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教程
2008-12
郭湛、 安启念 人民出版社 (2008-12出版)
郭湛,安启念 编
308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教程》突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特点,对近百年来中国社会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史关系作了全景式的描述,概要叙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各个阶段与形态。历史表明,是中国人民和中国社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应用和发展为背景,教程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核心和焦点问题、作为方法论和学术理论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中国建立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及和它对于中华民族思想启蒙的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进程中不同倾向的斗争等作了全面的论述。教程着重考察了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新的发展阶段,对立足于实践的实践唯物主义的兴起,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提出及其深远意义,作了富有时代精神和时代特点的阐发。
郭湛,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学报》主编,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副会长,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历史观和文化观。主要著作有《中国现代化之哲学探讨》(主编之一)、《人活动的效率》、《思维世界导论——关于思维的认识论考察》(主编之一)、《哲学与社会》、《主体性哲学——人的存在及其意义》、《哲学素质培养》(主编)等,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
导论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实践性特点1.实践性:马克思、恩格斯哲学研究的重要特点2.实践需要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3.革命领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重大影响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进程的影响因素1.文本及其他外部因素的影响2.内部客观因素的影响3.内部主观因素的影响三、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阶段和形态1.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阶段2.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三种形态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传人中国的历史背景1.20世纪之初的国际背景2.中国社会的历史背景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传人中国1.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早期传播的两个阶段2.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早期传播的主要内容3.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早期传播的基本特点4.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早期传播的主要局限三、中国社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哲学1.革命实践需要: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实基础2.世界历史潮流: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代依据3.俄国马克思主义: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中介4.中国社会选择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艰难历程第二章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核心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与马克思主义哲学1.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科学内涵2.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精神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1.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与反对机会主义、教条主义的斗争2.中国共产党人对实事求是的探索和创新三、实事求是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核心1.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中国特色2.作为毛泽东思想核心的实事求是3.实事求是体现科学理性精神第三章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焦点问题一、阶级斗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关注的焦点1.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对阶级斗争学说的选择2.毛泽东对阶级斗争学说的阐发与深化二、阶级斗争问题的凸显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1.阶级斗争问题何以在中国凸显2.中国传统文化境遇中的阶级斗争3.中国革命对阶级斗争学说的实践检验第四章 作为方法论与学术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一、经世致用传统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1.中国历史文化中的经世致用传统2.湖湘学派经世致用传统对毛泽东的影响3.经世致用传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影响二、作为方法论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1.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政治斗争策略2.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党的军事理论3.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党的建设4.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工作方法论三、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中国学术思想的变化1.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中国学术论战2.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3.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4.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第五章 新中国建立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及一、思想政治教育与马克思主义学习热潮1.新中国建立后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2.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热潮的兴起3.对各个领域中唯心主义和旧哲学的批判二、马克思主义哲学普及与中华民族思想启蒙1.新中国思想启蒙的必要性和可能性2.