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的弥塞亚意识
2009-7
人民出版社
郭小丽 著
423
无
这本书讨论弥赛亚意识,不是把它当作宗教现象或某种知识,也不是当作一个科学术语或理性概念。作者开宗明义说,她视弥赛亚意识(俄文词是MecchaHH3M,音译“弥赛亚主义”,意译为“救世主义”)为俄罗斯民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观念。她研究的主题,就是弥赛亚意识所扮演的文化观念这一角色。 文化观念(KyjibTypHbIH KOHILeHT)一语,在俄国以至欧美等地现在广为流行,不过理解上颇多歧异,说起来一言难尽。但有一点至关重要,这种文化观念是人们把握、概括、传达民族文化思想与精神的语言形式,不言而喻也就是文化思维与文化交流的基本工具。如果说文化现实是物质性的存在,一切文化无不形之于外,或是典籍,或是实物,或是行为;那么,一切文化又无不寓意于内,借助典籍、实物、行为生发出并传递着意义、思想、价值、追求、精神。在这里,物质与观念相互依存,互为表里。只是研究者出于特定目标,可以把目光锁定于文化的外在表征方面,或是文化的内在意蕴方面。 很自然地,当我们想深入俄国人的精神世界,探秘俄国文化的精髓时,脑海里首先浮现的就是一连串自出机抒、微言大义的文化观念,例如pyccKaa Hlleyl(俄罗斯思想)、BceeHHcTBo(大一统)、CooopHOCTb(聚议性)、eBpa3HcTBo(欧亚主义)……当然还少不了此书的主角MeccHaHH3M(弥赛亚意识)。在当今的文化学者眼里,扭住这些核心的文化观念不放,就是牵住了牛鼻子。
面对种种文化思想和精神现象,显然不能用非真理即谬误、非真实即虚假的简单两分法来鉴别。不同民族创立的文化理念多样多彩,它们能世代流传,必然有其内在的根据和合理性。而首先,它们是民族心灵在炼狱中获得的智慧,是生命经受苦难煎熬的醒悟。这在核心的文化观念中感觉尤为突出。因此,文化观念说到底是一个民族褒贬生存状态的价值判断。作为回应,我们的责任该是理解、理解、再理解,怀着虔敬去叩问民族的心灵,而不是居高临下,动辄滥用生杀予夺的裁决。 本书题目选得好,举足轻重,也聚讼纷纭,激发讨论的热情。又难得是系统而独立的视角,并非蜻蜓点水,并非人云亦云。更难得的是,透过这一核心观念,还尝试去探求俄国人的文化精神。只就这几点说,作者的文化研究已处于学术的前沿,立论颇多新意,阐说达到了相当的深度。深刻从哪里来呢?一则,作者下功夫追溯了救世主义这个概念的整个历史演变,尽可能准确地揭示了它自形成到发展到广泛传播的原本含义与后世的生发再创。二则,作者把这一文化观念摆到民族文化整体中考察,联系相关的核心文化思想,梳理辨析,观念的文化价值和功能便在比照中彰显出来。三则,也是我感到特别可称道的一点,作者自觉地强化了中国文化的立场:秉承中国文化的精神去看待俄国文化,尊重别人,信任别人,宽容海纳,又不失自我。同时,自然也着重以中国文化经验作为参照系,去思考和接受俄国文化的历史和现实。 这样,作者实际上便在摸索一种对话的研究方法。面对思考的对象——俄国文化,作者视它为有机的生命体,是生动活泼、有血有肉、与我们在地球村里同呼吸共命运的平等伙伴。研究它,就是向它询问、倾听,同它交流、切磋,调动自身的资源以己观人,也借鉴对方经验以人观己。如此去来往复,一步步接近民族文化的真知。每一项具体的研究工作,就像这本专著,不过是对话交流的一个环节,一个回合。因此,作者发表在书中的见解论断,并不觊觎什么不易之理,不朽之说,充其量只是提出与人商榷的一得之见。然而,正是对话过程中的视角之辨,言意之辨,立场交锋,价值权衡,以至致思路径、审视方法等等,充分展现出思想的博弈与消长,让人们目睹民族文化的精微奥秘。
郭小丽,女,河北保定市人,1968年生。2005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俄语学院,获得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俄罗斯社会与文化。黑龙江大学俄语学院博士后在研。现为河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所所长、学术委员会委员、校级中青年骨干教师、硕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先后发表论文22篇、翻译文章30余篇。
