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自由

強納森.法蘭岑 新經典圖文傳播有限公司
出版时间:

2011-10-5  

出版社:

新經典圖文傳播有限公司  

作者:

強納森.法蘭岑  

译者:

繆梅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紐約時報》十大好書 ★史蒂芬金十大選書 ★《時代》雜誌年度小說第一
★大西洋月刊年度圖書 ★歐普拉讀書俱樂部選書 ★歐巴馬渡假選書
追求自由,就能得到幸福?
小說描寫柏格蘭這個家庭及其家族成員,並延伸到他們最親近的朋友、包括戀人,時間跨越多年一層層描繪這些人之間的關係。
柏格蘭家座落在明尼蘇達州聖保羅,這一帶正在變化著。沃爾特.柏格蘭在跨國企業集團3M任職。他的妻子佩蒂——一個不滿現狀的郊區母親——大學時代她是明星籃球員,婚後無工作,在家照顧兩個孩子:潔西嘉和喬伊。這個家庭看上去其樂融融,但家庭所賴以存在的情感基礎並不牢靠。
沃爾特的父親是個酒鬼,經營汽車旅館,家裡多半依賴他勤懇照料旅館,卻對他不表感激,他心中一直有着不滿之情。他與佩蒂的婚姻慢慢出現裂痕,當孩子長大後,他開始沉溺於一場堂吉訶德式的營救活動,深信自己將解救一種即將絕種的深藍色鳴鳥。佩蒂沒有工作,學生時代曾是籃球明星,婚後的佩蒂,通過酗酒,以及溺愛兒子喬伊排憂解愁,後來更重燃對大學時代另一個朋友的戀情,一個搖滾音樂家理查•卡茲,也是沃爾特的好友。
小說基本上延著這群人(沃爾特的父母、佩蒂的父母、孩子、孩子的戀人、鄰居、同學、同事等)而發展,法蘭岑對這一切只需要隨便勾勒幾筆,人物形象便躍然紙上。他對待書中人物的態度既溫和又無情,準確寫出21世紀的美國人心靈,寫出這些追求著幸福,卻總在失落感中徘徊的人們。法蘭岑筆下這群人對自由的追求似乎並不能帶來幸福,而最後因為營救蔚藍鶯而捲入華府醜聞的沃爾特,會對自由美國做出怎麼樣的回應呢?會對他自己似乎破碎的人生做出怎麼樣的決定呢?
《自由》這個書名,起源於作者希望透過這個故事,釋放自己,讓自己自由。但是追尋自由會為人帶來甚麼?自由自在就是幸福?透過小說,法蘭岑有全新的答案。
世紀小說的誕生 The novel of the century
2010年8月23號,十年不曾以作家當封面人物的《時代》雜誌,以「偉大的美國小說家」為封面大標題,推選法蘭岑為當期封面人物。當年八月初,歐巴馬總統看完法蘭岑的最新小說《自由》樣書,讚嘆:「太驚人了!」這本書隨後在八月底出版,隨即登上紐約時報及各大書店暢銷冠軍。一時之間(其實延燒到年底),美國人到處問人:「你看過《自由》了嗎?」
法蘭岑不是第一次掀起媒體風潮,2001年,他就曾經以第三部小說《糾正》豔驚全美,不但創下文學小說暢銷三百萬冊的紀錄,並拿下美國國家書卷獎,還鬧出轟動的歐普拉vs.法蘭岑事件(傳媒女王與純文學明星彼此較量?)。相距九年後,平日深居簡出、不修邊幅的法蘭岑交出了第四本長篇小說,這一次,美國人先問:「他能超越獲得滿堂采的前作《糾正》嗎?」天生不適應傳媒喧囂的寫作個性,這次媒體還願意捧著他嗎?
法蘭岑做到了,讀過《自由》的驚歎聲此起彼落,各大媒體書評相繼叫好,《紐約時報》說:「這是法蘭岑迄今為止最觸動人心的小說——這既是一部關於問題家庭的精彩記錄,又是一幅不可磨滅的時代畫像。」英國《衛報》則激動地寫道:「他是文學天才……完全與其他當代小說在不同層次上……《自由》是年度之作,世紀小說。」九月中,歐普拉登場,這位影響美國千萬讀者選書的媒體女王公開表示已看完這本書,並對著電視機觀眾大呼:「這本書太優美了。這絕對是偉大的小說!」同時宣布這本書是她讀書節目的壓軸首選。兩人一笑泯恩仇,再度成了讀者熱烈討論的八卦話題。
11月24號的感恩節前夕,美國最具書評權威的《紐約時報》選出「年度最受注目的百本好書」(100 Notable Books)。該報負責選書的三大資深書評家也推出個人前十名最愛,《自由》不出所料,名登榜上。隨後出刊周日書評版從百大裡挑出年度十大,《自由》排名年度小說第一。其他媒體包括《出版者週刊》(Publisher Weekly),《School Library Journal》,具份量的網站Salon藝文評論,美國公共電台的文化節目…….都在年度書榜中一致推崇《自由》。隨後本書並入圍美國國家書評獎決選。
說《自由》是年度之書顯然不能表達這本書給人的震撼,正如《時代》雜誌特約撰稿人Lev Grossman對法蘭岑的描寫 :「他或許不是美國最有錢、最有名的作家,但他絕對是最有抱負的一個。他就像那些他沉迷觀賞的、數量逐日減少的鳥類一樣,他是瀕臨絕種的動物——堅持寫作要有思想內容的小說家。」這些情感濃烈的字句,我們相信凡是親自讀過《自由》的人,便能感同身受。
精裝版特別介紹
中文版《自由》的出版,為了呈現該書世紀小說的地位,邀請國內得獎無數的設計師王志弘出任限量典藏精裝版設計師。這本小說敘事手法有19世紀托爾斯泰等大師的宏觀寫法,但不失對現代人心理(婚姻的、社會得)精湛觀察,對現下社會有一針見血的洞察力。
王志弘以傳統打字機字樣呈現書名,錯誤重複的打印造成失落失序的美感。以進口丹迪黑紙裱裝精裝書封,打凹呈現作者簽名字樣。書衣則以紙紋復古的瑪芬紙與打字字體圖顯本書的細膩高雅。
限量精裝版《自由》採線裝裝訂,方背硬殼精裝。
書衣:瑪芬紙(白)。
書封裱紙:日本丹迪紙(黑)。
扉頁:日本丹迪紙(黑)。
精裝書頭布:全黑。
內頁:日本書籍紙。

