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1978历史不再徘徊

凌志军 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5-1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作者:

凌志军  

页数:

281  

字数:

248000  

Tag标签:

无  

前言

本书的写作始于1989年夏,用了7年才算完成,初版和二版的印行也都是10多年前的事了。当时引起一些争论,有人持有尖锐的批评态度,结果被当作“问题图书”暂停发行。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的几位专家受邀审读,给予正面评价,所以才有二版的重印和发行。经过一番周折之后,竞又获得新闻出版署颁发的优秀图书奖项。这一过程也许反映了那时候社会思想的莫衷一是和蹒跚前行。在关于这本书的种种褒贬中,万里说过的几句话叫我难忘。他是我们国家改革开放的先驱者,也是本书所叙述的诸多事件的亲历者。1978年他是安徽省省委书记,后来进入中南海,成为国务院副总理。他的最后职务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1997年2月,他听到了关于这本书的争论。他说他已经看过这本书,接着又说:“这本书写得好。写的是历史,材料真实充实,从中可以看到农村一系列'左'的政策及其严重恶果。'左,的危害对社会主义革命、对共产党太严重了。这样的'社会主义'这样的'共产党',人民怎能真正拥护?照此下去不亡党亡国才怪呢!”他还说:“人民公社的书,好像过去还没有看到谁写。这本书实际上写的就是人民公社的兴起与失败。有人说'失败'二字不好,不赞成用'失败'。我看'失败,这两个字用得好,这是事实,而且是历史的结论。”现在时过境迁,很多人不太知道这本书了。但总有些朋友对我提起它。有人说它是我写得最好的一本。我不敢说“最好”,但它的确是我写得最痛快的一本书。我特别怀念写这本书的那些日日夜夜。不仅因为这是我第一次全身心地投入一件自己想要做的事,更因为当时心境特别纯粹,一心一意秉笔直书,没有保留,不像后来写作时总要瞻前顾后。2008年是我们国家改革开放30周年。可以说,今天我们周围正在发生的所有故事,都是从1978年开始的。若要了解更多的来龙去脉,则须追寻到70年代、60年代和50年代。所以1978年在我看来是承前启后的一年,也可以说是当代中国历史上的最重要的一年。也许正因此,人民出版社的编辑对于重新出版这本书表示浓厚兴趣,这当然也是我很乐意的事。就让我把这本书献给那些改革开放的先驱者们,作为我的一点敬意吧。

内容概要

这是中国第一部系统研究人民公社历史的纪实著作。本书所叙述的人民公社的历史,是本世纪中国乃至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凝重的一幕。 作者是职业记者,为完成此书耗时工作。书中以人民公社二十七年来所发生的重大事件为中心,真实地记录了人民公社产生、发展、终结的过程,描绘了人民公社历史上各种各样的人物;通过农村的历史透视当代中国的历史,通过农村的改革透视社会主义运动的改革,并作出颇有见地的分析。

作者简介

凌志军,1953年生,人民日报社主任记者、编辑。1986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获法学硕士学位。十多年来,以主要精力从事中国经济改革尤其是农村经济方面的调查与写作,遍访20多个省市区的乡村和城市。已出版的主要著作有《中国农村经济变革大趋势》、《中国农

