拉托僭政,这位僭主剔除了不利于王政的内容,而继续贯彻梭伦改革。
   僭主庇色斯特拉托死后,雅典恢复了共和政体,进行了克里斯提尼改革,其要点如下:
  (1)改革了选举制度,以杜绝党争和僭主的出现。
  (2)改革了议事会和军制。
  (3)实行陶片放逐法,驱逐于民主不利的人。
   这样,两次改革(梭伦改革和克里斯提尼改革)的效用叠加,一加一大于二,雅典的城邦制度正式形成了,从而也标志着整个希腊的城邦制度的建成。
   至此,顾准的“悬念小说”算是可以自圆其说了。
   另外,顾准有两点补白:
  (1)城邦政治是一种阶级政治。说的具体点,那就是指在通常的不需要什么僭主或民选调解官的状态,城邦政治掌握在利益互有冲突的两个或两个以上阶级中的一个阶级手里,而城邦的法律就是统治阶级的意志。(《希》第141页)
  (2)城邦希腊的发展和希腊城邦制度的最后形成,都以希腊人得以比较自由地殖民于东西南北为先决条件。(《希》第144页)
   由此,顾准意识到每扩大一次民主,实际上就是愈加地将阶级斗争吸纳到法律和民主体制内部,减少法外之民,缓和阶级矛盾。因此他相信,这种民主促进竞争机制,形成繁荣:
  创造和发展的希腊文明优于停滞不前的东方文明。(《希》第154页)
   当然,他也没有掩饰缺点,那就是个人主义和城邦本位主义,这两样东西在外敌入侵之下尤其危险,除了希波战争之外,希腊各邦的人从来没有团结过,于是侵略者接踵而来:马其顿、西罗马、拜占庭、土耳其……
   不过希波战争的胜利还是证明了城邦制度的生命力,这要归功于伯里克理斯改革,这次改革使雅典和城邦制度达到了极盛,其要点有:
  (1)收缩公民权,对公民进行严格的限制。
  (2)使公民进入陪审团,以期接受民主教育。
  (3)由于经济的发展,梭伦时制定的财产标准已经毫无意义,因此有三分之一的雅典公民有可能进入议事会。
  (4)发放观剧津贴,发展文化艺术活动。
   极盛的代价是极衰,在未完成稿的目录上,我们发现了这些标题:
  (以下内容缺)
  伯里克理斯时代雅典公民对国家忠诚服务和重大牺牲
  雅典以外诸邦的情况
  对伯里克理斯民主的批评
  社会义务
  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贿赂。以后进一步的发展滥用人民的积极性。
   重大事件第一次出现是悲剧,第二次是喜剧。民主的崩溃在希腊导致了城邦希腊的灭亡,在罗马则出现了帝国时代。从罗马的历史反照希腊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希腊城邦制度无可避免的崩溃。
   我们必须看到,民主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强调民主实际上在于强调一种凌驾于社会之上的政治法则,此种法则不能以一时一事为转移,更不能被某一社会组织所垄断。民主不等同于选票,它是经济发展带来的文明进步的政治表现,其发展不能逾越既有的经济基础和社会结构。因此民主既可以在奴隶制中生发出来也可以在自由市场中找到归依。事实证明,民主是一种局部制度成本较高、局部效率偏低但整体绩效优良的政治法则,从政治领域满溢而出的民主将带来整个社会的进步。而进步的社会也必然进一步推动民主的民主化。这也就经验地说明了为什么科学社会主义和民主是同义词。但是,民主在城邦中的给了我们一个教训:滥用民主的后果就是专制。
   总而言之,顾准对希腊城邦制度的考察是成功的。虽然据我统计,他引的资料只包括:3本原典,2本通史,5本专著,和2本非专著,其对比研究也仅在第9页、第14页、第36页、第136页、第141页使用了五次。但是,顾准达到了他写这本书的终极关怀而我们也体会到了。
  
