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知情识趣

林夕 亮光文化
出版时间:

2010年7月21日  

出版社:

亮光文化  

作者:

林夕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林夕心簡6──知情識趣
可以說是林夕的生活書,也可以說是林夕最輕鬆風趣的一部小品。
當你認定要從那些深情磅礡的歌詞去認識他,當他要跟你說快樂時,你已經太意外了的話,對於「輕鬆風趣」此四字,會否跟「知情識趣」一樣有著先定的字詞解釋而生出不必然的誤解誤讀。
嘿嘿,做人要識趣一些,或者生活要知情一點,你會聯想起甚麼?
按原初的計劃,《知情識趣》應是繼《原來你非不快樂》以後,成為林夕心簡的第二部。林夕心簡1《原來你非不快樂》說的快樂,取材雖來自生活,但快樂這主題最終都給大眾歸邊為形而上去。然後,很想回歸地面(down to earth),實在、具體,往地下來生活也。
一部關於生活的書,天上凡間,說的是自己的生活,或是生活在這小島城市的小事。沒錯,是記小事,小事到寫了他和他犬的故事,養一尾魚,喝一口茶,掛一幅畫,吃一頓有氣氛、有典故、有心情的飯;然後說到花田花事旅行事,看劇看書看畫看圍欄,並且發生在這個城市的光怪陸離事,諸如藝術並不藝術、文化最沒文化、商場徹底一統天下,地產業變成最具創意的行業,地產業又分陽界及陰界,甚麼都來炒炒炒等等等等。
輕輕鬆鬆把小事記下,點點滴滴不用等天明,只盼換你一個會心微笑。
那麼,說了這麼多,知情不識趣者硬要把生活小事連上「態度」二字,好讓一切看得遠一些再遠一些,大一點再大多一點點,於是,順理成章,「知」、「情」、「識」、「趣」就可以不理規範地重新洗牌,最盡最絕應不止四乘四的十六個可能組合。當然要把組合列明出來,那又著實太不夠知識情趣了罷。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知情识趣 PDF格式下载



  我们都想成为一个有趣的人,别人可以从你的身上,看到自己知识局限以外的世界,可以看到头脑外的风暴。
  所以,被题目吸引了。
  知,情,识,趣。
  其实每一个字,都是一个深奥的学问了。
  知识分子,或者木讷呆板,不懂言爱。为什么会有如此刻板的印象?是否因为懂得了太多,才明白了语言的苍白无力。多说无益。索性,沉默。就让那一个个句子在脑海中出现,盘旋,萦绕,然后淡淡消退。
  情,让我想到亲情,爱情,友情。人与人的交往如果只是浮于表面的你好,那是很虚的东西。只有有了情,我们的一颦一笑才有了意义,我们的一举一动才有了象征。简单才有了意味深长。情愫,如何把握着度,也是颇值得玩味的东西。过犹不及。
  识,如何辨识这个变幻的时代。如何识透对方,人性,人心。最可笑的是,我们竟然无法识透自己。无法读懂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只是像散沙那样,无梦想的游离在世界的边缘,秉持着所谓的与众不同。
  趣,这个是我先现阶段,最想最想掌握的技能了。什么时候,变得有趣,也成为了一门技能,难道这不应该是人类的本性吗?趋于快乐?还是压抑的太久,干枯了内心,干枯 了思想,干枯了那些无聊的小细节,那些无厘头的小快乐?
  怎样的自己才让自己舒服,让别人舒服?如何才能精彩的度过这一段段的平衡桥?


  知道林夕,是因为他的词;而知道他的词,是因为王菲。
  
  心花怒放,开到荼蘼。(王菲《开到荼蘼》)
  你是千堆雪,我是长街,怕日出一到,彼此瓦解。(王菲《邮差》)
  有生之年狭路相逢,终不能幸免,手心忽然长出纠缠的曲线,懂事之前情动以后,长不过一天,留不住算不出流年。(王菲《流年》)
  直到伊甸园长出第一颗菩提,我们才学会孤寂。(王菲《寒武纪》)
  谁能告诉我,要有多坚强,才敢念念不忘。(王菲《当时的月亮》)
  可能在我左右,你才追求,孤独的自由。(王菲《红豆》)
  
  太多太多。很多时候,因为一首词爱上一首歌。林夕的词,总能不经意戳中我们的内心深处,敏感而无法抗拒,对于那些经历感情漩涡的人们,更是深有体会。
  
  冲着林夕,买了这本书。书的装帧设计我很喜欢,白底黑字,简约雅致,和书名相得益彰。不过相较于他的词,林夕的文似乎逊了点。这里没有贬低的意思,只是他的词太到一定高度了,不好逾越。但是作为一部生活小品集,闲时翻阅翻阅,也不失为一种情趣。
  
