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媒介认识论

胡潇 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2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作者:

胡潇  

页数:

509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全书以人类社会交流媒介之发生和演变的历史为基本线索,从语言、文字到当今的电子媒介,对其历史文化特征和上下演替逻辑,逐一进行了认识论的分析和诠释,从认识论的视角揭示媒介发生、演变的社会文化机制,彰显媒介发展史以其各具体媒介形态之技术方式的思想底蕴和能指、所指的认知和表达逻辑,深化对媒介现象的哲学研究。在此基础上,更将认识论的研究推深至人的思维——言语——理解层次,在思想意识的无声内部操作和有形外部言说、主体个人独立思考和社会共体言说、交流、理解的双重结合上,创造性地进行认识论的媒介研究。笔者力求将媒介哲学的研究拓出一个新的视野,首先是媒介的认识论研究,具体展示了媒介哲学的基本范式;同时又是认识论的媒介分析,具体陈述了认识活动的媒介依托、规制和机理,展开认知研究的媒介论。

作者简介

  胡潇,胡潇,教授,博士生导师。1992年晋升为研究员并享受国务院专家特殊津贴。现任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兼任中国社会与文化发展研究会副会长、国务院发展中心《管理世界》编委、湖南省哲学学会副会长、《中国哲学年鉴》编辑。辞政从学以来,怀着强烈的学术使命感在哲学园地躬耕不息,先后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1项,省、市级立项科研课题12项;独立出版《理想与现实的沉思》、《文化现象学》、《民间艺术的文化寻绎》、《思想哲学》、《文化的形上之思》、《缘道》、《意识的起源与结构))等学术著作9部,主编、合作出版《现代管理心理学纲要》、《城市环境艺术》、《当代语境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等著作8部,在《马克思主义研究》、《文艺研究》、《社会学研究》、《自然辩证法研究》、《教育研究》、《哲学动态》、《光明日报》等国家和省级刊物。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媒介认识论的历史探源
 一、柏拉图的意见世界与知识世界及“摹本”与“原本”理念
  (一)“意见”与“知识”解析
  (二)“摹本”与“原本”的理论
 二、亚里士多德关于文字、语言与心理经验关系的认识论架构
  (一)“内心经验”的审视
  (二)语言的约定俗成
  (三)思维与语词关系的疏解
 三、洛克对语言文字的认识论揭秘
  (一)“简单观念”和“复杂观念”的界说
  (二)“名称”之名与实
  (三)观念与语言、文字关系的究诘
  四、索绪尔语符“能”、“所”关系诠释中的认识论意韵
  (一)语符——概念和音响的结合
  (二)能指与所指
 五、卡西尔语符认识论索隐
  (一)“符号动物论”的认知性界说
  (二)语符对主体经验的再现与建构
  (三)语言世界与意义世界
 六、麦克卢汉的媒介哲学
  (一)“桥”所转喻的“媒介”意涵
  (二)媒介功能的认知论说
  (三)媒介的“冷”“热”之辨
  (四)“媒介即是讯息”的妙论
  (五)麦克卢汉的偏颇与失误
 七、中国哲学中的语言能、所理论
  (一)唯识宗的能识与所识
  (二)从王船山到金岳霖的唯物主义返正
第二章 当代媒介研究的认识论疏漏
 一、语言学派与传播学派的分隔
  (一)语符单一论与传播组合论的殊异
  (二)媒介技术论与媒介社会论的分立
  (三)静态的定格与动态的推演
 二、媒介认识论研究的哲学偏颇
  (一)人文关注的缺失
  (二)信息鼎沸中的意义荒疏
 三、媒介认识论的呼唤
  (一)新型媒介对传统认识论的挑战
  (二)媒介场域亟待认识论观照
第三章 媒介基元——语言发生史的认识论考察
 一、生产劳动对语言之主体条件的孕育
  (一)工具活动对动物式条件反射的超越
  (二)认知能力由“种概念”向“类概念”进化
  (三)实践造就了人的意识、意志与理性思维
 二、语言发生中的“能说”、“有说”和“要说”
  (一)“能说”之说
  (二)“有说”与“要说”释义
  ……
第四章 语符认识论的元叙事解释
第五章 媒介分延逻辑
第六章 语言的媒介组合与演替
第七章 媒介形态与主体认知位势
媒介与认知论纲
参考文献
写在书尾的话

章节摘录

  综上所述,文本的逻辑,作为文本生成过程的逻各斯和作用于认识与阐释外界事物的中介秩序,它制约着文本的解读和接受。而逻辑的文本,则多方面地体现了认识主体、文本作者的认知水平、理解结构、话语习惯、写作风格等方面的主观秩序,它构成了活的认知逻辑。文本的逻辑作为普同的思想、文化规则,制约着文本的写作。而逻辑的文本,作为文本作者思想认识活动内隐的逻辑个性,则更多地制约着文本的思想品格及其内容的表达。印刷文本作为文化逻辑的一种载体,应当是文本逻辑与逻辑文本交互作用的产物,它以字词、语段、章句之结构及其演绎的方式,经过一系列概念、判断、推理的逻辑操作,而使印刷文本的逻辑图式展现出来。也正因如此,印刷文本的逻辑构造是严密的、高度有序的。非如此,则不能使那种舍弃了有形的复杂语境、情境,舍弃了身态手势、面部表情以及语调变换等辅助性表达手段的印刷文本,具有强大的陈述和阐释力量,并得到读者的合理解读。文本是通过逻辑的方式,把作者写作的当下情境、心境、语境转换为抽象的字符体系,让文本成为某种超越时空局限,也一定程度地超越作者、读者之间情境、语境、心境差异的话语系统,成为有通行逻辑公则的、众人可读可解的公共文化域。印刷文本之逻辑的文本性,使得文本的解读,成为读者对于作者之自我意识、之本来意义反复理解、反复再认乃至于解密和再创造的过程。这需要在语义逻辑、思维方式和旨趣意义上对文本实行“顺应”与“同化”。它要求读者在被文本“占有”的同时还须“占有”文本,以克服印刷文本的抽象性、与生活的隔离性而形成的同读者心理的“疏离化”或理解间距而形成某种视域融合。这表达了印刷文本的逻辑展示方式对人们思想认识方式的一种隐在的制约。同时,它也折射出媒体方式对人们的理性生活具有直接与间接的多种作用,以致于我们不得不在存在决定思维的意义上,也把文化的媒体环境作为一种现实的存在去对待,将它作为一种生活的现实基础,去解释文本的创作思维与阅读思维的认识论特质。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媒介认识论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