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晚清电报建设与社会变迁

夏维奇 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11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作者:

夏维奇  

页数:

413  

字数:

435000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晚清电报建设与社会变迁--以有线电报为考察中心》的作者是夏维奇。
《晚清电报建设与社会变迁--以有线电报为考察中心》以晚清时期的有线电报建设为中心,在近代中国社会变迁与社会转型的宏阔视域下,系统、深入地探讨清政府引入、推广这种西方科技的基本历程与主要影响,进而以此个案解析中国在向近代转型过程中所呈示出的复杂局面。这一研究成果对深化中国近代史,尤其是中国近代经济史、社会史研究,具有重大学术价值。

作者简介

夏维奇,男,1970年9月生。安徽庐江人。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后。现任淮南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安徽大学历史系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近代经济史、社会史研究。近年来,先后在《台湾研究》、《学术研究》、《社会科学战线》、《北大史学》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其中多篇为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等转载。

书籍目录

序一
序二
绪论
第一章 中与外、新与旧的较量:电报的东延
第一节 电报知识的东传
一、天涯咫尺:电报的研发与东延
二、来华西人与也洋国人:电报知识东传的两大主体
第二节 清政府与列强关于西人在华架建电报的早期较量
一、 “持议甚坚”:西人在华架建电报的提请
二、“力为设法阻止”:清政府的态度与行动
三、“界限分明”:中西较量的结局
第三节 晚清朝野对自建电报的认知及嬗变
一、分化:晚清早期国人对自建电报的认知
二、对抗:台事后的趋新与守旧的论争
三、观照:日本电报业的发展对国人的触动
第二章 阶段与板块、稀疏与不匀:电报的创建
第一节 电报的试创l
一、中国自建首条电报线考辨
二、中国拥有的第一条电报线——马尾线
三、中国早期自建的三条电报线
第二节 三大电报干线的架建
一、津沪线的架建
二、长江线的架建
三、沪粤线的架建
第三节 电报的深入发展
一、津沪线的延伸及华东、华北、东北电报网的形成
二、沪粤线的延伸及东南、华南电报网的形成
三、长江线的延伸及华中、西南电报网的形成
四、西北电报网的形成
附一:列强在中国架设的电线
附二:中国在朝鲜架设的电线
第三章 经办、管理与技术:电报的运作
第一节 电报的经办
一、早期官办
二、官商分办
三、官商合办l
四、国有部办
第二节 打报制度与巡护制度
一、打报制度
二、巡护制度
第三节 电码编制与器材研制
一、电码编制
二、器材研制
第四章 国际因应:电报的中外沟通
第一节 中外接线交涉
一、中国与列强的接线
二、中国与朝鲜(韩国)的接线
第二节 中外接线后的出入境电报收费问题
一、《齐价合同》订立前中国出入境电报收费的分成问题
二、中、英、丹四次《电报齐价摊分合同》
三、中外其他电报收费交涉
第三节 中国与国际电报会议与组织
一、世界保护海线会议
二、各国公议电学总会:
三、万国电报公会
第五章 “润物细无声”:电报与晚清社会
第一节 电报与社会观念及政治
一、电奏的出现与电奏制度
二、电旨的出现与明降谕旨电寄制度
第二节 电报与中外战争
一、转变
二、措置
第三节 电报与社会经济
一、电报与赈灾防灾
二、电报与铁路运营
三、电报与矿山开采
第四节 电报与文化教育
一、电报与新闻事业
二、电报与教育事业
结论
征引文献及参考书目
附录:中国电线地图

章节摘录

版权页: 与列强信息飞递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独中国文书尚恃驿递,虽日行六百里加紧,亦已迟速悬殊”。李鸿章以曾纪泽与清廷的联系为例,具体指陈二者间的差距:“即如曾纪泽由俄国电报到上海,只须一日。而由上海至京城,现系轮船附寄,尚须六七日到京。如遇海道不通,由驿必以十日为期。是上海至京仅二千数百里,较之俄国至上海数万里,消息反迟十倍。”这一系列数字是李氏基于其与曾通信联系的亲身经历,全是写实,故极具说服力。 中外通信迟速如此之悬殊,已让中国处于严重不利境地。一旦战事发生,中国必十分被动,李鸿章据此警示国人: “倘遇用兵之际,彼等外国军信速于中国,利害已判若径庭。”在上述层层论证的基础上,李鸿章进而指出: “是电报实为防务必需之物。” 本来,津沪线的架设将会对所经之地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皆产生积极影响,但《李片》强调的是电报的军事价值,着重铺陈架设该线之国防意义,不涉李鸿章早年提及的电报之商业功能。此既是时下形势所需,也是李氏的奏设策略之一。盖军事关乎国家之安危、政权之巩固,故强调军事最能打动朝廷,也最能减弱保守势力的阻挠。 李鸿章在综述西方电报的应用及影响之后,还具体指陈俄罗斯与日本的电报建设情形:“近来俄罗斯、日本均效而行之。故由各国以至上海,莫不设立电报,瞬息之间,可以互相问答。”“查俄国海线可达上海,旱线可达恰克图,其消息灵捷极矣。”此亦有其深意:一则表明建设电报已成世界大势,落后国家应及时跟进;更为关键的是,俄日为中国近邻,而儒家治国安邦的政治理念中强调“邻厚君薄”的优患意识,故李鸿章突出这些国家的电报发展景况,更能警示国人,以增强其危机感。 另需指出,李鸿章奏设的是津沪线,离京城尚有一段距离。其实,他深知北京通电之意义:“神京为中外所归响,发号施令,需用倍切”,但却拟从天津架设,此仍是其策略。李鸿章后称,其时“颇虑士大夫见闻未熟悉,或滋口舌,是以暂从天津设起,渐开风气”。既然引入电报已不能再作延缓,而京城保守氛围仍重,与其提出由北京设起而“滋口舌”,辩论耽搁时日,甚至存在废止之险,不如暂退一步,先部分地实现计划,以“渐开风气”。此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李鸿宣的无奈,并昭示嗣后中国电报建设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


编辑推荐

《晚清电报建设与社会变迁:以有线电报为考察中心》青年学术丛书,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晚清电报建设与社会变迁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