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诗论

朱光潜 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7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作者:

朱光潜  

页数:

222  

内容概要

  《诗论》,想明白一件事物的本质,最好先研究它的起源;犹如想了解一个人的性格,最好先知道他的祖先和环境。诗也是如此。许多人在纷纷争论“诗是什么”、“诗应该如何”诸问题,争来争去,终不得要领。如果他们先把“诗是怎样起来的”这个基本问题弄清楚,也许可以免去许多纠纷。

书籍目录

抗战版序增订版序第一章 诗的起源 一 历史与考古学的证据不尽可凭 二 心理学的解释:“表现”情感与“再现”印象 三 诗歌与音乐、舞蹈同源 四 诗歌所保留的诗、乐、舞同源的痕迹 五 原始诗歌的作者第二章 诗与谐隐 一 诗与谐 二 诗与隐 三 诗与纯粹的文字游戏第三章 诗的境界——情趣与意象 一 诗与直觉 二 意象与情趣的契合 三 关于诗的境界的几种分别 四 诗的主观与客观 五 情趣与意象契合的分量 附:中西诗在情趣上的比较第四章 论表现——情感思想与语言文字的关系 一 “表现”一词意义的暧昧 二 情感思想和语言的连贯性 三 我们的表现说和克罗齐表现说的差别 四 普通的误解起于文字 五 “诗意”、“寻思”与修改 六 古文与白话第五章 诗与散文 一 音律与风格上的差异 二 实质上的差异 三 否认诗与散文的分别 四 诗为有音律的纯文学 五 形式沿袭传统与情思语言一致说不冲突 六 诗的音律本身的价值第六章 诗与乐——节奏 一 节奏的性质 二 节奏的谐与拗 三 节奏与情绪的关系 四 语言的节奏与音乐的节奏 五 诗的歌诵问题第七章 诗与画——评莱辛的诗画异质说 一 诗画同质说与诗乐同质说 二 莱辛的诗画异质说 三 画如何叙述,诗如何描写 四 莱辛学说的批评第八章 中国诗的节奏与声韵的分析(上):论声 一 声的分析 二 音的各种分别与诗的节奏 三 中国的四声是什么 四 四声与中国诗的节奏 五 四声与调质第九章 中国诗的节奏与声韵的分析(中):论顿 一 顿的区分 二 顿与英诗“步”、法诗“顿”的比较 三 顿与句法 四 白话诗的顿第十章 中国诗的节奏与声韵的分析(下):论韵 一 韵的性质与起源 二 无韵诗及废韵的运动 三 韵在中文诗里何以特别重要 四 韵与诗句构造 五 旧诗用韵法的毛病第十一章 中国诗何以走上“律”的路(上):赋对于诗的影响 一 自然进化的轨迹 二 律诗的特色在音义对仗 三 赋对于诗的三点影响 四 律诗的排偶对散文发展的影响第十二章 中国诗何以走上“律”的路(下):声律的研究何以特盛于齐梁以后? 一 律诗的音韵受到梵音反切的影响 二 齐梁时代诗求在文词本身见出音乐 附:替诗的音律辩护——读胡适的《白话文学史》后的意见第十三章 陶渊明 一 他的身世、交游、阅读和思想 二 他的情感生活 三 他的人格与风格附录 给一位写新诗的青年朋友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章 诗的起源想明白一件事物的本质,最好先研究它的起源;犹如想了解一个人的性格,最好先知道他的祖先和环境。诗也是如此。许多人在纷纷争论“诗是什么”、“诗应该如何”诸问题,争来争去,终不得要领。如果他们先把“诗是怎样起来的”这个基本问题弄清楚,也许可以免去许多纠纷。一 历史与考古学的证据不尽可凭从历史与考古学的证据看,诗歌在各国都比散文起来较早。原始人类凡遇值得留传的人物事迹或学问经验,都用诗的形式记载出来。这中间有些只是应用文,取诗的形式为便于记忆,并非内容必须诗的形式,例如医方脉诀,以及儿童字课书之类。至于带有艺术性的文字,则诗的形式为表现节奏的必需条件,例如原始歌谣。中国最古的书大半都掺杂韵文,《书经》、《易经》、《老子》、《庄子》都是著例。古希腊及欧洲近代国家的文学史也都以诗歌开始,散文是后来逐渐演变出来的。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诗论 PDF格式下载



漫天飞舞的青春爱情小说 再如何畅销也始终敌不过时间的考验 而 诗 早已经过了千年的洗礼 早已成为经典 而 诗论 让我真正的了解到诗的魅力 奥妙 很好


书虽然薄,但是耐人品读


朱光潜先生的著作,其本身就是经典!


这本书不但理论深入,而且阅读难度不大,值得阅读,对研究诗歌有很大帮助。


同学买了另一版的 也不错 价格更实惠。


无容置疑


书一到手就翻了一点,喜不自胜啊。


朱光潜先生的所有著作 绝对都是经典 特别是那套 西方美学史


理论精辟,语言优美,值得细细品读。


内容不如想象的好


专业性非常好强,所以要慢慢地看!但这本书真的不错。


很不错的书,我个人觉得很好,以前买过另一个版本的,觉得这个版本也还不错。哈哈


正版,精美


  朱光潜的书看过两三本,说明文写的如此清澈,读了让人心旷神怡,《如天光云影 》散文性的说明文。先生的文化大革命时写得思想检讨真诚,朴素,某方面上下承接了中国的古代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读后深感受益匪浅。对先生十分的钦佩和喜爱。


   朱先生的文笔亲切简约,高深的理论经他笔下,读起来就有了享受的味道。我认为与其啃那些文艺理论的课本,不如读这些经典来得实在。个人最喜欢的章节是评论中西诗歌比较的那部分,有关英国浪漫诗人的评价,真是精辟之极。


深有同感,本来一直以来都认为,在我们啃理论书籍伊始,我们最该有的态度应该是先熟悉文本,在此基础上,再去研究理论。
纵观中西方那些理论大家们,哪一个不是对具体文本非常熟悉?像钱钟书、陈寅恪、Derrida、J. H. Miller,Roland Barthes, Michel Foucault等等,莫不如此!
以上仅为自己的观感。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