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论块垒

夏之放 人民
出版时间:

2007-9  

出版社:

人民  

作者:

夏之放  

页数:

427  

内容概要

  《论块垒:文学理论元问题研究》将文学活动视为一个流动的性成过程,追寻文学活动的缘起时人的情意状态,这是“从无到有”的生成论的研究方法。并从中国古代文论中筛选出”块垒,作为人的情意本体的凝聚物,使之成为文学活动的真正的出发点。  从文学理论来说,块垒是文学创作的动力机制,从心理学的角度说,块垒作为产生当下心理反应的背景是包含无意识因素的知情意的统一体:从人的意识发展的角度来看,是一个由模糊走向清晰的生成过程。  从本体论角度来看,块垒作为感悟生存状态的凝结物理应成为文学活动的本体。如此,也就为中外文学理论在元问题上的沟通和整合提供了基础。  块垒产生于作家自觉承担人生使命的伟大抱负与现实境遇的巨大落差之中,块垒的抒发还需要以熟练掌握文学艺术的规律作为必要条件。  在文学创作活动中,块垒不仅是引发灵感的背景、推动创作的动力,而且是构织意象世界的贯穿线。块垒隐匿于文学作品的语言,结构、景象等层面的背后,成为作品的深层意蕴——即主题,以后又在接受过程中叩击着接受者的心扉,在接受者的情感激荡中展现其新的生命力。  为了克服当下文学创作领域的块垒缺位状态,《论块垒:文学理论元问题研究》有针对性地提了可能对策,认为关键在于提升文学家的精神境界。《论块垒:文学理论元问题研究》认为无论是通俗文学、严肃文学还是纯文学,都应该达到叩问人生意义、了悟人生价值,烛照人生道路的社会作用,从而使接受者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

作者简介

夏之放:1939年11月生于河北省临西县,山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美学学会理事、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名誉理阵,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汕头市劳动模范。专著有《美学简论》(山东人民出版社1984年)、《美学:苦恼的追求》(海峡文艺出版社1998年)、《文学意象论》(汕头大学出版社1993年)、《转型的当代审美文化》(作家出版社1996年)、《导化的扬弃》(花城出版社2000年),合著《美学基本原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初版,1987年修订版,2001年第三版)、《文学理论基础知识》(山东人民出版社1980年)、《文学概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83年)、《文学理论简明辞典》(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年)、《当代中西审美文化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主编《文学理论百题》(1987年)、《鲁迅论文学与艺术》(山东人民出版社1979年)、《中国现代作家谈创作经验》(1980年)、《文艺学元问题的多维审视》(齐鲁书社2005年)、发表学论文及作品140余篇,合作编导电视片《西方美术史》(1986年)一部。曾先后获省级科研一等奖1次、二等奖7次、三等奖1次,省级教学二等奖1次。

