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国对外贸易出口结构研究

魏浩 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5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作者:

魏浩  

页数:

363  

Tag标签:

无  

前言

  自从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以来,特别是加入WTO以来,我国的对外贸易快速发展,对外贸易的规模日益增加,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贸易大国。但是,在对外贸易迅速发展的同时,我国贸易条件存在恶化倾向,出口商品结构偏低,出口地区结构过于集中,面临的国际贸易摩擦日益严峻,外贸发展面临的结构性问题日益突出。优化我国外贸结构,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已经成为我国开放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大现实问题。2008年,发端于美国的次贷危机发展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继而演变为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对我国的开放型经济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外贸出口、引进外资双双大幅下挫,对我国沿海地区的冲击尤甚。危机的冲击更是警示我们,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优化进出口结构,势在必行。优化外贸结构,有利于缓解国内经济发展的资源瓶颈问题,有利于国内经济发展的区域协调,有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毫无疑问,外贸结构问题特别是出口结构是我国对外贸易领域一个极其重要的研究课题,直接关系到我国能否顺利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变。魏浩博士的专著《中国对外贸易出口结构研究》,全面、系统而深入地研究了中国对外贸易出口结构的理论和实际问题,很有现实意义。该书不仅以翔实的资料和严谨的实证分析给读者提供了我国外贸出口结构演进的现实图景,而且在理论上颇有创新,对我国优化对外贸易出口结构,也很有政策性启示价值。

