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瀛史论
2006-8
人民出版社
吴建华
318
242000
无
东瀛岛国,一衣带水;东西互融,风云变幻;时空更迭,机遇交错;反思浓厚,发人深省。作者以“东瀛史论”为题,从中国学者的立场出发,对日本近现代化的历史轨迹作了某种程度的透视与分析,尤其是对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因素及历史局限,战后日本经济复兴的国内外政治因素,东西方文化对日本的影响,战后东亚崛起的时代机遇以及儒教文明圈等诸多问题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观点和见解。 本书选题慎重,视角独特,重点突出,语言流畅。所涉论题,既有相当的学术探讨价值,对中国也有一定的可借鉴性和可操作性,同时还具备较强的可读性。本书既可作为全日制高等院校历史专业选修课的教学用书,也可作为人文社科专业基础课和必修课的重要参考书,对所有关注东亚、日本以及中日关系发展变化的社会各界人士都将有所助益。
吴建华,男,1957年生,重庆市人,祖籍安徽歙县。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世界史专业硕士生导师、九三学社社员。现任中国世界现代史研究会常务理事、西南分会副会长,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世界史教研室主任,西南大学九三学社一支社主委以及重庆市首届学术技术带头人
绪论第一章 政治与历史 第一节 近代日本幕藩体制的形成与特征 第二节 关于明治维新成功的国内外因素 第三节 关于日本明治维新的历史局限 第四节 战后日本和平民主主义思潮的变迁 第五节 关于冷战时期和冷战后的美国与日本第二章 经济与社会 第一节 日本工业近代化的历史进程考察 第二节 战后日本经济复兴的国内外政治条件 第三节 日本经济成功的内外动因及局限性与特殊性 第四节 日本终身雇佣制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第五节 日本 第二经济大国的地位及其发展前景 第六节 近代以来日本家庭结构与功能的变迁 第七节 战后日本环境问题与环境政策的演变第三章 教育与文化 第一节 战后“日本民间教育运动”的历史考察 第二节 日本战后教育投资与经济增长的互动关系 第三节 战后日本国家私学观与私立大学的发展 第四节 冲突与消融:东西方文化在日本的命运 第五节 关于儒家文化与日本近现代化 第六节 从文化根源看战后日本经济的崛起第四章 日本与中国 第一节 日本与中国近代教育改革的历史考察 第二节 关于日本人关后对民族工业的保护政策 第三节 日本社会保障制度及其对中国之启示 第四节 试析发展中日环保合作的有利因素 第五节 战后东亚崛起的现实与历史启示 日本现代化研究论著、基金及获奖项目目录后记
该书以日本近现代发展史为主要线索,以独特的视角从日本社会的各方面深入地探讨了日本在面临世界近现代化的浪潮中所作出的种种反应与采取的措施,详细论述了日本在近现代化进程中所作出的努力,并总结了其经验与教训以及对中国的借鉴意义。
无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自然资源贫乏的日本由二战战败后一个满目疮痍、经济濒临崩溃的国家,经过二十年的努力,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不能不让人惊叹和深思。战争中日本国土虽然被炸得百孔千疮,但自明治维新以来形成的技术工人却是被炸不毁的,这是其能尽快复兴的一个重要因素。再者日本善于吸收他国的先进技术和经验为自己所用,如本书说的利用美国的军事技术发展民用工业就是显例,这是其成功的另一重要因素。三是日本举国上下,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都对教育非常重视,把人作为最重要的资源加以开发和利用,弥补其自然资源的不足,这是其成功的第三个重要因素。加上日本人团结协作的意识非常强烈,敬业精神也很值得称道,这可以算作第四个因素吧。我们经常说中华民族勤劳勇敢,如果不采取双重标准,把敌人的顽强称作顽抗的话,日本人的“勤劳勇敢”丝毫不必我们差。二战时期日本军人宁可战死也绝少投降就是例证。日本作为我们一衣带水的邻邦,其成功经验及成功的方面,无论是工业还是农业,无论是传统工业还是高新技术,无论是教育还是环保,都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清代思想家魏源说过“师夷长技以制夷”,如果我们真能学习日本及其它发达国家的长处为我们所用,对我中华民族的振绝对是大有裨益的。
描述了日本的發展歷史,但風俗文化上極少談到但它的分析得當以我所看是一本認識日本(中等)的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