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丝路文化与五凉文学研究

庆振轩 主编 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7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作者:

庆振轩 主编  

页数:

260  

字数:

260000  

内容概要

  《敦煌西域文明与中国传统文化丛书:丝路文化与五凉文学研究》旨在促进学界对五凉文学与丝路文化研究的进一步关注。文集辑录的文章,分为两部分,“丝路文化与丝路文学”侧重于流寓陇右河西走廊的作家作品及相关文化现象研究;“凉州文化与凉州文学”则集中于五凉文学与五凉文化的探究。

书籍目录

前言
第一部分 丝路文化与丝路文学
论多民族文化影响下的汉铙歌性质及其风格特点
论杜甫陇右诗的抒情特征
杜甫陇右之行及诗歌创作的文化意义
丝路文化与唐诗的繁荣
丝绸之路的兴衰与唐边塞诗风之嬗变
佛经故事艺术探析——以鸠摩罗什所译《妙法莲华经》为例
牛僧孺礼法思想研究
古代战争诗之叙事视角探讨
裴景福的“丝路”之行与《河海昆仑录》
丝路文化与《西游记》
甘肃丝路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发展初探
永靖“七月跳会”渊源浅论
试评林则徐关于甘肃丝绸之路的诗作
第二部分 凉州文化与凉州文学
汉末凉州本土文艺成就述论
读《武威金石录》——以几篇唐人墓志为例
五凉主要作家和作品略论
张骏《薤露行》散论
从鸠摩罗什的生平活动和译经来看佛教在中土的弘传
前凉后主张天锡的“魏晋风度”
从行人辞令风采看五凉文化积淀与流布
《永嘉长安谣》琐议
五凉时期的河西经济
胡人在凉州的聚居
略析大曲《凉州》在唐宋的源流及其演变过程
高适河西之行对其宗教思想的影响
岑参凉州诗的情感内涵及传播意义
李益边塞诗的音乐美
怆怀非外至,沉郁自中肠——李益边塞诗试析
历史与艺术的呼应——从凉州会谈到话剧《凉州会盟》

章节摘录

版权页: 由于《安室房中歌》和《郊祀歌》宴飨、祭祀的性质,使其产生之后就应用甚繁,汉代文学家将其完整地保存下来;相反,《铙歌十八曲》并未经过汉代学者的整理,故没有完整的文本传世。《宋书》卷十一《志第一·志序》中说道:“今鼓吹铙歌,虽有乐章,乐人传习,口相师祖,所务者升,不先训以意。今乐府铙歌,校汉、魏旧曲,曲名时同,文字永异。寻文求意,无一可了。”大意是说,铙歌十八曲只是曲唱本传世以供乐师演唱,曲辞并不固定,由此根据曲辞理解曲意而产生谬误就是不可避免的事情了。另外,声辞杂写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乐府诗集》卷十九引《古今乐录》中说:“凡古乐录,皆大字是辞,细字是声;声辞合写,故致然尔。”这里提到声辞合写的问题。乐工将业已完成的诗歌(即曲辞)被之管弦,形成的即使歌诗,在演唱结束之前,包括诗歌的创造过程中,诗歌(即歌诗的文学文本)的作者只是注重将诗意传达出来,而曲唱的歌者则只专注于音乐旋律中蕴涵的意味。正如刘勰《文心雕龙·乐府》篇所讲到:“故知诗为乐心,声为乐体,乐体在声,瞽师务调其器。乐心为诗,君子宜正其意。”如果二者混杂,其结果必然是让受众难以理解了。根据曹道衡先生在《试论“铙歌”的演变》中的观点,“声辞合写”是造成铙歌十八曲诸篇难解的最主要原因。 最后,汉铙歌中杂有多民族音乐成分,这也是造成其曲意难解的原因。这种说法的代表人物是余冠英先生,他在《乐府诗选序》中引用朱谦之《音乐文学史》中的观点证明了这一点。在前面讲到,鼓吹曲是汉初班壹“避地楼烦”、孝惠高后“以财雄边……旌旗鼓吹”时所使用的乐曲,根据《汉书’地理志》记载:“楼烦”属雁门郡,在今山西北部,临近匈奴,应劭注曰:“故楼烦胡地也。”在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其所产生的文化行驶中杂有多民族的因子是十分合理的事情。另外,“鼓吹曲辞”所用的乐器中有笳、钲等,笳是胡地乐器无疑,也可以证明铙歌中杂有少数民族的音乐成分。 不管怎样,历代学者为解析铙歌所作出的成就不容忽视,铙歌自身所具备的巨大的文学价值也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编辑推荐

《丝路文化与五凉文学研究》旨在促进学界对五凉文学与丝路文化研究的进一步关注。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丝路文化与五凉文学研究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