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与中国模式
2006-8
人民出版社
刘建式
366
400000
邓小平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层原因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究竟“特”在哪里?为什么在社会主义之前加上“中国特色”四个字便会焕发出如此巨大的生机和产生如此神奇的力量。或者说邓小平是如何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同当代中国实际创造性结合起来的?如何把握邓小平社会主义“特色观”?等等。对这些问题,本书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都给予了科学的回答。 研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关于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特色问题的基本依据。分别从理论依据、历史依据、国情依据、时代依据展开阐述,由此构成了本书的上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由来和依据。 二是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殊性。分别从特殊的历史起点、特殊的经济模式、特殊的政治体制、特殊的意识形态、特殊的发展道路、特殊的两制关系等方面展开阐述,由此构成了本书的下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在哪里。 三是关于邓小平社会主义特色观的历史地位和重大意义。 此外,本书的绪论——对研究邓小平社会主义特色观的若干思考,分别对立论的必要性、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以及相关概念的界定问题作出了说明,体现了本书的逻辑严密性和作者治学的严谨性。本书的附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若干问题的研究综述,较为系统地介绍和总结了近年来我国理论与邓小平社会主义特色观研究相关的新成果,并且作出了精当的评价。 本书的主旨是从“特色”的角度,系统探讨邓小平的社会主义观,事实上是对中国特色、中国道路、中国经验和中国模式的一种解读。本书围绕这邓小平社会主义特色观这一主题,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了阐述和探讨,反映了近年来我国理论界在这一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
刘建武,男,1959年11月生于陕西省澄城县,中共党员,博士,教授。1983年7月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政教系,获哲学学士学位,1988年6月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获法学硕士学位。2004年12月在湖南师范大学获法学博士学校。1988年7月—1999年3月任湘潭师范学院政治系教师、教研室
绪论 对研究邓小平社会主义特色观的若干思考 一 研究邓小平社会主义特色观的必要性 二 研究邓小平社会主义特色观的基本思路 三 研究邓小平社会主义特色观的方法 四 对几个相关概念的界定和说明上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由来和依据 第一章 理论依据: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本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必然要求 一 没有固定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基本原理与具体实践相统一的原则 二 没有否定差别的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一般规律与民族特点相统一的原则 三 没有脱离个性的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坚持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原则 第二章 历史依据:总结苏联模式衰败和世界社会主义多样化演进经验教训的必然结论 一 把苏联模式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样板和标准简单照搬或强加于入,是行不通的 二 通过改革冲破苏联模式的禁锢,探索适合自己国家情况的发展道路,成为各国社会主义者的普遍共识 三 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是我们吃了苦头总结出来的经验 第三章 国情依据:弄清当代中国社会性质及发展阶段的必然结果 一 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二 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在初级阶段,不是不发达阶段 三 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是我们党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依据 第四章 时代依据:回应和平发展潮流和新科技革命 一 对当代世界和平与发展主题的科学判断,是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特色问题的重要时代依据 二 对现代科技革命引发的深刻社会变革的正确把握,是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特色问题的重要社会基础 三 对全球化背景下资本主义新发展与东亚崛起的清醒认识,是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特色问题的重要出发点下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在哪里 第五章 特殊的历史起点: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后发展国家类型的社会主义 第六章 特殊的经济模式:把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的社会主义 第七章 特殊的政治体制:把共产党的领导人、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的社会主义 第八章 特殊的意识形态:把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一元化社会思想意识多样化统一起来的社会主义 第九章 特殊的发展道路:在改革开放和自力更生基础上和平发展的社会主义 第十章 特殊的两制关系:利用资本主义一切文明成果并最终胜过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结语 邓小平社会主义特色观的历史地位和重大意义附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若干问题研究综述主要参考文献作者相关研究著述要目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