自序第一章 俄罗斯弥赛亚意识总论 第一节 弥赛亚意识一俄罗斯思想的主旋律之一 1.1.1. 强国之道有赖于民族思想的健全 1.1.2. 俄罗斯弥赛亚意识的结构及其流变 1.1.3. 其他民族的上帝神选思想 第二节 俄罗斯弥赛亚意识的相关研究 1.2.1. 19世纪俄罗斯宗教、哲学领域的弥赛亚意识的发展与研究 1.2.2. 俄罗斯思想文化史领域的弥赛亚意识专题研究 1.2.3. 西方政治史与思想文化史领域的弥赛亚意识研究——帝国研究与革命研究 第三节 俄罗斯弥赛亚意识研究方法论探究 1.3.1. 俄罗斯人文学科研究的转向——文化学 1.3.2. 文化学的研究方法 1.3.3. 文化学的建构及其研究单位——文化观念第二章 俄罗斯弥赛亚意识探源 第一节 弥赛亚意识在犹太教和基督教中的起源及演变 2.1.1. 犹太教中的“弥赛亚意识”——神选民族与应许之地 2.1.2. 基督教中的弥赛亚意识——耶稣基督和千禧年 2.1.3. 东正教弥赛亚意识的特点——正统性和政治性 2.1.4. 俄罗斯东正教弥赛亚意识的特征——神秘主义与神人类思想 第二节 俄罗斯弥赛亚意识产生和发展的地理人文因素 2.2.1. 自然环境与弥赛亚意识的产生与发展 2.2.2. 边际文化与东西方问题 2.2.3. 多民族性对弥赛亚意识的发展和促进 第三节 俄罗斯弥赛亚意识的历史积淀 2.3.1. 圣罗斯——神圣君主与神圣民族 2.3.2. 古罗斯的末世情绪 2.3.3. 古罗斯的历史观——圣经故事在罗斯的重演第三章 “莫斯科一第三罗马”说——俄罗斯弥赛亚意识的文本符号 第一节 “第三罗马”说的历史背景及其意义 3.1.1. 第一罗马——西罗马帝国 3.1.2. 第二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 3.1.3. “第三罗马”说提出的社会历史背景 第二节 “第三罗马”说的内容及其政教合一性 3.2.1. “莫斯科一第三罗马”说的内容及动机 3.2.2. “第三罗马”说的“交响乐” 3.2.3. “第三罗马”说的政教合一性 第三节 “第四罗马”与俄罗斯帝国思想 3.3.1. 16-17世纪“莫斯科一第三罗马”思想的普及和深化 3.3.2. “第四罗马”的建立 3.3.3. “拯救世界”狂想曲中的爱国主义第四章 时间纬度上的俄罗斯弥赛亚意识 第一节 俄罗斯弥赛亚意识中的历史时间问题 4.1.1. 弥赛亚意识的线性时间维度历史观 4.1.2. “莫斯科一第三罗马”说中的末世论和千禧年理念 4.1.3. “上帝之国”的召唤 4.1.4. 现实世界与超验世界——中俄文化的对比 第二节 面向终极的弥赛亚意识 4.2.1. 俄罗斯真理的具象——沙皇 4.2.2. 俄罗斯真理的抽象——众人朝圣的基杰日城 4.2.3. 俄罗斯的乌托邦思想 第三节 世界终极问题的解决方法——创造 4.3.1. 改造是物质复活的手段 4.3.2. 革命——改造人间的活动 4.3.3. 改造世界的动因——合而为一的两个世界第五章 范围空间纬度上的俄罗斯弥赛亚意识 第一节 有关拯救的范围空间纬度问题 5.1.1. 拯救是爱者与被爱者的对话 5.1.2. “我一他”对话的中介——“爱”与“普世同情心” 5.1.3. “我”之于“他者”的特殊性 第二节 苦难意识与牺牲精神 5.2.1. 十字架上的苦难 5.2.2. 受难的沙皇与受难的人民 5.2.3. 俄罗斯国家和民族的苦难 第三节 上帝拣选的英雄民族及其悖论 5.3.1. 担负救世使命的英雄民族 5.3.2. 英雄民族的悖论 5.3.3. 坚定的英雄主义时期第六章 弥赛亚意识的时空体与全人类性 第一节 聚议性与全人类性 第二节 从聚议性到大一统 第三节 巨大的东西方与全人类性 第四节 全人类思想的实践及其矛盾性 第五节 弥赛亚意识与全球化理念专著文献跋
