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神經喚術士

[加] 威廉·吉布森 開元書印
出版时间:

2012-3-1  

出版社:

開元書印  

作者:

[加] 威廉·吉布森  

译者:

李家沂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吉布森在《神經喚術士》中,創出Cyberspace / 符控流域一詞,描繪出近未來一個絢爛無垠的虛擬空間。想像的未來在有生之年到來,吉布森先見之明的光環,讓他接下來的小說都備受觀注,成為公認當今最偉大的科幻小說家之一。
如今,網路虛擬已變成生活中真實的一部份,《神經喚術士》才以新書之姿進入我們的中文世界。小說裡的世界:符控流域、東京、伊士坦堡、紐約、外太空;小說裡的人物:駭客凱斯、女殺手莫莉、全象幻術家里維耶、神秘雇主亞米帝吉;仍然在今日現實的近未來,一個想像的陌生地,在一個超乎形式、詭譎、濃氛、變態﹣﹣非常好看的故事裡。
這本書榮獲1985年科幻文學星雲、雨果、菲力浦、狄克三大獎最佳小說,不僅是科幻小說史上劃時代的作品,人類想像的一次精彩突破,也是今日 述及網際網路的出現與流變時,一定要回歸的源頭。

作者简介

威廉·吉布森 (William Ford Gibson) 1948年生于美国,年轻时因反越战情绪强烈,被美国征兵局除名,故在1968年北上移居加拿大,1972年在加拿大西南部的温哥华安身,成为加拿大公民,在这个太平洋沿岸城市里,吉布森不时感到日本和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势力对北美的渗透日益加剧。跨国资本主义和后现代科技文化不断增强的态势,引起他的关注,渐渐也成为他科幻创作的社会背景。
吉布森的科幻写作生涯始于1977年。那一年,他在《发掘》杂志上发表了短篇处女作《全息玫瑰图的碎片》,吉布森虽然不是电脑朋克科幻小说的创始人,但是他在80年代推出的电脑朋克三部曲却为推动电脑朋克运动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神经浪游者》、《读数为零》(1986) 和《蒙娜丽莎加速器》(1988) 都是反乌托邦小说,描写了电脑控制的跨国企业集团和高科技文化构成的后现代未来世界的可怕图景。不管吉布森本人愿不愿意,他的名字也许将永远与电脑朋克紧密相连。
吉布森用生动、惊险的故事告诉我们,电脑“屏幕之中另有一个真实的空间,这一空间人们看不到,但知道它就在那儿。它是一种真实的活动的领域,几乎像一幅风景画!”他幻想的这个空间,不仅可以包含人的思想,而且也包括人类制造的各种系统,如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系统等等。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神經喚術士 PDF格式下载



  前几天忽然想起《科幻世界》,想起初次看科幻小说时的震撼,于是决定找一本科幻小说来重温一下当年的感觉,就在手机上买了这本书的电子版。看到一半终于不耐烦地扔到一边不看了。
  
  对于科幻小说而言,究竟是科幻的部分比较重要,还是小说的部分比较重要?我认为两者是不可或缺的,只着重于科幻而无视小说的部分,会让人觉得枯燥、无聊;但只着重于小说部分,又会让人觉得这是一本披着科幻羊皮的伪科幻小说。
  
  回到这本书《神经漫游者》本身。从科幻的角度来看,它无疑有着崇高的地位,书中的许多构想放到今天来看依然新鲜无比。任何在这方面的赞扬都是合适的。
  
  但是,从小说的角度来看,这本书写的奇差无比。在阅读过程当中,注意力很容易被作者带跑偏,往往会看着看着突然停下来发愣想不起自己在看什么。于是,我决定不再一个字一个字的看这本小说,把那些人物对话里无聊的闲扯,以及作者对未来酒馆、酒店、咖啡屋、游戏厅等等没劲的描写全都忽略掉,我发现剧情推动的实在是缓慢。再加上受不了异于国内小说的叙述方式,这个时候我已经越来越不耐烦了,翻身起床决定老子不看了。
  
  我不是没有读过赛博朋克的科幻小说,《真名实姓》和《神经漫游者》的构想就十分类似,但是《真名实姓》读下来让人感觉酣畅淋漓恨不得一口气读完,这本《神经漫游者》却让人读得滞涩无比胸口烦闷。
  