书籍目录

第一编 块垒的横空出世——文学理论元问题概说第一章 追寻文学理论元问题第一节 文学理论元问题应该是怎样的第二节 文学的定义和元问题第三节 文学惯例与元问题第四节 “诗可以怨”与“愤怒出诗人”——文学创作始于人生感悟第五节 “剪不断,理还乱”——作家人生感悟的存在状态第二章 对文学理论元问题的命名辨析第一节 情感说第二节 直觉说第三节 感兴说第四节 主题说第五节 意象说第六节 创作动机说第三章 块垒初论第一节 对于酒浇块垒的初步考察第二节 块垒的普遍性第三节 块垒作为深层心理背景的举例分析第四章 块垒的学科形态及其特征第一节 块垒作为文学创作的动力机制第二节 块垒作为整体性心理活动第三节 块垒作为生存体验所具有的“道”化特征第二编 块垒的存在论本质——文学的本体论考察第五章 西方哲学中的本体论溯源第一节 “春蚕吐丝”与本体论第二节 本体论就是“是论”第三节 从柏拉图到黑格尔第六章 海德格尔基础存在论的启示第一节 海德格尔基础存在论的提出第二节 生存论与认识论的分野第三节 现身情态与领会第四节 沉沦与决断第七章 马克思的激情本体论和感性活动理论第一节 海德格尔怎样评价马克思第二节 马克思对于黑格尔的扬弃第三节 从马克思有没有本体论的争论说到本体论的三种含义第四节 马克思的“激情本体论”第五节 马克思的感性活动理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第六节 马克思的社会历史生活本体论的启示第八章 中国的本原论与块垒第一节 本体论与本原论第二节 “一个世界”的自立意识第三节 人性为本的情理中和模式第四节 现世超越与审美人生第五节 现世超越背景下块垒的三种主要表现形态第三编 块垒生成论——文学的本源论研究第九章 块垒源于人生感悟第一节 日常生活批判理论述评——人生感悟基础之分析第二节 日常意识中的感悟与专业化思维方式——关于掌握世界的不同方式问题第三节 理性自明、德性自证与审美自得——人生感悟的基本类型第十章 自我实现与人生价值第一节 基本需要与自我实现第二节 生存状态与人生境界第三节 人生信仰与人生价值第十一章 文学家块垒的生成及其本质第一节 抱负受挫而后郁结——块垒的生成及其心理本质第二节 作家的人文情怀——块垒的社会内涵第三节 寻求通过文学而抒发——块垒的疏解渠道第四编 块垒衍化论——块垒在文学活动过程中的演变第十二章 块垒与灵感第一节 块垒作为灵感的前提条件第二节 灵感的性质和形态第三节 由块垒破解灵感的神秘性第十三章 块垒在文学活动过程中的衍化形态第一节 核心意象的受孕以触发块垒为其必备条件第二节 意象世界的生发以“发表”胸中块垒为根据第三节 艺术形式的熔铸以精准地抒发块垒为指归第四节 在文学接受活动中块垒呈现为不可穷尽的滋味——主题第五节 块垒理应成为文学理论的元问题第五编 块垒缺位论——对文学当下状态的审视第十四章 中国当下文学活动中块垒的缺位及其对策第一节 当下文学领域的新变化第二节 对于“块垒缺位”的征候分析第三节 创造性转化:关键在于提升文学家的精神境界附录 文学的情意本体论纲要——文学理论元问题研究主要参考文献后记


编辑推荐

本书将文学活动视为一个流动的性成过程,追寻文学活动的缘起时人的情意状态,这是“从无到有”的生成论的研究方法。并从中国古代文论中筛选出”块垒,作为人的情意本体的凝聚物,使之成为文学活动的真正的出发点。从文学理论来说,块垒是文学创作的动力机制,从心理学的角度说,块垒作为产生当下心理反应的背景是包含无意识因素的知情意的统一体:从人的意识发展的角度来看,是一个由模糊走向清晰的生成过程。从本体论角度来看,块垒作为感悟生存状态的凝结物理应成为文学活动的本体。如此,也就为中外文学理论在元问题上的沟通和整合提供了基础。块垒产生于作家自觉承担人生使命的伟大抱负与现实境遇的巨大落差之中,块垒的抒发还需要以熟练掌握文学艺术的规律作为必要条件。在文学创作活动中,块垒不仅是引发灵感的背景、推动创作的动力,而且是构织意象世界的贯穿线。块垒隐匿于文学作品的语言,结构、景象等层面的背后,成为作品的深层意蕴——即主题,以后又在接受过程中叩击着接受者的心扉,在接受者的情感激荡中展现其新的生命力。为了克服当下文学创作领域的块垒缺位状态,本书有针对性地提了可能对策,认为关键在于提升文学家的精神境界。本书认为无论是通俗文学、严肃文学还是纯文学,都应该达到叩问人生意义、了悟人生价值,烛照人生道路的社会作用,从而使接受者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论块垒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