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俯仰天地与中国艺术精神

李涛 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12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作者:

李涛  

页数:

291  

内容概要

  自宗白华先生以来,人们倾向于把“俯仰天地”(即“流观”)理解为中国艺术独特的审美观照方式。这比较符合古人倡导俯仰天地的文化用心,也比较贴切中国艺术的实际。但是,这种理解显然还远远不够:首先,中国古人所倡导的俯仰天地究竟包含哪些要义?古人为什么要特别重视俯仰天地?这都没有得到应有的解释。其次,一个民族共同的审美观照方式,必然是一个民族审美精神的体现,那么,它必定具有一个发生、发展、定型的历史过程和逻辑过程。俯仰天地作为中国艺术的审美观照方式,也不会例外。但是,它是怎么发展成为中国艺术的审美观照方式的?又是在什么样的前提下成为中国艺术的审美观照方式的?  《俯仰天地与中国艺术精神》稿首先通过辨析“艺术精神”这一关键词而确立研究的逻辑起点和研究方法,然后研究俯仰天地的提出、内涵和发展等,以中西文化比较的方法,论证中国古代为什么要提倡俯仰天地,提倡的又是什么样的俯仰天地,并从历史和逻辑两个方面重点论证这种独特的俯仰天地文化是怎样形成中国艺术基本精神的,最后归纳和分析中国艺术精神的三维结构:游的精神、生的精神和宇宙的意味。此外,结合艺术活动的基本要素,重新解释了中国艺术精神的四个核心关键词。

作者简介

李涛,1969年生,安徽六安人,文学博士,浙江台州学院副教授,中国文艺理论学会会员,主要从事文艺理论研究,已在《东方丛刊》、《中州学刊》、《文艺理论与批评》、《中国韵文学刊》、《当代作家评论》等刊物上发表论文三十多篇,部分论文披《人大复印资料》、《文史知识》等转载。参编《大学美学》、《文学批评学教程》等教材,多次参加并完成省(部)级课題的研究。现正主持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的研究。

书籍目录

绪论 为什么以俯仰天地来研究中国艺术精神第一节 百年中国艺术精神研究的回顾与反思1第二节 俯仰天地的含义与现代阐释10第三节 研究的意义、方法和基本观点16第一章 “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第一节 俯仰天地:人的觉醒和文化的起源28第二节 效法天地:中国文化的元心理41第三节 俯仰天地中的诗性精神61第四节 俯仰天地对早期中国艺术的影响76第二章 “必以天地为本”和“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第一节 “顶天立地”和“逍遥天地”88第二节 自由·文化·自然:精神的分延114第三节 天地道德精神对中国艺术的贡献126第四节 天地逍遥精神对中国艺术的影响132第三章 “俯仰自得,游心太玄”第一节 “俯仰自得”:知识分子人生艺术化139第二节 “俯仰自得”中的审美天地152第三节 “俯仰自得”中的艺术精神自觉173第四章 中国艺术精神的三维结构第一节 “抚琴动操,欲令众山皆响”:游的精神185第二节 “一幅画里分三截,中下上来求生意”:生的精神200第三节 “乾坤万里眼,时序百年心”:宇宙的意味217第五章 俯仰天地中的中国艺术精神关键词第一节 审美主体:“天地之心”238第二节 审美张力:“和”242第三节 审美文本:“境生象外”247第四节 审美创造:“至法无法”253结语 中国艺术精神的现代价值附录 意:中国古典诗学的核心范畴主要参考书目282后记289

章节摘录

版权页:认为在宗教领域以外,精神一般分为两种形态:一是作为主观性的精神,它主要是指人类的内层心理现象;二是作为客观性的精神,它主要是构成人类机构的具体知识和文化的总和。两者共同构成我们通常所说的“精神”这座人类文明的大厦。据此,荣格还提出精神研究的两种不同方法。他认为客观性的精神是精神的物质化的显露部分,是显现的真实,可以用科学的实证的方法加以研究;而主观性的精神则是精神物质化的潜在部分,是心理的意象,只能以“记述”和分析的方法加以讨论。此外,荣格还特别强调,作为心理层面的精神具有自发性和自主性,表现出绝对的控制能力,在某种程度上说,不是人创造精神,而是精神赋予人创造性。由此,他进一步提出精神的“原型”问题:“精神的心理表现即刻表明它们具有原型的属性。换句话说,我们称之为精神的现象依赖一种自主的原始意象的存在,它普遍出现在人类心理结构的前意识之中。”①本书认为,荣格关于“精神”的这种理解和分析,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促使中国艺术精神研究的反思:第一。要把通常所说的中国艺术精神看成两个有机部分——艺术之中显露的部分和艺术之外心理的潜在部分,并选择不同的研究方法;第二,研究中国艺术精神必须研究心理的潜在部分,必须分析作为心理现象的艺术精神,才能真正洞察中国艺术精神的隐秘之所在,这就涉及被荣格称为“原型”的东西在中国艺术精神的生产和构成中是否存在。荣格的精神分析研究是以西方文化为主要依据的,当然不能照搬到中国艺术精神的研究中来,但他所说的“原型”如果仅就心理意象的自主性和控制性的属性而言,在中国艺术精神的生产和创造中是存在的,只不过其内容不是自我的“无意识”,而是俯仰天地的心理意识和文化意识。如果说荣格根据西方的神话和童话还原了西方文化中的精神“原型”,从而解开了西方文化的精神生产的秘密,那么,本书将依据中国古代特别推崇俯仰天地这一现象来还原中国艺术的精神“原型”,从而获得对中国艺术精神的新的解释。


编辑推荐

《俯仰天地与中国艺术精神》编辑推荐:头顶是浩瀚的苍穹,脚下为广袤的大地,人在这天地之间与万物为伴,日落月起,春去秋来,生生不息。我们的古人不仅较早地发现了俯仰天地之于人类生存的重要意义,而且十分推崇俯仰天地,由此而形成古代“我通天地”与“天地通我,的精神建构模式,正如陆九渊所总结:“人生斯世,须辨得俯仰乎天地而有此一身,以达于所履。”俯仰天地的这种文化想象和精神生产,造就了中国最古老的知识分子,而知识分子群体的扩大和繁殖,又会反过来推动这种文化想象和精神生产,《俯仰天地与中国艺术精神》首先通过辨析对“艺术精神”这一关键词的理解,确立研究的逻辑起点和研究方法,然后研究俯仰天地的问题,包括它的提出、内涵和发展等,以中西比较的方法,论证中国古代为什么要提倡俯仰天地,提倡的又是什么样的俯仰天地,并从历史和逻辑两个方面重点论证这种独特的俯仰天地文化是怎么形成中国艺术基本精神的,最后归纳和分析中国艺术精神的三维结构和四个关键词,一个时代,总要说一个时代的话。一个时代,总有一个时代的话语系统。但是,精神的情况就不同了,人们可以各说各的话,但也可以持着相同的价值立场和精神气质,要求今天的艺术家们集体说着古人曾说过的东西,总是不现实的,但让他们保持着与古代艺术家同样的艺术追求和精神操守,总是可以的。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俯仰天地与中国艺术精神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