  所以——
  
  从科幻的角度,我给这本书四颗星或者五颗星。
  
  从小说的角度,我给它一颗星。
  
  综合起来,给三颗星吧。


  这一周以来,继续电子空间之旅。阅读原文版本:http://www.lib.ru/GIBSON/neuromancer.txt
  国外论坛 也有人说读不懂 http://williamgibsonboard.com/eve/forums/a/tpc/f/8606097971/m/30810957
  1.威廉吉布森的真实身份
  我搞错了。不完全符合我的猜想。他不是熟悉地理、数学、网络安全的新闻记者,也不是瘾君子艺术家。我不想一开始就知道他是谁。这是一个问题。
  上次才看到3分之一的地方,04,当时就震惊了,(很想继续看下去,眼睛需要休息,阅读到此为止。——我上一次的记录:http://book.douban.com/review/6313023 )初步感受了一下,觉得应该留下一段空白,不再继续阅读,我当时不确定我会什么时候继续这段旅程。只是在看到一部分之后 我才去查询作者的信息,才知道他的真实身份。
  上周一开始几天连不上网络,翻了几页书,我又无法拒绝的被屏幕背后的空间吸进去了,后来有网络了,这本书我还是丢不下来,不看完我会失眠的,这真是一次美好的梦魇之旅。一直一口气看到最后了,太赞了。我大部分的感受还在上次的记录里,后半部分的具体感受不多说了,我不会评论。
    
  2.关于翻译
  《整垮珂萝米》《约翰尼的记忆》这是前传,有空还要找来看看。
  我看不懂有些地方的中文翻译了,我会去看看原文。我想我的中文没学好。以前从来没有过这种感觉。这本书翻译质量怎么样,我不评论了,怪怪的。只觉得方言太重,这不是一个用普通话翻译的版本。在评论里看其他人感受比较有意思,有些读者看的非常细致,原文版都看了。说真的我也想找来看看。我想如果颜湘如来翻译,是不会出现这种感觉的。
    
  3.一些观点
  各种观点评论 挑出几个有意义的看看:
  《神经漫游者》原译稿中的31处注释
  http://book.douban.com/review/6177094
  难道吉布森连电脑都不会用这种事也要说给你听
  http://book.douban.com/review/6200200
  《神经漫游者》翻译指瑕
  http://book.douban.com/review/6209023
  中译本被和谐的一段床戏
  http://book.douban.com/review/1972073
  新译本质量非常一般,仍然希望今后会有其他译本出现
  http://book.douban.com/review/6221852
    
  微弱的脑电波构造的空间 我们的触觉、嗅觉 只是记忆 我用他的形象跟你对话 你知道我是什么 但内在的逻辑是不能忽视的 开枪会造成一大滩脑浆和鲜血 我需要花几小时来制造另一个发言人 你身体里的情感元素太重了 我只能通过你的记忆生成这些..终于结束了。
    
    
    **
  quote:
  In the instant before he drove Kuang's sting through the base of the first tower, he attained a level of proficiency exceeding anything he'd known or imagined. Beyond ego, beyond personality, beyond awareness, he moved, Kuang moving with him, evading his attackers with an ancient dance, Hideo's
  dance, grace of the mind-body interface granted him, in that second, by the clarity and singleness of his wish to die. And one step in that dance was the lightest touch on the switch, barely enough to flip --
    
  -- now
  and his voice the cry of a bird unknown,
  3Jane answering in song, three notes, high and pure.
  A true name.
    