第一章 俄罗斯弥赛亚意识总论 弥赛亚意识对俄罗斯的社会政治、哲学以及整个民族文化价值观发生了重大影响,使之获得了特殊的性质。这是一个集宗教、哲学、社会、政治等因素于一身的文化观念,也是俄罗斯民族思想的核心理念之一。它通过语言文字和世代熏陶得以在千年历史中延续下来,也正因为如此,古人的思索对今人仍具现实意义。科林伍德曾说:“历史的知识是关于心灵在过去曾经做过什么事的知识,同时它也是在重做这件事,过去的永存性就活动在现在之中。”俄罗斯弥赛亚意识的思维方式、解释的话语与实现的途径,一代又一代地重复、变化、循环、更新,经过变异与绵延、凸显和蛰伏,有了时间和空间上的连续性,成为贯穿整个历史的思想文化基因,在繁花似锦的各种思想中,异常鲜明。 988年罗斯接受了基督教,从此,神圣罗斯和神选罗斯的理念便逐渐扎下了根。15世纪,拜占庭帝国灭亡,鞑靼的统治也逐渐衰落。普斯科夫的修士费洛菲伊上书沙皇说,两个罗马帝国(西罗马帝国和拜占庭帝国)由于信仰不纯而遭遇灭顶之灾,世界上只剩一个信仰正宗上帝宗教的地方——罗斯,罗斯是东正教的载体,将成为第三个罗马,也是最后一个罗马,它将担负起拯救世界的使命。“第三罗马”说是俄罗斯弥赛亚意识形成的标志性文本符号。从此,它在俄罗斯思想史上占据重要位置,且一直不肯退出历史舞台。历史文化的发展不是靠时间和空间的转换,而是靠价值观的积累来实现的。价值观很难转换,新价值观不会消弭旧价值观,而是与之相结合,增大它的现实意义。因此,到了19世纪,随着民族意识的高涨和宗教哲学的勃发,弥赛亚意识走向高扬。20世纪,“苏联是全人类的解放者”的口号再次唱响俄罗斯思想的主旋律,弥赛亚意识以“世界革命”等社会实践的方式贯穿了国家的政治和外交活动。苏联解体后,随着东正教的复兴和对民族思想的深入探究,随着普京总统强国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弥赛亚意识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再次凸显出来。为了振兴民族思想,后苏联时期的俄罗斯先后采取过三项措施。第一,1992年起,国家大力扶植东正教,以期填补精神领域的空白。于是,作为东正教核心理念的弥赛亚意识东山再起。第二,1996年起,政府曾希望“制定”“民族思想”,学界也开始回顾民族思想,弥赛亚意识随着白银时代宗教哲学思想的回归而勃兴。第三,2000年起,普京大力宣传爱国主义和强国思想,且颇见成效。这种思想来自神圣罗斯和神选罗斯的弥赛亚理念,而它的推行又以俄罗斯深厚的文化传统为客观背景。 第一节 弥赛亚意识——俄罗斯思想的主旋律之一 俄罗斯,我们神圣的强国。 俄罗斯。我们挚爱的国家。 顽强的意志,辉煌的荣耀 是你永恒的财富! 光荣啊,我们自由的祖国, 兄弟民族的古老联盟。 先辈们赋予的智慧属于人民! 光荣啊,祖国!我们为你骄傲! 从南方的海洋到北极边疆 到处是我们的森林和田野。 你举世无双! 上帝庇佑着你,我们唯一的祖国! ——俄罗斯国歌 1.1.1.强国之道有赖于民族思想的健全 2000年12月25日,普京总统上任一年后,发布了《关于俄罗斯联邦国歌歌词》的俄联邦总统第2110号令,宣布米哈尔科夫的《俄罗斯是上帝庇佑的国家》为国歌歌词。歌词中蕴涵着一系列俄罗斯民族的传统思想和理念:上帝神选、神圣罗斯、爱国主义、大国思想、兄弟联盟、独一无二等。其中,“大国思想”是支撑俄罗斯历史变迁的千年不变的思想核心。在做大国和强国的精神动力的感召下,在GDP连年增长的势头中,俄罗斯正在走向崛起。普京第一任期完成后就曾自豪地讲道:“如果说在我任期内取得了什么骄人的成就,我认为是恢复了国家的声望。” 在他第二个任期结束时,俄罗斯国内的政局已经相对稳定,经济逐年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们高唱着“光荣啊,祖国!我们为你骄傲”的凯歌坚定地走在大国崛起的道路上。 俄罗斯的崛起与国家的战略措施无不相关。无论是戈尔巴乔夫的“国际政治新思维”,还是叶利钦的“一边倒”政策,都存在一个致命的问题:完全忽略了对本国传统的肯定和对本土价值的重视。尽管戈尔巴乔夫的政治口号并非无关国际社会当时的需求,却过于空洞地强调了人类普遍共同的利益,而忽视了本国独特的国情。极富争议地走完人生旅程的叶利钦更是照搬西方的模式,希望俄罗斯一夜之间就能变成民主富强的国家,结果却适得其反。普京上台后的一系列举措似乎向世界展示了一个道理:强国之道有赖于思想的健全。而思想的健全指的是:第一,作为决策者所提供的指导国家走向持续强盛的治国理念与战略方针。第二,国民具有的政治文化素养所达到的水平。而两者的基础则是一定的精神与思想文化传统。当然,这并不否认科技进步带来的经济发展的作用,但有太多的事实证明,战略和思想路线的合理选择会使得一个国家的国力由弱变强,相反,战略和思想路线的偏差和失误可以导致国力的衰弱甚至国家的倾覆。