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死後四十種生活

David Eagleman 小異出版
出版时间:

2009年09月25日  

出版社:

小異出版  

作者:

David Eagleman  

译者:

郭寶蓮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全書搭配插畫家伊卡魯斯精心繪製的四十種死後生活面貌
◎全書由知名設計家王志弘親手操刀設計
◎《死後四十種生活》是一本適合隨身攜帶、隨時閱讀的小說
了解生命祕密的終極奇想──
四十種不可思議的死後世界
字宙間另一層生命的存在意義,即在消失後的生命依然擁有無限的可能性!
在死後世界中,上帝如微生物般大小,所以無法察覺我們的存在。在另一種死後世界中,造物者是愚蠢的生物,祂創造人類是為了弄清楚自己能力不及之處。或者上帝如同《科學怪人》裡的法蘭克斯坦,製作出祂心馳神往的巔峰之作後,卻只想逃離其所創造的東西。又或者,在死後世界裡,上帝根本不存在。
我們到了死後世界,所有的事情會再重新發生,只是倒退著進行;或許順序全數重組,相同的事情聚集在一起,一次做個夠;或者我們可以同時享受所有可能,平行過著多重的生活;或者在死後世界裡,我們可以選擇下輩子要投胎轉化的物種。
我們只是別人夢境中的背景人物;我們會分裂成不同年紀時的自我;我們是宇宙地圖製作師所使用的活動機器人;我們是分裂原子聯盟再結合後的產物;我們是諸神想了解兩人之所以能在一起成為對偶的實驗對象;我們是上帝的癌細胞。
這是一本由四十篇獨立故事集結而成的小說。每篇故事提供不同的理由來解釋我們的存在和生死的意義。神經科學家大衛.伊葛門想像出來的精彩故事,趣味、慧黠,但也同時讓人惴惴不安,透過這些諷刺挖苦卻引人深省的觀點,我們得以從全新的角度來觀看自己的生命。

作者简介

大衛.伊葛門 David Eagleman
成長於美國新墨西哥州。就讀萊斯大學(Rice University)時主修英美文學,而後在貝勒醫學院(Baylor College of Medicine)取得神經科學的博士學位。目前主持一間神經科學實驗室,研究時間知覺(time perception)、共同感覺(synesthesia),以及神經科學如何影響法律體系。工作餘暇他利用晚上撰寫小說。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死後四十種生活 PDF格式下载



  推荐《生命的清单——关于来世的40种景象》,有点像小说,但所谓的文体其实并不重要,一个个奇妙的关于来世的想象才是重点所在。会有一些地方看不懂,但这也正是书籍所带来的礼物——对于自身无知的体会,当自我膨胀的时候,书籍会让你冷静下来,学会去思考,这是一份宝贵的体验呐。同时,由于作者多学科的背景和良好的文学功底,让我感受到文学的伟大之处之一或许就在于它能够展现所有学科的美吧,希望自己以后也能用文字好好展现心理学的美。
   再来说书,关于来世,或许我们或多或少都会有所想象,甚至于,我们所存在的所谓今世正是往昔之人的来世,只是我们尚未察觉罢了。在来世,或许我们会经历与今世一样的人生,遇见一样的人,但看不见所谓的陌生人。在来世,我们或许会被分为不同年龄的自己,体验着各式的人生。在来世,我们或许会遇见不同的自己,在每一个选择中做出不同选择的自己,没有拖延和怯弱的自己,一味逃避和放弃的自己。在来世,在我们可以选择的来世,我们自以为可以重置人生的来世,结果却是一片苍白。在来世,我们可以变成自己想要的任何的非人类,可我们却失落了为何如此的理由。在来世,我们甚至可以设置自己的死亡开关,最终或许只有一堆电流传递我们似乎还活着的讯息……或许,在今世的我们,只是一种试验品,只是一种机器,我们生存不过是为了死后向“科学家”或“外星人”报告;或许,在今世的我们,不过是一种投影,待我们死去,还是要回到那寂寥的宇宙中……其实,所谓的来世想象,就是今世的映射,中间加上一点“扭曲”,我们可以遇见上帝或是上帝从未意识到我们……剧透的真是太多了啊= = 总之,这是值得一读再读的书,能遇见它真是太好了,阅读过程中一再深深地为作者的想象力惊叹,为其对生活的深刻洞见而折服,用来世的眼光,看待今世的自己,或许会更明白所谓的珍惜当下的意义吧。所谓永久的生命其实是最残酷的惩罚呐。
   最后,分享我喜欢的这本书中关于死亡的话:死亡有三重。第一重死亡,是在你身体机能停止运转之时;第二重死亡,是在你的身体被运送到坟墓中的时候。第三重死亡,是在未来的某个时刻,你的名字最后一次被人们提及。
   第三重死亡,真是於我心有戚戚焉……


