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欧阳修文献学研究

余敏辉 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7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作者:

余敏辉  

页数:

229  

前言

本书是余敏辉的博士论文。说来也是投缘,我既是余敏辉的硕士导师,又是他的博士导师,所以,深谙他选择此题作为研究对象的想法和取向。欧阳修是北宋集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于一身的重要人物。前人对其经学、文学、史学等方面的研究颇多,亦很深入。然而,却大多忽略了他“在文献学领域独树一帜,卓然成家这一重要事实,而已有的经学家、文学家、史学家这些称谓又不能囿其范围”。余敏辉正是注意到这一点,才决定填补前人在这一研究领域的疏略,这即是他选题最值得称道的地方。欧阳修参与创立的金石学属于历史文献学,在学术界已无异议。然而,欧阳修在其他领域的成就,哪些应属历史文献学,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于所属范畴没有争议的部分,如对欧阳修予修《崇文总目》、主编《新唐书·艺文志》、编撰《集古录跋尾》,编校四部书,排《系辞》、毁《周礼》、黜《诗序》,撰《诗本义》、《易童子问》等等,都作了极为深入的研究,其间不乏精彩之处,令人叹服。而对于所属的范畴尚未确定的部分,余敏辉更是倾其全力,多方探求,确定它的历史文献学属性。如欧阳修曾编《欧阳氏谱图》,将涉及家谱的资料区分为世系、世系录、谱序、恩荣录、谱例、像赞、图、传志、诵芬录、懿行录、宗规家训、文献、志、修谱人员、陈设图、领谱字号等等。他认为这实际上是按照一定的宗旨,对文献的整理和分类,因而这些工作理所当然地应属历史文献学范围。余敏辉的这一新见解极见其研究功力和创新精神,它必将引起学术界对这问题的研究兴趣。此外,余敏辉对欧阳修文献学旨趣、原则、思想和方法的归纳论析亦具有一定的理论建树。对于欧阳修在历史文献学领域的突出成就,本书特别关注他率先大规模地收集金石文献,并且将它们加以著录,更以跋尾形式对这些文献作了初步研究;继而又阐明他搜辑唐人著述,弥补了《旧唐书·经籍志》著录的不足,开启了后人补史艺文志的先河等等,从而展示了欧阳修不仅是文学大家、史学大家,而且还是历史文献学大家,使我们对欧阳修的学术成就有了更全面的了解,更能客观的评价欧阳修为中国传统文化所作的巨大贡献。

内容概要

  对于欧阳修在历史文献学领域的突出成就,《欧阳修文献学研究》特别关注他率先大规模地收集金石文献,并且将它们加以著录,更以跋尾形式对这些文献作了初步研究;继而又阐明他搜辑唐人著述,弥补了《旧唐书·经籍志》著录的不足,开启了后人补史艺文志的先河等等,从而展示了欧阳修不仅是文学大家、史学大家,而且还是历史文献学大家,使我们对欧阳修的学术成就有了更全面的了解,更能客观的评价欧阳修为中国传统文化所作的巨大贡献。

作者简介

余敏辉,1966年生,安徽黟县人,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历史学博士、教授。现为安徽省中青年骨干教师、淮北师范大学学科拔尖人才、“古典文献学”、“史学理论及史学史”专业硕士生导师,学报编辑部主任兼哲社版主编,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理事、安徽省历史学会常务理事;民进安徽省委常委、淮北市委主委,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九届安徽省政协委员。曾获省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次,参加国家社科重点科研项目1项(白寿彝总主编多卷本《中国通史》),出版学术专著《历史文献学散论》、《明清江南私人刻书史略》(合著),在《史学史研究》、《学术月刊》、《文献》、《社会科学战线》等核心刊物发表论文40余篇。

书籍目录

序绪论 一、“文献学”界说 二、本书研究的对象及意义 三、本书研究的方法第一章 欧阳修文献学的背景 第一节 宋廷的右文政策 第二节 宋儒的文化精神 第三节 宋初的文献学发展 第四节 欧阳修的学术人格第二章 文献的收藏、著录和校勘——欧阳修文献学成就之一 第一节 文献的收藏 一、“力莫如好,好莫如一” 二、藏书一万卷 三、《集古录》一千卷 第二节 文献的著录 一、预修《崇文总目》 二、主编《新唐书·艺文志》 三、编纂《集古录跋尾》 四、撰写书序与跋 第三节 文献的校勘 一、“校雠之职,是正为难” 二、“要知改字当慎”   三、首倡“文物校勘法”   四、遍校四部,数量惊人第三章 文献的辨伪和注释——欧阳修文献学成就之二 第一节 文献的辨伪  一、“众辞淆乱质诸圣”  二、排《系辞》、毁《周礼》、黜《诗序》  三、攘斥“伪说之乱经”  四、提倡“不穷远以为能” 第二节 文献的注释 一、“公心通论” 二、探求《诗》义 三、阐发《易》理 四、考究《春秋》大义第四章 金石、家谱文献的开拓——欧阳修文献学成就之三 第一节 金石学 一、欧氏金石学著作辨析 二、《集古录目》编撰 三、“与史传正其缺谬” 第二节 家谱学 一、编修《欧阳氏谱图》 二、“欧阳之谱”的毁与誉 三、“视他姓氏宜为先备” 第五章 欧阳修文献学的特色 第一节  “求国家之治”的文献学旨趣 一、痛斥“千年佛老贼中国” 二、黜伪说,“志古明道” 第二节 实事求是的文献学原则 一、“惟是之求” ……第六章 欧阳修文献学的影响与评价结语附录:主要参考文献后记又记

