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认识论视域融合之思
2009-10
人民出版社
喻承久
388
400000
无
本书探索的是融合中西认识论而生成的一种新型认识论,它建立在对中西认识论传统进行严格反思与前提批判的基础之上,并能够适应当代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生存困境的需要。本书认为,传统的“科学认识论”通过恢复“爱智之忱”传统,并不能将认识论推向前进;Ontology情结也不能开出新型的认识理路。本书以“大生命观”作为融合中西认识论的基础,将长期被排斥在认识论之外的一系列重大领域、重大范畴首次纳入认识论研究,提出了一个包括神话认识、日常认识、科学认识、价值认识、审美认识在内的宏大认识论系统,并详细分析了它们之间的内在逻辑。本书最终聚焦到“有机真理”理论,这是以大生命观考察认识论的必然归结。
喻承久,男,1949年生,空军雷达学院哲学教授,空军级专家。著有《中国市场经济体制与道德同构》、《官德论》、《人生澄明之境》、《中西文化比较》、《中国军人民族精神》、《崇高与平凡的对话》等作,发表百余篇文章。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优秀奖、军队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全军
导论 中西认识论融合何以可能 一、审视“爱智慧” 二、对流行的关于“认识论”基本理念的反思 三、认识的价值维度为何如此脆弱 四、中西传统认识论融合何以可能第一章 ON与中西认识论的“分又” 一、Ontology情结就是科学认识论情结 二、西方传统认识论的基本特征 三、中国传统认识论的基本特征第二章 中西视域融合的基础 一、大生命观释义 二、大生命观与“太和” 三、大生命观对认识活动的规约第三章 认识的目的 一、认识境界与认识能力 二、对流行的关于认识目的的反思 三、认识外物与认识人自己第四章 认识的前提 一、马克思对认识前提的基本主张 二、“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实在”评析 三、人的感性活动与实事求是 四、生命庄严神圣之光对人的感性活动的照耀第五章 信仰与理性 一、信仰 二、理性 三、信仰与理性的关系第六章 神话认识 一、神话活动 二、神话的认识特征 三、神话认识与其他认识形式的关系第七章 日常认识 一、日常活动 二、日常认识对神话认识的根本变革及其现存性特征 三、日常认识的形式、形态、主要问题第八章 科学认识 一、科学活动 二、科学认识对日常认识的扬弃及其抽象实在性特征 三、科学认识过程 四、科学认识的思维方法第九章 价值认识 一、价值认识作为认识形式的必然性 二、价值互主客体 三、价值认识的基本途径——评价第十章 审美认识 一、审美认识的本质 二、美感的基本类型:阳刚与阴柔 三、审美认识的诗性特征 四、审美认识中真理的主体性第十一章 真理 一、对几种主要的真理观的评析 二、有机真理参考文献后记
在这种极度困惑的情况下,他接触到阿那克萨戈拉的思想,后者关于心灵是安排一切的原因的主张,令他十分振奋。苏格拉底对阿那克萨戈拉有很高的期望值,他想阿那克萨戈拉会告诉他,这大地是扁或是圆的,进而进一步说明其所以如此的原因和必然性,然后再告诉他,那最好的东西的本性是什么。如果阿那克萨戈拉说大地在中心,从而进一步说明这一地位最好,那么,他也就满足于阿那克萨戈拉所做的解释,不再要求什么别种原因了。苏格拉底会进而再问日月星辰的问题,期待阿那克萨戈拉会向他解释它们的相对速度、运转周期和各种状态,包括主动的和被动的,以及何以这一切都是最好的。苏格拉底不能想象,既然阿那克萨戈拉说过心灵是它们的安排者,既然如此,他除了说这是最好的以外,还能做什么别的说明?苏格拉底还期待阿那克萨戈拉向他详细说明每件东西的原因和一切东西的原因之后,进一步说明什么对每件东西最好,什么对一切东西都好。苏格拉底正是带着这些期待抓住阿那克萨戈拉的书拼命读。但是,阿那克萨戈拉的书并没有满足他的期待。这位哲学家完全不用心灵,也不用任何其他安排事物的原则,而是求助于气、清气、水以及其他稀奇古怪的东西。苏格拉底将阿那克萨戈拉比做这样一个人:开始的时候,提出一般的主张,说心灵是苏格拉底一切行动的原因。可是等到后来,要提出具体的原因来说明苏格拉底的某些行动了,却接着说,苏格拉底之所以在监狱里服刑,是因为苏格拉底的身体是由骨肉构成的,骨头是硬的、一节一节的,肌肉是有弹性的,包在骨头上,外面又有一层皮包着,肌肉收缩或放松,就把骨头顺着关节拉起来,所以苏格拉底能够弯曲四肢坐牢,等等。苏格拉底认为,阿那克萨戈拉可以指出一万种诸如此类的原因,却忘了真正的原因,即雅典人认为惩罚苏格拉底比较好,苏格拉底服从人民的意志,认定留在这里服刑比较好,比较正当。进一步,苏格拉底得出结论,这里没有分清原因和条件。诚然,如果没有骨头和肉等等就不能坐着,可是,如果说,苏格拉底在监狱服刑仅仅是因为有骨头和肉等等,就分不清什么是真正的原因。
写这本书花了笔者整整十年的心血。十年前,笔者接受了给博士生授认识论课的任务,当时,校方联系了很多书店、出版单位,也买不到专供博士生学习认识论的教材。实际上直到现在也还是买不到合适的。但是,我被告知,课必须开,就是印成讲课提纲也得开讲。在很无奈的情况下,我只有赶写讲稿,仓促上阵。但我并不是在一种“临战”状态下应付了事的,我的个性不允许自己在讲坛上应付,所以,教学效果总是得到领导和学生的嘉许。我既不愿意轻车熟路敷衍,那就只有“拓荒”了,于是倾尽全力靠近前沿进行研究。很多次在孤灯下,常有凄惶之感,但每到困厄之时,总是想到此生不可虚度,不敢懈怠。2005年,学校有意让我在讲稿的基础上撰写成著作,并热情支持,提供许多方便。考虑到这本书面临的问题多,难度大,所以一直都在继续思考和研究,迟至现在才杀青。即使是这样,内心仍然忐忑不安。本书参考了国内外学术界许多研究成果,在此衷心致谢!本书在写作过程中,多年来一直得到空军雷达学院前任院长张祥将军的鼎力支持。现任院长蓝江桥对本书的出版给予大力支持和鼓励,科研部长王永良也极力支持帮助。人民出版社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沈水荣先生积极推动本书出版,人民出版社哲学部主任方国根先生给予很多帮助和指导。责任编辑李之美女士热情细腻地审校书稿,及时与我沟通,提出不少好意见和建议。她卓有成效的工作,使本书增色不少。对于以上同仁,我永志不忘,表示诚挚的尊敬和感谢!
《中西认识论视域融合之思》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