作者简介

強納森‧法蘭岑 Johnathan Franzen
1959年出生,美國小說家、散文作家,《紐約客》撰稿人。1996年,法蘭岑在《哈潑》雜誌上發表的一篇題為《偶爾做做夢》的隨筆,表達了其對文學現狀的惋惜,從此聞名於世。當他的第三部小說《糾正》(2001)一齣紛亂的家庭諷刺劇,出版時,引來如潮好評,法蘭岑憑此書獲得美國國家圖書獎及2002年美國普利茲獎提名。2010年八月底出版第四本小說《自由》。
法蘭岑出生於美國伊利諾州,母親是美國人,父親是瑞典人。在聖路易度過幼年時光,1981年從斯沃思莫學院(Swarthmore College)畢業,主修德文。1979-1980年,通過韋恩州立大學設立的「去慕尼克讀大」」合作項目,他曾到德國留學。1981-1982年,獲歐布萊特獎學金在柏林自由大學學習。因此法蘭岑會說一口流利的德語。創作第一部小說期間,曾在哈佛大學地震實驗室打零工。
作品得獎紀錄
・1988 懷丁作家獎(Whiting Writer's Award)
・1996 入選Granta雜誌最佳美國青年小說家(Granta's Best Of Young American Novelists)
・2001 美國國家書卷獎得主(National Book Award)
・2001《紐約時報》年度最佳書籍(New York Times Best Books of the Year)
・2002 普立茲獎決選名單入圍(Pulitzer Prize finalist)
・2002 國際筆會/福克納獎決選名單入圍(PEN/Faulkner Award finalist)
・2010《時代》雜誌百大人物
John Gardoner小說獎。(John Gardner Fiction Award)
入圍國家書評獎、洛杉磯時報圖書獎。
■譯者簡介
繆梅
西安外國語大學畢業,曾任教於華南理工大學外語學院,2004年辭職加入深圳金喜影視,擔任市場發行。現為自由業。

书籍目录

好鄰居
錯誤已經造成(佩蒂自傳)
第一章 好相處
第二章 最好的朋友
第三章 自由市場培養競爭心
2004年
山頂開採
女人世界
好人的憤怒
夠了,真的
壞消息
華盛頓惡魔
錯誤已經造成(結論/佩蒂自傳)
第四章 六年
肯特橋社區之湖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自由 PDF格式下载