    
  这三个音符是,我认为,应该是为颅骨/终端在任何语言的特定单词某种音调的口令,不是。称它是“名”是诗意的许可。


   读了前面一部分,后面粗略地看了一遍,果然还是对威廉吉布森无感啊,《差分机》就是读了几章硬是读不下去。可能是翻译的问题,也可能是作者风格的问题,虽然一举囊括当年世界科幻三大奖,文中的环境和人物描写也有很多向菲利普迪克致敬的意味,且设想在当时必定惊为天人。但文字中过多的描述性语言、摸不着头脑的对话和令人蛋疼的故事节奏,使其阅读成为一种折磨,对一般的读者和科幻迷都一样。
   菲利普迪克喜欢用复杂多变的心里描写来描述人物的混乱状态和作者的意图,令人感到堕入地狱的痛苦和无法自拔的快感。而威廉则是在一个场景中描述出每一个角落和人物和衣服,没有丝毫层次感,只有其中偶尔出现的性爱描写吸引一下眼球。作者想要表达自己的设定,但是太过头了。现在会说它的设定开创或发扬了赛博朋克这一流派,但我想说这绝称不上经典,一点都算不上,因为我认为它的时效性不高,也可以说,是最多只能读一遍的“经典”。
   估计只有没怎么读过此类的技术宅会有点新鲜感。各种各样的科幻设定是科幻小说的基本要素,科幻迷们读一本书最先当然是了解它。像这种赛博类型的,其实是最容易让人摸不着头脑,或者说,最容易糊弄人的。耍聪明的作者都会避免讨论那些设定,而这正是克拉克的伟大之处,他有坚实的科学基础、优美的文字和最适合表达它们的故事。而另外一些成功的作家会在故事和场景上下足功夫,像阿西莫夫。而还有一些则会有他们自己独特的文字和叙事风格,来表达立场和思想,像布拉德伯里和菲利普迪克。此类作家用含糊的语言,电影般故作玄虚的描写把让人不着边际的设想、简单的故事讲述成了一片混乱。虽然威廉在其的却下了一番功夫,但效果令人“生畏”。翻译也不得不提,不考虑中国读者思维方式不说,“牛逼哄哄”等网络词语,还有“奥特曼帝国”。。这是译者和校对串通好的吗?这其实也是信息时代人心浮躁的表现。一群享受到了网络畅游快感的宅人们对30年前的开创者莫名其妙地回首膜拜,而它甚至并没想表达出想要变成现在这样的意思。
   黄金时代“看得更广,更远,更深”的故事都去哪了?现在只有更虚,更空,更多的血块和无处不在的性。此类B级cult科幻可以没事读读作为消遣,但痴迷于这种的确会让我难以理解,就像看多了B级片为什么不会厌,这毕竟是难登大雅之堂的东西。重金属向着更极端或更追求音色的方向发展,那些残死碾核听多了除了生理上的快感还有什么?某些新派的乐队没了音色还有什么?为什么没有更多人多听听老金属,研究那些真正的财富。
   那么为什么总觉得老的就是好的?原因很简单,每个时代都有很多必要的糟粕,但过后必定会被时间淘汰,我们这个时代也一样,大部分以后都会消失,留下的也只是我们不经意间看到的美,而它在当时可能只是一坨屎。而现在这坨东西会是什么,以后才能知道,至少我不再期望看到更多这样的故事。现实?更不敢想。


  看不懂耶。固执地觉得应该不全因为我智商低。同个作者的差分机好看多了。翻译问题吧?
  能感受到模糊的构架,但是实在太难懂了。。。
  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


  读客图书确实厉害,拿下了不少书的版权。然而书籍设计却只能算差强人意,这本书的封面算是我比较满意的。
  《神经漫游者》是一部传奇的科幻小说,囊括了星云、雨果、菲利普•迪克三奖,赛博朋克鼻祖,催生了《黑客帝国》。
  这样一本书,确实不好读。故事在现实世界和赛博空间之间切换,不断出现的新人物、团体、新名词,让人应接不暇。故事并不复杂,一个人工智能,雇佣一个特种部队军官、一个黑客、一个女杀手、一个潜意识专家,去偷一个东西。但切分了的故事,使得读者要不停地积累信息,来塑造整个世界观。
  科幻小说对于我来说吸引力就在于世界观。威廉•吉布森的用词“网络空间”和“虚拟现实”如今已渗透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读到有关人工智能、存储、导航等文字时,对于书中的预言表示佩服;关于千叶、巴黎等城市的描写,又有极强的现实代入感。至于马只剩标本之类的描绘,让我不禁担心还有多少东西会流逝。
  
  译者《读厚记》:
  http://read.douban.com/ebook/1293398/
  
  原译稿中的注释:
  http://book.douban.com/review/6177094/
  私以为不在原文中加注,起码在书后附上。不是每个人都能上网查到的。
  
  《神经漫游者》散散漫漫的译者手记
  http://www.douban.com/note/294576419/
  
  翻译denovo的书评:古龙版Neuromancer故事简介
  http://book.douban.com/review/1038185/
  
  有一处疑问。第23章:
  “SHE WANTS IT,” he screamed, “the bitch wants it!”
  denovo版翻译作:
  “她想要死,”他尖叫起来,“这婊子就想要死!”
  台版神經喚術士:
  「她要那個碼,」凱斯大吼,「那賤人就是要它!」
  卡蘭坦斯非正式繁體中文版:
  「她要密碼,」凱斯尖叫。「那婊子要密碼,妳聽見沒有!」
  大陆旧版《神经浪游者》:
  “给她密码!”他尖叫道,“给这婆娘密码!”
  个人认为新版是正确的。Case无端端对3Jane喊Molly为bitch?不太可能吧。