马克思主义哲学普及的思想启蒙意义三、哲学史上的创举:群众性学哲学用哲学运动1.群众性学哲学用哲学运动的历史背景2.群众性学哲学用哲学运动的开展3.群众性学哲学用哲学运动的作用和影响第六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中的不同倾向一、中国社会发展中的重大转折1.社会性质和历史任务发生根本性变化2.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时期3.中国共产党面临严峻的执政考验4.思想文化领域的重大变化和出现的问题二、社会发展中两种倾向的形成及其斗争1.新中国建立初期和过渡时期:两种倾向的萌芽2.冒进与反冒进:经济建设中两种倾向的斗争3.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在曲折中的发展4.从全面纠“左”到反右倾和极“左”思潮泛滥三、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政治化1.当代中国哲学领域几次重要论争2.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政治的关系3.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政治化4.哲学政治化的原因和对哲学发展的影响四、毛泽东晚年的哲学失误及其根源1.晚年毛泽东的哲学失误2.晚年毛泽东哲学失误的根源第七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新阶段一、社会发展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新篇章1.真理标准大讨论引领思想解放运动2.改革开放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3.社会转型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进程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形态:实践唯物主义1.实践唯物主义研究的兴起和发展2.实践唯物主义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理解3.中国实践唯物主义研究的历史意义三、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新的理论成果1.邓小平理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贡献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哲学内涵3.当代中国科学发展观中的哲学理念4.从哲学角度看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和实践主要参考文献后记
导论自五四新文化运动至今,整个中国社会的历史就是中国人民接受、实践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历史。马克思主义为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理论指导。在中国人民的实践中,马克思主义自身也获得营养并得到丰富与发展,具有了中国特色。因此,中国人民接受、实践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哲学是理论化的世界观,也是由一定的世界观所决定的方法论。中国革命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每一次成功,都伴随着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正确理解、运用与发展;而遭遇的每一次挫折,究其原因,也都可以看到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则的曲解与背离。当前,中国社会正面临着构建和谐社会这一崭新的历史性任务。新的实践需要新的理论,这种深刻的理论需要必将有力地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在这样的历史时刻,总结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史经验,研究其中的得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实践性特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从一个角度对马克思、恩格斯哲学思想在中国的发展所作的概括,意在突出由此形成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与其他国家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同的特点。作为客观过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实际上是一个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的问题。从发展史的角度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特点至关重要。马克思在自己的哲学思想形成之初就强调:“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实践性这一根本特点内在地规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方向,极大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1.实践性:马克思、恩格斯哲学研究的重要特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特点,使得马克思、恩格斯更多地关注哲学思想的研究和研究成果的实际运用,而对这种哲学的系统表述关注不够。由于把改变世界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马克思和恩格斯虽然写了许多哲学著作,但他们从未以哲学家自称,甚至从未想到要做哲学家或者经济学家、历史学家、社会学家。马克思所说的“改变世界”,主要是指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寻求解放的社会革命,他和恩格斯唯一认可的社会角色是社会革命家。他们在哲学、经济学、历史学等领域有许多重要的著作,也因此被人们公正地称为哲学家、经济学家、历史学家等,但所有这些研究的出发点都不是纯粹的学术兴趣,而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实际需要。马克思和恩格斯首先是无产阶级革命家,这使得他们把革命实践的需要作为选择自己的理论方向与研究课题的主要依据。当理论研究取得成果时,他们更看重的不是对其加以系统阐述,公之于世,而是如何把这种理论成果实际地运用于革命实践。由于这个原因,马克思、恩格斯从来没有对自己的整个哲学思想做过全面系统的阐述。马克思终其一生没有写过系统阐述自己哲学思想的著作。马克思写于1841-1842年的博士论文是一部完整的哲学著作,但此时的马克思尚处在自己哲学思想的形成时期,因而它不能算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经典。发表于1844年年初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已经包含了整个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思想,不过在这里要说马克思的哲学思想已经形成,同样为时过早。马克思比较重要的哲学著作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然而这是一部尚未完成的名为《政治和政治经济学批判》著作的手稿,许多部分只是写作纲要,不仅不够完整,而且也不是纯粹的哲学著作。在这些手稿里,哲学思想穿插于经济学思想之中,不少思想远没有最后成熟。马克思和恩格斯1844年后半年写作并很快出版的《神圣家族》是一部批判性的著作,着重点不在于正面阐述自己的观点。马克思和恩格斯1845年开始写作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是论战性著作,而且在他们生前始终未能出版。被许多人称做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标志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只是用来批判费尔巴哈哲学思想和提出自己一些基本思想的11个要点。这些要点言简意赅,留下了巨大的解释空问,对其确切含义人们至今争论不休。在此之后,关于马克思本人的哲学思想,我们只能在《哲学的贫困》、《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经济学、历史学和科学社会主义著作或他的读书笔记中去寻找。恩格斯的情况与马克思大致相同。