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老舍论集

张桂兴 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12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作者:

张桂兴  

页数:

342  

字数:

340000  

内容概要

本书系作者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批号06BZW049)的结题成果(结题号:20100999:等级:优秀)。书中运用文献史料学的理论与方法,以严谨的治学态度、确凿丰富的资料,全方位地剖析了《老舍全集》编选的得与失,对老舍与宗教文化(基督教、佛教和伊斯兰教)的密切联系,青少年时期给予老舍的重要影响,老舍在山东时期的任教生涯与文学活动,以及老舍人际交往与他成长为“人民艺术家”的关系等,均有精到阐述。同时,也批评了老舍研究和资料使用中出现的失范现象,对倡导严谨学风无疑会有积极作用。

作者简介

张桂兴,山东沂南人,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曾任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等职,现为福建漳州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中国老舍研究会副会长、福建省教学名师、省级教学团队与精品课程带头人。在人民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和高等教育出版社等出版学术专著及教材20余部,在《文学评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人大复印资料曾转载多篇。主持国家和省社科基金项目若干项,多次获省级以上奖励。

书籍目录

老舍资料研究与文献史料学
——探寻老舍资料研究的成就与不足
空前的学术价值,难以弥补的遗憾
——管窥《老舍全集》编选的成就与缺点
老舍研究中的学术不端现象批评
——以蒋泥“写老舍”为例
宗教家老舍与老舍的宗教
——试论老舍的宗教文化情结
小羊圈走出的“人民艺术家”
——老舍青少年时期史实考证
从泉城济南到海滨青岛
——谈老舍在山东的生活与创作
诗人老舍与老舍的诗作
——关于老舍旧体诗创作的若干问题
从“出版委员”到“杂志主编”
——老舍编辑及参与创办的报刊
通俗易懂,饱含深意
——老舍的笔名和别名
人生旅途中的良师益友
——对老舍影响与帮助最大的六个人
齐鲁大地逢知己
——老舍与山东文化名人
著名作家与爱国将军的“文缘”
——老舍与冯玉祥交往始末
“文协总管”、“南洋孤客”与“文协”
——老舍与郁达夫的未了情
难以忘记,也难得相聚
——老舍与赵清阁的深厚友谊
附录老舍生平著译年表
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长期以来,老舍的翻译作品鲜为人知。就连老舍的好友楼适夷先生也认为,新中国成立后老舍翻译的萧伯纳的《苹果车》,“可能是他出版过的唯一译作了”。[13]即使老舍本人,也曾矢口否认作过翻译工作。他在1954年8月举行的全国文学翻译工作会议上讲话时说:“我没有作过翻译工作,因为我知道这种工作是非常困难的,不敢冒昧尝试。”[14]实际上,老舍一生中的译作数量还是相当可观的——包括上面列举的宗教译文《基督教的大同主义》在内,已发现有16篇(部)之多,约二十五六万字。