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周秦时期关中城市体系研究

潘明娟 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2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作者:

潘明娟  

页数:

233  

Tag标签:

无  

前言

所谓城市体系,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各种不同性质、规模和类型的城市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城市网络,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相互关联、起各种职能作用的不同等级城镇的空间布局总况。城市体系的概念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1964年美国著名地理学家贝里(Berry,B.J.L)首先引用了这个概念,作为把系统分析和一般系统论应用于中心地理论的部分内容。城市体系概念的出现和运用是城市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结果,是为了更有效地发挥城市功能,按地域组织生产和进行行政管理,获取最大经济效益和最佳社会效果,促使城市布局的有序发展,而进入研究者的视野的。也就是说,城市体系这一概念一开始是作为经济联系而提出,而且后来也主要用于考察城市之间的经济关系。那么,除经济联系之外,城市之间是否还存在其他方面的关系,城市体系理论能否用于考察经济联系之外的其他方面的城市关系?我认为是可以的。从历史发展来看,在一定区域范围内,不同城市之间是存在一定联系的,只是这种联系我们以前没有作为一个明确的概念提出来罢了。《左传·僖公二十四年》云:“昔周公吊二叔之不成,故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内容概要

潘明娟同志在书中几乎穷尽了所有的文献材料,包括原始文献资料和后人的研究成果,既有文献记载资料,又有考古发掘报告。在此基础上,对周秦时期关中地区诸城市的兴起、演变及其在不同阶段的功能、地位一一进行了梳理,提出了自己的许多见解,资料丰富,分析深入,可以说是迄今为止最为全面、最为细致的有关该领域的研究成果,为以后进一步的相关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一份完整的资料。当然,因为受材料所限,书中对有些内容的研究还不是很平衡,给人以意犹未尽之感。如对单体城市的功能和地位讨论比较深入,对城市之间的关系讨论相对较少;对都城之间的关系研究比较细致,对其他城市之间的关系分析则显得不够。相信作者会有后续更深入的研究,为读者提供更全面的答案。

作者简介

潘明娟,1971年生于河北石家庄。1989-1993年就读于河北师范大学,l993年进入陕西师范大学历史系攻读硕士学位,1996年获史学硕士学位。2004年起在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攻读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中国历史城市地理与古都学。现为西安文理学院长安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副教授,主持参与十多项国家级、省级、市级课题,在《考古》、《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考古与文物》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三十多篇,主编参编《中国城市历史地理》等著作。

书籍目录

序第一章 绪论第二章 关中城市体系兴起的地理环境 第一节 “关中”释义 第二节 关中城市体系兴起的地理环境 一、优越的自然环境 二、良好的人文地理环境 第三节 关中地区的早期人类 一、蓝田人 二、白家人 三、半坡人 四、姜寨人第三章 西周时期关中的城市体系 第一节 西周的都城设置 一、周人最早的两个政治中心:邰与豳 二、岐周的都城规模 三、丰镐的都城规模 四、成周洛邑的兴建 第二节 西周的都城关系 一、岐周的圣都地位 二、宗周丰镐的主都地位 三、成周洛邑的陪都地位 四、西周中后期都城地位的变化 第三节 关于葬京和王城的思考 一、关于莽京的思考 二、“王城说”驳辩 第四节 西周时期关中的采邑 一、岐周附近的采邑 二、宗周附近的采邑第四章 秦代关中的城市体系 第一节 秦的都城设置 一、秦国在陇东的都城 二、秦德公之前秦在关中的都邑 三、雍城 四、泾阳和栎阳 五、成阳 第二节 秦国的都城体系及都城地位的演变 一、秦的圣都及其地位 二、秦圣都与俗都的关系 第三节 战国后期关中的县治 一、秦代内史及县的主要机构 二、内史辖县略考 ……第五章 余论:关中城市体系发展的特点及其对后世城市体系发展的影响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最原始的阶段,达到了相当的发展水平。白家遗址中,有人们日常生活使用的食器、水器、盛物器,基本都是以圜底圈足和三足为主要特征的。这些陶器,造型已经规模化,有成组的用具组合,有较清楚的工艺流程,绘制火候相当高。这些都为研究仰韶文化前身历史提供了非常珍贵的资料。三、半坡人随着时光的流逝,人类不断地进步,猿人进化为古人和新人(即现代人),工具从旧石器时代进步到新石器时代。中国新石器时代母系氏族公社繁荣阶段的文化遗存当以黄河中游的仰韶文化(因1921年首次发现于河南渑池县仰韶村而得名)为代表,而西安半坡村文化遗址又集中地反映了仰韶文化的典型特征。这说明不论是猿人还是新人,都对秦川大地情有独钟。因为在生产力极端低下的时代.能否寻找到一个理想的生活空间将直接关系到人类种群的生存问题。八百里秦川便是上古先人的理想天堂,而后人在此建邦置都就更可以理解了。半坡遗址因发现于西安半坡村而得名,遗址的年代在公元前4840年到公元前4085年之间。半坡遗存具有鲜明的特征,展示了仰韶文化的概貌。当时,生产力有了较大的提高,人们制造和使用着各种较精致的磨制石器,发明了原始农业,在半坡遗址中发现的粟壳和菜种证明了这一点。由于弓箭的发明,猎获物增加,人们又开始了家畜的饲养。同时,制陶业和原始纺织业作为氏族的副业而出现了。更为重要的是,半坡遗址出土的陶器上面,有的刻画着x、T等符号,这可能是中华汉字的先声或萌芽。由此可见,我们说秦川大地孕育着中华文明之源不是没有道理的。半坡的村落由居住区、制陶区、墓葬区三部分构成。


编辑推荐

《周秦时期关中城市体系研究》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周秦时期关中城市体系研究 PDF格式下载



书不错,就是送过来的时候稍微折了一点角,总体很赞!!!


这本书本身就是作者的一篇论文,难免长篇大论,难有锋芒。做资料比较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