  我表示。。。个人对这类书籍不感冒。
  
  有一些好的内容,但是总体觉得有些无聊,这就属于个人不喜欢这一类的书吧。
  
  但是书中有一些喜欢的句子,就做下摘抄吧~
  
  1.死亡有三重。第一重死亡,是在你身体的机能停止运转之时。第二重死亡,是在你的身体被运送到坟墓中的时候。第三重死亡,是在未来的某一个时刻,你的名字最后一次被人们提及。
  
  
  2.接着,他注意到虽然他不能伤害我们,但有东西可以。他看到人们与更低一级的细胞较量,与白血病、淋巴瘤、恶性毒瘤、黑素瘤抗争;人们用化学疗法在自己身上涂抹药膏、 接受放射治疗;可人们最终还是被自己身体里的亿万细胞迅速吞噬。
    上帝突然从床上惊起,他明白了:一切依靠低一级事物形成的,最终必将被其毁灭。
  
  3.不是需要勇气去面对他,而是需要勇气去面对没有他。


  我悟性不够,读这本书读的很无味。
  
  作者凭借其丰富的想象力,为我们描述了40种来世的情形。在我看来,这也是四十中假设。
  
  我们经常想着“要是我有很多钱就好了”“等我做完某某事之后一定要好好享受生活”。我们总是把目光定在未来的某处,我们以为跨过那道槛就是天堂了。但是其实最宝贵的反而是现在,无论你现在是什么情况,你伤心也好,愉悦也罢,都是生命的一部分。生命中不会永远是悲伤,也不会永远是喜悦,你活在这世上,总会碰到形形色色的事,无论什么事,还是坦然活在当下吧。


  一本很奇幻的小书,适合多次反复阅读,尤其感到疲惫与困惑之时。但不要以为字少就翻得快,这本书威力蛮大,能让你不知不觉中顿住,然后胡思乱想很多事。嗯,有料之人称之为咀嚼与思考。
  
  想象力非常丰富,天马行空,煞有介事,很喜欢。
  
  书中大胆设想了人死后关于来世的40种生活,很有意思。来世也有上帝,却不过是喜怒哀乐俱全的平凡人。又或上帝是一对夫妇,分造男女,也会吵架合好。更神奇,来世就是把今生重新经历一遍,不过每一件事都一次性做完。于是你发现你一生中睡觉会花45年,要洗一个长达200天的马拉松澡,7个月时间做爱,6天的时间剪指甲……真正快乐的时间只有15天。
  
  没出息的是,读这本书让我无数次想起《邪恶力量》,进而想起如今网上美剧齐齐消失,想到要去买碟……思绪飘飞渐渐远去。
  
  拉回来。于我而言,40种来世无一不在影射今生。要珍惜现在,认清人生最重要的,抛弃世俗的枷锁,好好活在当下,享受今生。生命只有一次,尽量使它丰满快乐吧,提高生命的精度。这差不多是我能体会到的。
  