[15]这些老舍译作的发现,向研究者提出了一系列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比如,老舍当年从事翻译的动因是什么,老舍的译作有何倾向性,老舍的翻译方法有何独特之处,老舍对西方文论有何偏爱,老舍翻译的《文艺批评》这部理论著作对他一生的创作有什么影响,老舍翻译的一些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对他的教学和创作有何帮助等。所有这些,都是十分新颖而又颇具学术价值的研究课题,亟待我们去进行深入细致地研究。新发现的老舍书信,对于探讨老舍不同阶段的人生历程和创作思想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可以说,每一封书信不仅透露了老舍在写信时那个特定时刻的真实思想,而且也代表了老舍在当时那个特定阶段的思想状况。甚至于可以说,从老舍书信中可以粗略地窥视到老舍一生中几个重要人生阶段思想发展的踪迹。比如,从《致子祥兄》一信中可以了解到:由于五四新思潮的影响,老舍在青年时期不仅追求过“婚姻自由”,而且发生过“初恋”悲剧,并一度恪守过“独身主义”。[16]这对于了解老舍青年时期的思想发展和生活经历,尤其是有关恋爱婚姻的情况,无疑是有重要帮助的。在《致西南的文艺青年书》中,老舍总结了从事创作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那就是“太好进取,而忘了慎重”。[17]现在看来,这段自白是老舍对自己创作所进行的深层次的理性反省,对正确评价他的创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直至今天,我们还可以借用这句话来评价老舍一生创作的得与失,并且依然是恰如其分的。假如老舍能收敛一下“进取心”,更“慎重”一些,他的创作从数量上来看似乎是减少了,但质量也许是提高了。老舍在1946至1949年赴美期间书信的发现,[18]不仅填补了他在美国居住期间某个阶段或某些方面的资料空白,而且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去了解他本时期的生活和创作情况——包括委托出版代理人、签订出版合同、处理版权纠纷、协助翻译作品以及看病就医等。而《致何容》这封书信,[19]则真实地记述了老舍当年寄居美国纽约时去留不定的矛盾心情:“寂寞,饭食不可口,还有多多少少小的扭别……一切都不易决定,茫茫如丧家之犬!”这对于研究老舍当时的思想和生活状况具有重要参考作用。由此,不难看出以上这些书信的重要价值来。首次披露的部分老舍日记,详细而具体地记载了老舍在新中国成立后几个人生阶段的足迹。既有部分参与重大国事活动和外事往来的内容,也有一些送往迎来、参观访问、出席会议和日常写作的记载。它既是老舍当时生活和工作情况的真实记录,也是反映老舍思想状况和创作经过的第一手材料,对于探索老舍的思想发展和创作道路是十分难得的史料。同时,也是研究中国当代史的宝贵参考资料,日记的字里行间无不充满着国际和国内激烈斗争的风云。例如,老舍参加“广州会议”的日记,[20]从一个角度展示了会议举行的大体过程,记录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革命文艺工作者在特定历史时期为纠正极“左”文艺路线、贯彻落实“双百”方针所作的艰难努力。从中也可以看出,新中国成立以来两条文艺路线的斗争是何等激烈、曲折和复杂!老舍的“访日”日记,[21]则真实地记述了老舍率领中国作家代表团访问日本的全过程,再现了这位文化使者活跃在异国他乡、从事外事活动的身影。同时,也可以从中洞察到中日两国作家和广大人民群众希望世代和平友好的良好愿望。以上这些最新发现的老舍资料都是极其宝贵的,为分析和探讨老舍的思想发展和创作道路提供了活生生的佐证。