书籍目录

再版前言第一章 风起青萍末 小岗寒夜/二十位农民的契约文书是否赝品/中南海关于人民公社制度的争论/农村两亿人食不果腹/无力回天的陈庭元终于大彻大悟第二章 照过去方针办 合作化中的“大同梦”/邓子恢被批判,导致农村社会主义改造加速进行/中国农业史上对合作化最具威胁力量的事件/“包产到户”的首次出现/人民公社在“大跃进”中诞生/“六十条”:人民公社第一个成熟的制度/三年“自然灾害”的悲剧/浙江出了两个半单干理论家/“包产到户”使四百万人受牵连第三章 大梦谁先觉 五万个人民公社为城里人提供了多少食物/几百万农民乞讨为生/“三年决战”与安徽“六条”/“真理标准”讨论对人民公社的影响/“责任制”:一个持续时间最长含义变化最多的概念/凤阳的“四级所有”第四章 一步一回头 1978年12月13日:一个历史性的日子/《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与“新六十条”在同一天通过/省委书记的迂回战术/中国的改革从改变人民公社制度入手第五章 从昔阳到风阳 “张浩事件”/陈永贵的辉煌与黯淡/“要吃米。找万里”/“包产到组”:向人民公社制度的挑战/尊重农民的选择第六章 相持不下的日子里 从“包产到组”到“包产到户”/三个不怕死的县委书记/张世贤和迟世光为何未能成为英雄/人民公社最后的意识形态屏障/人民公社在九个贫困省区开始瓦解第七章 公社精神的破产 昔阳的欺世盗名昭揭于众/经济问题缘何演变成政治问题/“文化大革命”与人民公社制度/“学大寨”:号令六亿农民的政治旗帜黯然失色/公社精神永远不会再放光彩第八章 余韵缭绕 “切三刀”:关于“包产到户”的折中方案/秋后算账:人民公社不如包产到组,包产到组不如包产到户/1982年第一天,中共中央再次颁布关于农村的新文件/人民公社失败原因的种种分析/人民公社最后的解体后记主要参考书目再版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

后记

本书初版一万册于1996年1月付印,并于6月发行。最近,责任编辑李春林来电话,说要将此书再版。较之第一版,现在的这本书作了一些修订。大部分是文字方面的错误,包括错别字以及用词的不严谨。也有些是事实细节及时问顺序方面的错误。现在有机会修正这些错误,在我是一种幸运。至于书中基本脉络、事实和观点,均一仍原议。感谢读者的厚爱。我知道今天的读书人大都居住在城里,与乡下较少直接联系,所以没有想到会有这么多的读者倾心于这段出自农村和农民的历史。也感谢所有对本书第一版提出意见的人,包括周瑞金、姚力文、吴长生、张广友、章世鸿和马立诚。尤其感谢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的郑惠、韩钢。作为党史研究方面的专家,他们给予本书以充分的肯定,打消了我对自己工作最后的疑虑,他们提出了十九条修正意见,使我有可能将一些史实表述得更加准确。

媒体关注与评论

这本记述人民公社盛衰史的书,用无数珍贵的史料,勾画出那段悲壮的、悲哀的、悲痛的历史,那段我们不该忘记的历史。读过它你就知道,这位记者的使命感、勇气和忠实严谨、埋头做事的精神,是多么令人敬佩。   ——《中国青年报》这是一本严肃又严谨的书,一本厚重且沉重的书。作者的叙述是客观的,分析是理性的,没有那种令人生厌的亢奋的情绪化色彩。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者的直笔,不为尊者讳,不为贤者饰,也不曲意躲闪更不违心涂抹,努力按照历史的本来面貌来叙述、解析历史,这确实是很可贵的。   ——《解


编辑推荐

《1978历史不再徘徊》中国三十年大变革源头再现,作者七年磨一书写风云真相!五万个人民公社为城里人提供了多少食物——几百万农民乞讨为生——“三年决战”与安徽“六条”——“真理标准”讨论对人民公社的影响——“责任制”:一个持续时间最长含义变化最多的概念——凤阳的“四级所有”!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1978历史不再徘徊 PDF格式下载



