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澹然无极

王建疆 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6-10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作者:

王建疆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本书立足于中国美学史,在生成论和内审美理论的基础上,运用群举对比法,结合大量的考证,论证了老庄人生境界向审美境界生成的机制、原因和过程,并试图在对立的两极中把握老庄美学思想的本来面目,矫正在这个问题上的现成论流弊和片面性缺失,为建立健全人生境界美学打下坚实的基础,也为中国美学史研究开辟新的视阈。
  本书在批评继承新儒家、新道家和其他美学家关于人生境界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老庄人生境界的考察,发现了老庄貌似自相矛盾的思想背后的生成论美学思想,揭示了老庄人生境界向审美境界生威的机制,从而为人生境界的审美生成课题提供了典型的思想线索,并进而开显了中国美学史、文学史和艺术史研究所应有的新境界。

作者简介

  男,复旦大学文学博士,西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美学学会理事,甘肃省美学学会会长,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兼文艺美学所所长,省级学科带头人。曾在《文艺研究》《新华文摘》等重要刊物上发表过引起广泛讨论的论文。独立出版《自然审美学》、《庄禅美学》《修养 境界 审美》《山色有无中》等书,曾获得“北方十五省优秀图书奖”、“第五节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二等奖”及省部级一、二、三等奖十数次。主持国家项目两次。其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十数篇,被各类报刊、文摘、年鉴多次介绍、转载,其事迹已见于英国剑桥《世界名人辞典》及国内外多种传记辞典。

书籍目录

序 朱立元自 序Author's Preface 上篇 境界与审美第一章 境界的流变第一节 境界与人生境界第二节 审美境界与艺术境界第三节 境界、意象、意境第二章 境界的探索第一节 对一般人生境界的看法第二节 对老庄人生境界的看法第三节 进入老庄人生境界的路径第三章 境界的生成第一节 意蕴的生成与境界的生成第二节 生成理论略述第三节 意义生成的双重性第四章 内审美理论再议第一节 内审美的性质一、内审美如何可能二、“无美而乐”说的内审美发现第二节 内审美的特点一、内审美的几个表现特征二、老庄人生境界的内审美特点第三节 内审美的心理机制与产生原因一、文艺活动的内审美机制二、内景型审美的机制三、纯粹精神型审美的机制四、内审美与人的自我修养第五章 境界型审美探微第一节 徘徊于“形”“神”之辨第二节 优游于现实与宗教、现实与想象之间第三节 超越“高峰体验”第四节 超越“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第五节 矫正感官型审美异化第六章 康德的崇高与老庄的壮美第一节 崇高在心中生成第二节 无形式审美生成的共性第三节 “无”“有”之论中篇 老子人生境界的审美生成第七章 真伪《老子》第一节 《老子》及老子美学研究概览第二节 是伪书还是被伪书第八章 “道的境界”与“道德境界”第一节 无中生有与有无同步生成第二节 “道德境界”:人生意义的生成过程第三节 “道德境界”:归根复命的静观审美之境第四节 “恍惚”:“道德境界”的审美体验第五节 “道德境界”与自然第六节 “道德境界”与真善美的统一第九章 “道德境界”的结构特征第一节 体用与母子之辨第二节 有无虚实互生的辩证结构第三节 动反结构第四节 循环往复结构第十章 “道德境界”与审美人格生成第一节 对“道德境界”的体认与内审美第二节 “大”的内审美生成第三节 从“道德境界”的实现看老子的美论第四节 “无为而无不为”与“妙”的审美境界生成小结下篇 庄子人生境界的审美生成第十一章 庄子美学研究略述第一节 庄学及庄子美学研究概况第二节 庄子美学研究的主要成果一、将《庄子》一书作为庄子美学的整体来对待二、庄子美学研究不再拘泥于庄子哲学的性质如何三、《庄子》美学内容研究--第三节 庄子美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第十二章 庄老之间第一节 老子与庄子同异的一般性比较一、在对“道”的性质的看法和表述上二、在社会立场和历史使命方面三、在人生论方面四、在认识论方面五、在思维方法方面第二节 庄子对老子美学的继承和发展一、“道德境界”从隐到显的生成过程二、从有无相生到“象罔”和“浑沌”三、在结构上的继承和发展四、在“道”的神异化方面五、在美论方面六、在超越自由方面第十三章 在“无为”的堕落和有为的修炼之间成就艺术第一节 从否定艺术到赞赏艺术创造:庄子如何面对历史的悖论第二节 有为与无为相统一的审美辩证法第三节 审美之境从屠宰的血腥中升华而来第十四章 庄子的修养路径和多彩的人生境界第一节 “熊经鸟申,为寿而已”:庄子养生术中的审美体验论第二节 “惊犹鬼神”:技艺的审美化过程第三节 “忘适之适”:“忘”“化”合和之境的审美生成第四节 “心斋”、“坐忘”:修炼与内审美体验第五节 从“有待”之游到逍遥之游:庄子“游”境的多元展开第六节 “其寝不梦,其觉不忧”:超越梦境,走向无极第十五章 庄子美学中的辩证与解构第一节 庄子审美范畴中的辩证思想第二节 诡辩论的解构与哲学的诗化一、在尊天与齐天之间二、在解构中建构天人合一三、“乘道德而浮游”:人生境界的跃升第十六章 天人之乐第一节 作为单纯词的“乐”一、喜悦,快乐二、乐意,喜欢第二节 词组中的“乐”一、作为词组受到赞赏的“乐”二、受到贬抑的词组三、未受贬抑的词组第三节 游刃于内审美与感官型审美之间结束语附录一:参考文献参阅论文附录二:论“神妙”作为中国审美形态的能指和所指一、如何界定中国的审美形态? 二、神妙的内涵三、神妙的审美特征四、神妙理论在美学史上的发展演变后记