  其实呢,每一篇小文都像极一篇寓言,最后一句总会点醒你。如果你读着觉得这本书相当无聊,还不如干点别的有意义,那么恭喜你,你已经提前歪打正着地实践了这本书想让你明白的。
  
  2010.7


  《物种轮回》  曾经想过变成一只不太胖的猪,这样,既可以又吃又睡又不用担心被宰,或者,当只野猪也不错。  但,最终,还是一个“人”。  这本书写的和译的很有意思,通识的学者才是真正的学者。对于不谙外文的读者来说,是不错的选择。


    这本书可以视为一个有趣的人关于人死后、关于人类和地球的本源究竟是什么这类问题的种种奇思妙想。如果一个人喜欢天马行空地幻想,那么,在黑夜里,舒服地躺在床上,闭起眼睛,想像一下人究竟是什么?我们赖以生存和活动的这个地球究竟是什么?生命到底为什么会出现?生命会转化成什么别的存在形式?从更高的智慧(比如宇宙中如果确实存在着高于我们的生命形式或智慧存在,他们/它们具有我们人类所无法了解和理解的能力)来看,我们是不是只是一种简单的存在,甚或是更高智慧的一种简单创造物?我们所能感知的时空是不是只是高维时空的一个低维度现象?等等。
    这两年看了很多经典的科幻小说,阿西莫夫、克拉克,大脑已经受到了这些最爱幻想的大师们启蒙过了,又读了一些关于宇宙、多维时空、生命起源、进化的科普名著,所以今天读这本书并不感到特别的惊奇,但还是很喜欢书里所幻想出的种种奇景。这本书也是可以当做科幻小说来读的。
    不过,这本书的中译本有一个相当大的问题,就是书名。首先,“生命的清单”不知所云,会让人以为是“心灵鸡汤”一类的哲理励志类主题。原书名用的是sum这个词。查韦氏三版(Webster’s Third New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Unabridged Ver., Merriam-Webster Inc. Publishers, 1986),释义中有如下一项:the ultimate end,很清楚,也就是终点、终结的意思。sum用在这里,也就是指生命的终点,也就是死了以后的景象(或真象)。
    再看副书名,原文是forty tales from the afterlives,也很清楚,就是关于人死后所去的世界的40个故事。而中译本书名用“来世”这个词是错误的。查《现代汉语词典》,对“来世”的解释是:“来生,指人死了以后再转生到世上来的一辈子。”说大白话,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下辈子”,所谓“下辈子”,还是在这个地球的世俗世界中,还是过世俗人类的生活,而不是指死后所去的另一个世界。
    再查韦氏三版,对afterlife的解释是an existence after death,也很清楚,就是指死后存在的状态,而非指又转生为世俗的人。
    所以,书名译为“关于来世的40种清单”是译错了,是译者对“来世”这个词没有搞清楚。


  总起来讲,这是一部用几何学的逻辑,结合20世纪的科学知识背景以及西方式的人文情怀写成的书.作者乃文科背景,后来又成为美国排名前几的医学院(贝勒医学院,Baylor College of Medicine)的主任.这种经历使得作者可以在这个几千年来充满了宗教和迷信(或者其他一切武断的论述)的领域里以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展开讨论:先提出一条关于来世的假设(比如,来世是绝对平等的社会,或者又比如,来世你能遇到且只能遇到你的朋友,等等,总共列出四十种可能),然后以两页左右的篇幅探讨人们在这种情况下可能的生活(包括“好”的方面,以及“不好”的方面,etc),最后落实到今世的生活,启发我们珍惜眼前.这种公理化的论述方式让我想起了欧几里德的几何学.作者最后的点睛之笔往往落实到爱,知足,人性,等等上面,让人非常感动.
  