  我看书一向不细,也很少随手记下感想。今天忽然想起这本书,不知留下原先的这点印象对不对。记得半月前看到这书的倒数第二章时,我在心里感慨,其他的书常常会有预设的是非观、价值观,以及基于此的目的和意义,并着力烘托。但这本书真酷,它说的是如果没有预设的的目的和意义,人生和世界会是怎样的。。。可是看到最后一章的时候,我傻眼了,作者一五一十的把我以为该是存疑的那点内容讲了出来,而且还生怕读者看不明白,居然解释的好仔细。。。
  计划重读。


  威廉·吉布森是个传奇,即便对于中国人。抱歉,只能用这个非常讽刺的说法。尽管很多科幻迷对他的大名耳熟能详,尽管很多人都喜欢引用他的名言:“未来已经到来,只是分布不平均而已”,尽管很多人都知道他是赛博朋克文化的开创者。但是,他的大部分小说没有中译,即便是大名鼎鼎的《神经漫游者》读过的人也不多,直到最近,这本书出版了第三个译本:1999年的译本,最近的台译本,和今年 Denovo 科幻译者完成的新版译本。这篇小说篇幅不长却命途多舛,之前的译本质量堪忧,也很难买到,很多慕名的读者都没机会欣赏这本书。
  
  现在好了,最新这本《神经漫游者》出版可能意味着之前的译本可以退休了。
  
  如果只看故事简介,《神经漫游者》像是一本低俗小说:美艳的女杀手、犯罪组织肆虐的城市、一手遮天的跨国公司,主角被威逼利诱,参与一场冒险。类型小说的元素在这本书里一样不少。然而只要读过这本书就知道它的意义:在1984年,威廉·吉布森创造了一个意向纷乱的世界,网络牛仔将大脑与网络互联;觉醒的人工智能接触人类,寻求自身的意义;人类用手术改造自己的身体,植入机器。这些元素第一次被如此生动、如此直观的表达出来,而且,在真正的互联网出现之前。
  
  有必要说说威廉·吉布森,被称为先知的小说家。吉布森生于1948年,南卡罗莱纳州,幼年随着父亲的工作在美国四处迁移。父亲很早去世,18岁那年丧母,这个无根的青年高中没毕业就开始在美国游历。青少年时代他经历了六十年代美国的反文化运动。当被越战征兵机构征招时,他对面试官说他活着的目的就是尝遍所有迷幻药,之后就打了一张车票逃到了加拿大。之后多年,他游历到希腊和土耳其,最终定居加拿大。期间写作的一些短篇小说中《神经漫游者》的题材已经初露端倪。
  
  1984年,他正在写作《神经漫游者》,碰巧观看了1982年的电影《银翼杀手》。这部电影改变自菲利普·迪克的科幻小说《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情节与小说有不少改变,然而其中黑暗的城市、冷雨、霓虹灯,以及灰暗的未来,这些意向深深打动了吉布森。他决定重写《神经浪游者》的许多章节。现在我们知道,这些景物在之后的三十年里,还将不断的出现在各种科幻作品中。
  
  这一年《神经漫游者》出版引起了轰动,一举斩获星云奖和雨果奖,并获得菲利普·迪克奖。成功来的颇为突然,吉布森本人都不曾预料。小说的故事启发了太多后续作品,以至于故事不那么新颖了:一个底层黑客命悬一线时,被神秘雇主招募,参与冒险。之后他逐步发现,雇主可能不是一个人类,而是网络空间中的一个人工智能,而它(他?)的目的也逐步揭开。布鲁斯·斯特林(Bruce Sterling)评价这一类小说描绘了高科技世界的底层人生(High tech and low life),这个黑客,或者说网络牛仔凯斯就是这样一位挣扎在科技世界的边缘人。
  
  相较于故事,颇具特色的是小说的语言。我们选一两句中译来看:“他闭上眼睛。摸到开关。在眼睛后面那片血色黑暗之中,银色视像从视界边缘滚滚流入,好像随机图像拼成的电影,晃得人头晕。那些符号、图形、脸庞,那些视觉信息模糊拼凑成一片坛城。”他的语言被评为visionary:预言性的、幻像的、“灵视的”。借用卡尔维诺的术语,他的小说非常视觉化,用繁复的词汇勾勒出迷幻的图景。
  
