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国五四时期自由主义

张胜利 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12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作者:

张胜利  

页数:

200  

内容概要

  中国自由主义在五四时期进入了其发展的繁荣期,这是中国自由主义从引入到发展的必然的历史逻辑;也是五四时期特殊的历史际遇的结果;杜威、罗素的来华为自由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五四自由主义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其核心是个人主义,主要表现为易卜生主义;为了终极的目的,中国五四时期的自由主义者采取了全盘的反传统主义;对以孔教为中心的封建伦理思想进行了否定;对中国封建宗法思想进行批判;对妇女解放给予关注。对束缚个人自由的一切枷锁进行无情的抨击在于实现自由主义的宪政,而实现的路径则祈求于渐进的、改良的、非革命的手段。
  以李大钊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者与以胡适为代表的自由主义者展开了关于“问题与主义”的论战,中国五四自由主义走向了历史的歧路。
  自由主义作为一种制度设计在中国走向失败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本书认为最基本的原因是自由主义脱离了中国现实,不能帮助中国完成反帝反封的历史任务以使中国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地位。

书籍目录

前言 中国自由主义的命运       
一 中国自由主义脉络       
二 中国自由主义的中国品格      
三 一种质疑         
四 应有的思路        
五 一种解读         
第一章 导 论         
 一 与本书相关的几个概念和本书研究的问题   
 二 本书研究的意义        
 三 国内外对中国五四时期自由主义研究的基本情况  
 四 本书研究的特色与难点     
第二章 严复的民族自由主义思想      
 一 民族主义的目标追求是严复引进自由主义的主要原因 
 二 严复民族自由主义的内在价值冲突     
 三 严复的民族自由主义包含有民族国家自由的涵义  
第三章 自由主义在五四时期的广泛传播
第四章 自由主义与五四运动
第五章 中国五四自由主义同人分析
第六章 五四时期中国自由主义的理论
第七章 “问题”与“主义”之争
第八章 五四自由主义的歧路与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
参考文献
后记

章节摘录

  而中国历史治乱盛衰的循环源于“好古而忽今”。其认为中西文化的一个基本差异就在于西方文化有其“命脉”,就是“黜伪而崇真”的学术和“屈私以为公”的政刑。这两个方面在西方国家行得通,在中国却行不通,这一切背后的原因是中西自由不自由的区别。  严复在《论世变之亟》中以社会自由为视角对中西文化的差异进行了进一步的比较。他指出:“自由既异,于是群异丛然而生。粗举一二言之,则如中国最重三纲,而西人首明平等;中国亲亲,而西人尚贤;中国以孝治天下,而西人以公治下;中国尊主,而西人隆民;中国贵一道而同风,而西人喜党居而州处;中国多忌讳,而西人众讥评。其平财用也,中国重节流,而西人重开源;中国追淳朴,而西人求欢虞。其接物也,中国美谦屈,而西人务发舒;中国尚节文,而西人乐简易。其于为学也,中国夸多识,而西人尊新知。其于祸灾也,中国委天数,而西人恃人力。”自由与不自由的差异使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存在于经济、学术、‘伦理道德、社会风俗等诸多方面。在此,严复将自由提到了本体论的高度。其在《原强》修订稿中指出中西方在政教上的差异,他说:“西之教平等,故以公治众而贵自由。自由,故贵信果。东之教立纲,故以孝治天下而首尊亲。尊亲,故薄信果。然而流弊之极,至于怀诈相欺,上下相遁,则忠孝之所存,转不若贵信果者之多也。”严复在此采取层层递进的方式指出中西方之间重大差别在于“尊亲”和“自由”,而“首尊亲”不如“贵自由”,其目的是为了突出自由的重要性。  严复用目的论说明自由与否所带来的国家差异,他说:“自其(西洋)自由平等观之,则捐忌讳,去烦苛,决壅敝,人人得以行其意,申其言,上下之势不相悬,君不甚尊,民不甚贱,而联若一体者,是无法之胜也……推求其故,盖彼此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自由为体,民主为用”是西方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学术等方面优胜于中国的最根本的原因。在此,他把自由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自由与民主的关系上,把自由提上了优于民主的高度。他认为西方的民主不过是“自由”的表现形式,自由是民主的内核,严复在此道出了西方自由主义的实质。在《论世变之亟》中,严复承继了西方的自然权利思想,宣扬了个人自由神圣不可侵犯的观点。他说:“彼西人之言日:唯天生民,各具赋畀,得自由者乃为全受。故人人各得自由,国国各得自由,第务令毋相侵损而已。  ……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中国五四时期自由主义 PDF格式下载



最近对民国时期的历史比较感兴趣,所以买了一些这方面的书!粗略的看了一下,有些非传统的观点!很好!很喜欢!


一本论述五四时期自由主义的学术专著。很有学术性,可惜引用别人的文字过多,人民出版社的印装实在不敢恭维。


了解当时的思想,对现在也很重要。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