编辑推荐

《老舍论集》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老舍论集 PDF格式下载



还未收到,不过我很期待


评张桂兴新著《老舍论集》吴永平张桂兴先生的新著《老舍论集》,是他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结题成果,已由人民出版社2010年12月出版。改革开放以后,老舍研究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研究分支之一,迈开了坚实的步伐,取得了骄人的成果。胡絜青、舒乙先生曾评价说:老舍研究已经历了“三个不同的阶段和类型”,即“一、属于拨乱反正,具有平反性质;二、属于资料积累,大规模地出版老舍的著作和有关他的身世的资料;三、属于重新评价,包括重新估价老舍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中的地位、作用及其对当代文学的影响在内。经过这三个阶段的发展,老舍研究确实已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时期。”张桂兴过去独立编纂的“老舍研究丛书”煌煌八巨册,堪称老舍研究进入“前所未有的新时期”中最具代表性的成果之一。其中尤以《老舍年谱》、《老舍资料考释》和《〈老舍全集〉补正》等最具学术份量。冯亚飞称:“张桂兴先生在《老舍年谱》中引用资料的新颖和详细,使读者阅后产生了一种‘穷形尽相’之感。”王晓琴誉之曰:“站到了老舍生平资料研究的前沿,具有学术的先进性”。史承钧、孙洁评价说:“(这套丛书)奠定了他在老舍研究界的地位,成为公认的老舍史料研究中最顶真、掌握资料最扎实、成果最丰富的学者。”实当其誉。坦率地说,凡是认真检点近年来中外老舍研究界的著作或文章,凡涉及史实、考据部分,几乎没有哪一篇(部)...没有引证过“老舍研究丛书”中的相关记载。就此而言,张先生的“老舍研究丛书”已成为中外老舍研究者案头不可或缺的工具书。在一次老舍学术研讨会上,张桂兴曾透露说:今后的研究重点将转向《老舍论》和《老舍传》的写作,在座的同行对此无不抱有厚望。现在,终于看到了他的新著《老舍论集》。那么,它究竟在哪些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或者说,它会带给我们什么新的惊喜呢?众所周知,老舍研究步入“成熟期”后,曾涌现出一大批卓有创见的新著。略举几例:王润华的《老舍小说新论》,独辟蹊径地展示了近代西方小说艺术观念之作用于及影响于老舍小说创作的几个横断面;关纪新的《老舍评传》和《老舍与满族文化》,则揭示了其族属及文化对老舍创作个性的不可忽略的潜在影响;王晓琴的《老舍新论》,尝试从泛文化的角度对老舍的形象进行重新定位;孙洁的《世纪彷徨:老舍论》,则试图深入到老舍的“心路历程”中进行释读和解惑;傅光明的《口述历史下的老舍之死》,对“老舍之死”进行了卓越的理论反思;吴小美、古世仓的《老舍与中国革命》,则试图在时代风云变幻的历史背景中勾勒出老舍国民意识和政治意识成长的轨迹……如果说,上述研究者的新著无不是以独具的思想方法从特选的角度对老舍的思想发展和创作道路进行了新的观照;那么,也许可以说,张桂兴的新著《老舍论集》仍一如既往地采用文献史料学的理论与方法来从事老舍资料研究,并力图以老舍资料研究的成果来促进中国现代文学文献史料学走向成熟。《老舍论集》共辑入专题论文14篇(另附有《老舍生平著译年表》和《后记》),其中多篇曾见诸报刊。这次收入新著时作者进行了必要的修订,若干篇增补了新发现的史料,并提出了新见。笔者依据《老舍论集》所涉内容将其分为三类,并略加评述如下:第一类论文是对老舍资料建设的历史过程、现实状况、成就与不足所进行的审视,包括《老舍资料研究与文献史料学—探寻老舍资料研究的成就与不足》、《空前的学术价值,难以弥补的遗憾—管窥〈老舍全集〉编选的成就与缺点》、《老舍研究中的学术不端现象批评—以蒋泥“写老舍”为例》等。在这类论文中,《老舍资料研究与文献史料学》可视为全著的总纲。文中不仅阐述了“建立中国现代文学文献史料学这门分支学科”的理论依据及现实必要性,还对“20世纪和21世纪初老舍资料研究取得的辉煌成就”进行了扼要的点评,读者可从中领略到作者矢志不移的学术追求,并分享作者从事老舍资料研究30余年来的艰辛和喜悦。最能体现作者学术水平的是《空前的学术价值,难以弥补的遗憾》一篇,文中对1999年出版的《老舍全集》19卷本进行了全方位的剖析,从“《全集》编选者对预先确定的开放性的编选思想”的贯彻力度和程度着眼,着重解析了造成《全集》“遗漏”、“删改”和“错讹”的主客观原因,其褒砭有理有据有度,可谓“无一字无出处”。值得庆幸的是,据闻有关出版社从善如流,将于近期出版《老舍全集》修订本云。而最能表现作者学术风骨的是《老舍研究中的学术不端现象批评》一篇。文中对近年来坊间“写手”炮制的《老舍之谜》、《老舍的沉浮人生》等所谓“作品”进行了毫不留情的批评,逐一列举了其中“严重的文献资料讹误”,以期匡正时下愈演愈烈的“学术失范”倾向,充分显示出作者对“学术不端”现象“零容忍”的态度。第二类论文是依照一定的专题对老舍资料所进行的系统研究,包括《宗教家老舍与老舍的宗教—试论老舍的宗教文化情结》、《小羊圈走出的“人民艺术家”— 阅读更多 ›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