在俄罗斯,一方面,随着国际能源价格的上涨经济开始复苏,另一方面,普京非常重视自古以来就有的民族文化传统,把强国目标与千年以来形成的价值观联系在一起,再结合现实和现代意识,出台了全新而又古老的治国理念,其根基便是民族思想和信仰。 健全的民族思想和信仰对一个国家至关重要。早在两千年前,中国的先哲孔子就说,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武器、武力可以丢掉,粮食可以不要,但唯一不能丢弃的是民众对国家的信仰。普京就是紧紧地抓住了第三个要素——信仰,人民对国家的信仰。没有物质保障无非一死,死亡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国民失去信仰,如果他们不能从内心热爱自己祖国,保持坚定的信仰,那将会是整个国家彻底的崩溃和涣散。普京深信,信仰的力量足以把一个国家凝聚起来,而这种信仰来自俄罗斯民族独特的民族精神。在2007年的国情咨文中,普京再次强调民族精神的重要性:“我想说,民族精神的统一和把我们凝聚在一起的道德价值观是发展的重要因素,这与政治和经济的稳定发展同样重要。我相信,只有当社会具备了共同的道德标准体系的时候,只有当国家内部尊重本国语言、独具特色的文化和独具特色的文化价值观的时候,只有当人们怀念自己的祖先并且记住祖国的每一页历史的时候,社会才有能力提出和解决大的民族问题。这种民族财富是巩固国家统一和保护国家主权的基础,是日常生活的基石,是保证经济和政治发展的关键。”在2008年5月7日的离任演说中,普京又提到:“我要特别强调,对俄罗斯这样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大国来说,保证与继续巩固它的统一——国家统一、目标统一、我们民族精神的统一——具有性命攸关的重要性。”⑧经济复苏为民族精神的统一提供了物质保障和基础,俄罗斯正准备对文化产业加大投入,以期培养应有的、统一的价值观。普京卸任后,统一俄罗斯党代会提出了“三年内将文化预算提高两倍”的口号,表明了俄罗斯要做文化大国的决心。应该说,这样的决心是有根据的,因为一个民族的价值观体系和信仰不是凭空产生的,它不仅来自人们对当下政权的信心,也来自干百年积淀下来的“民族思想”,有了深厚的底蕴,信仰才有坚实的基础。 作为文化核心内容的“民族思想”常常被冠以各种名称,如“象征”、“共识”、“终极原则”、“终极依据”。历史学家斯宾格勒的成名作《西方的没落》对各种文化进行了分析,他发现,每一种文化的根基都是关于世界的概念,它是该民族文化特有的、基本的“象征”,它提供对于世界的理解,这种文化的一切表现形式都由这种象征的建立所决定。思想家福柯的《性史》中也有类似的提法,只是福柯没有称之为“象征”,而是把它叫做“共识”,他说,这个共识仿佛一个无意识的结构,但是这种无意识结构确定了相关内容,如修辞、科学、社会、政治等等。而神学家蒂利希说得更加绝对,他把民族思想当成“终极原则”,他认为,这种终极原则和对它们的认识独立于个体心灵的变化和相对性之外,它是不变的永恒之光,既显现在思想这个基本范畴里,也显现在逻辑和数学公理中。我国学者葛兆光则称之为“终极依据”,在他看来,一种文化、一种知识或一种思想有个起始的支撑点:“古代中国人把他叫做‘道’,但是,在这部思想史中,我把它叫做‘终极依据’。”无论学者们为民族思想冠以怎样的名称,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民族思想是一个民族有史以来的全部思想和文化的深厚积淀,它涵盖文明起源、生活习俗、宗教、哲学以及思维方式等各个方面,对一个民族的社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依据。民族思想是把民族内部的人民凝聚在一起的情感和历史记忆,是由共同的宗教信仰、共同的民族历史、共同的政治命运构成的一种该民族区别于他民族的价值观体系。
救世主义思想和大国理念有效的经济保障和强大的政治依托深厚的宗教基础,贯穿俄罗斯社会千年发展史。
无
学术界最前沿,观点新颖,好书!
研究俄罗斯或对俄罗斯感兴趣的可以看看。
在书店粗翻时被题目吸引,买回来看,觉得文字太罗嗦,无关文字太多。另外不知是否因为一些现实因素,很多问题都浮于表面,变成口号式的语言,不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