我买“1978历史不再徘徊”最初的动机,是看到内容介绍中的那首歌词,公社是棵常青藤,社员都是藤上的瓜...这首歌的旋律小时侯是依稀记得的,依稀还记得的是小时侯母亲每每谈起“低标准”那种谈虎色变,心有余悸的语气。虽然没有亲历过那段历史,但是却一直希望了解那段历史究竟发生了什么。凌志军先生的书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了解那段历史的途径。是什么使我们从农村起家的党,在进入城市后不久就陷入了一个背离自然规律的历史怪圈,其原因除了对以理想主宰经济、主宰行政、主宰法律、主宰人的意识、劳动和劳动所得的痴迷外,最主要的恐怕还是我们很长一段时间内,是不承认个人的利益的。而西方经济学最基本的一条就是人都是理性的人。既然是理性的人,就会本能的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哪怕是农民。不承认这一点,片面的希望依靠组织和道德的力量剥夺人们正当的利益需求,其结果就只能是在走了许多年弯路后回过头来重新补课,其代价则是不仅浪费了整整一代人的理想和热情,而且白百浪费了二十年的发展机会,教训不可谓不惨痛,认真汲取这段历史教训,无论从哪个角度讲,对我们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今年是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在今年看了这本书,也有非凡的意义。我是八零后,但是对于党的历史有着很浓厚的兴趣,虽然没有亲历那个时代的历史,但是父母也讲述过很多的关于那时的事情。其中有这么一段:“党的理想从来就是用集体化的道路来取代自耕农的乐园,但是作为一种组织制度,无论是合作社还是人民公社,都没有足够的力量让每一个农民为大家劳动比为自己劳动更有热情,于是只有借助道德的力量来规范农民的意志,其结果,意识形态的强制仍然不能弥补组织制度的缺陷。”道出了那个时代的实质。


这是一本不容错过的书,真实、犀利,重现建国后农业政策的惨烈历程,也清楚地阐述了中国经济30年腾飞之改革的起点:万事从“包产到户”做起。“包产到户”,如今看来简单而易懂的一件事,在当年却是艰难推动历史车轮的第一步。我只想说,人们最有意义的朋友就是自己的历史。历史帮我们犯了几乎所有的错,多和历史一起聊聊,很多错误就不会重现。人类由两种力量推动:创新能力和史鉴能力。


了解了人民公社的由来和衰败,遗憾的是66年到76年的内容介绍的太少了


这才是真正的人民公社。。。


本书所叙述的故事,发生在世上一个人口最多的国家,由一个最庞大的政党所创造。它包含了人类有史以来最美好的理想,却造成了历史上最大的悲剧。本书揭开了一个共和国的伤疤,我们想去隐瞒,但这不会阻挡有志之人追寻的努力。每一个人看后都会觉得沉重,但不会丧失对我们前进方向的信心,我们只有在不断总结和思考后才能在未来避免重蹈覆辙。向凌志军同志致敬。


近来很想了解那个时代的历史,所以买了,书不错!


内容实事求是,很真实,让人反思!少有的历史读物!


都很好。。价格实惠。。历史真实。。。


历史是转折点,从此我们走向幸福的未来!


1978年的中国。1978年的人民的心态、


值得一读,笔者对问题不回避,直接了当,应该可以真实的反应当时的状况!


这本书不错,研究的比较深,拓宽了视角,增长了眼界


本书不错,还要仔细看看


质量不错,物流还可以。


不错,值得看看,老公喜欢。


对于了解改革初期农村问题的种种曲折很有裨益,看到出作者对这本书十分用心,资料准备上功夫下的很足。唯一的缺憾,文笔有点刻意模仿外文的口吻,也可能就是这种风格吧


一本值得一读的书,一段值得思考的历史……作者对这段历史的思考,多少有些情感思维的痕迹,像作者在08年再版前言中说的:“有人说它是我写得最好的一本。我不敢说‘最好’,但它的确是我写得最痛快的一本书”


了解农村改革的好的参考书,语言好,可读性强!


文笔流畅,能重现当时的历史,并发人沉思。让人读着觉得很痛快!


不清楚


断断续续的拜读了几天,作者的视角很犀利,在沉重的历史中时不时带点黑色幽默。但言词间总感觉有些激进,而且前后连贯性不是很强,此外,建议作者再版时对相关历史人物,背景再稍多一些注释,不过总体说来,对于了解新中国后,中国在曲折的道路上如何蜗行摸索,改革,是一本视野独特,深入剖析的历史分析书,值得读一读。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