  可是读着读着,发现并没有想象中的那般轻松。知、情、识、趣四个部分中,最难下咽的便是“情”。情不是感情,也不是心情,而是事情,发生在香港的大大小小的事情。但是可能由于没有经历过的原因或是其他认知上的差异,对林夕想要传达的东西,总觉得不甚了了,读来也有点小别扭。相对而言,“趣”这部分聊花、谈吃、说茶,小情小趣,要有意思的多。
  
  总的来说,其词胜过其文。因为当初抱着满满的期望才买的书,结果却有一点小小的失落,但这并不影响我对其词的钟爱。他的词与其说是一种文字,毋宁说一种心情。
  
  “拿下了你这感情包袱或者反而相信爱”(《邮差》),何必傻傻地执迷于一个不爱自己的人,为何不拥抱属于自己的幸福呢?
  “但凡未得到,但凡是过去,总是最登对”(《似是故人来》),得不到的似乎永远在骚动,人啊,好好地吃着碗里的,却又惦记着锅里的。如果有时光穿梭机,又有多少初恋情人能成双成对?
  “原来过得很快乐,原来我并不快乐,只我一人未发觉”(《再见二丁目》),其实一个人也可以很自由很快乐,干嘛非要依附于没有结果的爱情?
  “有生之年能遇见你,竟花光我所有运气”(《明年今日》),众里寻他千百度,遇见你是我一生最幸运的事。
  
  读着林夕的文,让我更爱林夕的词。
  
  
  


  夕爷这本新书呢,还是延续了他的一贯风格。从琐碎的小事,写到人生的感悟,当然也还有很多时事性的内容,这些都让夕爷写的生动有趣。淡淡的文字中,充满着生活情趣。
  总之,就像生活,知情识趣,平淡中也有趣味。


  对话林夕:“梦先生”的知情识趣
  
  2012年03月19日 16:56
  来源:凤凰网读书
  
  http://book.ifeng.com/dushuhui/special/salon081/detail_2012_03/19/13297486_0.shtml
  
  
  
  
  
  
  
  喜欢其中六篇:
  
  
  
  <人死为大>
  
   “人死为大”有另一种说法。
  
  
   又一棵大树倒塌在人行道上。这次可能没有了苦主的关系,讨伐声音也小了,于是,政府也省得交代那棵树是属哪个部门管辖,更休提开记者会解释了。上次树倒人 亡时,为树木问责的政务司司长说过,人命事件,一宗也嫌多。现在终于明白了,重点是人命。香港“打吓风冧吓树”虽然无可避免,政府不用向一个已死之人及其 家属道歉,还是欠全港七百万市民一个道歉。其实一年有多少树木倒塌呢?每倒一次道歉一次烦不烦嫌不嫌多?一点也不嫌多,因为虽则枯树没染血,树木办好像还 没有知道树木要怎么办。
  
  
   一棵树倒下来“刚巧”砸死了一个人,是意外;一棵树倒下来“刚巧”没有压到人,也是意外。只要意外涉及人为疏忽,涉不涉及人命,都属人祸,只是那个祸“刚巧”没有酿成弥天大祸而已。
  
  
   难道没有死一个人的事故,就不成故事,没有故事,就不成事件?正如深圳机动游戏六死事件,肇因如果是负责监察维修员工视安全手则如无物,玩忽职守,又假如没 有出人命,而是事先发现机械出了问题,有司就可以不公开道歉了?也正如一个超英勇的人,万一侥幸没有不幸身亡,按记录所知,得到英勇勋章的机会就大打折扣。这是什么观念?
  
  
   这是“很”儒家的观念,杀身成仁,舍身取义,不死人,仁义不得以彰显。而一些状况事故,无人伤亡,严重性也得不到合理的重视。这算不算中国民族性的吊诡处?这种重视人命的方式其实也等于贱视人命。当年谭嗣同戊戌政变失败后,在有命可逃下选择赴义,前赴义境者,即走去死的意思,义与死无异。谭嗣同欲以头颅 引发国民之觉醒,百年一瞬间,不见血不流难过或感动之泪的习性,又何时觉醒?
  
