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春秋》三传书法义例研究

赵友林 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8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作者:

赵友林  

页数:

312  

Tag标签:

无  

前言

赵友林君是一位性格沉稳而又坚毅的青年学者,1995年留校任教后,一直研习《春秋》三传,孜孜不倦,毫不懈怠,于三传中的《谷梁传》更是情有独钟,用力尤勤。2005年负笈津门,在南开大学历史系赵伯雄教授门下攻读博士学位。赵先生乃当今《春秋》学界的巨擘,无论学术造诣还是学术成就,敝人都是十分钦佩的。在赵先生的指导下,友林君在《春秋》学的研究方面有了长足进展,并将研究所得写成《(春秋)三传及其注疏之书法义例研究》的博士学位论文。在这篇论文中,友林君不但从纵向角度深入地考查了书法义例在三传及其“注”、“疏”中层累发展的情况,而且还深入地探讨了三传及其“注”、“疏”的说解方法及说解逻辑,同时又深入地分析了三传及其注疏的书法义例对后世《春秋》学的影响。在这些考查、探讨、分析中,可以看到这位青年学者所提供的既有思想深度又有参考价值的新见解,为《春秋》学的研究作出了可贵的贡献,令人欣慰!然而,《春秋》学领域,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层累地造成的问题实在太多。要较为彻底地解决这些问题,既非一日之功,更非一人之力所能实现的。

内容概要

本书以《春秋》三传及其注疏为文本研究对象,通过穷尽式的材料分析,横向考察了传、注、疏所阐发的书法义例概况,纵向考察了书法义例在传、注、疏中的层累发展。运用哲学思辨的方法,分析了三传及其注疏在阐发书法义例时所运用的不同的说解逻辑。同时,阐明了传、注、疏所阐发的书法义例对后世《春秋》学的影响。

作者简介

赵友林(1970~ )
  南开大学历史学博士。1995年起在聊城大学文学院古籍所工作至今,曾先后讲授古代汉语和中国古代文学史等主于课程。主要研究经学文献,主攻三传,已发表相关论文多篇。曾参加王世舜先生主编的《二十世纪中国学术史系年》、《先秦要籍词典》的撰写工作,参加由北京大学儒藏编纂中心《儒藏》工程部分内容的点校工作。