内容概要

自从改革开放特别是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对外贸易一直保持高速增长,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贸易大国。根据wT0的统计:2008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为2.56万亿美元,占世界进出口总额的比例为7.88%,位居世界第三位,出口总额为1.43万亿美元,占世界出口的比例为8.9%,位居世界第二位;进口总额为1.13万亿美元,占世界进口的比例为6.9%,位居世界第三位。但是,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高速发展,我国对外贸易及其面对的国际经济环境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出现了令人担忧的局面,例如,国际贸易摩擦急剧增加、对外资的依赖日益凸显等等。这些现象不仅影响我国对外贸易的持续、稳定发展,还影响我国的经济安全特别是外贸安全,甚至关系到我国经济转轨能否顺利完成。 因此,我国应该根据经济全球化和国际贸易的新发展,进一步树立全球战略意识,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着力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实施以质取胜的战略,优化对外贸易结构,提高出口竞争力,提高对外贸易的质量和效益;在充分发挥我国比较优势的同时,扩大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扩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产品和服务出口,扩大附加值高的产品出口,提高加工贸易的产业层次并增强国内配套能力。 基于此,本书针对我国对外贸易出口结构进行了研究。本书在详细分析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出口比较优势、出口国际地区结构和出口国内地区结构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了我国出口结构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优化我国出口结构的政策建议。 具体来看,本书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其结论主要有: 出口在中国经济中的作用:(1)从影响我国经济长期发展的因素来看,内因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内需的作用最大,内资的作用其次,出口和外资的作用居于其后。进口不是GDP的格兰杰(Granger)原因,进口与GDP的相关系数为负。内需对我国经济的促进作用大约是出口的4.5倍。出口每增加一个百分点,cDP增加0.17%。(2)从影响我国经济短期波动的因素来看,预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上一期经济发展情况的变化(预期)对经济波动影响最大,当期内需和出口对经济波动的影响也比较大,当期进口对经济波动根本没有影响,当期外资对当期经济增长的影响也比较小,上一期内需的变化(预期)会对经济波动产生负面影响。出口每增长1%,会导致本期经济增长0.1%。(3)从对经济的动态影响来看,出口促进经济增长的短期效应明显,进口的长期效应明显,FDI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整体上不如进出口贸易,国内投资对经济增长的短期促进效应不如FDI显著,但是,国内投资对经济增长的长期促进效应却明显大于FDI,国内需求对经济增长的短期促进效应为负,但长期效应为正。(4)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来看,出口对GDP的贡献率最大,进口对GDP的贡献率逐渐增加,外资对GDP的贡献率逐渐下降,内资对GDP的贡献率逐渐增加,内需对GDP的贡献率一直比较小。 中国出口商品结构:(1)在我国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不同时期,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不同,工业制成品在我国出口中日益占据主导地位,不同时期,不同工业制成品在我国出口中的地位不同。从宏观结构来看,在1980—2007年间,初级产品所占比重逐年下降,工业制成品所占比重逐年上升并日趋占主导地位。工业制成品出口主导产品逐渐由第7类(轻纺产品、橡胶制品矿冶产品及其制品)转变为第8类(机械及运输设备),第8类商品所占比例1996年超过第7类商品、2001年超过第9类(杂项制品)商品,逐渐成为我国出口支柱产品。2007年工业制成品所占比例为94.95%,第8类商品所占比例为47.39%。从微观结构来看,在1992一-2007年间,第11类(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和第16类(机械设备)一直是我国出口最多的两类商品,1998年以前,第11类商品一直是我国第一大类出口商品,1998年第16类商品首次超过第11类商品并一直成为我国第一大类出口商品。2007年第16类所占比重为43.42%,第11类所占比重为13.84%,两者之和为57.26%。总的来看,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商品构成更加集中于少数几种商品。(2)在1992一-2007年间,加拿大、日本、中国、德国和墨西哥是美国主要的进口来源地。在1993—2001年间,我国一直是美国第四大进口国,2002年超过日本成为美国第三大进口国,2003年超过墨西哥成为美国第二大进口国,2007年超过加拿大成为美国第一大进口国。1992年我国所占份额为5%,2007年所占份额为16.4%。从微观结构来看,我国对美国出口商品结构的构成变化主要集中于第11类、第12类和第16类等3种商品。自从1994年以来,第16类商品一直是我国对美国出口的第一大类商品,第16类商品所占份额从1992年的9.22%上升到2007年的46.35%。我国对美国出口商品结构日益集中。从我国出口美国十大商品类别的地区构成来看,我国部分出口商品在美国各类商品进口总额中占据较大的份额,第5大类(鞋靴、伞等制品)商品所占份额最大,达到了73.4%,其次是第7类(皮革制品、箱包)商品,所占份额为65.8%,第2大类(家具、玩具、杂项制品)商品所占份额也达到了63.8%。墨西哥、意大利、加拿大和印度等国是我国的主要竞争对手。(3)从制成品的出口结构来看,不管是在世界市场上还是在美国市场上,低技术含量的制成品在我国制成品的出口中都占据绝对优势的地位,所占比例都超过40%,,高科技含量的制成品占我国全部制成品出口份额超过20%,中等科技含量的制成品占我国全部制成品出口的15%左右。另外,高科技含量的制成品所占份额都表现为增加的态势,低技术含量的制成品都表现为下降的态势,中等科技含量的制成品都表现为基本不变的态势。(4)我国不同技术含量的制成品占美国的市场份额都出现了上涨的趋势。低科技含量的制成品所占市场份额最高,所占市场份额从1999年的44.55%上升到2003年的62.34%;高科技含量的制成品次之,所占市场份额从1999年的13.31%上升到2003年的24.12%,其中,电子和电力类高科技制成品在美国所占市场份额上升的速度最快,所占市场份额从1999年的8.61%上升到2003年的19.01%;中等科技含量的制成品最低,所占市场份额从1999年的11.74%上升到2003年的19.12%。(5)从我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占美国市场份额的对比来看,2003年,在低科技含量的制成品中,中国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所占份额为62.34%,亚洲“四小龙”为17.2%,东亚四国为13.51%,日本只有5.85%;在中等科技含量的制成品中,日本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所占份额为53.85%,亚洲“四小龙”为16.9%,东亚四国为5.56%,中国只有19.12%;在高科技含量的制成品中,中国、亚洲“四小龙”、日本所占份额都在23%,左右,东亚四国为16.9%,各地区相差不是很大。(6)从出口商品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来看,出口商品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有较强的关系,两者之间存在单向的因果关系,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化是GDP增长的原因,但是GDP的增长不是出口商品结构变化的原因,出口商品结构每提升1%,经济增长将上升0.38%。 中国制成品出口比较优势:(1)2002年在中国向世界出口的144种制成品中,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cA>1)共62种,占全部产品的43.06%,具有较强比较优势的产品(23)有18种。中国最具竞争力的商品是低技术含量的制成品。在44种低技术含量制成品中,有34种具有比较优势,其中,6种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14种具有显著的比较优势。(2)2003年在中国向美国出口的144种制成品中,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RcA>1)共40种,占全部制成品的27.8%,具有较强比较优势的产品(23)有8种。中国最具竞争力的商品也是低技术含量的制成品。在44种低技术含量制成品中,有22种具有比较优势,其中,6种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7种具有显著的比较优势。(3)我国低技术含量制成品最具有比较优势,相当数量的中等科技含量和高科技含量制成品已经在世界市场和美国市场上具有比较优势,部分产品还呈现出较强或显著的比较优势,但是,这3类产品在世界市场和美国市场上的比较优势分布状况存在较大区别,主要表现为:中国低技术含量制成品在美国市场上的竞争力不如在世界市场的竞争力,在美国不仅具有比较优势产品的种类比较少(22