  
  
  
  
  
  
  
  
  
  <庐山烟雨浙江潮>
  
  苏东坡写过一首奇诗,奇在只得四句的七言绝句,头一句竟然跟最后一句是完全相同的。诗曰:“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及至到来无一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
  
  
  
  很多想去的地方,当初也不过因慕名而不去不快,去过一趟后,便发觉庐山烟雨浙江潮就是庐山烟雨浙江潮,一来一回后,留下来的感觉跟想象中的烟与湖,没有多也没有少,这样会很扫兴吗?
  
  
  期望的原点竟就是实现的终点,自然觉得意尤未足,百闻不如一见,一见后便与听闻的同一个模样,还是有点不甘心。从旅游的经验去理解,钱塘江的潮看完 了,再壮观,不外乎留下一阵哗哗哗,跟没去过的人说起,也只能回应钱塘江潮就是钱塘江潮。重点可能就像诗中第三句“到来无一事”。有事发生,才令风景不止 是风景。
  
  世界上有很多庐山,惹起很多人欲睹其真面目,睹过真面目的人,你问他埃及怎么样呢?杜拜又怎么样呢?一般都只能三言两语把你打发掉,要说的,不会像旅游特辑所见所闻更仔细。
  
  .......
  
  
  
  每个人肉眼所见没多大差别的风景,所有庐山都会变的不外如是。是去的人辜负了景点,还是景点让去的人失望了?景与境一字之差,差别大概就在这里了。
  
  未到过的“庐山烟雨浙江潮”与归去来时的“庐山烟雨浙江潮”,本来是同一景,只恨景易得而境难求,谁叫我们总是要有事发生过,才有制造回忆的能力。
  
  
  
  
  
  
  
  
  
  <吃心情>
  
  昨 晚 吃 到 一 尾 由 販 魚 朋 友 送 贈 的 海 三 刀 , 如 今 算 是 罕 有 之 物 了 , 可 惜 諸 事 纏 身 , 心 不 能 靜 , 吃 得 爭 分 奪 秒 , 理 性 的 舌 頭 吃 出 那 是 佳 品 , 快 感 維 持 十 分 鐘 , 對 那 條 難 得 之 貨 , 不 是 不 內 疚 的 。
  
  每 人 的 口 味 , 不 一 定 有 同 嗜 焉 , 卻 必 然 聽 過 有 句 話 叫 食 不 知 味 。 我 常 想 像 把 《 紅 樓 夢 》 描 寫 過 的 食 譜 來 真 的 , 做 出 一 頓 紅 樓 宴 , 但 條 件 是 有 賈 府 一 眾 人 物 在 座 的 話 , 賈 政 邊 舉 筷 邊 板 面 孔 考 驗 座 中 人 學 問 有 無 長 進 , 鳳 姐 舉 筷 含 笑 間 語 帶 機 鋒 , 珍 饈 百 味 都 成 蠟 做 的 道 具 ; 等 如 陳 雲 林 離 台 後 還 對 圓 山 飯 店 的 牛 肉 讚 不 絕 口 , 實 在 很 難 想 像 陳 會 長 有 甚 麼 心 情 吃 出 台 灣 牛 肉 的 美 味 。
  
  我 一 向 相 信 吃 的 最 高 境 界 , 是 歐 陽 修 〈 醉 翁 亭 記 〉 所 言 , 「 醉 翁 之 意 不 在 酒 」 , 吃 喝 之 意 也 不 在 食 , 「 在 乎 山 水 之 間 也 」 , 在 乎 心 情 心 境 也 。 我 最 懷 念 的 一 次 「 飯 局 」 , 是 在 台 灣 陽 明 山 , 半 夜 三 更 , 與 一 位 喇 嘛 及 一 台 灣 歌 手 成 三 人 行 , 在 小 店 中 聊 過 天 文 地 理 再 坐 而 論 盡 佛 道 , 吃 的 是 說 到 累 了 就 點 來 的 小 菜 , 有 土 雞 、 龍 鬚 菜 、 地 瓜 葉 等 , 做 得 很 隨 意 , 遠 離 精 緻 食 制 標 準 甚 遠 , 桌 椅 皆 髒 , 但 彼 情 彼 境 , 土 雞 特 別 有 禪 味 , 食 在 不 知 味 而 在 知 趣 。 天 色 隨 我 們 隨 興 的 話 題 慢 慢 浮 個 大 白 , 台 灣 土 產 的 野 菜 在 胃 中 消 化 成 回 憶 , 真 是 人 生 哪 得 幾 回 嚐 的 快 意 豪 情 。
  
  地 瓜 菜 其 實 即 番 薯 苗 , 近 年 在 香 港 菜 市 場 及 超 市 開 始 有 售 , 但 我 知 道 再 吃 不 回 那 山 那 菜 那 心 情 了 。
  