  这本书没有崎岖的情节,没有吸引的悬念,只是描写了美国中产的一家子,写他们如何与生活勾心斗角,在令人丧气的现实之间周旋。
   故事从帕蒂一次不明不白的“被强奸”开始,结束于帕蒂和沃尔夫躺在沙发上深情的对望,他们都已不再年轻,“是我,”她说,“只是我。”“我知道。”他说,吻了她。他们原本都深爱着对方,只是对对方的爱不那么确定,他们通过伤害来证明。
   他们有个共同的朋友,理查德。理查德开始像一个父亲一样保护着沃尔夫,也像一个混蛋一样伤害了沃尔夫。他像一个绅士一样吸引着帕蒂,又像一个痞子一样玩弄着帕蒂。是他融入骨子里的玩世不恭,还是男人破坏和占有的原始欲望。
   帕蒂学着所有贤妻良母的一言一行,想给自己套上一个合格的家庭主妇的面具,但她内心那个被忽视,默默无闻的小女孩却时不时的现身。她一开始被沃尔夫的踏实与内秀吸引,却在不安分的灵魂怂恿之下,飞蛾一般扑向理查德,一个是完美的伴侣,一个是完美的情人。或许在理查德身上,她能体验到充满危险的激情,人——都有自我毁灭的倾向。可是她和理查德的感情只能在阴暗处缓缓流动,中产阶级可以小叛逆,却不能大僭越。
   沃尔夫的出身决定了他必然活的比较沉重,他脚踏实地,对成功抱着极大的热情,他克制坚韧,相信努力就可以获得回报。他最符合世俗价值观的认可,也就得背负世俗最重的约束。只是人和人的感情是没有道理可以讲的,看对了眼,无赖泼皮也是幽默机智,看不顺眼,高端优雅也成了故作姿态。我给了你优渥的物质,无微不至的关怀,你就得全心全意地对待我,你出了轨,就从此低我一等了,只要我还守着自己的行为规范,那这道德高地就永远被我占领着。他没想着正面去解决和帕蒂之间的问题,只是坚持着一如既往的付出,希望用内疚打垮帕蒂的城墙。自尊这东西,有时候挺脏的。
   理查德似乎在反对着世俗的一切,破坏、反抗是他给自己贴的标签。一开始他就看出了帕蒂身上隐藏的不安分,知道有一天这不安分会伤害到沃尔夫,可是没想到这一刀是他和帕蒂一起捅的,也许沃尔夫在他眼里也是可以破坏,反抗的那种东西的代表。他没想过刻意伤害谁,只是想在不妥协和逆流而上中证明自己的存在。他用歌抨击主流大众的东西,却发现自己的歌流行了,众人崇拜他,把他推到了主流之中,然后理查德放弃写歌,他害怕这不再叛逆的生活。那时候他开始思考自己给最爱的朋友带来的伤害。
   乔纳森 弗兰茨把故事讲得慢吞吞的,读者跟着故事缓缓前进,而且他好像有意让故事平实,让事情琐碎化,生活化,主角的想法和做的事情就那样被打碎,融入到了我们的生活之中,有时会会心一笑,有时会如刺在背,他把人和人之间的细微感情刻画得丝丝入扣,但没有紧张,没有悲戚,只有咸咸淡淡的滋味铺陈开来。直到最后合上书的时候,那一丝惆怅经夜不去。
   理查德最后接受了自己的成功并准备写歌道出自己对朋友的歉意,帕蒂抚慰着心中的那个小女孩寻求和丈夫、孩子的和解,沃尔夫面对自己内心发现自己的恨来源于对帕蒂的爱。
   为什么是自由,也许人最深沉的自由就是习惯了带着镣铐的舞蹈,在亦步亦趋中学会了紧跟自己的内心。


  想来每一本书与自己都有一段不同的缘分,《自由》亦是如此。
  
  回头看了一眼亚马逊的记录,入手时间是2012年11月4日,同一个订单中另一本是托克维尔的《旧制度与大革命》。当时的我一定是想通过两本厚薄差别巨大的著作看懂两个国度。 但也因为这厚薄不一,一本早就放进书架,而《自由》却跟则我从魔都到杭城,再在今年过年一起回到属于十三线城市的老家。。。噗,我把这称为”一场一年又500公里的自由之旅“。
  
  【幸福】
  作为85后,时间已经告诉我们不可避免的到了适婚年龄,再加上一个月内几次婚礼和求婚的洗礼,不自觉的开始觉得“婚姻”二字无比大的进入我们的视线。
  
  聚会上,话题几乎全是婚姻和生育,无比嘲弄的一句是“谁谁谁的小孩子都那么大了”,仿佛在场的每一位都能瞬间脑补出新一代的模样一般。但其实谁又真的在乎这个,无非是借此感叹自己还没进入那个状态而已。
  