作者简介

  魏浩,经济学博士,硕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师。主要研究领域为世界经济、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在《世界经济》、《财贸经济》、《国际贸易问题》、《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世界经济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管理世界》、《国际贸易》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多篇论文分别被《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经济学文摘》、《国际学术论坛》等期刊全文转载或摘编。多次获得“安子介国际贸易研究奖”、“全国商务发展研究成果奖”(商务部)、“中国商务发展征文优秀奖”(商务部)、“全国商务统计论文征文一等奖”等奖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教育部人文重大项目、商务部重大项目等10多项课题的研究,参编教材和著作5部。国家精品课程“国际贸易”主讲人之一,主持和参与省部级教改项目多项。目前是《经济学季刊》、《世界经济》、《经济学家》等多家期刊的匿名审稿人。

书籍目录

序一序二内容提要导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文献综述 第三节 本书研究的国际分工背景 第四节 本书界定、结构安排与创新第一章 出口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第一节 研究视角与分析框架 第二节 变量的选取与数据来源 第三节 模型的建立与实证结果分析 第四节 出口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动态效应分析 第五节 基本结论第二章 对外贸易出口结构的理论分析 第一节 出口商品结构理论 第二节 出口地区结构理论 第三节 出口商品结构和出口地区结构的关系 第四节 基本结论第三章 中国出口商品结构分析 第一节 中国出口商品结构的历史演变 第二节 中国制成品出口结构分析 第三节 中国制成品出口结构的指数测度 第四节 中国出口商品结构与经济增长相关性的计量分析 第五节 基本结论第四章 中国制成品出口比较优势分析 第一节 评价指标与数据来源 第二节 制成品的范围和分类方法 第三节 中国制成品出口比较优势及其稳定性检验 第四节 中国机电产品出口结构及其竞争力分析 第五节 基本结论第五章 中国出口国际地区结构分析 第一节 中国出口国际地区结构的一般分析 第二节 中国出口国际地区结构的评价指数与数据来源 第三节 中国出口国际地区结构的指数分析及其比较 第四节 基本结论第六章 中国出口国内地区结构分析 第一节 中国出口国内地区结构的一般分析 第二节 中国出口国内地区差异的评价指数与数据来源 第三节 中国出口国内地区差异的指数分析 第四节 中国出口国内地区差异发展趋势的预测分析 第五节 基本结论第七章 优化中国对外贸易出口结构的思考和建议 第一节 中国对外贸易出口结构存在的问题分析 第二节 对中国现行外贸政策的反思与重新定位 第三节 优化中国对外贸易出口结构的思路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3)产品内分工导致贸易流向不对称。在产品内分工时代,跨国公司在全球配置资源,把技术研发、品牌运营等高端生产工序放在发达国家,把技术和资本密集型零部件等中高端生产工序放在经济高收入体,把劳动密集型等低端工序放在发展中国家,从而导致贸易体系发生变化,发展中国家从出口原材料转变为出口制成品,发达国家从出口制成品转变为出口零部件,发达国家从进口原材料转变为进口制成品,全球贸易流向变为:发达国家出口高端零部件给经济高收人体一经济高收人体出口半制成品给发展中国家一发展中国家出口制成品给发达国家。这就是所谓的“三角贸易”。在这个贸易体系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流向是不对称的,主要表现为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形成贸易逆差,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形成贸易顺差。名义上发展中国家是顺差,实质上这种顺差是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但是,由于跨国公司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差异性,就会导致发达国家会以此为借口对发展中国家实施贸易摩擦。一般来说,由于原产地规则等原因,导致承接加工组装工序的发展中国家遭受的贸易摩擦较多。  在全球范围内,贸易救济措施被频繁使用,反倾销措施成为主要手段。1995年以前,全球有19个国家(地区)进行反倾销立法,采取反倾销措施的只有12个;而2006年20多个国家进行了反倾销立法,占世贸成员的80%以上,采取反倾销措施的达到42个。如果再加上反补贴和保障措施,贸易救济立法的国家或地区将涵盖世界上全部的主要贸易国,也意味着90%以上的世界进出口贸易受到贸易救济措施的潜在影响。根据WTO的统计,从1995年到2006年年底,42个WTO个成员共提起反倾销立案3044起,反补贴立案191起,保障措施155起。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中国对外贸易出口结构研究 PDF格式下载



总体来说,全书像是一个论文,或者是综述,比较适合做论文或综述的人来看,但对试图从本书的研究中找出针对中国对外贸易出口现状应该做出什么样的应对措施或对策的读者较不适合。总体来说,理论上很强,角度很宏观,是一个学者心血的结晶。


质量不好,书皮较差。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