  然而最重要的也许是这部小说的文化意涵:不管是小说中的人工智能还是整个技术世界,都不是人类的朋友或者仆人,也不是一个邪恶、反人类的存在。它们是如此中性、不可判断,更像是后来未来学家概括的:想要自由的信息和自我生长的技术“生命体”。面对它们,人类的追问甚至有点自作多情。这是1984年,最后一班登月已经在5年前结束,阿波罗计划偃旗息鼓。苹果公司的形象还是一位挑战者,在超级碗发布了著名的1984广告宣传麦金塔电脑。还要过上三年,中国才接入初具规模的网络,发出那封跨越长城的电子邮件。而前卫的《神经漫游者》出版,并改变了许多东西。
  
  首先是科幻小说本身。读者正对阿西莫夫和亚瑟·克拉克为代表的太空探索小说感到疲惫,吉布森的迷离世界有着浓烈的邪典(cult)气息,打动了很多年轻人。之后的十余年,在布鲁斯·斯特林等作家的推手之下,一个新的科幻类型得以确立:赛博朋克。人与网络互联,黑暗的近未来背景——很多作者开始利用这些元素,建立了新的科幻世界。而之后改变的则是流行文化。赛博朋克中来自反文化运动的地下气息,被很多乐队利用,也催生了《黑客帝国》、《攻壳机动队》这样的大片,成了主流文化的一部分。互联网发展起来,吉布森在《神经漫游者》中首创的“赛博空间”(cyberspace)、“网络”(matrix)等字眼都被大家拿来形容互联网。于是很多人说,威廉·吉布森还是这个网络时代的预言家,一位在网络之前就把网络的本质与可能性展示给我们的人。出版《神经漫游者》的一年也许是转向的一年,前一年阿西莫夫《基地边缘》还获得了雨果奖,后一年威廉·吉布森就横空出世,改变了幻想世界的样貌。
  
  在这本书之后,吉布森并没有停下来,继续创作了多个系列小说。其中和斯特林合作的《差分机》幻想了一段虚拟历史,十九世纪的大英帝国拥有了强大的模拟计算机差分机,从而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进程。这部小说又被认为是“蒸汽朋克”类型小说的鼻祖。然而有点遗憾,这些小说大部分没有中译(《差分机》的中译刚刚出版)。根据你对科技的立场,也许更为遗憾的是那个神奇的网络世界没有到来;不仅如此,1968年《太空漫游2001》中那个广漠、神秘、有待探索的宇宙也离我们远去。三十年过去了,我们没有去火星,也没有接入无垠的网络,这也算是一种坏未来,只是分布不均而已。
  
  南方都市报2013.10.6


  1.威廉吉布森可能是一个熟悉地理、数学、网络安全其中一门的新闻记者。而且是一个狂热的瘾君子,对各种药物着迷,知道使用多少剂量的内啡肽类药物可以减轻静脉伤口的疼痛,彻底放松。
  在80年代写出这种故事,他用到的词,今天我们真的有,但是说法不一样。
  牛仔、冰墙、破冰、序列、虚拟体验。
  千叶城的霓虹灯上,是阴沉沉的灰色天空。
  千叶城的生活,颓废糜烂,像伦敦一样阴暗,霓虹灯闪烁着光芒,照亮了城市。火红的天空下,一直在飘着小雨。一个患有严重被迫害妄想症的家伙,凯斯,就生活在这个城市的霓虹灯光线下,在茶壶酒吧,每天与酒精、大麻在一起,还有从游戏厅里带来的来自亚洲的机械生命体琳达·李。
  他离开了伤心绝望的千叶城。来到大洋彼岸的波士顿。
  一般的人物场景活动,有些地方比较啰嗦,不过可以表扬,写的非常炫酷。
  而另外,重要的地方在,对一个神经漫游者在接入网络空间时刻,眼前浮现的幻象(或者说画面吧)的描写非常到位,这是普通人感受不到的另一个世界。
  莫莉,我不晓得怎么称呼这个家伙,是人还是机器,她有人的感官,但是被改造过的,头部、手,都不再是正常人的形状,而是附加了很多功能。可能,她是一个死过N多次的人。
  一个没有生命的工厂,要入侵很简单。凯斯干扰监控信号,莫莉直接走进去杀人。
  现在的情形是,红色的天空永远是阴沉沉的,他们行动的时间,在下着大雨。莫莉穿着白色拟色聚合碳紧身衣,里面夹着各种装置:黑盒子、虚拟体验器、扰频器。套着一件透明粉色雨衣。他们在执行一项秘密任务,作者隐藏的非常好,从开头到现在一直有伏笔,但是一直是个秘密。你必须继续往下读。
  这种情景,你会想到什么。
  我才读到3分之一的地方,
  