  Ⅲ中国民主的选择——兼论民主社会主义
   在当今中国社会,极左和极右势力因为过于激进而难得人心。所谓新左派与新自由主义的交锋更多的是茶杯里的战争,操着本是同根生的舶来概念,讨论着尚未见眉目的事情,最终无非敌不过行政力量。(如《读书》风波)到头来,大家不过无奈地一哂了之。
   最近流行起来的“民主社会主义”也无非如此。《炎黄春秋》折腾了几下,各派人马又口诛笔伐几下,雷声很大,但无非是嚼欧洲百余年前的剩馍。
   于是顾准也被他们搬出来了,在顾准的交代材料里,他说过他倾心于民主社会主义,于是民社派说他是中国民主社会主义的先驱,偏自由主义的维基百科也把此点写进了顾准词条里。
   细究民主社会主义的概念,还得从共运史说起,其叙也繁,择要而言,曰:
   恩格斯死后,第二国际分裂为两派或三派。其一为列宁派,即暴力派,主马克思列宁主义,吾辈甚熟稔之,不赘。其一为考茨基派,即非暴力派,主考茨基的马克思主义,通过将马克思的思想庸俗化为历史唯物主义来证明资本主义是瞬间的,而工人要在这个过程中尽快组织成政党、工会,通过议会斗争的方式夺取政权,求得工人的解放,社会的自由民主和福利。其一为伯恩斯坦派,即中派,主运动论,即认为社会主义非一目的状态,而是不断运动变化在资本主义内部的一种因素,也即是其名言:运动便是一切。
   伯恩施坦的理论在第二国际时期便已经遭到围攻,一直要到20世纪60年代才能重新被修正主义者重新发现。
   从列宁派的角度,考茨基是叛徒,议会道路走不通,社会民主党是资本主义政党,苏俄(联)是社会主义国家,将来要建成共产主义。
   从考茨基派的角度,列宁是叛徒,苏维埃社会主义是极权主义,共产党是共产主义政党,社会民主党是社会主义政党,是真正可以代表工人阶级的政党。
   这样在欧洲的政治语境中,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建立起来的即是共产党(在有些国家叫劳动党),即共产主义政党;以考茨基的马克思主义 为指导建立起来的便是社会民主党(在有些国家叫社会党、工党),即社会主义政党。这样对应在理论领域,20世纪社会主义分成两个流派,即苏维埃社会主义和民主社会主义。
   民主社会主义即是社会民主党的指导思想,其要点有:
  1、争取完全的政治自由。包括普选权、男女平等、言论、出版、集会、游行自由。
  2、争取工人阶级的保障和建设福利国家。包括八小时工作制,禁止雇用童工,社会保障制度等。
  3、改造资本主义。促成劳资双方集体谈判,协商工资,劳资调和;在一定阶段上曾实施国有化和无阶级的社会目标。
  4、坚持议会斗争,团结除共产党外的左翼和中间政党。
  5、反苏反共:反对共产主义,视本国共产党为最大的敌人,反苏亲美,倡导中立主义。
   民主社会主义最成功实施之国家为瑞典。瑞典社会民主党在长期执政的情况下逐步将上述目标实现,最终为保持其长期执政地位,逐渐放弃自己的社会主义思想,而转向社会民主主义(民主主义的社会化),由左翼政党转向带有左翼色彩的政党,并努力使自己转型成为人民党。民主社会主义者认为,他们改造了资本主义,让它从野蛮变得更人性化了,这其实也就是承认,资本主义因为民主社会主义的治理而愈加繁荣了。
   这里面的问题在于,不管怎么讲,这都是一个西北欧的故事,在民主社会主义的理论框架里,事先预存着一个理论假设,那就是社会主义缺乏民主,因而在西北欧只有适应了传统的民主主义,社会主义才能有生命力,也因此会在富有民主主义思想的西北欧生发出来了民主社会主义。然而,殊不知社会主义本身就是民主的同义词。其真不知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在于平等和人的自由发展,而民主正是这其中的保障。
   顾准的结合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必须和他的社会主义史前期的思想对照着了解,而民主社会主义显然没有这样的对照物。顾准的思想应该如他的日记中所使用的名词——社会主义民主主义——才可以正确概括。
