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信息德育论

霍福广 人民
出版时间:

2008-1  

出版社:

人民  

作者:

霍福广  

页数:

275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信息德育论:大学生信息素养与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研究》是作者在多年的德育实践中,对大学德育理论和实践进行系统研究的成果。全书从大学德育基本理论、大学德育对象、大学德育实践以及大学德育研究四个方面展开论述。其中在对学校德育和社会大系统、大学生社会化特征、人的发展阶段性规律、社会偶然因素对人的影响规律等的论述中,首次提出了一些新的理论观点,对推动大学德育学的学科建设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将起到一定的作用。

书籍目录

导论一 信息德育的基本内涵(一)信息德育界定(二)信息德育内涵二 信息德育的形成与发展(一)信息德育形成的条件(二)信息德育的发展趋势三 国内外信息德育研究的状况(一)国外信息德育研究及借鉴(二)国内信息德育研究的发展本章结语[精彩案例点评]第一章 信息社会及其对人的影响一 信息与信息社会(一)信息及其本质(二)信息社会(三)网络与“网络空间”二 信息社会的特点(一)社会运行的“信息化”(二)虚拟社会组织大量涌现(三)社会结构的“网络化”(四)个体活动的“多样化”三 大学生对信息社会的“适应性”(一)大学生对信息社会的需求与适应(二)大学生在信息社会中的矛盾与不适四 信息社会对人的影响(一)信息社会对人的有利影响(二)信息社会对人的不利影响(三)趋利弊害:信息为我所用本章结语[精彩案例点评]第二章 信息社会的困惑一 虚拟性与现实性的矛盾(一)虚拟性与现实性的区别(二)虚拟性与现实性的统一(三)思考:如何坚持虚拟性与现实性的辩正统一二 大众化与经典性的矛盾(一)信息社会的文化大众化趋势(二)信息社会的文化经典性诉求(三)大众化与经典性的统一(四)走出怪圈:如何找到理想与现实的“结合点”三 信息进化与信息异化的矛盾(一)信息进化与信息异化的对立(二)信息进化和信息异化的统一(三)对策:大学生如何扬弃信息异化本章结语[精彩案例点评]第三章 大学生的信息行为与特点一 大学生占用信息媒体的程度与影响(一)大学生占用信息媒体的程度与种类(二)大学生占用纸质媒体的程度与影响(三)大学生占用形象媒体的程度与影响(四)大学生占用虚拟媒体的程度与影响(五)大学生占用交流媒体的程度与影响二 信息社会条件下大学生的学习选择(一)信息社会对大学教育的影响(二)信息社会条件下大学生的学习方式选择三 信息社会条件下大学生的特点(一)学习、认知直观性明显(二)行为的自主性选择性增强(三)道德行为与价值取向多样(四)现实生活与虚拟生活交替本章结语[精彩案例点评]第四章 互联网络的功能与大学生的运用一 帮助大学生正确发挥互联网络的功能(一)拓展社会关系(二)开展虚拟实践(三)网络舆情的把握与引导二 预防大学生网络成瘾与信息异化(一)大学生网络成瘾及成因(二)信息异化及危害(三)网络恶搞的辨析与防范本章结语[精彩案例点评]第五章 信息社会的网络德育一 网络德育的形成与发展(一)网络德育的形成(二)网络德育的发展二 网络德育的内涵与特征(一)网络德育的界定(二)网络德育的主要领域(三)网络德育的主要方式(四)网络德育的基本特征三 网络德育与现实德育的关系(一)网络德育与现实德育的区别(二)网络德育与现实德育的内在联系(三)网络德育与现实德育的“互补”本章结语[精彩案例点评]第六章 高校信息德育的发展与特点一 高校信息德育不平衡发展状况透视(一)理论研究与实际需要不平衡(二)理论指导与实际发展不平衡(三)教育对策与现实状况不平衡二 高校信息德育内容的发展(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二)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三)网络法治规范教育(四)信息知识能力教育三 高校信息德育方法的发展(一)现实德育内容的信息转化方法(二)高校信息德育具体方法的发展四 高校信息德育的特点(一)信息德育主体的广泛性(二)信息德育内容的开放性(三)信息德育过程的交互性(四)信息德育形式的虚拟性本章结语[精彩案例点评]第七章 高校信息德育的体系与模式建构一 高校信息德育的目标体系建构(一)高校信息德育目标建构的原则(二)高校信息德育目标建构的内容二 高校信息德育的规范体系建构(一)社会性、基础性的信息道德规范(二)高校大学生信息道德规范(三)高校信息德育的法治规范三 高校信息德育的原则体系建构(一)高校信息德育建设的基本原则(二)高校信息德育建设的核心原则四 高校信息德育自教自律模式建构(一)高校信息德育自教自律模式建构的依据(二)高校信息德育自教自律模式的特点五 高校信息德育检查监督模式建构(一)高校信息道德的体系建设要着眼于网络(二)要规范高校信息德育标准(三)必须构建网络和社会互动的大学生信息德育体系本章结语[精彩案例点评]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章信息社会及其对人的影响  未来学家托夫勒、奈斯比特等人曾对信息社会进行过大胆预测,但那时大多数人对信息社会并没有很大兴趣。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尤其是网络技术和个人电脑的快速普及,人类社会加快了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前进的步伐。2006年5月17日被定为世界信息社会日,说明信息社会已经引起人们的特别关注和普遍认可。大学生如何适应迎面而来的信息社会,是高校德育必须予以回答的现实而紧迫的问题之一。  信息与信息社会  (一)信息及其本质  信息的含义极为广泛,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对其进行探讨。在此主要指从通信技术、系统科学和哲学对信息所作的界定。  关于信息的定义当前还尚未取得一致意见,颇具影响力的说法有两种:一是信息是消除了的不确定性。这是根据信息论的创立者申农的理论对信息所作的一个界定。其含义是说,通信前,消息接收者对发送信息的内容存有不确定性的了解,收到消息后,消息接收者原有的不确定性就会部分或全部消除了。所以,信息就是消除了的不确定性。二是信息即负熵。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曾集中对信息的负熵含义进行了解释。在物理学中,熵值是标志系统的不确定性程度或混乱程度的概念,不确定性的消除就意味着熵值减少,所以信息就被称为负熵。


编辑推荐

  《信息德育论:大学生信息素养与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研究》可供我国高等学校领导、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干部和“两课”教师参考,也可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学习用书。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信息德育论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