章节摘录

中国文献学的历史悠久,内容丰富,但由于受历代文献学家重实践、轻理论的习尚以及“术先学后”的发展规律的影响,加之文献工作本身又有技术性、实践性较强的特点,因而关于文献学理论的总结向来不是很发达,尤其是关于文献学旨趣、原则、思想和方法的探讨,就一直少有人注意。欧阳修批判地继承了传统文献学的优秀成果,敏于观察,善于总结,勤于思考,勇于探索,产生了十分丰富的文献学理论,开创了非常适用的文献学方法,显示出欧阳修文献学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人风貌,为进一步发展中国文献学做出了重大贡献。不过,作为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经学家,以及开一代风气的著名文献学家,虽然欧阳修长期致力于文献的收藏、整理和研究工作,却显示出和一般学者的明显不同之处:一方面,他的文献学工作始终服从和服务于他的经邦治国的目的;另一方面,他的文献学成就是和他从事其他学术研究分不开的,这是认识和把握欧阳修文献学的特色所应注意到的。第一节 “求国家之治”的文献学旨趣欧阳修以天下国家为己任,忧国忧民,当时人范镇就曾说他“每夸政事,不夸文章”。他一生积极人世,主张“夫儒者通乎天地人之理,而兼明古今治乱之原”,强调奋发有为,指出:“人之有君子也,其任亦重矣。万世之所治,万物之所利,故曰‘自强不息’,又日‘死而后已’者,其知所任矣。然则君子之学也,其可一日而息乎!”认为君子要建功立业,还须发愤学习,“夫学,所以为治也。而儒者以记诵为专,多或不通于世务,但能传古之说,而不足施之于事。使愚者益固而不明,而材者听之而怠,以为儒迂不足学。

后记

论文杀青在即,在自我感到稍许轻松的同时,随之而来的不安情绪却愈发强烈起来。虽然我对选题一直保有浓厚的兴趣,也有决心去取得较大的突破和进展,但由于社会兼职过多,每年不下十次奔波往来于北京和淮北之间,潜心看书学习的时间较少,加之专业素养不够,学力匮乏,尤其是导师的意见未能很好的领会、消化和吸收,以致论文还有不少缺憾,这只能留待今后的更加勤奋去弥补了。回想三年来紧张的学习生活,扪心自问,自己确实做到用功尽力了,不过还是对老师、同学、亲友以及所有关心、激励我的人感到愧疚,毕竟论文质量离他们的期望值还有些距离。在这里,我由衷感谢我的导师曾贻芬先生。早在十三年前,我就拜在先生门下,初识治学门径,步入了学术殿堂。此后的这些年里,先生一直关心我的成长,不断在精神上鼓励我,学业上指导我,生活上关心我。尤其是在读博士期间,一方面,先生对我所从事的社会工作给予了宽容、理解和支持;另一方面,在学业上仍给予了严格督促,以及辛勤教诲和悉心指导,甚至她在国外的日子里也从未中止过。还有导师的爱人崔文印先生,作为一个资深的老编审,不仅对我的论文写作指导思想、体例、内容等提出了具体建议,而且还对我的引文一一进行查证和核对,他的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学风,是值得我终身学习的。无论怎么说,这篇论文从开题、写作、修改到最后的定稿,耗费了先生大量的精力,凝聚着先生很多的心血,实在不是我一个“谢”字所能表达的!我特别感谢我的老师吴怀祺先生。还是读硕士的时候,先生就是我的授业老师,后来我又从先生做过访问学者。十几年来,先生的学术精神和人格魅力一直激励着我上进,先生对我的提携和帮助也永远铭记在我心里。对我关爱有加的还有周少川先生、汝企和先生,他们对我的论文写作也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在此一并致谢!我还要感谢古籍所的罗文斌先生、罗超书记和韩格平所长,以及杨玉芬、李仲祥、张宁、李军和史杰鹏等各位老师,感谢他们对我生活上的关心和学习上的帮助;同时也要感谢学兄王记录,室友何元国、温玉春、邵永忠,正是同学相互间的切磋给了我不少思想启发。


编辑推荐

《欧阳修文献学研究》作者参考大量第一手材料,通过对欧阳修文献学背景的考察,具体探讨了他在文献收藏、著录、校勘、辨伪、注释,以及金石学,家谱学历方面的成就,并对他的文献学旨趣,原则,思想和方法进行了评析,逆而对他的文献学地位和影响做出客观评价。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欧阳修文献学研究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