  那 麼 多 食 經 食 譜 , 儘 管 隨 精 妙 如 林 文 月 女 士 寫 的 《 飲 膳 札 記 》 弄 出 一 場 滿 有 文 化 的 盛 宴 , 舉 座 還 是 要 講 對 手 講 話 題 講 心 情 , 感 官 的 高 潮 , 永 遠 不 及 吃 喝 時 光 影 聲 色 。 吃 , 是 學 問 , 也 是 情 懷 。
  
  
  
  <吃氣氛>
  
  從 前 銅 鑼 灣 避 風 塘 還 有 艇 家 賣 燒 鵝 粉 的 , 在 搖 晃 的 微 浪 中 挑 燈 吃 燒 鵝 , 那 鵝 , 很 難 稱 得 上 好 吃 , 卻 回 味 至 今 。 再 好 吃 的 鵝 , 在 店 鋪 吃 完 就 吃 完 了 , 味 蕾 一 時 的 滿 足 , 那 夠 得 上 情 景 氣 氛 在 腦 海 中 的 回 味 長 久 , 而 吃 , 不 是 為 了 回 味 , 又 為 了 甚 麼 ?
  
  
  
  
  
  
  
  
  
  
  
  
  <古人都是大近视>
  
  由Tony Buzan开创的MindMapping创意思维法则,中文名为心智图或心图,说得简单点,就是一幅胡思乱想的路线图。路线图终点,大概就是创意或创见的果实所在。
  
  
  我常常胡思乱想,却没有动手把乱想的地图贯串起来,并绘成图画,最近一次胡思,终于记录了由起始到终点的乱想,原来也是个挺好玩的游戏。
  
  
  第一站是脑海无端冒出了“凿壁偷光”四个字,这样会教坏小朋友的民间故事,贻害并不比“卖身葬父”浅。这故事自然为表扬勤奋读书的精神,看,穷得连 蜡烛都买不起,为追看那黄金屋,不惜借隔壁的微光也坚持读书。但是把人家的墙给捅穿了偷光,像这样自私自利的读书人,不鞭挞就算了,还流传成佳话,难怪那 么多人认为做着一些真理在我手的事情,可以践踏伤害别人仍一副理直气壮的样子。
  
  
  第二站,等等,隔壁既还亮着灯,即还未就寝,尽管墙是豆腐渣造的,也会被凿墙的声响警觉有贱人在拆屋,不报官才怪。那这故事会不会是虚构的呢?
  
  
  第三站,在电灯还未发明的年代,寒窗夜读的学子,乃至专门夜批奏折的皇帝,都只能靠蜡烛取光,于是开始明白古代的线装书字体比现在必须要大上好几倍的原因:然后,开始怀疑古人大概十个有九个在少年时已患上大近视,年少老花而不自知。
  
  
  第四站,如果古人视力无问题,是否证明中医的明目方子不仅能防患于未然,还能以杞子之类的食物让变差的视力还原?如果古人原来都是一直顶着几百度近视做人, 又没有眼镜可戴,他们登山临水,观远处落霞与孤鹜齐飞,想必与现代人所见大不同。那么,古代水墨画偏向于讲究以神为先,以形为后,以虚的神表现形的实,是 否因为普遍都患有深近视的画家,看见的山水比真实的山水模糊了许多细节,才形成写意不写真的美学观念,工笔画于是好像落了下乘?
  
  
  第五站,目前对古人真实生活的研究,多着眼于人文方面,从古画笔记中想象还原。连惯用带有水银毒的青铜,作为喝酒的盛器,导致两千多年来中国人脑袋出现了问题的奇论都有人提出过,硬是没有人想想一个大近视的民族会对其发展有什么影响,奇怪。
  
  
  终站,古人秉烛夜谈夜读夜游,有损视力,令人以电脑来交友聊天读书看报做一切可做之事,却因屏幕太亮而视力急速衰退,老花年轻化。现在终于明白十多年前听人说眼镜生意最赚钱是什么原因了。乱想完毕。
  
  
  
  
  
  
  <给腰斩了的书>
  
  
  ……


   林夕怎麼說也應該算藝人吧,雖然是幕後寫詞,但應該跟娛樂圈是脫不了關係的,可是裏面卻沒有什麽八卦,甚至沒出現任何明星,寫到什麽就是“友人”這樣帶過,在這個書籍也在浮躁競爭的社會,滿書店動不動就是“人生必讀”,隨手拿一本就是“心靈雞湯”,此書難得的樸實;
  