  当然,有人真想进,有人被逼着进而以。真想进的比例我一直坚信低于5%。
  
  到了这个年纪 成家-生育 成了社会评价一个人是否 幸福 的主流准则,或者可以说的冠冕堂皇一点“普世的传统道德标准下的行为准则”。始终我是对此报以怀疑态度并偶感厌恶的。从一些步入婚姻的友人身上看到了可怕的变化,而且几乎是不可逆的。就像帕蒂与沃尔特年复一年的彼此折磨。是相爱,也是背叛,那种生活毫无生趣,却又真实的可怕。
  
  说来,我最爱的不是结尾,而是帕蒂与沃尔特分开后的那几个月。那是一种释放,没有这样一段日子,我想是不会有最后的happy endding,不得不感谢作者将拉丽莎给写死了,不然这他妈的还怎么让没踏进婚姻殿堂的咱们相信前路总是美好的。。。。
  
  【幸福之外的一切】
  合上书,看了一眼封面,开始了解“幸福之外的一切”是多么可怕又不可避免的存在。
  
  我生活在一个极度稳定而又和睦的家庭,除了经济上经历了改革开放的浪潮导致到现在也没缓过劲来之外,(几年后回想起来,这应该是将我塑造成一名根正苗红的无党派人士最主要的原因)这样的家庭环境不可避免的影响着我关于”传统“和”保守“的属性,如果在美帝,我大概是一个共和党人...吧。其实一直以来我是不太能理解家庭破裂给一个人所能带来的影响。而这一两年又不得不认真的思考未来的十几年的时光里会有怎样的事情在等着自己。
  
  所以当弗兰岑把滴水穿石般的丑恶事件用不同人物的角度(每个人物的性格铺陈都让一切看起来是那么的合理)来记述的时候,我觉得真实的可怕,因为在大量描述性语句中看到一个情节点时,对接下来事件走向的预判都与弗兰岑的文字那么的一致。这就像在一个十字路口选择方向时,脑中已经清楚知道每一条路的险恶,而走下去的过程又恰是在证明那种预想是多么的正确。这是多么无趣的一件事情啊!总在想生活该有些意外吧,可,似乎还真不是那样。
  
  幸福之外的一切,充满了错误,背叛和仇恨。每个“幸福‘的背后,都是一堆的不满和不幸。多么讽刺的事实。最后的结尾该是在告诉每一位读者,唯有爱和宽容才能让我们永获自由吧。。。
  
  【自由】
  自由有多可贵,全看镣铐有多坚硬。
  
  想到一句话”所谓自由,即是一个人在任何行为之后的内心平静“。佐证这句话的例子也和书中的时代背景好吻合——在白宫门前举个牌骂小布什是傻逼,不用担心他会纠集一伙人把自己按在地上,最多只能通过法律手段告自己诽谤。。。
  
  当然这又与书中所说的”自由“不在一个维度上,所以自由多少是个在现在这种物质社会中可以被用来大肆利用的道德标语。
  
  现在我更加认同没有人能真的自由,而那些为了一生挚爱甘愿牺牲自由的人让我无比敬仰,如外公外婆和父亲母亲。
  
  
  
  ”归根结底,人们只想阅读他们自己“——出其不意的成为了我对这610页的著作里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我确实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也看到了想找到的答案和路径。
  
  最后,不能隐藏,这是想写给 你 看的。
  
  
  


   “自由所能带给我们的,原来是幸福之外的一切。”
   我们从小就能随口念出的那首小诗,“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构成了我们最初对自由的概念,那似乎是我们所追求的最终的东西。
   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我们生活的世界,既不能给我们需要的全部自由,事实上又的确在给予着我们漫无边际的自由。你或许不能得到你想要的生活,但你总有着随意破坏你的生活的自由,没有底线的破坏。这大概是自由的现实意义了。
   这本小说给了我们关于自由的无尽思考的空间。它不断提到自由,不断提到它在生活中给予我们什么。但又不那么明确。你会思考,你真的渴望自由吗?还是希望有人为你制定条条框框,让你能带着明确的目的,遵守着清晰的游戏规则,并在这个规则中努力做到最好,自认为毫无遗憾地走向死亡?
   小说的开头或许是无聊的。不过是在描写典型的美国家庭生活,跟我们的生活状态相去甚远。那种现在大多数家庭都无法体会到的有不止一个孩子的生活,拜我们伟大的国策所赐。这也是书中不断提到的问题之一,节育。不过除此之外,书中还提到了很多很多现实问题。这些问题关联自然,仿佛它本身就是书的一部分,而不是为了显得深刻而刻意提及。这或许就是这本书被称赞的另一个原因吧。
   并不是单纯的告诉人们,你永远也无法获得你想要拥有的自由程度,作者更深刻的讨论了自由究竟能够带给人们什么。
   无疑,这是本值得一读的好书。
   只是对于阅读速度一向很慢的我,它在字数上折磨了我很久。这是种值得享受的折磨。


