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民国初年社会结构论稿

章猷才 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3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作者:

章猷才  

页数:

237  

字数:

223000  

前言

  序言之体,与时俱变。“序”原是用于讨论政事和学习,后变为临别、聚会之记叙体,逮至现代,凡书付梓之际,总要诠叙主旨、弥论全书,乃为不刊之例。今为我的学生出版著作作序,虽同乎旧例,理有不同,非为随俗。综观全书,概有三点可陈。  其一,法乎其上,仅得其中。早在上世纪80年代.我主持湖南师大政治系时,曾经用巨资购买皇皇240多册的民国北京政府的《政府公报势影印本,成为国内少数拥有这套原始资料的高校之一。我要求在此处下力,考辨、发掘、实证、研究民国北京阶段的历史,用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理论做解构。这就是本书的因缘来处。事实证明,这套资料是巨大而丰富的矿藏,依据民国初年20多册的《政府公报》做出的论著,自有其可靠的史料基础。历史研究的方法有他证、考证、自证、互证之别,但尤其以自证方法最为扎实、可信。用民国自身的资料解读民国历史发展,具有信史性。本书就是一个证明,为此感到欣慰。全面深入地研究民国北京政府的《政府公报》,至今仍然是一个有待来者继续努力的任务。惜乎,作者由于后来工作的变动,没有继续沿着这个研究路线走下去,犹有余憾。  其二,言之必名,名之必可言。作者对民国初年《政府公报》的感悟和理解,使用了“社会结构”的方法,这就是本书结纲联目的写作方法。用“社会结构”的方法再现民国初年的社会群体地位、功能、作用及命运,具有共时性、开放性、兼容性、非线性,充分体现当时社会的合力互动特点,从特定历史条件下揭示各个社会群体“个性”和转型、选择的社会本质。

内容概要

本书研究的课题是民国史,采用了民国社会史的历史体裁。主要资料来源是民国北京政府的《政府公报》和其他资料。 本书研究的历史时段是民国初年,具体划分是民国元年(1912年)至民国五年(1916年),大致与袁世凯统治民国北京政府的时期相始终。 本书研究民国史的方法采用了“社会结构”的理论方法,这种方法综合了历史学、社会学两门学科的概念和功能,并且规定了进入研究民国史的社会视角和叙事方式,而这种方法的规定性必然是社会史内容。这是对民国社会史研究从理论到方法、从方式到内容的新尝试。采用这种方法具有共时性、综合性、包容性的特点。这是一种跨学科、总体性的研究。 本书研究民国社会史的资料《政府公报》,并非仅有,多处可见,但进行系统的解析和研究不多。历史研究考证之法,源远流长,有互证、考证、他证、自证等方法,其中尤以自证为最具说服力。本文就是用《政府公报》的自身资料去解析民国社会,可以视作自证自解。历史研究历来有“入乎其内,出乎其外”之说(王国维语).用民国《政府公报》的文辞、治法去解析民国社会,能够循此入乎其内,至于“出外”之处不敢多言。 本书研究民国社会史,是以一种世纪回眸的胸怀把自鸦片战争以来百年激荡当作一个较长的历史周期,民国初年这一时段仅是百年周期之一环。民国初年的社会结构的形态和世相不过是这一环节中的一个历史葛结。我们以今视昔,持有一种“后来者的优越性”,可以用特有的历史距离、平静的理 智、科学的认识去评价和多角度地反思前人得失,以取鉴于前史。 本书研究民国初年社会结构的目的是,揭示民初社会结构的历史背景和来源,展示社会结构中各种社会阶层、社会群体的社会地位、价值、角色和社会功能,说明辛亥革命以后,近代以来民主和民族革命的矛盾在民初的纠缠交织、错综复杂的新变化。说明民初社会结构的利益互不惠顾性和不可整合性的矛盾,实际上宣告一切旧式“改良”和“借权、借军”革命方式的终结。从社会变迁和社会文化的角度进一步揭示,这种社会结构对于近代两大主题实现的阻碍性,它本身既不可能产生解决这个问题的人物,也不可能提出解决这个问题的理论,必须组织和建设新的社会主体力量,这是一个需要思想、文化、经济等全面变革的伟大社会工程。它向社会变革的可能性和现实性提供了参照性的空间和时间。

书籍目录

序言前言摘要第一章 一句讖语化春秋——社会结构的方法及其他第二章 老去情怀 竟作天涯想——民国初年社会结构形成的历史背景第三章 庙堂青衣 旧臣新主——民国社会中的逊清皇室第四章 西塞边鼓 大漠快马——民国社会中的蒙藏王公第五章 虎贲三千 爪牙腹心——民国社会中的北洋武夫第六章 乱石铺街 新旧一体——民国社会中的官佐第七章 山重水复 不辨牛马——民国社会中的士绅与知识分子第八章 无春无夏 最下者争——民国社会中的农民第九章 余论——民国初年社会结构评价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三章 庙堂青衣 旧臣新主:民国社会中的逊清皇室  为什么要选择晚清王室作为民国初年社会结构的“首选公民”,因为民国初年的社会是新旧混合形态,满清皇室几乎占有二分之一的天下。  满清王室的皇冠落地标志着两干多年的专制历史的结束。自《春秋》成传,事在录中。帝制既消,何以兴代?此为民族发展和社会转型的一大枢机,综观历代,持续前史,虽有帝王相系,统治集团组织形式和地位升降,化成社会结构不同。先秦有周封诸侯,世家持国,卿禄不坠,这是世袭贵族社会。秦一统六合,至汉唐八代,有高门世族据上品,门阀部曲占乡里,豪右大族与朝廷抗礼,是为中古社会特色,延至唐末农民起义,“天街踏尽公卿骨”,世系谱牒一悉扫尽。自宋至明清,世无门阀之累,豪强地主和士绅群体独运风流,皇权专制愈演愈烈,淫威之下无有敢以抗颜者,然家贫兵弱,官冗将孱,积弱之势不可逆转,元灭宋,清代明,有清一代反复于列强之手,终不能自强而鱼烂致亡,殷鉴不远,可为后师,民国何以立国?举世企盼,四海翘首。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民国初年社会结构论稿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