   這本書應該說是散文,裏面一段段趣聞大都是作者生活中的見聞,新聞播報的消息,瑣碎到不能在瑣碎,散文到不能再散文,卻趣味無窮,可能你突然就覺得,其實我的生活也很有趣啊,只要我稍微留心一點,好吧,摘一些有趣的章節出來分享一下,關於情趣,是這樣寫的:
  
   “情為何物?如果感情是對象就比較好處理了,情字也太濫了一點,除了感情,還有心情、詩情、國情、物情,最有趣的是事情。可能凡是皆有情,不同情況有不一樣的內情。
  
   情比趣沉重多了,趣比情輕薄,沒什麽負擔,但一個人若了無生氣,就無情嚴重多了。好在世界那麼大,無論于己有關無關,不管大小悲喜,一人一事一物都可以有趣無趣,有趣到成為興趣,得到樂趣,再去升級版:情趣,那才是我心目中知情識趣的理想版。”
  
   “不方便的疑問”裏面講到,爲什麽非得在清明重陽二節日祭祖,平常就算是再誠心也不算。我突然想爲什麽家人團聚就要選擇在過年,因為這個傳統,每年無數人進行春運運動,掃墓給誰看,團圓給誰知,show的成份會不會太多,嗯,沒錯,這些都是不方便的疑問,因為關乎到“傳統美德”跟“孝道”。
  
   “獅子山下”裏面講到的倒是兩岸都通用,現在老老實實苦幹的上班族,薪酬加幅仍然追不上物價上漲的速度,積極拼搏進取后繼續進取,取得的,都奉獻給用錢生錢的人上人。然後還是繼續“鼓勵”我們要有吃苦耐勞的精神,要我們盲目的憶苦思甜,視不公平的現象視而不見。
   “迷信金句”裏面講到在這個心靈雞湯潮句漫天飛的時代,如果你還不分場合的迷信這些名言格言,那恭喜你,你已經中毒了。
  
   “魚樂與狗情”里講到,通過長時間的餵養,對於魚,日就一樣生情,而不是因為有沒有身體的接觸,但是對於寵物的感情有無,應該是源於麻煩二字,夠不可能讓你干手凈腳,也就是因為它曾經弄污你的手,才讓你覺得塔的生命是那麼真實的生活在你的生活里。它們惹來的麻煩,絕對多於一樣有體溫接觸的一夜情。
  
   還有很多有趣的小則,一杯熱茶,加上這本書,不是爲了學習管理、不是爲了考研、不是爲了出國、不是爲了增值自己,沒有功利的閱讀,這才有趣。
  
  


  这本书是朋友在生日的时候送给我的,以为林夕同志写的应该不错,开始翻了翻,297页,很有感觉的封面和纸质,便迫不及待的翻开读起来。
  先说说书名,书名在封面写的是知情识趣,很容易发现可以读成情趣知识,而目录排版也是按情趣知识排的,这让我的朋友好好笑了一阵。
  《情》写的很真,刚开始读还很有兴致,半个小时就坚持不下去了,完全不懂林夕要传达给我们什么意思,很多事情都是在香港发生的事,有很强的时事性,但是生在内地没有经历过的人完全不能懂他到底在批评愤懑什么。
  《趣》也许是这本书最有意思的部分了,写得比别的部分轻松愉快多了,这里就不透露有关情节了。
  印象最深的是《识》里面有大量对现实的不满,或者说是宣泄,总觉得是香港人的价值观和我们差太多了。
  最后总结:也许这是林夕自己抒发愤懑对现实不满的书,也许他真的是想到什么写什么,然后排版一下就成书了,也许这样的书适合那些文人,老师来看,但是对我这样工作学习一天的人来读这样的书非但得不到愉悦和放松,反而一直在想他到底要表达什么,真的是一种折磨,这真的是我读过的最累的一本书了,也许是我境界实在太低了


  知識可以很有趣,從知識中培養出情趣,而情趣沒有一些知識傍身,也只是有趣而無情。要活出生趣,識、情、知、趣,一個字都不能少。


到觉得还好,上次看《我所爱的香港》最无味


我看着也挺无味的


之前看他的原来我非不快乐 也是这样的感觉,不知所云 我也是境界太低了吧


林夕原来说过 读他的书读不懂是很正常的 不用谴责自己境界低 也不用贬低他的书 等到我们真正有所经历和见地的时候再看他的书就会有深一步的看法了
我非常喜欢林夕的文字


有同感……主要是环境不同吧……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