  2.一天看好几页,04刚好结束。很想继续看下去,眼睛需要休息,今天阅读到此为止。更新一点,我通常喜欢先直接阅读文字,作者是谁,留一个问号,或者自己猜一下。稍后去了解真实的作者究竟是个什么人。现在发现,
   吉布森1984 年在哥伦比亚大学攻读英国文学学位,这期间写出了本书。可是,那么文艺性质的专业,他竟然写出的内容,是如此的叛逆、粗暴、性感、炫酷,在阅读一行行文字,我在字里行间开始喜欢这家伙了。
   当年的Gibson 完全不懂电脑,更连不上网路,但这本在传统打字机上,一字一句所敲出的《Neuromancer》,看到这里的介绍,被吓到了,我不晓得该怎么赞美这本书,实在是太赞、太美好了。。


   在科幻小说这一文学流派当中,“赛博朋克”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分支。与其他类型的科幻小说不同,“赛博朋克”将未来世界与黑客、科技等元素融入其中,使得这种文学类型更加充满了神秘性,而其中的代表作品,当属威廉吉布森1983年创作的《神经漫游者》。
   《神经漫游者》被誉为“赛博朋克圣经”,这不仅仅因为威廉吉布森是这一概念的提出者,更重要的是这部小说在类型小说中将人物刻画得最为成功,想象力也最为丰富。小说在出版后,不仅使读者惊叹于书中所提到的科幻世界的奇幻与瑰丽,而且更加期待这本书中的预言能否有一天会变成真实,于是这部小说很快横扫各大排行榜和各大奖项,甚至将至高荣誉“雨果奖”也收入囊中,后来甚至催生出了电影神作《黑客帝国》,影响一直延续到今天。现在看来,书中预言的科技世界基本上已经实现,这在那个时代具有很高的预见性,这也是直到今天,这部书仍旧为一众技术宅男所追捧的原因。
   其实故事的结构和设定并不复杂,几个身怀绝技的神秘人物,因为一桩神秘任务而被牵连到了一起,这样一个故事如果单纯地写出来,很有可能只是一部普通的悬疑小说,但是吉布森巧妙地将黑客等元素融入其中,就使得作品的分量大不一样了。
   其实按照吉布森当年自己的创作初衷,他并不是想以此来增加自己小说的话题性,相反,他在小说中探讨了一个非常深刻的命题:在未来我们会是科技的主人,还是受制于科技?这个命题看似不着边际,但其实却充满了科技发展中人类精神上的落寞,是的,在日新月异发展的科技面前,我们的精神似乎已经跟不上了,于是人们需要“朋克文化“来弥补精神上的空虚,但殊不知越弥补越是寂寞,于是读罢本书,每个人的心中都会充满了一种空虚的感觉,这便是小说的魅力,这也便是”赛博朋克“的魅力。
  


   噱头、口碑都有的一本书,愣是被做成垃圾了,就跟元青花里盛着的狗屎一样恶心。
   这本书,除了封面哪还有一点看得下去的地方?译者洋药磕多了不会说中文也就算了,你一个编辑也跟着浪?
   “他””他””他”,”他”你妹!用一下人名会掉几斤肉啊?
   读客居然有你这种奇葩,回头找华楠交两万册的码洋损失去!


我也看不懂,看了一半实在是看不下去了,来这里看看评论


不知道《读数为零》《蒙娜丽莎超速》什么时候能有中译版


“现在好了,最新这本《神经漫游者》出版可能意味着之前的译本可以退休了。 ”
这个语句支离破碎代词指代不明大量句子缺少主语的译文真的这么NB?


ls同感,看的时候感觉这个版本的翻译的确有些句子不能理解,有些句子还要联系上下文才能理解。


戴谷歌眼镜的茉莉,其实是有前传的。她是约翰尼的女朋友。


哦 还有前传?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