除了早年与马克思共同写作的一些著作之外,恩格斯影响最大的哲学著作是晚年的《自然辩证法》、《反杜林论》、《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以及《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这些著作中,《自然辩证法》主要是一些关于物质自然界的辩证运动及其规律性问题的论述的片段。《反杜林论》是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最完整的论述,恩格斯说它是“对马克思和我所主张的辩证方法和共产主义世界观的比较连贯的阐述”。但若把《反杜林论》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统一文本同样是不行的,因为毕竟这是一部论战性的著作,杜林的理论视野限制了恩格斯,使他不可能全面阐述自己的观点。恩格斯说:“本书所批判的杜林先生的‘体系’涉及非常广泛的理论领域,这使我不能不跟着他到处跑……”《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是恩格斯写的一篇书评,着眼点是说明他和马克思的哲学思想与费尔巴哈的关系,主要价值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史方面。至于《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题目本身就说明它所涉及的仅仅是马克思、恩格斯哲学思想中的一个方面。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哲学思想散见于时间跨度近60年的他们的全部著作中。各种哲学论述因针对的对象不同,面临的任务不同,往往只是反映了他们哲学思想的某个部分、某个侧面,强调的是不同的问题,表现出不同的色彩。在人们的印象中,它们可能并不一致,甚至相互冲突。西方学术界流传甚广的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对立、早期马克思和晚期马克思的对立等说法,虽然未必能够成立,但也不能说毫无根据。这种情况导致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历史的研究变得错综复杂。因为,且不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和发展,就连“究竟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都成为一个需要讨论和厘清的问题。2.实践需要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服务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新社会建设的实践,所以对它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不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各领域的理论进展,也不是哲学家们的理论兴趣与学术研究,而是各国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的实践需要。马克思说:“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历史证明,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以后在全世界得到广泛传播,不论在东方还是在西方,它的发展进程都和各个具体国家的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但是,不同国家的具体国情以及文化传统各不相同,马克思主义者面临的实践任务自然也有很大不同。在不同时期,随着社会发展阶段的变化,即使是在同一个国家,这些实践任务也在不断改变。这使得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马克思主义者在不同时期的实践需要有所不同,因而他们在阅读和理解马克思、恩格斯著作时表现出很大的选择性。作为认识主体,各国马克思主义者总是从自己的实际需要出发,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具体思想作出不同的理解。他们往往在马克思、恩格斯众多思想中时而强调这个思想,时而强调那个思想;或者一些人强调这个思想,另一些人强调那个思想。再加上马克思主义哲学缺少经典文本,这种选择性的意义更为突出。因为缺乏经典文本,各国马克思主义者首先需要从马克思、恩格斯丰富的哲学思想中选择那些对自己的实践最有价值的思想,然后才谈得上对它们的运用与发展。从历史上看,我们今天所说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实际上主要是苏联哲学家对自己所选择、理解的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哲学思想加以系统化的产物。马克思主义哲学由革命和建设实践需要的不同而决定的理论发展的相对性,这种情况在其他纯学理意义上的哲学中是看不到的。3.革命领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重大影响在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革命知识分子和革命领袖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这种情况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马克思在马克思主义刚形成时就指出:“哲学把无产阶级当做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做自己的精神武器;思想的闪电一旦彻底击中这块素朴的人民园地,德国人就会解放成为人。”列宁也说过:“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各国的历史都证明:工人阶级单靠自己本身的力量,只能形成工联主义的意识……而社会主义学说则是从有产阶级的有教养的人即知识分子创造的哲学理论、历史理论和经济理论中发展起来的。现代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本人,按他们的社会地位来说,也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给我们一个革命家组织,我们就能把俄国翻转过来!”在列宁看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整个马克思主义只能由少数革命知识分子、革命领袖创造并灌输到广大工人群众的头脑中,这些人是整个运动的主导者。这种情况导致创建、掌握、运用、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人,即马克思主义包括其哲学的理论权威,不可能是普通的工人农民,也往往不是专门从事理论研究的学者、哲学家,而是以发动和组织工人阶级埋葬旧世界为己任的革命知识分子、革命领袖。在各个社会主义国家,由于实际建成的是以高度集中为标志的社会主义制度,革命领袖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中的作用更为突出。由上可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改变世界为宗旨的哲学,是无产阶级改造世界的理论工具。这使得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与发展成为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一个组成部分,各个国家、各个时期的马克思主义者总是从自己的实践需要出发,对马克思、恩格斯的不同著作或者在同一部著作中的不同思想加以选择,并将之运用于自己的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这是迄今为止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一般规律。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进程的影响因素如果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实践性特点出发,思考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问题,我们就会看到:所谓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就是中国马克思主义者从自己的国情与实际需要出发,对马克思、恩格斯哲学思想加以选择,并在实践中运用和发展,使之具有中国特色。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这种理解,没有把它看做对既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简单接受和运用,而是突出了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把这一过程看做主体与文本的相互作用。这样的视角对于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非常重要,它有助于比较全面地揭示影响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各种因素。