章节摘录

书摘  西方哲学史上关于“生成”的理论最早见于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的宇宙生成论,后来的黑格尔在其《逻辑学》中对“生成”进行了辩证的深入的论述。马克思在他的《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中首次明确地提出了“自然向人的生成”的理论。到了20世纪30年代,索绪尔的语言生成理论可被视为哲学生成论在具体学科中的应用。从此,心理学上有心理生成论,如荣格的集体无意识——原型生成,地质学上有地质生成论,天文学上有宇宙生成论,美学上有审美生成论,等等。东方的生成理论最早出现在老子的著作中,如有无相生理论和道生天地万物理论等。在庄子那里又有更为深入的论述,如化生理论、物化理论、内化外化理论等。还有郭象《庄子注》中的“独化于玄冥”理论等。佛教中的宇宙生成论,人生的“四谛(苦、集、灭、道)”相继,物质和生命的“成、住、坏、空”、“六道轮回”,心理的“性空缘起”、“境由心生”等,皆为生成理论之具体化。但是,存在论生成论、解释学生成论和解构主义生成论所阐述的是主体间交互作用,是彼此融合,共同创造,不断产生新的意义的过程。它所关注的对象是现代与历史的交互重叠,是不同时代视野的交通融合,是在重复中出新、在循环中更替、在动态中涌现的有机系统。因此,现代解释学的生成理论已突破了古典的物质转化和概念转化的僵硬模式,而具有生命机体系统的活性特征。它既不同于道家、佛教和古希腊哲学的物质问的生成转换,如宇宙发生论和生死之间的转换理论,也不同于佛教“缘起”论中的唯心牛成论,跟马克思主义的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生成理论也有本质的区别,因为存在主义的解释学和解构主义的解释学所关注的是主体间以文本(text)为媒介、以意义为核心而展开的“会话”、“融合”和“内在互动”。离开了意义的生成,现代存在主义、现代解释学和解构主义的生成论将失去存在的必要。  意义生成在审美经验中具有普适效应。从审美创造到审美鉴赏,哪种活动能不具有由主体间交互往来所自然滋生的意义呢?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是好诗,苏东坡的前后《赤壁赋》是好文,但这种好诗文,哪个又能离开接受者的不断介入、不断参与呢?哪一部作品又不是在不同读者的阅读史中不断地产生出新意呢?所谓“诗无达诂”,“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云云,无不是在说明审美意义的生成性。进而言之,所谓的美和美感,又有哪个是可以离开主体的审美实践和主体间的当下经验以及历史经验交往而产生的呢?更进而言之,建立在主体对于宇宙人生觉悟基础上的人生境界中的审美境界,又何尝不是审美意义、审美意蕴和审美价值的生成呢?  但是,意义的生成理论也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使得文本上的所谓权威的终极的解释被终结,使美学和艺术得到了空前的解放;另一方面,也使得意义仅具有价值的短暂性而无客观的恒久性,从而使得意义、境界甚至人类的整个历史都可能成为一种任人解释的对象,从而使得解构成了阐释的代名词。  从对中国古代美学的考察我们发现,审美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并不仅仅是意义的生成,更主要的是意蕴的生成,意蕴有着较意义更大的信息含量,表现为形象、含蓄、蕴藉、深厚等特征。在阐释中国古代审美境界时,仅靠对意义的揭示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在意义生成理论的基础上,用意蕴的生成来涵盖意义的生成,用人生境界作为审美意义的底蕴,对中国古代美学的研究尤其具有重要的意义。  P49-50


编辑推荐

  本书立足于中国美学史,在生成论和内审美理论的基础上,运用群举对比法,结合大量的考证,论证了老庄人生境界向审美境界生成的机制、原因和过程,并试图在对立的两极中把握老庄美学思想的本来面目,矫正在这个问题上的现成论流弊和片面性缺失,为建立健全人生境界美学打下坚实的基础,也为中国美学史研究开辟新的视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澹然无极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