   老实讲,科学社会主义到列宁、考茨基这里便已宣告终结。民主社会主义和苏维埃社会主义均和科学社会主义离题万里。我国深受苏维埃社会主义的毒害,直到1978年,邓小平同志才给我们指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道路,我们这才和苏维埃社会主义渐行渐远,可以摸着石头过河。
   因此,我们还得有一套中式民主,我们既然选择了道路,而且这条道路现在看起来还是机会成本最低的,那我们还应该在这条道路继续走下去。当然,黄纪苏先生要让我们都走在大路上,那就必须有一种保守主义的方法,即有保留地改变的举措,这样才能吸引人民和各个利益集团手挽手都走这条道路。
   因此我们会看到,不管茶壶里的战争闹得多欢,行政自有它的逻辑:
   历经10年,覆盖中国9.6亿农民的村委会直选已在形式上实现,个别县市已经开始试验更高级别的直选,按照逻辑,下一步就是大范围推广这种试验,并不断扩大。再加上党内民主的垂范,在接下来的10年,我们能否走得更远呢?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Ⅳ其他
  1顾准作品简介
   顾准作品包括他早年会计方面的著作,对马克思的思考,对社会主义经济学的看法,日记、书信和历次运动的交代材料。简介如下:
  (1)《从理想主义到经验主义》:顾准于陈敏之的通信集,标题即是顾准在信中流露出的思想嬗变。
  (2)《希腊城邦制度》
  (3)《顾准全集》:名为全集,其实一点也不全,仅仅是了解顾准的入门级书目,除收录以上两篇外还有一些顾准的经济学论文、对历史的思考和对马克思的思考短文。
  (4)《顾准日记》:分三个部分。即息县日记、商县日记(新生日记)、北京日记三部分。分别对应的时期大约是大跃进、文革初期和文革中期(去世前两年)。其中北京日记纯粹是记所记书目。息县日记因为记录了顾准饥饿状态下的一些灼见和与官方纪录相悖的一些大跃进是记状况而在近几年受人重视。现通行的版本后附有陈敏之和吴敬琏等人的回忆。顾准在生前销毁了自己能够找到的全部日记。今日流传下来的顾准日记是陈敏之和社科院在顾准去世后费尽千辛万苦在各种隐蔽的交落里找到的。本文所引日记全部出自息县日记。
  (5)《顾准自述》顾准在历次运动中写的交代材料。其中曾经除了民主社会主义的字眼。
  (6)另有会计学著作若干
  (7)译有熊彼特《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与民主主义》等
  2余论:顾准的意义——个体化叙述
   我了解顾准的时间并不长。最初的认识来自钱理群先生的文章,那篇文章应当讲是颠覆性的,从那个时候起,我开始在一条鲜有人认同的道路上前进。
   在这条路上的前行是如此困难,以致于我也常常怀疑是否要与马克思的基调分手。在这个问题上,我受顾准的启发,开始不成系统地梳理历史:研读希腊罗马史,南北战争史,近代英国史,国共关系史,并重新认识共运史,从而开始慢慢合围20世纪的历史。
   重新检阅这些历史花去了我上大学以来几乎全部的读书时间,以致于我想将一些经验主义的洞见转化为有一定之规的论点时,总感觉缺乏相关的理论积淀。这也说明我要走的路还很长。
   在感性的层面上,我因顾准的学术独立、自主思考的精神所动容,在理性层面上,我受到了顾准的理论的启发。就我个人而言,他承担了换乘站的角色。
   最近在图书馆的一个小角落里,我找到了4卷本的新中国经济学家合传,吴敬琏厉以宁等人均可位列其间,却找不到顾准的名字。
   真好。
   心中窃喜。


楼主行文思路清晰,对读者很有帮助,谢谢。


楼主继续写一些东西。加油!


对所谓党内民主和基层民主不抱乐观态度。对行政逻辑一说的确倍感茶壶里的战争---很无奈。


我其实也没太饱希望。现在两会又在进行,我们的民主之路很漫长啊。。。


佩服楼主,这是正确的读书方法。感谢。


是希腊民主的解体导致了社会的解体,还是社会的解体导致了民主制度的解体?这是一个问题,纠结啊!


受 教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