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西欧的中国形象

李勇 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6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作者:

李勇  

页数:

342  

Tag标签:

无  

前言

笔者曾经提出过跨文化形泉学有关中国形象研究的“三组问题”一、西方的中国形象作为一种知识与想象体系在西方文化语境中生成、传播,以一绅话语力量控制相关话题并参与西方现代性实践的问题;二、世界的中国形象与奎球化的中国形象网络形成,与此相关的是西方的中国形象的跨文化霸权以及不同国家地区的中国形象中流露的“自我东方化”、“自我西方化”的问题;三、域外的中国形象、主要是西方的中国形象,影响或塑造现代中国的自我形泉或自我想象。中国自我形象认同的“自我东方化”与“自我西方化”如何影响中国现代性文化自觉与文化重建的问题。三组问题相互关联,在理论上指向中国现代性自我认同与文化自觉问题;在实践上关注中国的文化软实力与地缘政治战略的文化背景问题。在国内学术界,第一组课题的研究已初具规模;第二组课题的研究才刚刚开始,本丛书具有草创意义;第三组课题则有待开启,那将深入跨文化形象学的“中国问题”核心。第一组问题在知识社会学与观念史的意义上分析西方的中国形象,研究从三个层面展开:一、西方的中国形象是如何生成的,分析西方的中国形象作为一种有关“文化他者”的话语,是如何结构、生产与分配的;二、中国形象的话语传统是如何延续的,考察西方关于中国形象叙事的思维方式、意象传统、话语体制的内在一致性与延续性,揭示西方的中国形象在历史中所表现出的某种稳定的、共同的特征,趋向于类型或原型并形成一种文化程式的过程;三、中国形象是如何在西方文化体系中运作的。它不仅在西方现代性观念体系中诠释中国形象的意义,而且分析西方的中国形象作为一种权力话语,在西方文化中规训化、体制化,构成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全球主义意识形态的必要成分,参与构筑西方现代性及其文化霸权的过程与机制。

内容概要

西欧对中国的态度为什么时好时坏,令人难以把握?这种态度的变动不居不只是国际关系中的利益问题在作祟,而且还有文化心理的原因。是西欧对中国的文化想象左右着西欧对中国的态度。西欧人眼中的中国形象是西欧人对“中国”的想象。西欧中国形象的根扎在西欧文化精神之中。西欧人想象中国的机制是以西欧文化中异邦原型的重写为核心的表意实践。探究西欧想象中国的历史脉络与文化机制是把握西欧对中国的态度变化趋势的前提。只有知道西欧是如何想象中国的,中国才能有效地告诉西欧中国是什么样的……

作者简介

李勇,男,1967年生,安徽人。文学博士,教授。已出版《通俗文学理论》(知识出版社2004年)、《本真的自由》(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等书。主要从事文学理论跨文化研究和审美文化研究。

书籍目录

总序前言第一章 形象 第一节 作为社会集体想象物的形象 第二节 作为表意实践的形象 第三节 形象形成的外在条件 第二章 中国形象 第一节 中国形象的存在形态 第二节 中国形象复杂性形成的内在原因 第三节 中国形象复杂性形成的潜在原因第三章 西欧 第一节 西欧的文化特性 第二节 西欧的文化特性对中国形象的影响第四章 原型的诞生:西欧中国形象的原初形态 第一节 混沌世界的边缘:黑暗而遥远 第二节 巨人族:强大而愚昧 第三节 神的子孙的荣耀:自我意识与他者形象 第四节 价值视野中的他者:乐土与魔窟第五章 赛里斯传奇:古希腊-罗马后神话时代的中国形象 第一节 巨人的丝绸之国 第二节 赛里斯形象:原型与变异 第三节 赛里斯匿:古代西欧的他者第六章 赛里斯·鞑靼·契丹:中世纪西欧的中国形象 第一节 中世纪中国形象的形成 第二节 型像的重写与具像的爆发 第三节 踏破想象的边界:中世纪中匿形象的形成原因第七章 文明之邦: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时期的中国形象 第一节 从传奇化到理想化 第二节 理想化中国的现实基础 第三节 理想化中国形象的文化意义第八章 衰败的帝国:岂能运动到鸦片战争时期的中国形象 第一节 唱衰中国 第二节 现代西欧的自信 第三节 霸权与偏见第九章 觉醒的巨龙:20世纪西欧的中国形象 第一节 觉醒的巨龙形象的存在形态 第二节 觉醒的巨龙形象的形成原因 第三节 觉醒的巨龙形象的文化意义结语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作为想象的中国形象与理性知识之间的复杂关系还表现在想象的中国形象对于理性知识的超越、渗透与覆盖。我们可以在任何有关中国的理性知识中分析出、感受到中国形象的身影,即一种基于想象而形成的感性的心理形象。包括那些以科学性和实证性为核心的汉学著作中,也都包含有中国形象。比如西方早期对汉语和汉字的研究中就有人把汉语/汉字看成是巴别塔建立之前的人类通用的语言与文字,这就是对中国的乌托邦式的想象,是一种美化。而在严密的理论体系中,不仅其论述的观点塑造着中国形象,而且其论证依据中就可能已包含有想象的成分。比如,黑格尔关于中国的论述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按照其历史哲学的逻辑,把中国排除在历史之外,因为历史是人类精神的发展过程,中国仍处于人类的幼年时代,精神尚未发展,处于停滞状态,其他文化依次完成了人类精神发展的历程一中亚文化代表少年、希腊文化代表青年、罗马文化代表壮年、日可曼文化代表老年。在黑格尔的历史哲学中,论证中国处于停滞状态的证据中有两个主导性隐喻,一是太阳隐喻,太阳从东方升起,到西方落下。太阳的历程也是世界历史的历程或人类进步的象征。二是人生隐喻,人类发展犹如一个人的一生,从小到老。①中国就是处于太阳初升的阶段,也处于幼年阶段,都是没有形成自己独立的个性和自由精神的状态。黑格尔的这种论证在隐喻之中包含着主观的想象,借助于这些想象他才把中国定格在历史之外。他的理论逻辑是严密的,但支撑起这种严密逻辑的却是想象,在这种严密的逻辑之外,有一个先在/潜在的中国形象。心理想象与理性逻辑在此交织成复杂的张力场。使人在获取看似合理的知识时,无法不沉思明辨其中的想象成分。

后记

这本书是我40岁的时候开始写的,其间经历了我人生之中的一些波折,我终于明白了要找一个可以安心做学问的环境实在不容易。现在总算都过去了,至少我在心理上把这些波折都打发掉了。在此过程中我的家人在生活上给我有力的支持,周宁老师则在学术上给了我极大的关心和帮助。这些支持和帮助让我树立起了信心,看到了希望。我一直以感恩的态度生活,对以各种不同方式帮助我的师长、朋友、同事,还有学生,我都心存感激。我会一如既往地用我的真诚对待学问、对待友情、对待生活,以此报答关心和帮助我的人。


编辑推荐

《西欧的中国形象》:世界的中国形象丛书。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西欧的中国形象 PDF格式下载



29号买的,北京到苏州,7月1号就到了,挺快的,书的质量也不错。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