  
  
  一般来讲,关于来世的讨论,都要明确几个问题:(1)到底有没有来世?我们的肉身是否变为无机物分散到世界各地乃至宇宙各处,我们的灵魂是否依然存在?(2)来世是什么?到底是东方式的投胎,重新到人世间走一遭;还是西方式的升入天堂,从此过起甜蜜美满的生活?(3)来世中有没有权限高出我们之上的统治者,时刻管理着我们的起居,在某种程度上限制我们的自由;或者他(们)只是心甘情愿为我们提供便利的生活条件,让我们过起“各取所需,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似的生活?作者的四十种假设即是对这些问题的四十种不同的回答。在这些回答中往往可以看到伽利略-牛顿时代以来物理化了的世界观的影响,这也是本书与其它一些古老典籍的不同之处。
  
  
  
  书中很多论述/假设都是很有新意的,摘录如下:
  
  
  
  A. 死亡有三重。第一重死亡,是在你身体的机能停止运转之时。第二重死亡,是在你的身体被运送到坟墓中的时候。第三重死亡,是在未来的某一个时刻,你的名字最后一次被人们提及。(《变形记》,这个呼应了米兰-昆德拉的《不朽》里面的论述——不朽即是永恒的审判)
  
  
  
  B. 死后,你将发现,人类的创造者其实是一种个头小、脑子笨的生物......从这个社会的发展的某一时期开始,这些生物们开始思考自己之所以在这里生存的原因和意义。而事实证明,这是一个非常难回答的问题。难到他们不愿直接思考它,而是决定制造一种超级处理机来代替他们寻找答案。接着,他们动用了十代人的力量设计超级处理机。我们,就是他们的机器。(《螺旋》,这里面似乎借鉴了《银河系漫游指南》里面关于电脑“深思”的情节)
  
  
  
  
  C. 上帝用了自己大部分的时间来寻找幸福,最后却发现,任何事情,都无法持续让他从中获得满足。无尽的漫漫岁月让他窒息。人类白驹过隙的短暂生命,让他嫉妒不已。只有那些他不喜欢的人,才会遭受“永生”的惩罚。(《永生》,这段论述让我第一次明白长生不老并不一定是一件那么美好的事情。)
  
  
  
  D. 尽管来世并不存在,但我们仍有机会重活一次。时间之箭掉头往后。过去发生的一切再次重现,只是顺序倒转。在葬礼上,你被从泥土中挖出,隆重地送到太平间,你遗容上的化妆品被逐步清理干净。然后你被带到医院,一群医生围着你,你再一次睁开双眼。在你原来的生活中,打破的花瓶复原,融化的水重新还原成雪人,破碎的心灵找回爱情,河水欢快地流向高处。婚姻回驶过崎岖的路途,最终回到当初充满情色的约会。一生中所有性生活的快乐都重新来过,不过你是在亲吻中而不是在入睡前达到高潮。满面胡须的男人重新变成细皮嫩肉的孩童,然后被送回学校,在那里,他要慢慢抛弃那些为我们带来原罪的知识:阅读,写作和数学课都被一一删除。人们的身躯变小,在地上爬行,掉牙,然后回归婴儿最纯洁无瑕的形态。最后一天,咕咕的婴儿啼哭声预示着生命的终结,你的身体逐渐缩小,重新通过产道爬回母亲的子官。(《重生》,这里肯定是借鉴了热力学第二定律里面的关于不可逆性的描述)
  
  
  
  最后,作为一个可以顺手查到nature的人,别忘了明天到实验室之后查一下2006,Vol 443,PP 882.据说这就是本书的第二十五章,发表在nature上面。
  


  
  一本薄书,能让你看楞那么一下,有那么一两句话,让你停一下,想象。
  5万字,敢卖20块钱,算得上打劫。
  “你治病为了什么”,为了快些好,好了之后做什么?难道等死吗?几个循环问题,有点未来,有点哲学,有点呓语。
  每个故事都不长,不到1500字,却能发到《科学》上去,值得再咂摸一遍。
  今天只初读,算不得分享。
  


呐~能不能借你的《质数的孤独》,看看呢?


LZ对afterlife 的翻译有无更好的建议?


发到Science上去?


ok!sounds good!


还好,昨儿香港买的86港币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