书籍目录

序一序二绪论 一、《春秋》三传及其注疏 二、书法、义例等概念的分析与说明 三、研究缘起 四、文献综述 五、基本思路和创新之处第一章 三传书法义例的构建 第一节 《公羊》书法义例的构建 一、《公羊》所阐发的书法义例概况 二、《公羊》对书法义例的构建 三、《公羊》的书法义例与《公羊》经义 第二节 《谷梁》书法义例的构建 一、《谷梁》所阐发的书法义例概况 二、《谷梁》对书法义例的构建 三、《谷梁》的书法义例与《谷梁》经义 第三节 《左传》书法义例的构建 一、《左传》所阐发的书法义例概况 二、《左传》对书法义例的构建 三、《左传》的书法义例与《左传》经义第二章 三传之“注”对书法义例的弥缝与深化 第一节 何休对书法义例的弥缝与深化 一、何休所阐发的书法义例概况 二、何休对书法义例的弥缝与改造 三、何休对书法义例的修补和拓展 四、何休对经义的阐发 第二节 范宁对书法义例的弥缝与深化 一、范宁所阐发的书法义例概况 二、范宁对书法义例的弥缝 三、范宁对书法义例的修补与拓展 四、范宁对经义的阐发 第三节 杜预对书法义例的弥缝与深化 一、杜预所阐发的书法义例概况 二、杜预对书法义例的改造与弥缝 三、杜预对书法义例的修补与拓展 四、杜预对经义的阐发第三章 书法义例的层累效应及注疏对书法义例的调整 第一节 三传之“疏”与书法义例的层累效应 一、三传之“疏”所阐发的书法义例概况 二、三传之“疏”与书法义例的层累效应 第二节 三传“注疏”对书法义例的调整 一、三传“注疏”的相互批驳 二、三传“注疏”的相互吸收 三、三传“注疏”对书法义例的反思第四章 《春秋》三传及注疏阐发书法义例的逻辑方法考察 第一节 《春秋》三传阐发书法义例的逻辑方法考察 一、三传阐发书法义例的逻辑方法 二、三传书法义例的逻辑形式 三、三传阐发书法义例的内在逻辑矛盾 第二节 三传注疏阐发书法义例的逻辑方法考察 一、三传注疏中的属辞比事 二、三传注疏阐发书法义例的逻辑方法分析第五章 三传及注疏之书法义例对后世《春秋》学的影响 第一节 后世《春秋》学者对书法义例的反思 一、疑经与书法义例的重新探求——唐代学者对书法义例的认识 二、书法与史法的并存与对立——宋代学者对书法义例的认识 三、书法与史法的调和——元明学者对书法义例的认识 四、清代学者对书法义例的认识 第二节 《春秋》学者对属辞比事的再认识结语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从三传及其注疏的具体阐释看,我认为“属辞比事”作为一种探求书法的方式,它首先是一种比较的方法。利用“属辞比事”这种方法,经过前后比较,以明《春秋》书法之异,这是强调书法的特殊性。如文公七年:“晋先蔑奔秦。”《谷梁》:“不言出,在外也。辍战而奔秦,以是为逃军也。”《谷梁》认为这里不记作“出奔”是书法所在,因为同样是出奔,其他出奔者多言“出奔”,先蔑出奔却不书“出”,这必定蕴含有孔子之义,故《谷梁》解释说,这里不书“出”,是因为先蔑当时在国外,并逃离军队,跑到秦国。其次,利用“属辞比事”这种方法,经过前后比较,以明书法上的共同性,这又是一种归纳法,即经过比较同类事件,加以归纳推衍,揭示其普遍性。如隐公二年:“冬,十月,伯姬归于纪。”何休注:“内女归例月。”徐彦:“即此文冬十月、隐七年‘三月,叔姬归于纪’、成九年‘二月,伯姬归于宋’之属是也。”依徐彦的解释,“内女归例月”这一例,实际上是何休对隐公二年、隐公七年和成公九年等经文,经过前后比较、归纳而得出的,即《春秋》对鲁女出嫁之事,一般都记其月份,因此,何休推衍说,鲁女出嫁,《春秋》都记月份。(四)阐发《春秋》大义的“语义场”语义场本是语言学上的一个概念,它对于词义的理解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语义系统中,有一个基本的语义单位,即“义位”(相当于义项)。不同的义位之间存在着不同的关系,有一定关联的义位,聚合成一个具有共同语义特征的语义系统,这个语义系统就是语义场。如“说、道、讲、唠、聊、唠叨”这几个义位,聚合在一起,就构成一个“说”的语义场。

后记

本书是在我的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改而成,也是我在《春秋》学研究领域内第三个阶段性的成果。记得在读大学本科时,我就开始接触《左传》了。但当时并不知读书做学问的门径,只是随便选取了杜预注的本子,由着兴致,一路读下来。大学四年级时,我从中撮取了一些材料,写了一篇关于郑国政治家子产治国的文章,算是蒙混过关。这是我研读“春秋学”的初始混沌阶段。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经我的导师王世舜先生的同意,我选取了《春秋》三传中篇幅相对较小的《谷梁传》作为文本研究对象,具体考察它的书法义例。现在看来,这篇文章还是比较肤浅的,但当时对文本所做的钩沉稽考,为我后来的学术研究铺好了相对坚实的基础。这是我研读《春秋》学的第二个阶段。后来,我追随赵伯雄先生攻读博士学位,并在赵先生的帮助下,最终把研究的对象选定在《春秋》学领域中处于原典地位的《春秋》三传及其注疏。本着正本清源的目的,我详细考察了他们所阐发的书法义例。这是我研读《春秋》学的第三个阶段。现在,我的博士论文即将以著作的形式置于大众的视野之下,不免有些惶恐不安,肯请大家指正。下一步,我打算在前面研究的基础上,考察唐代以来《春秋》学者的阐释方式,探讨前人阐释经典的理路。回顾这几年的为学之路,虽说艰辛,但我知道,我不是一个人在独行,其间凝聚了多少人的心血、鼓励和支持!


编辑推荐

《〈春秋〉三传书法义例研究》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春秋》三传书法义例研究 PDF格式下载



研究《春秋》思想和学术史的书很多,研究内部义法的少,这部书很难得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