   这本书有着大部分美国小说共同的特点,即治疗各种失眠。当年我看《暮光之城》看到340来页还是多少来着,发现男女主人翁居然还没上床,用四川话说还在“欧起”,我就立刻把这套花了我差不多快300块的英文原版扔到不知道哪个角落去了。
  
   但是这本书让我坚持了下来。
  
   POV视角是一个重要的原因,这本书主要的几个POV角色——帕蒂、卡茨、沃尔特顺带帕蒂和沃尔特的儿子乔伊,每个人的故事读起来都带给人一个晚上的好睡眠,但是几个人的故事结合在一起就把人惊醒。
  
   帕蒂、沃尔特、卡茨的三人关系是故事的核心,每个人的在这共同的故事中都有独立的一个角度,包含了每个人鲜明的个性和他们自己纠结的内心。三个角度合在一起,构成了一个五味杂陈的故事。在每一个人自己的角度里面,无论是帕蒂、沃尔特还是卡茨都像是一个神经病。但是三个“神经病”的结合,使得三人的复杂关系让人理解。
  
   看上去这本书有一个不错的结局,至少帕蒂、沃尔特和卡茨三人的关系得到和解,但是个中滋味着实令人唏嘘不已。这不是一个悲剧的结束,只是一种解脱。悲剧来源于三人各自扭曲纠结的人格,正是这些多变的扭曲的无耻的人格让三人陷入深渊,而也正是这些人格又让他们最终从深渊中走了出来。
  
   而让人惊魂不已的是,这些人格不止是存在于小说之中。
  
   书名叫做自由,书中的人物渴望心灵的肉体的自由,却被这种渴望纠缠束缚在牢笼之中,痛苦不堪。看着这种痛苦,想起一种说法,说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事物毁灭给人看。而真正的悲剧应该是,拿出一种痛苦来告诉你,看,你也一样。
  
   平静的开始,平静的结束,这是我喜欢的小说开始和结束的方式。


  西闪说“去接近离你最远的人生”,弗兰岑说“看,你的人生在这里”。
  用半月的时间,看一部六百页的小说,已是我的最慢的记录了。而乔纳森.弗兰岑的《自由》也无疑会成为我阅读书目里最棒的一部作品。
  “自由带给我们的原来是幸福之外的一切……”合起书本,重读这句话,似乎才对作者的意图有了一些踏实的理解。
  琐碎里的真实,真实里的阵痛,阵痛后的清醒,清醒后的领悟,领悟后的反省,反省后的宽容,宽容后的平静,平静后的从容……生活里还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还有什么是意义亘古的?仅有的是对欲望的克制和对生活的应战。
  乔纳森.弗兰岑对人性至真至细的洞察令我敬佩,那些来过的人们,他们人性中的可爱、可叹、可怜的故事真实的发生在现实的每个人身上。生活的每次举动都不可避免地影响着自己的未来,影响着周边的他人,有时也被他人影响着,走在自己不愿行经的路上。人生是只皮球,对外力的反击有时执着到让人心碎的地步。帕蒂,沃尔特,乔伊,康妮,杰西卡,卡茨,拉丽莎……他们的生活,让你不能用幸福,或快乐去评判,甚至让你没有评判的可能,你有的是,静静欣赏,或者说静静经历那些类似的情感的洪涛或细流,那些发生的事如一面面镜子,反射出我内心的柔软或疼痛,然后和那些角色一起康复。
  感谢弗兰岑,给了我们预示和提醒,也给了我们看见未来的希望 。
  自由,应该是有所克制的,开放的自我,在自我的圈子周围,尽可能去宽容,理解那些相伴你的人们。理解他们,不要苛求他们,宽容他们,不要指责他们,接受他们,不要拒绝他们,爱他们,用内心的真实和柔软。我想,这是我试着理解的弗兰岑的忠告。
  妻说,你每次一阅读这本书,就心烦气躁。我得承认,当从那些人物的幸或不幸里窥见了自己灰暗的已经无法挽救的失误时,的确另人沮丧。但是,能感动是好事,能体悟也不坏。我想,我需要通过这样一些笨拙的方式触摸触摸自己的路,“去接近离你最远的人生”当从自我开始。
  我清楚地知道,我还会在某个年龄,再次进入到这个琐碎的世界,然后,看那些失败和成功,看那些伤痛和从容,来预示我的前路。从这个角度看,《自由》也不失为一盏路灯,在前方蓄势,等着我的到来。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