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山东通史·先秦卷

安作璋 主编,王克奇,王钧林 本卷主编 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12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作者:

安作璋 主编,王克奇,王钧林 本卷主编  

页数:

587  

字数:

630000  

Tag标签:

无  

前言

《山东通史·先秦卷》的写作宗旨,就是描述先秦时期山东地区历史的基本发展走向,展示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真实面貌,从而对这个时期山东地方历史的发展有一个总体的把握和具体的了解,力求将规律本质的揭示和内容细节的描述有机地结合起来。先秦时期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时期。其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它是中国早期文明形成的时期,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四代文明,即虞、夏、商、周的文明。四代文明是中国古代的经典文明,是中国文明发展的基础。其二,它是华夏民族形成发展的时期。华夏民族是由生活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辽河流域等地区的各个土著民族逐渐融合而成,其主要文化特征是礼乐文明。华夏族构成了后来汉族和当今中华民族的主体部分。其三,它是多民族统一国家酝酿发轫的时期。这个多民族统一国家,从文化观念,到各项制度形式,都为以后中央集权制的国家形态提供了最基本的特色要素。其四,它是中国历史上发生重大变革的时期。在此期间,先后发生了奴隶制取代原始氏族公社制的变革以及封建制取代奴隶制的变革。这些重大社会变革,赋予先秦时期的历史以勃勃生机,使之充满了生命力。一言蔽之,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奠基于此。先秦时期的山东地区以及产生于这一地区的地域性文化,在中国古代发展历史中处于重要的地位。其一,山东地区是中国早期文明形成的主要地区之一,并在先秦时期的春秋战国时代,产生了中国古代经典文化的结晶,即以孔孟思想为代表的齐鲁文化。从严格的学术意义上讲,中国文明的起源应开始于龙山文化时期。

内容概要

山东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人口众多、资源丰富的大省,全面研究总结和宣传山东历史,继承和弘扬齐鲁文化优良传统,借鉴前人所遗留的宝贵历史经验教训,对于新时期山东社会主义和谐小康社会建设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多卷本《山东通史》自1994年出版以来,对于人们研究和认识山东历史,促进山东经济文化建设曾起到过很好的作用。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今天看来,该书仍存在着一些缺陷或不足。由于当时主客观条件所限,未能深入地调查研究和对史料进行系统的搜集整理,所以一些应写的内容如建国以来山东当代历史未能包含进去,内容显然不够全面,时某些重要问题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也不够,甚至个别内容还有些陈旧和“左”的思潮的影响。为了能够系统、全面、真实地反映山东历史,更好地促进山东经济文化的发展、和谐社会的构建,我们认为有必要重新增订《山东通史》。

书籍目录

前 言通 纪引言 一 山东历史的开端 (一)最早的山东人 (二)母系氏族社会 (三)父系氏族社会 (四)山东古史传说 二 虞、夏、商、周时期的山东历史 (一)文明时代的到来 (二)国家的诞生与虞朝的建立 (三)夏朝的建立及其与东夷的关系 (四)商人的兴起和商朝在山东的统治 (五)周公东征和齐鲁两国的建立 三 春秋时期的山东历史 (一)管仲改革与齐桓公称霸 (二)鲁国的强盛和衰弱 (三)鲁国三桓专权 (四)齐鲁两国文化  四 战国时期的山东历史 (一)春秋战国之际山东地区的社会变革 (二)兼并战争和齐国兴亡 (三)百家争鸣和稷下学宫典志 一 阶级 (一)国野制度下的阶级结构 (二)封建制度下的阶级结构 二 经济 (一)农业 (二)手工业 (三)商业 三 官制 (一)齐国的官制 (二)鲁国的官制 (三)春秋时期邾、曹、莒国的官制 四 兵制 (一)齐国的兵制 (二)鲁国的兵制 五 法制 (一)虞、夏、商的刑罚制度 (二)齐国的刑法制度 (三)鲁国的刑法制度 六 宗法 (一)家族与宗法 (二)宗族与宗法 (三)宗法制度 (四)宗法制度的解体 (五)新型宗法关系 ……列国世家列传主要参考文献初版后记增订本后记

章节摘录

在农业生产方面,由于大汶口文化时期的气候温暖湿润,农业生产工具的种类和数量明显增多,因而极大地促进了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的扩大和产量的提高。长岛北庄遗址大汶口文化层出土的墙皮中,发现掺有许多黍子的皮壳。而胶州三里河大汶口文化遗址中,还发现了一座贮藏粮食的库房,该库房内北部有一个椭圆形窖穴,“东西经长1.85、南北径宽1.7 米,深1.4 米,底部平,近圆形,直径1.5 米。窖穴占据了这座房屋的面积将近二分之一。……此窖内还遗留有1.2 立方米的已炭化的粮食颗粒,经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的鉴定是粟”①。贮藏规模如此之大,反映了当时粮食生产除了满足日常食用以外,已有较多的剩余。粮食有了节余,家畜饲养业随之兴旺发达。当时人们饲养的家畜有猪、狗、牛、羊、鸡等,而以猪数量居多。大汶口墓地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墓葬用猪骨随葬,有的用半只猪架,有的用猪下颌骨,还有的把猪蹄置于鼎中,而最多的是用完整的猪头随葬,其中43座墓中发现了96个猪头,最多的一座竞达14个,可见养猪的普遍以及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粮食产量的增长和手工业技术的发展,还为人工酿酒业的产生提供了条件和可能。在这方面,高柄杯的出现值得注意。大汶口墓葬出土的陶器中,高柄杯多达93件,在杯类器中占55%,在整个陶器中占9%。高柄杯与饮水用的筒形杯、单把杯等不同,大多数容量较小,装有高柄,而且柄部饰以镂孔,显得精致贵重。据发掘报告称:“人们猜想这种高柄杯可能是一种酒器,如果这个想法可信,那末这时候的粮食必定有了一定数量的剩余,因而有可能用来酿酒。”②以酒器随葬,意味着墓主人有饮酒的爱好。莒县陵阳河“三次发掘的45座大汶口文化墓葬,随葬高柄杯一类饮酒用具竞达663件之多,约占整个墓地出土遗物总数的45%,由此可见陵阳河大汶口人尚酒风习之一斑”。

后记

本书为《山东通史·先秦卷》的增订本。参加这次增订工作的有王克奇、王钧林、梁方健、陈东、杨朝明、蒋俐6人。每人所承担的具体任务是:王克奇重新撰写了“典志”之“阶级”、“经济”、“官制”、“兵制”、“法制”、“礼制”、“文化”、“风俗”等八志以及“前言”;王钧林增订改写了“通纪”以及“典志”之“宗法”、“文献”二志;梁方健增订并补写“列国”部分;陈东增订了“世家”部分;杨朝明增订补写了“列传”部分;蒋俐撰写了“列传”的“太吴”、“少昊”、“舜”、“后羿”、“寒浞”等传。本卷由王克奇、王钧林负责对全部稿件做了审编和修改,然后再由安作璋最后审查定稿。地图由山东省博物馆王之厚绘制、提供,图片由王钧林提供。在该书的增订工作中,凡吸收了前人及当代学者的研究成果,都标明了出处。对于原书作者的劳动成果,我们怀有深深的敬意,并在此表示谢意。


编辑推荐

《山东通史·先秦卷》:山东地方史文库。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山东通史·先秦卷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