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一般规律只是为研究这种哲学的中国化提供了宏观上的指导,要真正揭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特殊规律,必须对影响这一过程的各种具体因素加以具体分析。从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的角度看,这些因素既有外部的,也有内部的;在中国内部的诸因素中,既有客观的,也有主观的。1.文本及其他外部因素的影响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首先是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恩格斯哲学思想的选择,作为选择对象的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哲学文本自然十分重要。此外,整个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是在一定的外部环境中进行的,因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也必然受到其他外部因素的影响。(1)经典著作出版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制约马克思、恩格斯哲学著作的出版情况,是深刻影响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重要因素。如前所述,马克思、恩格斯没有对他们的哲学思想作过全面系统的阐述。在20世纪30年代以前,公开出版并得到广泛传播的马克思、恩格斯哲学著作,主要是恩格斯后期和晚年的著作,如《反杜林论》(1876)、《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1888)等。此外还有恩格斯和马克思合著的《共产党宣言》(1848)以及马克思的《资本论》(1867)和相关的序与跋。马克思本人极具个性特色的哲学思想,集中包含在他的早期著作中,而这些著作直到20世纪30年代前后才得以出版,并且出版后在很长时期内还完全没有得到苏联哲学家(更不要说中国哲学家)的注意。这种情况在客观上制约了苏联哲学家,进而也制约了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正因为如此,马克思和恩格斯还在世时,人们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依据就是《反杜林论》、《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共产党宣言》、《(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等,因为他们所知道、所熟悉的就是这些文本。这从倍倍尔、考茨基、普列汉诺夫和列宁的著作中看得很清楚。至于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由于语言限制和俄国革命的影响,受到马克思、恩格斯哲学著作出版状况的影响就更大。马克思、恩格斯哲学著作的出版状况怎样影响了整个世界,特别是影响了中国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出版很能说明问题。这本书是马克思本人最重要的哲学著作,具有强烈的人道主义色彩,其风格特点与《反杜林论》明显不同。它于1932年以德文在苏联首次问世,西方学者惊呼这是马克思的第二次降临,一个崭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方向由此产生。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一个中文译本早在1956年就由何思敬、宗白华完成并出版了,但由于译文艰涩及其他原因,此后20多年的时间里一直在我国几乎没有产生什么影响。1979年,明白畅达的中文译本《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我国出版,几乎与此同时,学术界立即出现了一股研究热潮。一种以批判的眼光看待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理解——实践唯物主义随之问世,而且至今不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也进入新的阶段。马克思主义哲学文本的出版与研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基础,这一工作在今天正日益受到中国哲学界的重视。(2)苏联哲学的影响在2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与苏联的关系是中国社会生活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内容。中国人是通过俄国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毛泽东的名言“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是对这种情况的生动概括。中国之所以把俄国作为自己接受马克思主义的中介,是因为作为欧洲国家的俄国早于中国接受了马克思主义,而它和中国在国情上有重要的相似之处。20世纪初,俄国和中国都处于前资本主义社会,缺少现代资本主义文明的充分发展。中国是典型的东方社会,俄国则具有浓厚的东方色彩,两国在性质上都属于东方社会;两国都存在严重的阶级斗争,社会动荡,民不聊生,革命一触即发。俄国人在马克思主义指引下成功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在中国产生重大反响也就不足为奇了。俄国是中国人接受马克思主义的中介。中国人所接受的,在很长的一个时期里实际上是俄国人所理解的马克思主义,主要是列宁主义。五四运动后一年之内,列宁的《国家与革命》等多篇著作就在中国出版。就哲学而言,最早传入中国的是有关历史唯物主义的著作,因为从十月革命的胜利中,中国马克思主义者首先看到的是“庶民的胜利”,是“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是阶级斗争。因此,他们与苏联哲学家一样,从历史唯物主义中,从《共产党宣言》中,解读出的是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内容。由于它解决的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问题,因而不能不具有根本的性质和核心的意义。发端于西方思想文化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传播到东方的中国,转化为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中国人的精神世界。这无疑是20世纪中国最引入注目的思想文化现象之一。同样不容置疑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进一步中国化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进一步发展,将会继续深刻影响21世纪中国社会和人的发展。出于对于这一重大问题的关切,国内许多学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问题作了长期深入的研究,众多高等教育和干部教育的学校也开设了相应的课程。教学需要相应的教材。为了解决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课程教学对于教材的需要,我们在已出版专著《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的基础上,编写了这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教程》。这部教材由郭湛、安启念主编,写作提纲由主编拟定,各章的撰写者及分工如下:导论,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安启念教授撰写;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早期传播”,由湘潭大学哲学与历史文化学院王文兵教授撰写;第二章“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核心”,由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于桂芝教授和安启念教授撰写;第三章“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焦点问题”,由中共中央编译局当代所姚颖博士和安启念教授撰写。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教程》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这本书我觉得不像哲学史类书籍,更像一部政治思想史
跟我想的内容不太一样,哲学书写成政治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